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欣赏 木版年画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神(纸·木版彩印)滩头木版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 画,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滩头自古巫风炽盛,民间祭祀活动 甚为流行,用于祭祀的纸马品种繁多,其制作工艺与后来的滩头木版年画 有着内在的传承关系。
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梁平"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一, 是重庆市梁平区境内人民群众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种绘画艺术,是中国 民间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 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2006年5月20日,漳州木版年画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漳州市艺术馆为漳州木版年画项目的保 护单位。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当时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迅速带动了民 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漳州木版年画也随福建雕版的发展而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凤翔木版年画是中国 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 “东方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馆皆有收藏。凤翔木版年画,主 要分为门画、十美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家宅六神画和窗花画六类; 品种最多的时候有六百多种,经过木板年画的第二十代传人邰立平数十年 的恢复、挖掘、整理和创新的有四百多种。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 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
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 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 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
佛山木版年画是中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年画,是岭南传统民俗文化 的一朵奇葩。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淮坊的年画齐名,是中 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影响远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 佛山市政府和禅城区已把木版年画列入首批重点项目。
2006年5月20日,梁平木版年画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梁平木版年画 1536年,梁平区屏锦镇最初出现印刷红纸的刷房。
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山东省聊城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之一。
东昌府木版年画主要分布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古城区内的东关街、 清孝街,堂邑镇的许堤口及梁水镇的大赵等城镇乡村,其起源于明代,民 国时期达到鼎盛。东昌府木版年画将年画与门神画融为一体,兼具审美欣 赏和驱邪祈福的功能。它取材广泛,既有现实生活、历史人物、戏曲故事 和神话传说的内容,又有围绕福、禄、寿、喜等祥瑞主题的表现。东昌府 木版年画作品构图简洁,格调高,整体感强,人物造型夸张,形体丰满朴 实,线条圆润流畅,刚柔相济,色彩鲜艳亮丽,对比强烈。
据民间口传历史资料,滩头最初的木版年画作坊起源于明末清初,二 十世纪初达到全盛时期。进入新时期,虽然滩头木版年画已经远涉重洋, 成为英、美、日等多国大型博物馆的珍藏。但由于滩头木版年画市场急剧 萎缩,作坊入不敷出,滩头木版年画或毁坏或流失,有不少技艺已经失传, 亟待抢救、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持刀门神早在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这 类门神早期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 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
佛山木版年画创始于明代永乐年年间,历经清一代的繁荣,成为珠江 三角洲地区家家户户年节必备之物,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都有 一定的影响,是华南地区年画产地的代表,因在广东佛山生产而得名。
晋南木版年画明清时得到更大发展。晋南木版年画风格粗犷、豪放、 纯朴,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其特点:一,因物设画,形式多样。有中堂、 屏条、贡笺、拂尘纸、灶画、春联等一整套。其二,敷彩多用大红、老绿、 普蓝、黑色等。其三,诗画相配,字画结合。
平阳木版年画是山西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 平阳府(今临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间,流传甚广。宋代,自 毕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后,中国的雕版印刷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 象。北宋灭亡时,金人以汴梁掳迁至平阳去的刻工与书版作为基础,使这 一带的印刷业得到发展。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官府在这里专 门设置出版机构,管理民营书坊与书铺,使这里的雕版印刷逐渐繁荣起来。 木版年画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其田神、仓神、井神、神之格思等作品,揭 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生产发展及民俗风 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价值。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其有文字记载的 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鼎盛时期,生产者多达一 百多家,画局也有十多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设计、雕刻、印刷、彩绘、 发售的作坊。
凤翔木版年画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见于邰家的西凤世兴画局家谱。
绵竹年画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始于宋 代盛于明清,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 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
2006年5月20日,绵竹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1。
绵竹木板年画绵竹年画始于明末,清代乾隆、嘉庆前后为鼎盛期。据 道光二十九年绵竹县志记载:“绵竹西北山林所产,以竹木为大宗,竹纸 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 垒,点缀年景。”绵竹年画不仅在中国西南、西北地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而且还深受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喜爱。
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65。
东昌府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开始于明代。
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
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 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 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中国雕版印 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 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 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平阳木版年画与河北省武强、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地同为中国 历来以年画著称的产地之一。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临汾市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获得“平阳木版年画”保护单位资格。
郯城木版年画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200多年前 发源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城西南15公里的沂河北岸,集中产地胜利乡沙 沃村。
郯城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魁力,突显了原生态的民间做派,取材 带有鲜明的农村生活特征,用色考究,色彩火爆,对比强烈,富有极强的 视觉效果;图案造型夸张奇特,线条粗犷飞扬,野趣横生,充分反应了北 方民族的审美取向,表现出来自民间的最原始的纯正质朴的气质和浑厚大 气的气度。
木版年画不仅反应了郯城人民的风情智慧,在昭示历史文化发展,深 入地进行社会研究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梁平木版年画的内容和全国其它地方年画大同小异,但其艺术处理手 法,画面效果迥然不同。其艺术特点既不同于杨柳青年画的典雅细腻,又 异于绵竹年画的鲜亮浓艳,也有别于潍坊年画的刚健明快。而独自表现出 一种粗犷野俗、浑厚凝重的原朴之美,具有重庆山区农民那种纯朴敦厚气 质。在中国民间年画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符合黎民百姓欣赏习俗的一种 版画艺术。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木版年画篇
木版年画(老河口木版年画),湖北省老河口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老河口木板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一种,也是湖北省老河口市传统民 间艺术的主要品种之一。老河口木版年画相传是在明代末年由苏州桃花坞 经河南朱仙镇传入,其雕版选用硬质梨木为板材,雕工精细流畅,线条粗 犷有力,印刷年画的颜料采用植物和矿物颜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老 河口木板年画的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戏剧、传说故事,人物造型生动夸张, 常见的品种有灶画、大小门画、中堂、条屏等。
谢谢观看
晋南木版年画是山西省的传统民俗艺术。发源于古晋河东南路平阳府 (今临汾、运城地区)。在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 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 成为反映社会民俗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
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古代劳动人民创作了丰富多彩的门 画,用以辞旧迎新·驱邪纳福。如今,人们仍然保持着春节时贴门画的传 统习惯来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南宋时已相当发展。 1909年在甘肃额济纳旗黑城镇古塔内,发现一幅宋金时期的“隋朝窈窕呈 倾国之芳容”四美图雕版画,似年画形式,上有“平阳姬家雕印”字款。 反映了古代平阳木版画的高水平。
郯城木版年画郯城木版年画的集中产地山东省郯城县胜利乡沙沃村, 在县城西南15公里的沂河北岸,是郯城木版年画的发源地。
漳州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年画内容主要是 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别。漳州木版年画的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 “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在中国所 独有。雕版上所有线条和色块的边缘都是向外倾斜的,这便于印制时调节 水分。印制时采用版套印,先色版后黑线条版。
2011年5月23日,木版年画(老河口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65。
老河口木版年画据史料查,明成祖永乐皇帝出于政治需求大力推崇道 教,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武当山宫观,宣传道教的木刻版画便开始兴盛。
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一、与剑南春酒、赵坡茶并称绵竹三绝。
绵竹龙门山中段与成都平原北部连接,成都自唐以来便是国内雕版印 刷的中心,绵竹受其影响,相传在宋代已有木版年画生产。
滩头木版年画是湖南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以浓郁的楚南地方 特色自成一派。滩头镇地处湖南省隆回县东南部,此地民风古朴淳厚,习 俗独特,历史上曾出现过造纸村,雕刻村,色纸、花纸、香粉纸巷和年画 街,手工业十分发达,且分工明确,相互配套。
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梁平"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一, 是重庆市梁平区境内人民群众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种绘画艺术,是中国 民间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 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2006年5月20日,漳州木版年画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漳州市艺术馆为漳州木版年画项目的保 护单位。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当时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迅速带动了民 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漳州木版年画也随福建雕版的发展而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凤翔木版年画是中国 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 “东方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馆皆有收藏。凤翔木版年画,主 要分为门画、十美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家宅六神画和窗花画六类; 品种最多的时候有六百多种,经过木板年画的第二十代传人邰立平数十年 的恢复、挖掘、整理和创新的有四百多种。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 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
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 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 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
佛山木版年画是中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年画,是岭南传统民俗文化 的一朵奇葩。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淮坊的年画齐名,是中 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影响远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 佛山市政府和禅城区已把木版年画列入首批重点项目。
2006年5月20日,梁平木版年画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梁平木版年画 1536年,梁平区屏锦镇最初出现印刷红纸的刷房。
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山东省聊城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之一。
东昌府木版年画主要分布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古城区内的东关街、 清孝街,堂邑镇的许堤口及梁水镇的大赵等城镇乡村,其起源于明代,民 国时期达到鼎盛。东昌府木版年画将年画与门神画融为一体,兼具审美欣 赏和驱邪祈福的功能。它取材广泛,既有现实生活、历史人物、戏曲故事 和神话传说的内容,又有围绕福、禄、寿、喜等祥瑞主题的表现。东昌府 木版年画作品构图简洁,格调高,整体感强,人物造型夸张,形体丰满朴 实,线条圆润流畅,刚柔相济,色彩鲜艳亮丽,对比强烈。
据民间口传历史资料,滩头最初的木版年画作坊起源于明末清初,二 十世纪初达到全盛时期。进入新时期,虽然滩头木版年画已经远涉重洋, 成为英、美、日等多国大型博物馆的珍藏。但由于滩头木版年画市场急剧 萎缩,作坊入不敷出,滩头木版年画或毁坏或流失,有不少技艺已经失传, 亟待抢救、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持刀门神早在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这 类门神早期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 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
佛山木版年画创始于明代永乐年年间,历经清一代的繁荣,成为珠江 三角洲地区家家户户年节必备之物,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都有 一定的影响,是华南地区年画产地的代表,因在广东佛山生产而得名。
晋南木版年画明清时得到更大发展。晋南木版年画风格粗犷、豪放、 纯朴,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其特点:一,因物设画,形式多样。有中堂、 屏条、贡笺、拂尘纸、灶画、春联等一整套。其二,敷彩多用大红、老绿、 普蓝、黑色等。其三,诗画相配,字画结合。
平阳木版年画是山西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 平阳府(今临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间,流传甚广。宋代,自 毕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后,中国的雕版印刷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 象。北宋灭亡时,金人以汴梁掳迁至平阳去的刻工与书版作为基础,使这 一带的印刷业得到发展。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官府在这里专 门设置出版机构,管理民营书坊与书铺,使这里的雕版印刷逐渐繁荣起来。 木版年画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其田神、仓神、井神、神之格思等作品,揭 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生产发展及民俗风 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价值。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其有文字记载的 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鼎盛时期,生产者多达一 百多家,画局也有十多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设计、雕刻、印刷、彩绘、 发售的作坊。
凤翔木版年画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见于邰家的西凤世兴画局家谱。
绵竹年画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始于宋 代盛于明清,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 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
2006年5月20日,绵竹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1。
绵竹木板年画绵竹年画始于明末,清代乾隆、嘉庆前后为鼎盛期。据 道光二十九年绵竹县志记载:“绵竹西北山林所产,以竹木为大宗,竹纸 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 垒,点缀年景。”绵竹年画不仅在中国西南、西北地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而且还深受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喜爱。
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65。
东昌府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开始于明代。
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
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 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 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中国雕版印 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 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 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平阳木版年画与河北省武强、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地同为中国 历来以年画著称的产地之一。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临汾市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获得“平阳木版年画”保护单位资格。
郯城木版年画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200多年前 发源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城西南15公里的沂河北岸,集中产地胜利乡沙 沃村。
郯城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魁力,突显了原生态的民间做派,取材 带有鲜明的农村生活特征,用色考究,色彩火爆,对比强烈,富有极强的 视觉效果;图案造型夸张奇特,线条粗犷飞扬,野趣横生,充分反应了北 方民族的审美取向,表现出来自民间的最原始的纯正质朴的气质和浑厚大 气的气度。
木版年画不仅反应了郯城人民的风情智慧,在昭示历史文化发展,深 入地进行社会研究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梁平木版年画的内容和全国其它地方年画大同小异,但其艺术处理手 法,画面效果迥然不同。其艺术特点既不同于杨柳青年画的典雅细腻,又 异于绵竹年画的鲜亮浓艳,也有别于潍坊年画的刚健明快。而独自表现出 一种粗犷野俗、浑厚凝重的原朴之美,具有重庆山区农民那种纯朴敦厚气 质。在中国民间年画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符合黎民百姓欣赏习俗的一种 版画艺术。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木版年画篇
木版年画(老河口木版年画),湖北省老河口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老河口木板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一种,也是湖北省老河口市传统民 间艺术的主要品种之一。老河口木版年画相传是在明代末年由苏州桃花坞 经河南朱仙镇传入,其雕版选用硬质梨木为板材,雕工精细流畅,线条粗 犷有力,印刷年画的颜料采用植物和矿物颜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老 河口木板年画的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戏剧、传说故事,人物造型生动夸张, 常见的品种有灶画、大小门画、中堂、条屏等。
谢谢观看
晋南木版年画是山西省的传统民俗艺术。发源于古晋河东南路平阳府 (今临汾、运城地区)。在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 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 成为反映社会民俗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
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古代劳动人民创作了丰富多彩的门 画,用以辞旧迎新·驱邪纳福。如今,人们仍然保持着春节时贴门画的传 统习惯来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南宋时已相当发展。 1909年在甘肃额济纳旗黑城镇古塔内,发现一幅宋金时期的“隋朝窈窕呈 倾国之芳容”四美图雕版画,似年画形式,上有“平阳姬家雕印”字款。 反映了古代平阳木版画的高水平。
郯城木版年画郯城木版年画的集中产地山东省郯城县胜利乡沙沃村, 在县城西南15公里的沂河北岸,是郯城木版年画的发源地。
漳州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年画内容主要是 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别。漳州木版年画的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 “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在中国所 独有。雕版上所有线条和色块的边缘都是向外倾斜的,这便于印制时调节 水分。印制时采用版套印,先色版后黑线条版。
2011年5月23日,木版年画(老河口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65。
老河口木版年画据史料查,明成祖永乐皇帝出于政治需求大力推崇道 教,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武当山宫观,宣传道教的木刻版画便开始兴盛。
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一、与剑南春酒、赵坡茶并称绵竹三绝。
绵竹龙门山中段与成都平原北部连接,成都自唐以来便是国内雕版印 刷的中心,绵竹受其影响,相传在宋代已有木版年画生产。
滩头木版年画是湖南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以浓郁的楚南地方 特色自成一派。滩头镇地处湖南省隆回县东南部,此地民风古朴淳厚,习 俗独特,历史上曾出现过造纸村,雕刻村,色纸、花纸、香粉纸巷和年画 街,手工业十分发达,且分工明确,相互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