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7《凡卡》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文:27 凡卡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凡卡》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
二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课在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凡卡生活的世界,让学生深切感受凡卡的痛苦生
活,感受沙皇统治的黑暗。
2.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内
化语言,培养语感。
3.感受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
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锈、佑、袄、鳅、跺、揍、撇、搅” ;会写“锈、佑、
袄、跺、靴、揍、祷、撇、脏、揉、逮、搅、邮、炕” ;掌握“生锈、
保佑、皮袄、跺脚、毡靴、祷告、撇嘴、打搅、邮筒、暖炕、不知不觉、结
结实实、醉醺醺”等词语。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契诃夫的资料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1.句子一:(展示课件第五屏)
(1)学生读句子,用△标出表示老板动作的词语。
(2)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3)想象凡卡挨打时会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原因深入理解凡卡生活的苦。
(4)指导朗读。
2.
句子二: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
戳我的脸。
引导学生将“戳”进行换词比较,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3.句子三:吃的呢,简直没有……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1)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凡卡每天基本没吃的东西?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3)齐读句子。
4.
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凡卡的这种生活?
5.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让爷爷带你回去?(乞求)指名朗读第八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6.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么?再指名朗读。
7.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
8.出示图片(展示课件第六屏)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
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9.创设情境,引读这四句话。
10.齐读第八自然段,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
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的信,通过深入探讨凡卡信的内容,读悟结合,走进凡卡内心,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
(五)指导学习其余写信段落的句子,进一步感受凡卡痛苦的生活。
四、小结
9 岁的凡卡在老板家过的就是这样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饿、整天干活还睡不好觉。
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
所以,圣诞节前夜,凡卡才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逃离这种非人的生活。
他的爷爷能来接他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真阅读了凡卡写给爷爷的信,感受到了凡卡生活的悲惨及他迫切的愿望——爷爷带他离开这里。
在写信的过程中,他不断回忆起乡下的快乐日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凡卡的乡下时光吧。
二、学习回忆部分,体会凡卡的快乐
(一)自由读回忆部分,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二)学习 4-6 自然段。
1.默读 4-6 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凡卡的快乐?
(1)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
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
(2)出示句子(展示课件第七屏)
(体会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乡村夜景之美,指导朗读)
(3)配乐齐读第六自然段。
(展示课件第
八屏)
2.小结:乡村美丽的夜景,和蔼风趣的爷爷,可爱的卡希旦卡和泥鳅,无不带给幼小的凡卡无穷无尽的快乐。
(三)引导读好 13 自然段。
(四)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回忆着往事,凡卡的回忆在文中起到了
对比的作用,与莫斯科孤独、痛苦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对照,在学生心里形成强烈反差。
学生眼中的圣诞节和凡卡
让人感受到了凡卡回忆往事时的那份快乐。
再仔细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在乡下
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 (五)其实,凡卡在乡下也过着穷苦的生活,但他现在回忆起来为什么觉得那么快乐呢? (六)小结:
课文穿插着凡卡写信时对乡下生活的回忆,
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
这部分穿插描写,对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凡卡的内心是如此痛苦,以至于他
在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中不断叹气,请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凡卡叹气的句子。
(八)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凡卡每次叹气时都会想些什么?
三、讨论结局,感受人物命运 (一)凡卡对爷爷充满了热切的期望,盼望爷爷早点接他离开这里。
可是这一切,爷爷会知道吗?爷爷会把凡卡接回家吗?自由朗读凡卡写信封的段落,再跟同桌讨论讨论。
(二)交流。
(三)即使爷爷收到了信接他回乡下,他的生活会改变吗?
(四)小结:不管哪一种可能,在沙皇俄 将要过得孤苦悲伤的圣诞节形
成鲜明对比,容易激发学生同
情心。
凡卡写信寄信给学生留下无比的想象空间,凡卡的快乐与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
国的黑暗年代,凡卡的悲惨命运都不可能改变。
学生同情心被进一步激发。
文章的每一个情节都深深牵动着我们的心,让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四、自主探究,揣摩文章写法
(一)请同学们认真再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从表达方式上受到哪些启示?
(二)小结归纳: 1.运用插叙进行对比。
2.文章结尾意味深长。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一)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的
时候结束了,这正是契诃夫的高明之处。
但梦总是要醒的,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二)契诃夫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不仅为我们塑造了“凡卡”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还创作了其他许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以后可以去读读他的其他作品。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2 只拣儿童多处行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冰心的语言清新朴实,细腻动人。
文中所描绘的也是孩子游玩时的景象,写得真实,一读就懂,但如何在阅读时,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心里的反应,读懂作者的心,是个难点,需要老师在学生和文本中间架设起桥梁。
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成功地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身心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提升。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会写“聚、匆、概、梢、释、额、纽、旺、召”9 个生字,会认“拣、隙、漾、匆、棠、额、纽”7个生字,理解“大概、匆匆、树梢、释放、纽扣、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课前准备:
1.课件。
2.搜集春天的诗句、图片等。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一)同学们,不知不觉春姑娘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春天美丽极了,谁能用我们学过的诗句热情赞美生机盎然的春天?
(二)学生背有关春天的古诗。
(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句跟“春”有关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
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奶奶把这两句诗改了一下,读“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走进她的文学世界,共同学习她的优美散文。
(板书课题)
(四)简介作者。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一)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熟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二)学习生字。
(三)学生质疑。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二)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三)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7 凡卡
通过背古诗比赛,理解诗句“游人不解春
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了解作者有助于帮学生理解作者在字里
行间对儿童的爱。
以作者的游览路线为抓手引导学生分段,
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要
内容,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7 凡卡
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
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
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
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四)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整体入手,导入新课
回忆,冰心奶奶的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复习第二个问题,体现从整体入手。
第三个问题也很重要,与结尾呼应。
前面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她确定的一个意见;后面则是实践的证明。
冰心奶奶要到颐和园去,怎样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一)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表示儿童多的句子。
(二)交流出示句子。
(展示课件第四屏)(三)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并读一读。
(四)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五)引读第二自然段。
四、讲读第三至八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了颐和园,去了知春亭畔和玉澜堂,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一)讲读第 3 自然段。
通过理解、朗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孩子的多和可爱。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这堂课学习的目标。
这样引读,主要是提示学生注意领悟这段话之间的内在联系。
1.自读,思考:在知春亭畔冰心奶奶看到了什么?
2.大屏幕出示第 3 自然段。
(展示课件第五屏)
(师引)“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生读)“座无隙地!女孩子……”(师引)“也有些孩子——(生读)大概是……”(师引)“湖面”——(生读)“无数坐满儿童……”
(二)引读第 4 自然段。
(三)讲读第 5、6 自然段。
过渡:迎着儿童的涌流,冰心奶奶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她看到了什么?
1.指名读第 5 自然段。
交流,品读。
这几棵海棠开得怎么样?
(展示课件六至十三屏)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2.读第 6 自然段。
提问:看着这些海棠花,冰心奶奶忍不住赞叹。
她赞叹什么?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 7、8 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正在赞叹春光和春天的力量的时候,孩子们围聚过来了。
冰
心奶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交谈的情景是怎样的?
(1)自读第 7 自然段。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
过渡:看着开得正旺的海棠,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冰心奶奶又想了些什
么呢?
(1)指名朗读第 8 自然段。
(2)交流,并进一步讨论:花儿和儿童有哪些共同点?(需要人培育;活泼、生命力旺盛;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风采;给别人带来欢乐。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朗读 7、8 两段。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引读一带而过。
老师的两处“引”,提示了“地点”。
讲读这两个自然段,采用了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思路,很清楚。
读的形式选择也比较恰当。
要读出冰心的慈爱,女孩的忸怩,男孩的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