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庖丁解牛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 庖丁解牛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砉.然(hu ā) (2)然(hu ō) (3)然(huò) (4)批大郤.(xì) (5)导大窾.(ku ǎn) (6)肯綮.(qìn ɡ) (7)大(ɡū) (8)新发于硎.
(xín ɡ) 二、成语积累
写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所包含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 . .
(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3)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意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砉然向.然通“响”,声响
(2)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3)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此指拭擦
2.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
..牛者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
..,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是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
..迟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3.一词多义
(1)为⎩⎪
⎪⎨⎪⎪⎧
吾见其难为.
:动词,做怵然为.
戒:动词,作为视为
.止:连词,因为为.
文惠君解牛:介词,给,替为.之四顾:介词,为了恐为.操所先:介词,被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
(2)然⎩⎪⎨⎪⎧
因其固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虽然.
,每至于族:代词,这样然.
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连词,但是沛公然.
其计:动词,认为……对
(3)乎⎩⎪⎨⎪⎧
技盖至此乎.
: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而况大乎.
:表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恢恢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4.词类活用
(1)良庖岁.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
(2)族庖月.
更刀:名词作状语,每月。
(3)以无厚..入有间:形容词作名词,很薄的刀刃。
5.翻译句子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我所爱好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
(2)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译文:技术好的厨师每年(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用刀割肉;一般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用刀砍断骨头。
(4)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译文: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尚且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
四、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一、作者简介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齐名,并称“老庄”。
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
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偏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二、背景展示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
全文以庖丁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对待客观事物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要“以无厚入有间”,就能“游刃有余”,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表面上看,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表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
文白对照
庖 丁为文惠君解牛。
厨师丁给梁惠王宰牛。
⎣⎢⎢⎡⎦⎥⎥⎤为:介词,给。
手 之所触,肩之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
所倚, 足 之所履,膝 之所踦,砉然向然,
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抵的地方,哗哗作响,
奏刀
然 ,莫 不 中音 。
进刀时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
之:均为结构助词。
所:助词,放在动词前,和动
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 “……的地方”。
踦(yǐ):支撑,接触。
砉(hu ā):象声词。
⎦
⎥⎥⎤向(xi ǎn ɡ):通“响”。
然:助词,在形容词后,做词尾,
“……的”。
“(huō)然”的“然”同此。
中(zhòn ɡ):合乎。
合于
既合乎 《桑林》之舞 ,乃中 《经首》 之会 。
《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
⎥⎥⎤乃:副词,又。
会:音律,节奏。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 盖 至此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
乎 ?”种程度啊?”⎣⎢⎢⎡⎦
⎥⎥⎤盖:通“盍(hé)”,何,怎样。
庖 丁释刀对 曰:“臣之所好者 道也,
厨师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
进乎技 矣。
超过技术了。
⎣⎢⎢⎡⎦⎥⎥⎤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进:超过。
始 臣之解牛之时, 所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
见 无 非 牛者。
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
⎣⎢⎢⎡⎦⎥⎥⎤之(第一个):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年之后,三年以后,
未尝 见 全 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 神 遇 而不以
未曾看到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
目 视,官 知止 而 神 欲行。
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
方:介词,当,在。
遇:会合,接触。
官知:耳眼等
⎦
⎥⎥⎤器官的感觉,这里指视觉。
神欲:精神活动。
依乎 天 理,批大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 郤, 导 大 窾 ,因其固然,
牛体筋骨(相接的)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
技 经肯 綮 之
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
未 尝 ,而况大乎!
尚且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
批:击。
郤(xì):空隙。
导:顺着,循着,这里指导入。
窾(ku ǎn ):
空。
因:依照。
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经:指经脉。
肯:骨间的 肉。
綮(qìn ɡ):结合处。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未尝:后
⎦⎥⎥
⎤省略谓语“碰”;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尝(碰)技经肯綮”。
之:助词,提宾作用。
而:表递进关系的连词。
(ɡū):大骨。
良
技术
庖 岁 更 刀, 割 也; 族 庖
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用刀割肉;一般厨师
月 更 刀, 折 也。
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用刀砍断骨头。
⎣⎢⎢⎡
更(ɡēnɡ):换。
割:割肉。
族:
⎦⎥⎥⎤
众。
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
今 臣之刀 十九年矣,所解数千 牛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
矣,而刀刃 若新 发 于 硎。
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
⎡
发:出。
硎(xín ɡ):
⎦
⎥⎥
⎤磨刀石。
彼 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 入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
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 刃 必 有余地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矣,是以 十九年而 刀刃 若新发于硎 。
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
⎥⎥
⎤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是以:即“以是”,因此。
虽然 ,每 至于族,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吾 见其 难为 ,怵 然 为 戒 ,视为 止,
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的地方
行 为 迟。
而集中在一点,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
⎣⎢⎢⎡⎦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怵然:警惕的样子。
动 动起
刀 甚 微,然已 解 , 如 土
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
委 地 。
散落在地上一样。
⎣⎢⎢⎡⎦⎥⎥⎤(huò):象声词。
委:卸落。
提 刀而立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
为之 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 而藏之。
”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拭擦干净,收藏起来。
”
⎣⎢⎢⎡⎦
⎥⎥⎤善:通“缮”,修治。
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 庖 丁 之言, 得 养生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
焉。
”理了。
”⎣⎢⎢⎡⎦
⎥⎥⎤养生:指养生之道。
脉络梳理
1.杀牛→开端
↓
2.过渡→发展
↓①目无全牛(发现规律)
3.回答→②游刃有余(运用规律)高潮
↓③踌躇满志(灵活运用)
4.点题→结局
1.庖丁的解牛经历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这种经历揭示了怎样的生存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为四个阶段:
①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
③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④目无全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
(2)生存哲理:只有经过了长期的专注做一件事,洞悉事物的内在规律,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获得精湛的技艺。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道家用此来宣扬的人生哲学带有颓废消极影响,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
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积极启示:做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反复实践,掌握规律,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办事,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说明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方能成功。
运用示例
唐代白居易在《放言》中说:“试玉要烧
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人生做事,总是需要一个过程,有时需要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甚至一个人的一生。
著名画家梵·高,穷其一生追求绘画,直到在穷困潦倒中离世后,他的才华才被世人发现,他的作品《向日葵》才被人赏识,成为世界著名的油画作品。
庖丁之所以具有高超的解牛技艺,完全是经历了三年的磨砺、观察、总结积累所致。
只要功夫深,以精湛之能去解决疑难问题,定能达到恢恢乎游刃而有余地矣之境界!
2.课外素材
好民警赵逸峰
赵逸峰,男,1992年8月出生,江苏省靖江市人,现为江苏省无锡市公安局滨湖分局荣巷派出所刑侦组民警。
2016年12月3日,正在休假的赵逸峰途经上海火车站地铁1号线地下通道时,看见一名男子正在行窃。
他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去揪住小偷,并同赶来的两名小偷同伙展开激烈搏斗,这一幕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017年2月,赵逸峰当选见义勇为“中国好人”。
失主邵女士说:“赵警官不顾个人安危,当场抓住小偷。
这在警察的眼里可能不算什么,可是我却非常感动,这种无畏的精神让我钦佩。
”赵逸峰回应说:“这都没什么,我是一名人民警察,见到小偷怎能坐视不管。
”
点评
见义勇为本应该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赵警官的行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期待普通民众人性的复苏,把维护社会的稳定,弘扬社会的正能量作为一种常态。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庄子的世界
①我一直渴望用我拙笨的笔头来描摹一下这个先秦的哲人,但每每提笔,浮现眼前的,总是一个至玄至幻的影子。
这个影子或隐没于江湖,或委身于水田,或翩跹于梦幻,或混迹于闹市,(1)令我无从下笔,只得兴叹。
②大多数人,对于庄子,是迷惑不解的。
那个烽火狼烟、豪杰并起的时代,赋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渴望辅佐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怀——庄子,这个槁项黄馘、聪明透顶的人,却弃自己的满腔才情不用,或与水田曳尾的神龟游戏,或研究墙角蜗牛触角上的弹丸小国,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鹏,甚至对送到眼前的楚国相位都安然不动……(2)这太出乎人们意料了!
③是啊!在那个名士说客围绕着君王,不厌其烦地宣扬他们那一套“治人”之术的时候,我们的庄子,却转过头来,把自己的内心对准了我们这些最普通的人。
他诚恳地告诉我们如何解脱世上的繁役,他坚定地鼓励我们去寻找自由、坚守内心。
当他的妻子死去后,他毫不悲伤,高兴地击鼓,庆贺妻子归于自然;当同乡曹商在乡人羡慕的目光中炫耀帝王赏赐的车马时,我们的庄子竟毫不留情地讽刺他舐了秦王大腿上的脓疮 (3)
④庄子就是这样的特立独行,他的行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那样的古怪,他真是那个时代一个出人意料的哲人。
⑤然而——
⑥当我逐渐触摸到庄子的内心后,我才渐渐了解,正如清朝进士胡文英所说的那样,“庄子眼光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4),庄子因为对世界极度的热爱,才会对它表现出极度的失望,才会向往自由,让心摆脱奴役,才会用辛辣和尖刻的比喻来抨击、暗喻当时的社会。
话说回来,庄子的蜗角之国,更是对世间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对抗。
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的深爱,他似乎用他的放荡不羁来对待世俗的框约,用他的怪诞诙谐来嘲讽世俗的装模作样,一本正经。
这样一来,庄子的所作所为不是很合乎情理,很合乎他内心的准则吗?
⑦庄子就像一本书,读前令人疑惑,读后令人开朗。
(5)
思悟要点
(1)描绘庄子至玄至幻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说明庄子及庄子思想的神秘莫测,引出下文大多数人对庄子的迷惑不解。
(2)作者列举这些行为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照应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构思谨严。
(3)第③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这样有力地论证了庄子在思想、行为上的特立独行。
(4)文中为何引用清代胡文英的话?
提示引用名人名言论述,简洁有力,可信度高,说服力强。
揭示了庄子眼冷心热的内心准则。
(5)你觉得用比喻结尾有怎样的妙处?
提示把庄子比作“一本书”,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庄子世界里的内涵,强调了只有读后才能领悟其思想行为的脱俗超然。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导:引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
D.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
答案 B
解析导:顺着、循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奏刀然,莫不
..
..中音 B.因其固然
C.虽然,每至于
..牛者
..族 D.所见无非
答案 A
解析B项古义:本来(的结构)。
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C项古义:到了。
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D项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3.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B.视为止,行为迟(被动句)
C.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句)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省略句)
答案 B
解析“为”解释为“因为”,“为”的后面省略了“之”(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2)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3)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的地方而集中在一点,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
..
左右曰:“庄子当能。
”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庄子曰:“诺。
周善为剑。
”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
太子乃与见王。
,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
..
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
令设戏请夫子。
”
王乃校剑士七日,残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
”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
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
王曰:“愿闻三剑。
”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
,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
..
,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此剑一用,匡诸侯
..
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
相击于前,上斩颈领,
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
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环之。
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B.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C.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D.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答案 B
解析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即门客,其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信陵君、孟尝君等都养有大批门客。
B.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国王命令,定期向朝廷进贡、述职。
C.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对古代君主、诸侯的敬称。
D.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答案 C
解析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答案 B
解析A项只是庄子自己的说辞,不一定是事实。
C项应是“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
D项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有误,主旨应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该做的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之所奉皆可。
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也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还哪里用得着这些赠礼呢?
(2)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
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参考译文
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多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一百多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
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
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赠予他千金。
”左右近侍说:“只有庄子能够担当此任。
”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
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会见太子说:
“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
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也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还哪里用得着这些赠礼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太子说:“是这样。
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
”庄子说:“好的。
我也善于运用剑术。
”太子说:“如今先生一定要穿儒服去会见赵王,事情一定会弄糟。
”庄子说:“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
”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毕,于是面见太子。
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王。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
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所以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
”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
”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
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术。
”赵王说:“你歇着吧,回馆舍休息等待命令。
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
赵文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伤残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
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
”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
”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
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
赵王说:“希望听听你介绍三种剑。
”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
”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五行的道理来支配,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
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
”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
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
”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