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3:8.2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

(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学生分析:
学生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带着好奇来学习。

因此,对这些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新生事物,却在某些国家又出现解体”的问题理解更难。

教学设计总体思想: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遵循《课程标准》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归的教材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讨“活动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做实验、讨论等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目标:
识记理解运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旧事物的含义
衡量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困难以及人生道路的曲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一、导入设计
收看视频《转型中的中国》(多媒体课件展示)
深圳的发展速度确实快,从一个渔村发展成经济特区,从用边防证已经难以满足需求,于是就进化成为了暂住证。

当深圳还不能满足每一个入深户的权利时,应时而生,出现了居住证。

问题探究:“深圳的发展”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学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教师引导: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二、新授过程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板书: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板书:(2)为什么说前途是光明的
问题情境
学生回答: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教师评价:很好。

这是因为:
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过度:深圳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
板书: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当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有人驾着马车与火车赛跑,讥笑火车没有马车快;今天那些讥笑火车的人却受到历史的讥笑。

问题探究: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受到了人们的讥笑说明了什么?
今天那些讥笑火车的人却受到历史的讥笑,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受到了人们的讥笑说明了新事物刚刚产生时是弱小的、
不完善的,人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接受新事物。

今天那些讥笑火车的人却受到历史的讥笑说明了新事物最终会得到人们的认可,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第一,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第二,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第三,旧事物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扼杀新事物。

板书:3.方法论意义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高铁发展纪实:5年走过国际上40年历程2004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

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

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2年12月1日,世界上第一条地处高寒地区的高铁线——哈大高铁正式通车运营,中国3年后高铁里程将翻近三倍达1.8万公里。

问题探究:中国高铁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学生讨论、回答略。

(二)作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教师总结:“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我们同在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给我们授课,可是有的学得好,有的学得不好。

原因是什么呢?三年以后,我们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这都和我们平时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效果,积累了多少知识有关。

有付出才有回报,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会发展为质变。

那么,什么叫量变,什么叫质变呢?(过渡)
板书: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上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变化指向变化状态变化结果
问题情境
学生分组举例:量变与质变的具体事例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量变与质变是什么关系?
板书: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就是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地不断前进。

教师总结: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能叫做发展。

板书:3.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任何事情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作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反对错误观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激变论,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的庸俗进化论,这两种观点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例题: “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不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

”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重视量的积累
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
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学生活动:体现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名言警句
三、课堂小结
本课是上一课时的延伸,是发展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主要讲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两个观点,一是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准备走曲折的路;二是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重视量的积累,同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四、课后作业
1.、一副对联写道:“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这副对联告诫我们()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充分重视内因
2、.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差异,人们对墙面和屋面的保温性能并不关注,不少地方节能房屋的推广进展缓慢。

这告诉我们()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D.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材料:载人航天,是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在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飞船之后,我国圆满完成“神舟6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和“嫦娥奔月”计划。

2008年9月25日“神七”发射升空后,在341公里的高度绕轨道漫游。

在这个轨道高度,翟志刚打开绕地飞行的神舟七号飞船的舱门并步入外太空,成功进行了30分钟的太空行走。

并且放飞了飞船携带的一颗小卫星。

9月28日“神七”成功返回地球。

预计2009年至2012年,我们要完成发射目标飞行器,在空间轨道上实施飞行器的空间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将探测月球,甚至火星等更遥远的星体。

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的?
(2010高考·广东卷37)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

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

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5分)
五、《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课后反思
1、这节课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前进行了大量工作,材料、图片准备
充分,精心设计并制作课件。

做到了教学思路清晰。

2、本节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课堂教学活动配合默契,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较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出来。

4、本节课学生生活逻辑较差,在举事例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与哲理观点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应当积极加以引导,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给予分析、纠正。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质疑,回答的问题应多给予鼓励、支持肯定,充分挖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点评:本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出发,遵循教材“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归”的新课标的要求,重点从挖掘学生的探讨、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出发,设置许多质疑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同时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了部分新质疑问题,允许他们再开展探讨和交流,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新课程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了他们的交流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快乐、活泼和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感知知识和能力;本教学设计还能让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达到共同的认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