《乡愁》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与散文家。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
现居台湾。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并自称是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白玉苦瓜》《莲的联想》《在冷战的年代》《天狼星》《与永恒拔河》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等。
这首诗写于1972年。
同所有漂流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浅易”但韵味无穷的《乡愁》。
考题例析
1.(2015•贵州贵阳中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著有诗集《望舒草》《我的记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凭借300多部短篇小说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它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2.(2014•沈阳中考)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背影》都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所作。
B.《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C.《钦差大臣(节选)》中众人得知受骗后,气急败坏,相互指责。
D.我们学过艾青的作品《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
解析:1. C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正误的辨识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认真品读备选答案中各项列出的文学常识内容,回忆平时从课内外积累的知识,然后逐词逐句审核,以判别正误。
本题中,C项中有两个错误,一是作家并非“明代”的而是清代的,二是“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的表述有误,应为:“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2.B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辨识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认真品读备选答案中各项列出的文学常识内容,回忆平时从课内外积累的知识,然后逐词逐句审核,以判别正误。
本题中,B项中,范仲淹是宋代的。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乡愁》:诗人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理清结构
《乡愁》
写作特色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诗人将这种情感物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分别成了乡愁的承载体。
四个承载体又作为并列的四小节,每小节的诗歌形式又相同,使作者对祖同的挚爱在层层铺垫后,得到了升华和展示。
把握重点
1.这首诗以叙事的形式,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乡愁。
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一组意象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一组表时间的短语联系起来,首先会让人联想到诗人的经历;但如果和“乡愁”这一主题相联系,更会让人联想到作为“乡愁”这种抽象情绪的对应物,它们具体生动地表达了伴随诗人一生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以及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
此题旨在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这几个意象的意义和它们在表达乡愁上起的作用。
2.诗歌的最后一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前面三节,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寄寓了诗人那种绵长的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
全诗共四节,在前三节中,诗人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寄寓了诗人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理解本诗是怎样去升华主题的。
拓展阅读
二、李元洛赏析《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小时候 邮票 故乡之思
长大后 船票 后 来 坟墓(托物寄情)
现 在 海峡 家国之情
逐层推进
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