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优秀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优秀6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认识新偏旁“反犬旁”和“爿字旁”。

指导写好带有这类偏旁的字。

3.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初步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戏剧尝试。

5.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难点:
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被小真的奇思妙想深深地吸引了。

你们还想听这样的故事吗?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6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生词,排火车读。

痒痒的椭圆形菱形鳄鱼香肠糖醋排骨丁零丁零秘密
3.排火车接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状:认识爿字旁,了解爿字旁的含义。

与“壮”字进行对比。

2.继续:强调“继”字的笔顺。

3.狐狸:左窄右宽,反犬旁的笔顺。

4.秘密:理解两个同音字的意思。

秘:不公开的,不让大家知道的。

可组词秘方、秘诀、神秘、奥秘。

密:不公开的,不公开的事物。

组词保密、密信、密谋、密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了解偏旁含义,形近字区分和同音字的不同含义来区分相像的汉字,加深学生印象。


5.在田字格中各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

6.当堂听写。

一、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哪些情节写得很有意思?
2.师范读课文。

3.交流写得有意思的情节。

预设:
(1)第四段
①指名读。

②哪些描写让你觉得有意思?
是啊,“痒痒的”和“冒”我把变成树的感觉写活了。

③再读,读出有意思。

(2)第五段
①生读。

②交流有意思的描写:树上长鸟窝
(3)第六段
①鸟窝的形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②还会有什么形状?
③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你会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呢?
④出示句子练习:
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
____________!我变成了一棵____________的树: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孩子天生就有丰富的想象。

我还会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问题一抛出,孩子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

仿照课文说一说,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第七段
树上都住了谁?
(5)第八段
①你觉得哪里有意思?“我会弯下腰”
②指导读。

(6)十三---十四段
一棵饿得肚子“咕噜噜”直叫的树
(7)十五---二十段
①分角色加动作扮演读。

②这水珠是什么?
4.故事里的妈妈你喜欢吗?为什么?
二、总结写法,拓展想象
1.理清故事创作思路:变树经过——变树后的趣事。

2.假如你也会变,你会变成什么?又会有怎样的奇特经历呢?
3.把你想到的以《我变成了_____》为题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学生头脑中一定有许多遐想不吐不快,适时进行拓展练笔,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


板书设计:
17.我变成了一颗树
痒冒变树
各种形状

“咕噜噜”趣事
口水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篇2
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

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

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

它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是别人让它知道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缺陷,它们对它说:“你怎么不叫?”
“我不会我.....我是从外来的......”
“你这算什么回答啊。

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
“干吗要叫?”
“狗会叫,因为它们是狗。

它们对过路的陌生人叫,对令人讨厌的猫叫,对着满月叫。

它们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白天叫得多,但晚上也叫。


“也许是这样,可我.....”
“可你是怎么啦?你这只狗可真特别,去,去!总有一天你会上新闻的。


小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批评。

它不会叫,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学会。

“你跟我学。

”有一次,一只同情它的小公鸡对它说。

那只小公鸡喔喔喔地叫了几声。

“我觉得很难。

”小狗对小公鸡说道。

“不难,容易极了。

你好好听着,看我的嘴,注意观察,学我的样子。

”“总之,你注意观察我,学我的样子。


小公鸡又喔喔喔地叫起来。

小狗试着照小公鸡的样子做,但嘴里只发出一种滑稽的“咯咯”声,吓得旁边的小母鸡都逃走了。

“不要紧”,小公鸡说道,“第一次能这样做就很不错了。

你再试试,来。

”小狗又试了一次,两次,三次,都没能成功。

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

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

一天早晨,当它正在树林里练习,发出的喔喔喔的叫声是那么逼真,那么好听,那么洪亮。

一只狐狸听到了,心里寻思着:公鸡终于来找我了。

我得去感谢它的来访。

狐狸真的去了,还没忘记带上刀叉和餐巾,因为对狐狸来说,没有比小公鸡更美味可口的午餐了。

可以想见,当它看见啼叫的是一只狗而不是小公鸡时,该是多么失望啊。

那狗蹲坐着,一生又一声地喔喔叫着。

“哎呀,”狐狸说道,“原来是这样,你是给我设了一个圈套啊。


“一个圈套?”
“当然啦。

你让我以为,是一只公鸡在树林里迷路了,而你却高下圈套想抓我,幸好我发现得及时。


“我向你担保,我压根儿就没想抓你。

我只是在这里练习。

”“练习?练习什么?”
“我练习啼。

现在差不多已经学会了,你听我叫得多好。

”说完,它又洪亮地喔喔叫起来。

狐狸真想哈哈大笑。

它在地上打着滚,捧着肚子,咬着胡须和尾巴,竭力忍着不笑出来。

小狗感到受了委屈,低着头,含着泪花默默走开了。

附近有一只杜鹃看着小狗走过去,很同情它。

“你怎么啦?”
“没什么。


“那你为什么这样伤心?”
“唉.....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我不会叫。


“要是就因为这个,那我可以教你。

你听我怎么叫,尽可能模仿我:咕咕......咕咕......咕咕......你听明白了吗?”
“我觉得很容易。


容易极了,我从小就会这样叫。

你试试:咕咕......咕咕......”
“咕......”狗学着杜鹃叫,“咕......”
它那天试了,第二天、第三天又试了。

一个星期过后,它已经学得相当不错了。

小狗真高兴,心想:“我终于开始真的会叫了,现在别人再也不能取笑我了。


正好在那几天,人们开始打猎了。

树林里来了很多猎人,里面还有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哪怕是一只夜莺,他们也会给打下来。

一个枪法很准的猎手经过那里,他听见从树丛中传来“咕咕咕咕”的叫声,就举枪瞄准,“砰!砰!”连开了两枪。

幸好没打中。

子弹擦过小狗的耳边,就像在连环画里画的那样,小狗拔腿就跑。

它很诧异:“那个猎人准是发疯了,竟然对狗开枪”
狗跑啊,跑啊......
第一种结局
狗跑啊,跑啊,它跑到了一片草地上,一头小母牛正在那里安详地吃草。

“你去哪儿呀?”
“我不知道。


“那就别走了。

这里的青草特别鲜嫩。


“唉,青草不能医治我的病”
“你病啦?”
“可不是,我不会叫。


“可是,这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你听我叫:哞......哞......哞......还有比这更好听的叫声吗?”
第二种结局
狗跑啊,跑啊。

它碰上了一个农民。

......
第三种结局
狗跑啊,跑啊,突然停住了。

它听见一种奇怪的叫声。

“汪汪,汪汪......”
“这叫声像在对我说什么,”狗想道,尽管我搞不清这是什么动物在叫。


“汪,汪”
......
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是长颈鹿吧?不,也许是鳄鱼。

鳄鱼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我得小心谨慎地靠近它。


小狗在树丛中向传来汪汪叫声的方向匍匐前进,不知为什么,它的心跳得十分厉害。

“汪汪。


“哦,也是一条狗。


你们知道吗?就是刚才听见咕咕叫声后开枪大鸟的那个猎人的狗。

“你好,狗。

”“你好,狗。


“你能否告诉我,你发出的是什么声音?”
“发出的什么声音?我不是发什么声音,我是在吠,供你参考。

”“你这是狗叫?你会狗叫?”
“当然喽。

你总不能要求我像大象那样叫,或者像狮子那样怒吼吧。

”“那你能教我吗?”“你不会叫?”“不会。


“你好好听着,好好看着,得这样叫:汪,汪”
“汪,汪”我们的小狗很快就学会了。

它又激动又高兴地想道:“我终于找到我应找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几种结局可能是怎样的?说说你的理由。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篇3
设计说明课文以一个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描述了她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奇妙的事情。

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想象奇特、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随着情节走入那棵树中,去感受作者描述的神奇景象。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认字、读词语,了解主要内容。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用时:5分钟)1.假如你会变,你最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文中的作者让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且还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呢!
板书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

1.交流自己想变成的事物及原因。

2.齐读课题。

3.质疑:会发生哪些事呢?
二、自主学习,自主质疑。

(用时:10分钟)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说一说自己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要求读出体会。

1.学生借助文中拼音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把自己认为难记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3.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在文中所连的词、多音字、优美词句,并读两遍。

4.读中想一想: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什么故事?1.我能给带点字注音。

希望()抓痒()
鳄鱼()陈醋()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变成________的感受,表现了______永远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赞美了__________的温馨和美好。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用时:20分钟)1.交流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展示生字词情况。

1.学生在读中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说出读后的体会。

2.小组交流。

(字音方面:希、痒、鳄、醋;字形方面:状、狐、狸、丁、零、巧、克、肠、继、续、抬、秘、密)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3.看拼音写词语。

xínɡzhuànɡhúli
()()
jìxùmìmì
()()
qiǎokèlì
()
四、展示汇报,拓展延伸。

(用时:5分钟)1.小组展示朗读课文。

2.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想一想:你学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小组同学共同参与,选择喜欢的展示方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在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时,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打破课文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象的神奇。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事,体会想象的神奇。

学前准备课文内容相关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

(用时:5分钟)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师板书课题)1.学生听写词语。

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4.听写词语。

形状狐狸丁零
巧克力香肠继续
抬头秘密
二、精读感悟。

(用时:25分钟)1.自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希望变成一棵树?
2.细读第5、6自然段,了解“我”变的树是什么样子的。

3.齐读第7、8自然段,边读边想:“我”让所有的动物都住在树上说明了什么?
4.用开火车的方式朗读第9~12自然段,从妈妈身上感受想象的神奇,并思考:
(1)第11自然段中,“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2)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5.默读第13~20自然段,从小动物的言行中感受想象的奇妙。

思考:“我”变成一棵树后,心情有哪些变化?
6.齐读第21~23自然段,感受妈妈对“我”的爱,思考:
“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1.带着问题,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用“”在文中画出“我”希望变成树的原因。

2.用“”在文中画出“我”变成的树的样子。

3.感受“我”变成的树的神奇之处,以及“我”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重点从妈妈身上感受想象的神奇,体会妈妈的爱心。

5.联系全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兴奋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失望、着急后悔觉得变成树很麻烦。

6.细细品味第21~23自然段,明白:母亲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

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绝对不会被错认。

5.仿写拟声词。

咕噜噜
__________________
哗啦哗啦
__________________
6.“我”变成一棵树后,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妈妈早就知道那棵树是“我”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提升。

(用时:10分钟)1.联系课前的想象,说说如果你变成了其他事物,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或画一画。

1.交流自己变成其他事物后发生的奇妙的事。

2.仿写一篇想象作文或画一个场景。

8.写想象作文或画出自己想象的一个场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最后安排的写或画的内容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中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词语的作用。

2、想象炮手当时的心情。

3、理解炮手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理解炮手与将军对话时的复杂心情。

2、理解重点词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图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觉得炮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明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他为什么还要开炮?
二、细读感悟
1、作为一个炮手要亲手炸毁自己世界上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件多么痛心的事,那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炮手痛苦的心情?自渎课文,画出有关词语。

2、为什么炮手的神态由苍白到煞白最后变得惨白?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笔画下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3、仅仅是因为炮手当时害怕炸了自己的村子而紧张得脸色变得苍白了吗?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原因?
4、那为什么炮手的脸色又由苍白变为煞白、惨白?
5、当将军让他对准那个房子开炮时,他的脸色为什么一下子又变得惨白了?
6、出示句子
裹着大衣……炮手的前额……
读一读这两句话,边读边体会,为什么一样的天气却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学生畅所欲言,边读边画词语,找句子画下来。

7、多么残酷的战争,面对这痛苦的抉择和无奈,炮手必须执行这个命令,因为他是一名军人,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体会不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就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身临其境的去体验一下战争的残酷吧!
8、分角色朗读。

9、这时候不开炮行不行?如果不开炮会怎样?
10、随着一声炮响,炮手的家消失在浓浓的硝烟中,硝烟过后将军和炮手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11、看图体会将军的动作。

12、此时你想对炮手说些什么?
三、总结
正因为有了这样伟大的炮手和像他一样为了国家的利益甘于默默奉献的爱国战士,战争才取得了胜利。

让我也向这些伟大的士兵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有关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会用“偶尔、活泼”造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歌曲欣赏《小燕子》:
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
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

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燕子》: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摊子的尾巴。

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

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读音:
⑴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提醒学生注意:
拢、掠是边音。

俊、晕是前鼻音。

横是后鼻音。

⑵学生齐读。

2、掌握生字的写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
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⑴学生读课文。

⑵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4、交流:
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

2、自由读课文:
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结合交流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
5、指导朗读:
⑴激发情感:
看多媒体:面对这么机灵的燕子,这么可爱的燕子,你愿尽情的夸奖它吗?让我们赞美的语气读。

⑵自由朗读。

⑶指名试读、齐读。

6、指导背诵。

⑴学生说该怎样背?
⑵看板书练习背诵。

7、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有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还有一个()的尾巴。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课文第一段。

2、说说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3、交流填空。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
把表示事物的词语画出来,圈出具体描述的词语。

2、学生交流:
结合理解“赶集”、“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3、重点品味(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春天是个热闹、色彩斑斓的季节。

请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在书上用横线划出所写的景物,用曲线划出景物的特点)
学生同桌、全班交流。

⑵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理解为什么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⑶出示填空题: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着,毛毛细雨从天上()下来。

千万条柔柳()了鹅黄色的嫩叶。

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的春天。

学生完成填空。

再次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用词的正确性。

读好上面的一段话。

⑷从这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燕子为春天增添了生机)读好最后一句话。

4、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⑴学生自由读:
想想用怎样的语气读。

⑵指名读,评议。

⑶看这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齐读第二段。

5、指导背诵:
⑴请学生说说怎样来背。

⑵学生试背。

⑶齐背。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从这段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课文燕子飞行给你留下的影象是什么?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到的?4、学生交流。

5、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快?为什么能体会到?
(“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飞行动作的优美。

)(“唧”是叫声,只短短的一声一从这飞到了那,速度真快。


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6、朗读有关句子。

7、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轻?为什么能体会到?
(偶而、沾、小圆晕)理解:小圆晕
作者为什么说是小圆晕呢?
相机理解“偶尔”并用“偶尔”造句。

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8、朗读有关句子。

9、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

10、指导背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学生质疑。

3、理解词句:
“五线谱”、“音符”。

4、理解句子。

5、看多媒体燕子的休息。

6、感情朗读。

7、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燕子什么地方可爱?春天美在哪里?
六、作业
1、造句:
偶尔──
活泼──
2、背诵课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学习本课新词,掌握5个多音字。

2、品析人物形象,体会童话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特点。

2、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培养阅读和感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从对话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预测故事内容,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1、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2、体会、挖掘课文幽默的语言所蕴藏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新课。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动物们的叫声
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一些小动物们的叫声:小鸡的叽叽声,小鸭子的嘎嘎声,老牛的哞哞声,还有小狗的汪汪声……小动物们的叫声各不相同。

如果,小鸡有一天发出了嘎嘎的叫声,你们肯定觉得奇怪。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动物叫声的童话——《小狗学叫》。

板书:14__小狗学叫
设计意图:
童话是小学生喜欢的文体之一。

利用童话中出现的小动物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让他们在初步掌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展开本课的学习。

二、初次阅读,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同时,标记不熟悉的生字、生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

检查预习情况。

(1)熟读生字。

讨厌怒火批评访问差不多忍着模仿疯狂汪汪搞不清
(2)牢记多音字。

三、朗读教学。

1、分角色朗读课文。

(1)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

(旁白1人,不会叫的狗1人,其他角色各1人)(2)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3)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4)分配角色,进行朗读。

2、师生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分角色朗读。

学生们在有声有色的角色朗读中,个性得以彰显,更得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四、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出示多媒体课件:图片
1、课文中的“别人”、小公鸡、狐狸、杜鹃是如何看待这只不会叫的小狗的?师生交流,并总结。

板书:“别人”——疑惑、不屑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它狐狸——嘲笑、看不起杜鹃——怜悯、关心
2、童话中经常把一切事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

例如,*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小狗等进入了童话领域就都“活”了。

3、故事里的小狗是一只怎样的小狗?
(1)不幸、可怜。

(它因为不会叫而受到别人的嘲笑)
(2)勤奋刻苦、坚持不懈。

(它每次学习叫都是一遍一遍地练习)
(3)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

(虽然老遇到困难,但是它却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追求目标)
设计意图:
童话中的主人公是一篇童话重点刻画的对象。

阅读童话,要通过体味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从而感知*所表达的含义。

五、预测结局,拓展延伸。

*最为有趣的是作者为自己的童话作品设计了一些不同的结局。

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一些,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后,教师加以适当的点评。


1、比如,第一种结局的迷失自我,第二种结局的平庸,第三种结局,小狗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位置。

当然,如果学生能对第一、二种结局有新的理解,也要给予肯定。

2、学生们可能有多种预测,但在评价时要明确一点,童话中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地随意编造,童话中的幻想、夸张都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都是有依据的。

设计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