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研究 •
89
胆囊,也很好的维持了患者完整的生理功能,又取净了结石[4-5]。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进行比较,对胆囊结石患者实施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该方案在减少并发症以及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霍登超,谢振堂,安郁利,等.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
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67):12.
[2] 刘建阳.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
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5):934-935.
[3] Zhang Y,Peng J,Li X,et al.Endoscopic-Laparoscopic Cholecys-tolithotomy in Treatment of Cholecystolithiasi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16,26(5):377-380.
[4] 谭军.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和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用于胆囊
结石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心理医生,2017,23(16):121-122.[5] 伍华飞,何海清.双镜联合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
石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32):32-34.
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陈 漫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恩良医院传染科,辽宁 鞍山 114100)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我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

两组患者在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调、止血、限制蛋白摄入、保肝及营养支持的基础上,观察组予以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对照组予以乙酰谷酰胺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氨、谷氨酰转移酶、血清胆红素水平。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5%)高于对照组80.4%;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氨、谷氨酰转移酶及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能改善肝功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安全有效。

【关键词】肝性脑病;乙型肝炎肝硬化;乙酰谷酰胺;门冬氨酸鸟氨酸
中图分类号:R512.6+2;R65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9)13-0089-02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不当,病情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肝硬化,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临床预后差,病死率高[1]。

肝性脑病是由多种病因相互作用导致肝功能损伤,血氨代谢异常引起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功能异常。

我科通过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

观察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47.5±6.2)岁;诱因:上消化道出血17例,感染9例,高蛋白质饮食7例,电解质紊乱6例,放腹水4例,其他3例;入院检查血氨、谷氨酰转移酶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3
2.73±34.52)μmol/L 、(214.59±47.61)U/L 、(75.47±9.14)μmol/L 。

对照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46.9±5.9)岁;诱因:上消化道出血16例,感染8例,高蛋白质饮食7例,电解质紊乱7例,放腹水4例,其他4例;入院检查血氨、谷氨酰转移酶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29.92±31.73)μmol/L 、(209.86±49.17)U/L 、(77.52±10.06)μmol/L 。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诱因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并有明确的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入院后常规检查肝功能、肝炎病毒定量及血氨存在异常,符合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诊断标准[2]。

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肝硬化肝性脑病者,除外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病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者。

1.3 方法:所有患者在给予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调、止血、限制蛋白摄入、保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予以乙酰谷酰胺注射液0.6 g 加入5%葡糖糖中每天1次静点,同时予以门冬氨酸鸟氨酸静点,第1天的第1个6 h 内给药20g ,第2个6 h 内分2次给药,每次10 g ,然后每天给药20 g ,加入到5%葡糖糖中静点,连续用药10 d 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纯予以乙酰谷酰胺注射液治疗,用法用量与观察组相同。

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氨、谷氨酰转移酶、血清胆红素水平。

1.4 疗效评定:根据门体性脑病指数对患者入院时和治疗1个疗程后精神状态进行分级,指数下降2级及以上者为显效,指数下降1级者为有效,指数无变化甚至升高者为无效[3]。

总有效率=(显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观察组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0.4%。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治疗后血氨、谷氨酰转移酶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59.73±24.15)μmol/L 、(69.74±31.14)U/L 、(41.46±7.92)μmol/L 。

对照组治疗后血氨、谷氨酰转移酶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97.51±29.14)μmol/L 、(121±42.69)U/L 、(54.39±9.17)μmol/L 。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氨、谷氨酰转移酶及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 论
90• 临床研究 •
肝性脑病是导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中氨中毒假说较为常见[4]。

陈广建等[1]认为肝功能受损后氨代谢紊乱造成的氨中毒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受到严重损害,肝脏的尿素合成功能障碍,清除氨的能力下降,血液中的血氨水平升高,氨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对三羧酸循环中ATP的合成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患者神经细胞功能异常,出现脑水肿及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的异常,因此众多研究证实[5]降低血氨水平是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

乙酰谷酰胺透过血脑屏障后分解成为谷氨酸和氨基丁酸,谷氨酸能促进神经系统信号的传递,氨基丁酸能抑制谷氨酸过度兴奋,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

门冬氨酸鸟氨酸可以分解成天门冬氨酸和鸟氨酸,天门冬氨酸能提高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使患者肾脏和脑中的氨代谢为谷氨酰胺,鸟氨酸能加快尿素的合成,改变支链氨基酸的比例,加快血氨的代谢[6]。

本组研究中,采用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后患者的血氨、谷氨酰转移酶及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临床疗效也明显高于仅使用乙酰谷酰胺的对照组。

说明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能快速降低血氨水平,改善肝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陈广建,谢碧梅.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诱因和预后分析[J].实用
肝脏病杂志,2015,18(5):548-549.
[2] 苏英.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
杂志,2012,15(22):71-72.
[3] 宋平.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
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9):928-929. [4] 吴杭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发生与发展的相关因
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343-5344.
[5] 闫兰菊.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硬化所致肝性
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5):89-90. [6] Khokha RN,Qureshi MO,AhmadS,et parison of once a 
day rifaximin to twice a day dosage in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J].Gastroenterol Hepatol,2015,30(9):1420-1422.
肝硬化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
李 梅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门诊,辽宁 沈阳 110006)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肝硬化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环境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住院时间以及SAS评分、SDS评分。

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要比常规组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应用心理干预效果显著,有利于和谐家庭环境关系的构建,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值得广泛地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肝硬化患者;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9)13-0090-02
在临床上,一种常见慢性肝病即肝硬化,患上肝硬化后,不仅影响了患者身体的健康,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所以十分有必要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本文作了相关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

常规组:18例女,22例男,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为(57.63±10.44)岁。

20例为病毒性肝硬化,20例为酒精性肝硬化。

实验组:21例女,19例男,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为(59.46±11.35)岁。

17例为病毒性肝硬化,23例为酒精性肝硬化。

对比常规组和实验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以下的心理护理干预:①当患者入院之后,医护人员需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淡化患者的陌生感[1],避免患者因不适应环境而出现过激的反应。

②医护人员要给患者创建温馨且舒适的病房环境,控制好湿度和温度,同时可对一些小型的绿色植物进行种植,并定期消毒病毒,而为了更有效地防止感染情况出来,要实时地更换患者的被褥和床单。

③展开健康宣教:在进行临床护理时,由于很多患者不大了解自身病情以及相关的疾病知识,所以医护人员要对其展开健康宣教,将肝硬化的发病原因和疾病进程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告知给患者,打消患者对疾病的顾虑。

④心理护理:当患病之后,很多患者极易产生悲观和焦虑以及恐惧等负面情绪,而这对其治疗和康复极其不利,所以医护人员要给患者足够的关心和鼓励,强化同其的沟通,了解其心理发生的变化,并采取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2],同时要缓解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耐心地解答患者所提的任何问题,尽可能地满足患者提出的要求。

此外,要让患者认识到疾病同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让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身的病情,助于其树立抵抗疾病的自信心,采取多种方法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这样更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⑤医护人员应让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对任何人来讲,家人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医护人员应让患者家属多多抽取时间给予患者足够的陪伴和支持,让患者感到更多的关爱以及温暖,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相关的治疗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住院时间以及SAS评分、SDS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将所收集数据纳入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x-±s)和(%)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t检验与卡方检验差异,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