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理论方法研究——以金丝雀码头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更新理论方法研究——以金丝雀码
头为例
一现代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1.1交通系统面临的问题
矛盾依然存在于旧有的短距离、非机动化交通出行方式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之间。

传统的街坊关系与生活模式受到产业地转型升级影响而改变,个人的出行距离增加,人口边缘化发展和对私家车地依赖与日俱增。

有限的交通设施资源无法满足开发规模地日益增大。

城市地块功能的调整和开发规模增加使得城市交通压力增加,而交通用地则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无法同步增长。

1.2自然历史资源面临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城市的历史文化也会应运而生,在这其中蕴含着多样的民族和历史遗产。

同时,现代城市中又面临着历史文化尚未被完整挖掘,历史建筑遭到破坏,保护措施不够完善以及历史建筑缺乏合理地利用等问题。

1.3开发与建设规模面临的问题
在许多城市规划中,为了追求历史古街、文化街等潮流,没有利用好历史建筑所带来的资源,一味追求规模与商业化,历史建筑甚至遭到了破坏。

开发建设规模,应符合当地的建筑风貌,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在保护价值历史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提升居住品质。

二城市更新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2.1从旧城改造到有机更新
现在的城市正从旧城改造向着城市有机更新的目标转变。

一开始的旧城改造
常常伴随着大规模地拆迁与重建,现在慢慢摆脱了此种做法向着有机更新过渡。

将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并不断的更新并激发活力,完成自身的新陈代谢的过程。

2.2从大规模的建设转变到城市针灸
一个城市的规划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是抛去大规模的、断裂式的发展,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发展。

同时,城市的更新发展应该具有一定的修复功能,如
同针灸一样逐渐对城市的弊端进行治疗修复。

2.3从单一维度到综合的维度
在城市的开发维度方面,城市规划的开发维度应该是多方向、多维度的,而
不是单一地发展,进而形成有效的城市管理模式。

城市发展应该从单一的维度比
如经济方面,向多维度的更新方向转变。

真正的城市更新的成功依赖于各方合作。

三未来城市更新设计要素复杂性
3.1城市更新设计要素的内容
真正的城市更新规划是具有一定的挑战以及复杂性的。

未来的城市更新可以
从建筑功能以及空间、地上开放空间、地下空间、交通要素和历史要素等方面进
行分析和设计。

不同类型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空间,适度的功能混合不仅能激发区域内
的活力还能为公众展现不同的建筑空间,形成市民公众集中的场所。

地上开放空间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市设计的空间布局以大型的
结构性开放空间作为整体形态的构架,并以轴线组织空间,进而与周围的建筑布
局相互结合,形成不同的城市高潮空间;地下空间应该向空间功能综合化、分层化、和建设分期化的特色过渡,各个功能块适当混合,交通、功能、节点等相互
配合。

交通要素在城市设计中至关重要,也是困难之处。

复杂的交通体系在城市中扮演着联合各区域功能空间、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角色。

自然历史要素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设计应该讲空间要素与自然历史要素整合并融入到城市生长的时空脉络中,挖掘历史要素,探寻地区城市或街区的悠久历史,将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创符合地区地域特色的功能地块。

3.2未来城市更新设计中产生复杂性的原因
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城市部分地区功能的衰退与新城市功能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等。

而旧城区的复杂性也不仅体现在建筑空间与置入的功能之间的矛盾上,从土地归属、房屋质量、周边配套设施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相互交织,彼此关系,进而形成了城市的多样与复杂。

3.3未来城市更新的发展方向与方法整合
各种复杂交织的社会因素使得未来城市更新向着更集约化、高密度化、紧凑化发展。

首先是自然、历史要素与空间的整合,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该城市独特的城市文脉历史,结合当地自然、历史要素,打造城市独特的城市发展方向;其次是交通要素与空间的整合,在交通空间有限的前提下,要结合地块具体功能布局加以改善;最后是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整合,在交通空间有限与地块功能不断复合的前提下,地下空间的发展成为城市更新的一个新的出路。

四金丝雀码头的实例分析
4.1金丝雀码头的兴衰演变与发展契机
金丝雀码头位于伦敦dockland码头区域中的狗岛上面。

金丝雀码头曾经繁荣一时,也曾因为港口的建设而带动了周边的很多商业区以及工业区的发展。

然而后来由于很多的大航运公司需要寻找深水港口,金丝雀码头不能很好的满足它们的需求,同时随着发展慢慢的开始不适应新的以大型集装箱为基础的交通运输方式,日月积累开始与伦敦的新形成的城市交通网络渐渐隔离。

1983年起,金丝雀码头开始了新的计划——区域再生。

经过了30多年时间的不断建设,金丝雀码头从一个没有任何的商业基础的废旧工业区成功转型,慢慢发展为地块重要的金融商务区。

在那个时候,伦敦内城传统的金丝雀码头正处于开发初期,恰逢伦敦的现代服务业正处于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段,然而,伦敦的内城区传统的金融城却有相反的发展方向,不想把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特质破坏掉,因此金融城的发展受到了严格的开发控制,这成为当时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伦敦的一大挑战,伦敦迫切的需要有新的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公共空间。

这个紧急时刻,恰恰为金丝雀码头项目的商业办公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4.2金丝雀码头的发展内容
4.2.1地下商业空间与地上公共空间的结合
金丝雀码头的地上空间和地下公共空间的结合是通过整合原有的室内中庭而实现的。

其中canary wharf的南部建筑群尤为典型。

南部建筑群的五栋滨水的办公建筑之间有两个镶嵌的巨大的玻璃中庭,其中西边的中庭直接与南部码头的步行桥相连。

玻璃中庭是24小时完全开放的,它的墙面和屋顶都是采用的全透明玻璃,所以室内的光线十分明亮,内部的空间十分纯粹,从而也就很自然的把南部的地块的人流引导进入地下空间了,地上与地下空间也就因而融为一体。

4.2.2地下商业空间与交通节点的结合
canary wharf的重要交通节点cabot place和jubilee广场都通过室内的中庭和地下空间整合在一起,室内中庭是地下空间体系的公共节点,同时也是地面和地下的共享空间和交通联系空间,中庭上方的玻璃屋顶把自然光引导入地下空间,同时也作为地面上的视觉要素,一直不断提示着地下空间的存在。

4.2.3空间布局与水系的重塑
金丝雀码头的更新的空间布局十分规整,规则矩形的用地、对称的建筑布局中伫立着形体规整的建筑,方格网道路自然的划分出来很多大型结构性开放空间,同时利用轴线来组织这些开放空间。

同时,金丝雀码头的设计重新利用了水系,结合整体的空间布局进行对土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填埋和开挖,将原来的水面填埋成为建筑用地并通过城市设计把填埋后的用地作为结构性的开放空间从而来增强空间布局的整体性,或者把原来的用地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挖然后引入水系,并且通过城市设计使引入的水系和重要的空间节点整合起来,把水系空间有机地融为一体。

4.2.4金丝雀码头规划总结
金丝雀码头拥有其自身的好的资源,比如优越的地理位置,比如自身丰富的历史资源。

它的更新主要产生了功能的变化,从原来的河运枢纽转变为金融商务区,原有的历史风貌建筑的立面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翻新。

功能置换后的金丝雀码头有了完整的空间布局,轴线关系更加清晰,经过水系的重塑以及大型开放空间的塑造形成了立体化的城市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浙江民居
[2]田银城. 传统民居庭院类型的气候适应性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来敏.安吉生态屋建筑解析[A].东南大学,2009.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