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纲:
一、指导思想
二、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
(一)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二)专业设置
(三)人才培养计划
三、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双师型”与“聘任制”教师队伍
3.校内、外实训
(二)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三)预就业机制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
(一)“订单式”培养和“准订单式”培养
(二)“模拟生产管理”模式
(三)“前厂后校”模式
(四)技术服务与产品开发
2006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学习该《意见》后,我院总结了多年来的经验。
简略叙述,与各兄弟院校交流。
一、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为重点,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我院一贯坚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在此思想指导下,我们重点从学生就业和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角度出发,从行业和企业发展角度出发,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学校推动企业发展、学生就业,反过来促进学校进步的良性循环。
二、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的发展
(一)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高职教育要服务于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为此,我院各专业每年都专门派出大量教师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准备了充分的行业企业信息。
不仅如此,我院各专业还注意利用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广泛搜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新岗位需求信息,并及时传送到学院。
(二)专业设置
不同于本科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设置,高职教育是以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就业为本位。
正是基于此,我院不仅随时注意搜集行业企
业的岗位需求信息,而且还成立了主要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到专业设置、专业调整和课程开发等工作中来。
在深入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来自企业的意见。
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各专业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析来自行业企业的最新岗位需求信息,倾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及其他企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三)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是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
如果企业的需求不断变化,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会发生相应变化,同时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做出及时调整。
比如,
三、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教学活动与校内外实训
1.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我院各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1:1)来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非常高,甚至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院的实践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
在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我们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根据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我们发现最受欢迎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能,还要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吃苦耐劳等品质。
这是企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基础。
2.“双师型”与“聘任制”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
每学期,我们都充分利用多年与企业达成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派出大量的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不仅如此,我们还从行业、企业聘请了一批中高级技术人员,建立起了一支“聘任制”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不同于一般的外聘教师,除了人事关系未在学院外,他们与学院原有教师待遇相同,因此与学校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关系。
这些来自生产、管理、服务一级的聘任制教师,带来了大量行业、企业的技术、动态和信息,为教学内容及时贴近市场和生产管理提供了保障。
3. 校内、校外实训
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场所,在职业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切实遵循“一切从生产实际出发,一切为了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原则,许多专业都根据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建立起对应的校内实训场所,并在设备设施的采购安装、实训功能模块的组配、实训场地的设置布局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人员的配置、培训和管理上,都比照一线企业的生产运行规范进行组织、调配和优化。
正是在这种条件保障下,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课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合理补充,是学生真正走向企业的舞台。
我们本着互惠互
利的原则建立了4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这些企业不仅帮助我们培养了学生,还接受了大量的毕业生,成为我院的稳定“客户”。
(二)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三)预就业实习机制
在学生就业环节,我院各专业全部实行预就业实习制度。
所谓预就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前的某一阶段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此时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企业职工和学生),接触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获得一线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并促进学生就业。
这一制度的施行,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报酬。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学生顺利地在实习企业取得了工作岗位。
2005年,我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预就业实习管理的指导性意见》,更加规范了预就业实习制度。
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订单式”和“准订单式”培养
我院建立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衔接机制,提高人才培养对经济与技术变化的灵敏度,具体做法就是探索实施“订单式”或“准订单式”教育,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人才供需协议或意向,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根据自愿到这些单位就业。
我院在汽车系率先开展了“订单式”培养的试点工作。
2005年8月,汽车系已与河北汽车贸易协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成立了“订单教学
班”。
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由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实习由河北汽车贸易协会安排。
(二)“模拟生产管理”模式
在工学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我院服装系从行业、企业的运营实际中得到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创造了服装“模拟生产管理”模式。
实习开始后,学生分组成立临时性的服装公司,完成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作及产品销售的一系列市场化行为。
在此基础上,服装类各专业按照“产学一一对应模式”设立机构、组织教学,在校内教学过程中,模仿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他们不断向服装企业学习新的管理方式,并应用到“模拟生产管理”中去,不断完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三)“前厂后校”模式
1993年,我院汽车系与邢台市交警支队建立了机动车检测线。
与此相配套,汽车系建立了汽车维修试验工厂,在专职技师指导下,专业教师和学生带职顶岗参加实践,每年维修机动车8000多辆。
汽车维修试验车厂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基地,又为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场所。
(四)技术服务与产品开发
我院各专业利用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广泛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又为学生学习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比如,汽车系与邢台市交警队合作,开办了邢台市汽车
机动车检测中心。
师生为这一中心提供技术服务,学生在中心顶岗实习的同时,还根据工作业绩取得了一定的报酬;服装系教师带领学生为邯郸雪驰、北京潮海、温州乔顿等合作企业开发了大量的服装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