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在油田精细评价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资料在油田精细评价中的应用
地震资料解释在油田精细评价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地震资料在油藏储集层的层序界面识别、精细构造地震解释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层序界面识别、精细构造地震解释是影响油藏储集层评价、有利区预测及后续开发的关键。

文章对层序界面识别的地震特征及精细构造地震解释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标签:地震资料;层序识别;精细构造
1 地震资料在层序识别中的应用
1.1 地震层序学发展
Sloss等1948年在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层序的概念,他们将“层序”定义为以克拉通内部的大型不整合为边界的地层组合单元。

然而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致使层序地层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1]。

20世纪70年代,Vial及其同事将地质理论、地震勘探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而创立的地震地层学是层序地层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随后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地震层序地层学,并将海平面变化曲线在地震资料显示的剖面中导出。

如今随着地震勘探仪器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地震资料已经普遍应用于层序界面的划分之中。

1.2 地震层序界面识别特征
利用地震资料显示的地震特征划分地震层序,其研究基础就是地质界面与地震反射面特征相结合。

层序界面、不整合界面以及流体分界面等地质界面是产生地震剖面反射的地质条件。

地震反射面不但是一个存在有波阻抗差的界面,而且也是一个具有年代地质学意义的界面,从而构成了地震地层学的研究基础。

油田精细评价中的层序划分是沉积层序和地震层序相对应统一的结果。

地震层序是地震资料剖面上识别的层序,其划分的关键是识别不整合和追踪与之相应的假整合或整合[2]。

地震层序的划分首先确定层序界面即反射界面的类型,根据地震反射波同相轴特征和几何接触关系分为整一界面、不整一界面两大类。

整一界面是上下同相轴产状平行或亚平行的界面,可以是连续面,也可以是不连续面;不整一界面是由于地震反射界面两侧的地震反射波同相轴产状不协调形成,分为顶超、削减、上超、下超四种类型(图1)。

顶超是局部基准面较低情况下沉积物过路冲刷的结果,在层序界面的顶部发生反射终止,地震资料上显示同相轴向上逐渐终止于该界面;削减是侵蚀造成的地层侧向中断,地震反射波在层序顶部以较大的几何角度突然终止,与角度不整合相对应;上超由水位相对持续上升,持续充填堆积形成,地震反射波沿层序界面底部逐层向上终止;下超指新沉积地层沿原始沉积面向下超覆,在层序的底部向原始倾斜面的下倾方向终止。

通过频谱分析得到地震资料的品质即垂向分辨率是地震层序划分的基础。

通频带的中心频率fp决定了视频率f(或称主频,主频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剖面上同相轴的胖瘦程度),由公式(1)根据低截频f1和高截频f2可以得到主频。

按照瑞利(Rayleigh)准则,即:一个反射波的分辨率的极限是1/4波长。

由公式(2)可以计算出识别地震资料显示的垂向剖面上至少能分辨出的地层厚度。

fp=f=■(f2+f1)(1)
△H=■v·T=■=■(2)
公式(2)中△H表示可分辨的地层垂直厚度,T表示地震波的周期,v表示地层的层速度,?姿表示地震波的波长。

按照地震层序在地震剖面显示的范围大小,可划分为三个级别:超层序包括多个层序,区域范围内可追踪数百千米,并以区域性的不整合面为界;层序是区域性的或局部的,常以不整合面或可与其对比的整合面为界;亚层序是层序中最基本的地层单元,局部水域变化或沉积体系变化形成。

2 地震资料在精细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2.1 精细构造地震解释重要性
构造作用和沉积作用致使油气储层产生形变形成了局部构造,构造反应出油气储层产状,两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油田或者开发多年的老油田都需要找寻新储量来维持生产开发,特别是岩性油藏或是构造油藏类型的老油田在寻找新储量时,由于开发前期对构造进行过多种方法的编制,如今更需要对微构造类型进行准确的落实。

如果单一的运用测井资料分析构造特征是有局限性的,必须有效地结合地震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

随着地震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资料可解释出局部微幅度构造形态和小断距断层。

2.2 精细构造地震解释流程
精细构造地震解释的过程共分为三部分:(1)在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剖面上进行层位标定与追踪。

首先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其属于一种正演的地震解释方法:先用综合速度求取测井曲线的起始时间,再用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计算波阻抗和反射系数,然后在过井剖面上提取目的层段的地震子波与之进行褶积计算,得到合成地震记录。

在准确标定各反射标志层后,对研究主力层位进行追踪解释。

(2)断层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地质现象,断层解释是精细地震构造解释中的关键部分。

发育微小断层、复杂的断裂系统、精细识别及组合难度较大的条件下,解释时充分运用了工作站的过井线、连井线、环线、多线、变密度、断块移动相位对比等多种断层解释技术,并将三维可视化、椅状显示和断层差分图等多种断层检测技术配合使用,精确地落实了微小断层的断距及延伸方向,建立全区的断裂体系。

(3)遵循“切片定走向,剖面定倾向,共同定产状”的原则进行解释[3],在准确的精细层位与断层解释基础之上得到标定层位的等To图。

首先对To数据和平均速度数据采用相同的网度进行网格化,然后建立速度场模型将时间域的等
To图转换为深度域的精细构造图。

受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影响,解释出来的断层与层位有可能与钻井资料有一定的差距。

这就需要在地质建模中对小层进行仔细分析,认真对比调整,从而得到比较真实可靠的地质构造模型。

利用单井地层深度对解释好的构造图进行认真校正,得到各反射层面最终的精细构造图,有效地指导油田后续开发的研究工作。

3 结束语
(1)运用多种地震层序界面识别特征划分地震层序,地震资料受垂向分辨率的限制,通常易识别超层序、层序、亚层序三种界面。

(2)地震资料解释的精细构造,为下一步油田进行局部调整加密、优化油田注采及生产动态分析研究等提供新的地质依据。

(3)地震资料广泛应用于油藏层序界面划分与精细构造解释,在油田精细评价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传桃,刘莉,陈志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状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28(6):1-2.
[2]王学彩.博东地区沙四段储层预测及勘探目标评价[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9.
[3]徐亮.低序级断层的地震识别技术在惠民凹陷辛34断块中的应用[J].矿物岩石,2007,27(2):86-93.
*通讯作者:刘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