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 范仲淹
四、虚实结合
四、虚实结合 “虚”包括以下两类: 非眼前的、想象的: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已逝之景之境。 c、设想的未来之境。 非具体的、抽象的:思想感情类的 “实”也包括两类: 1.眼前的:实物、实事、实境 2.具体的:用以蕴涵思想感情的物象 虚与实的关系:“虚实相生”、虚实结合、化虚为实。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
以下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间接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物象。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3
2
1
借景抒情
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PLEASE ENTER YOUR TITLE HERE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通感等 其他表现技巧术语: A渲染、烘托、衬托、起兴、双关、铺垫、用典、象征、移情、反复、反语、抑扬、联想、想象 B 结构技巧(脉络层次术语): 并列层进、对比结构、意象组合、 一句一绝、重章叠唱、伏笔、照应、铺垫等
比喻、借代、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对仗、用典、设问、反问、反语、互文、反复等
2、修辞手法(即“修辞格”):
一般手法: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对比、化用、象征、联想、想象、起兴、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以景结情、炼字、 篇章结构技巧: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总分、详略、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先写景后抒情、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卒章显志
渲染 :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正面着意描写。 (1) 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 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接着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渲染离别时的伤感气氛,尾联则将沾襟的别泪比作散丝般的密雨,离愁别绪喷涌而出。
B
2017
东船西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01
2018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02
2019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03
2020
侧面描写琵琶女高超的音乐造诣;
04
2021
正面描写二人依依惜别的情状;
05
2022
正面描写琵琶女的形象。
06
二、正侧面描写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描写角度不同(色香味),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这样,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下面两句诗句在对月的描写上有何不同?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后句直接写月,用比喻形象地展现月亮的皎洁明亮的特点)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写“流霜” 实为写月, “白沙”是侧面烘托,突出月的皎洁明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烘托):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反差强烈,更突出主题或思想,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的“物” :某物的一些特性 托物言志的“志”: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2、借景抒情的“景”: 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景”一般指凄凉、萧索、悲壮、沉闷、冷清、幽寂、幽静、开阔、清新、明丽等环境特点。)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激愤、赞美、欢快、欣喜、悲伤、沉重、哀怨、忧愁、恬淡自适、孤独寂寞等感情。
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感悟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中的情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诗中没有一字说惜别、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又体现在景物中,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03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04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05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06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0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0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09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
下列诗歌(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抒情手法
(1)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2)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3)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移情手法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品味出景是何景,情是何情,请判断下面诗歌何为乐景,何为哀景。 乐景:色彩亮丽,生机盎然之景(花红柳绿、鸟鸣、日出等) 哀景:色彩暗淡,萧索悲凉之景(日落,花落,落木,秋风、残阳、猿啼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描写角度的变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在景物的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本诗描写景物的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从近到远(步骤一)。从碧蓝的天空写到枯黄的落叶,从近处的水波写到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步骤二)突出了秋景的鲜明色彩,从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步骤三)
快记下来!
快记下来!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B 结构技巧(脉络层次术语):
1、表达方式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写哀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正侧面描写 写景方位(高低远近上下)角度(色香味) 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记叙:赋:直陈其事 议论:议论事物、表达见解
诗人在诗中直接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一、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抒 情 方 式 小 结
表达(写作)技巧
PART ONE
3、表达(写作)技巧: 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 、对比、化用、象征、联想、想象、起兴、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乐景)
(哀景)
以乐景写哀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以哀景写乐情 4.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作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5.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先以“落花”这一哀景衬托诗人因孤独而产生的哀愁,再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愁,看到燕子成双成对自由自在地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
描写方式: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高低俯仰远近)、角度(色香味)、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一.动静
下列诗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一起,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其一》 C 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描写方式:
描 写 方 式 小 结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高低俯仰远近)、角度(色香味)、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01
02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写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抒 情 手 法
01
直抒胸臆
02
诗人在诗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等。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孟郊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六、细节描写:细节,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高低俯仰远近)、角度(色香味)、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3、表达技巧(写作技巧):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高低俯仰远近)、角度(色香味)、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描 写 方 式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动静结合:(画面生动、活泼,有情趣;景色富有生气)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以动写静: (富于动态,程度加深)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遥看瀑布挂前川 以静写动:(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白描 :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烘托(衬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分为“正衬”“反衬”。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声衬静”“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景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四、虚实结合
四、虚实结合 “虚”包括以下两类: 非眼前的、想象的: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已逝之景之境。 c、设想的未来之境。 非具体的、抽象的:思想感情类的 “实”也包括两类: 1.眼前的:实物、实事、实境 2.具体的:用以蕴涵思想感情的物象 虚与实的关系:“虚实相生”、虚实结合、化虚为实。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
以下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间接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物象。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3
2
1
借景抒情
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PLEASE ENTER YOUR TITLE HERE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通感等 其他表现技巧术语: A渲染、烘托、衬托、起兴、双关、铺垫、用典、象征、移情、反复、反语、抑扬、联想、想象 B 结构技巧(脉络层次术语): 并列层进、对比结构、意象组合、 一句一绝、重章叠唱、伏笔、照应、铺垫等
比喻、借代、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对仗、用典、设问、反问、反语、互文、反复等
2、修辞手法(即“修辞格”):
一般手法: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对比、化用、象征、联想、想象、起兴、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以景结情、炼字、 篇章结构技巧: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总分、详略、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先写景后抒情、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卒章显志
渲染 :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正面着意描写。 (1) 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 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接着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渲染离别时的伤感气氛,尾联则将沾襟的别泪比作散丝般的密雨,离愁别绪喷涌而出。
B
2017
东船西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01
2018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02
2019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03
2020
侧面描写琵琶女高超的音乐造诣;
04
2021
正面描写二人依依惜别的情状;
05
2022
正面描写琵琶女的形象。
06
二、正侧面描写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描写角度不同(色香味),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这样,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下面两句诗句在对月的描写上有何不同?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后句直接写月,用比喻形象地展现月亮的皎洁明亮的特点)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写“流霜” 实为写月, “白沙”是侧面烘托,突出月的皎洁明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烘托):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反差强烈,更突出主题或思想,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的“物” :某物的一些特性 托物言志的“志”: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2、借景抒情的“景”: 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景”一般指凄凉、萧索、悲壮、沉闷、冷清、幽寂、幽静、开阔、清新、明丽等环境特点。)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激愤、赞美、欢快、欣喜、悲伤、沉重、哀怨、忧愁、恬淡自适、孤独寂寞等感情。
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感悟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中的情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诗中没有一字说惜别、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又体现在景物中,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03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04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05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06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0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0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09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
下列诗歌(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抒情手法
(1)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2)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3)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移情手法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品味出景是何景,情是何情,请判断下面诗歌何为乐景,何为哀景。 乐景:色彩亮丽,生机盎然之景(花红柳绿、鸟鸣、日出等) 哀景:色彩暗淡,萧索悲凉之景(日落,花落,落木,秋风、残阳、猿啼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描写角度的变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在景物的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本诗描写景物的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从近到远(步骤一)。从碧蓝的天空写到枯黄的落叶,从近处的水波写到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步骤二)突出了秋景的鲜明色彩,从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步骤三)
快记下来!
快记下来!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B 结构技巧(脉络层次术语):
1、表达方式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写哀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正侧面描写 写景方位(高低远近上下)角度(色香味) 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记叙:赋:直陈其事 议论:议论事物、表达见解
诗人在诗中直接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一、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抒 情 方 式 小 结
表达(写作)技巧
PART ONE
3、表达(写作)技巧: 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 、对比、化用、象征、联想、想象、起兴、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乐景)
(哀景)
以乐景写哀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以哀景写乐情 4.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作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5.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先以“落花”这一哀景衬托诗人因孤独而产生的哀愁,再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愁,看到燕子成双成对自由自在地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
描写方式: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高低俯仰远近)、角度(色香味)、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一.动静
下列诗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一起,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其一》 C 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描写方式:
描 写 方 式 小 结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高低俯仰远近)、角度(色香味)、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01
02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写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抒 情 手 法
01
直抒胸臆
02
诗人在诗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等。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孟郊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六、细节描写:细节,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高低俯仰远近)、角度(色香味)、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3、表达技巧(写作技巧):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高低俯仰远近)、角度(色香味)、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描 写 方 式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动静结合:(画面生动、活泼,有情趣;景色富有生气)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以动写静: (富于动态,程度加深)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遥看瀑布挂前川 以静写动:(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白描 :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烘托(衬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分为“正衬”“反衬”。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声衬静”“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景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