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必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必考题)
一、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
花都开好了
①记忆里,乡村多花,四季不息。
而夏季,简直就是花的盛季,随便一抬眼,就能看到一串艳红,或一串粉白,趴在草丛中笑。
②凤仙花是不消说的,家家有。
那是女孩子的花。
女孩子们用它来染红指甲。
(A)花都开好的时候,最是热闹,星星点点,像绿色的叶间,落满粉色的蝶,它们就要振翅飞了呀。
猫在花丛中追着小虫子跑,母亲经过花丛旁,会不经意地笑一笑。
时光便靓丽得花一样的。
③最为奇怪的是这样一种花,只在傍晚太阳落山时才开。
花长在厨房门口,一大蓬的,长得特别茂密。
傍晚时分,花开好了,浅粉的一朵朵,像小喇叭,欢欢喜喜的。
(B)祖母瞟了一眼花说,该煮晚饭了,遂折身到厨房里。
不一会,屋角上方,炊烟就会飘起来。
狗开始撒着欢往家跑,那后面,一定有荷着锄的父母亲,披着淡淡夜色。
我们早早把四方桌在院子里摆上了,地面上洒了井水(消暑热的),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就要来了。
花在开。
这样的花,开好的时候,充满阖家团聚的温馨。
花名更是耐人咀嚼,祖母叫它晚婆娘花。
是一个喜眉喜眼守着家的女子呀,等候着晚归的家人。
天不老,地不老,情不老,永永远远。
④喜欢过一首低吟浅唱的歌,是唱兰花草的,原是胡适作的一首诗。
歌中的意境美得令人心碎:“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定是一个美丽清纯的乡村少女,一天,她去山中,偶遇兰花草,把它带回家,悉心种在自家的小园里,从此种下念想。
她一日跑去看三回,看得所有的花都开过了,“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多失望多失望呀,她低眉自语,有一点点幽怨。
月华如水,心中的爱恋却夜夜不相忘。
是有情总被无情恼么?未必是。
等到来年的春天,会有满园花簇簇的。
⑤亦看过一个有关花的感人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孩,在三岁时失去了母亲。
父亲不忍心让小小的她受到伤害,就骗她说,妈妈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等院子里的桃花开了,妈妈就回来了。
女孩于是一日一日跑去看桃树,整
整守候了一个冬天。
次年三月,满树的桃花开了。
女孩很高兴,跑去告诉父亲,爸爸,桃花都开好了,妈妈就要回来了吧?父亲笑笑说,哦,等屋后的蔷薇花开了,妈妈就回来了。
女孩于是又充满希望地天天跑去屋后看蔷薇。
等蔷薇花都开好了,做父亲的又告诉女儿,等窗台上的海棠花开好了,妈妈就回来了。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女孩在美丽的等待中长大。
健康而活泼,身上没有一丝忧郁悲苦的影子。
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女孩深情地拥抱了父亲,俯到父亲耳边说的一句是,爸,感谢你这些年来的美丽谎言。
⑥花继续在开,爱,绵绵不绝。
⑦画家黄永玉曾在一篇回忆录里,提及红梅花,那是他与一陈姓先生的一段“忘年交”。
当年,黄永玉还是潦倒一穷孩子,到处教书,到处投稿,但每年除夕都会赶到陈先生家去过。
那时,陈先生家红的梅花开得正好。
有一年,黄永玉没能如期赶去,陈先生就给他写信,在信中这样写道:“花都开了,饭在等你,以为晚上那顿饭你一定赶得来,可你没有赶回来。
你看,花都开了。
”
⑧你看,花都开好了。
冰天雪地里,红艳艳的一大簇,直艳到人的心里面。
它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世界有好人,有善,有至纯至真。
多美好!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为什么以“花都开好了”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作者在每一种花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补充完整。
①凤仙花是彰显女孩子的活力与美丽的青春之花。
②晚婆娘花是________ 之花。
③兰花是________ 之花。
④桃花、蔷薇、海棠花是表现善意谎言中殷切关爱的亲情之花。
3.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句子和词语作批注,答案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A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A句:花都开好的时候,最是热闹,星星点点,像绿色的叶间,落满粉色的蝶,它们就要振翅飞了呀。
赏析A句:________ 。
B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加线的词语作注。
祖母瞟了一眼花说, 该煮晚饭了,遂折身到厨房里。
瞟:________ 。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中画线句“冰天雪地里,红艳艳的一大簇,直艳到人的心里面”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本文,我们觉得花香满纸,沁人心脾。
生活中,花儿可以用来表达感情、传递心意。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结合所选之花的象征意义、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至少一种)写一段寄语。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6月3日)是“父亲节”,请为你敬爱的父亲或天下所有的父亲送上一束花,向他(他们)表达你真心的祝福。
我选择的花是: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地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
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后来变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
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
萵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
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向前伸了头,做出努力倾听的样子。
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突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
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
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
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
那笑容真是灿烂,
像盛开的野菊花一般,有大把阳光栖息在里头。
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
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心关系)到学校的声誉。
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都很令人失望。
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一共十个。
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
作品拿到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
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
(热闹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
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
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宁静平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
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着。
1.用“√”画出文中括号里使用恰当的词语。
2.第③段中,母亲所说的“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而文题中的“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他的笑容之所以那么灿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为下文写
_______________作铺垫。
5.读完全文,你从文中那位“做出泥娃娃的孩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轩。
弱种子也要发芽
文/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
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
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
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
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
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
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
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能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
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囡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
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
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伙,急匆匆向家里赶去。
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
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⑴___________ 议种瘪种⑵___________给儿新生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盼(节选)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引我出去。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眺望张望)着。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果断)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
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平静安静)。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
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2.“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蔽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句中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有多处心理描写,画“”的句子表现了“我”____________的心情;画波浪线的句子则表现出“我”____________的心情。
4.雨点儿打在“我”的雨衣上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请认真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问题。
银杏
银杏有非常古老悠久的历史。
早在2.7亿年前,它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星球上。
经大约1亿年的漫长岁月,银杏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
大片大片的银杏树林,几乎遍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与同时代生活的恐龙一样普遍。
因此,人们又称它为“植物界的恐龙”。
但在以后的岁月中,银杏也像许多盛极一时的帝国一样,由盛而衰,渐渐失去了它的主宰地位。
到了第三世纪,地球上的气候发生剧变,山脉不断隆起,银杏在与新植物群的竞争中,被迫退出生物界的历史舞台。
只有少数地区,由于受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的保护,才有少量的银杏侥幸保存下来,它们成了植物界中的稀世之物,科学家心目中的“植物活化石”。
相对其他植物而言,银杏的生长速度很缓慢。
在一般情况下,栽种下它的
幼苗,要经过15—4年才能结果,有的甚至需要1—40年时间。
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公公种树,孙子吃果,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外号“公孙树”。
如此缓慢的生长速度,如此晚的结果年龄,一定要有很长的寿命才能适应。
一点不错,银杏的确是典型的长寿树种。
目前发现的最“长寿”的一棵银杏古树生长在山东省浮来山北坡的定林寺中,据说已有100多岁了。
直到今天还果实累累。
那么,银杏为什么这样长寿呢?
植物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凡是“高寿”的古老银杏,都有极为发达的根系,扎入地下很深的地方,还有利于抵抗各种不良环境。
另外,由于银杏生长缓慢,需要的养分比较少,它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地方活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还有一个导致银杏长寿的原因,就是它的病虫害较少。
这是因为银杏体内含有一种叫乙烯醛的物质和多种有机酸,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抑茵杀虫作用,所以银杏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银杏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具有巨大的经济用途。
它的果实叫白果,果肉软滑香糯,做成甜食或其他食品,滋味极美,营养丰富。
在园林方面,银杏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它对许多病虫害有特别的抵抗力,而且能抵御城市中的黑烟粉尘和有毒气体的污染,用它作为城市马路行道树,比其他植物多几分优越性。
银杏的叶片形状别致,到秋天变成橙黄色,非常娇艳可爱,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得天独厚:_______________
稀世之物: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划横线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经大约1亿年的漫长岁月,银杏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
_______________
3.银杏为什么还被称为“公孙树”?
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银杏的,请在文中用“”标画出关键语句。
6.为什么说银杏树可作行道树?如果让你为家乡的道路选择行道树,你最想选择哪种树(银杏树除外)?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理解。
大墙下的小花苗
春风把一粒花种吹到一面墙的阴影里。
不久,种子变成了一棵小花苗。
大墙外边,小树、小草都长得生机勃勃,只有小花苗又瘦又小,它难过得哭起来。
“你干吗哭呀?”蜜蜂问。
“我见不到阳光,长得太小了。
”“别难过,我替你把大墙推倒!”蜜蜂用力推起来。
大墙纹丝不动!小蜜蜂只好飞走了。
“你不是也有手和脚吗?靠自己的力量,攀到阳光里去呀!”墙顶上小蜗牛说。
是呀,自己细细的藤,就是手和脚呀!小花苗擦去泪水,鼓足勇气,沿着墙壁开始往上爬了……
有一天,它终于爬上了高高的墙顶。
阳光下真温暖!小花苗使劲长,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的花朵。
孩子们从大墙下走过,都说瞧这棵小花能爬上那么高的大墙真勇敢1.全文共有(___)个自然段,其中第(___)段是小花苗和蜜蜂的对话。
2.把最后一段缺少的标点在文中补齐。
3.在大墙的阴影里,小花苗(),它靠自己的()爬到墙顶上以后,小花苗(),孩子们夸小花苗()。
4.写出下面词的反义词
温暖——(_______)难过——(_______)
5.假如你是小花苗,爬上了墙顶,你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理解。
月光曲<节选>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文中画“——”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
2.选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盲姑娘的语言时,运用了两个“!”和两个“您”表现了人物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其中第一个“您”表示_______;第二个“您”表示_________。
3.贝多芬为什么愿意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第四自然段,写出《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最后一自然段中,“陶醉”体现了______________,“飞奔”表明了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
贝多芬的故事
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在欣赏着楼上优美的琴
声。
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
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
忽然,“啪”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上望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楼上是谁?怎么往地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着天花板上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哦!贝多芬!难怪弹得这么好!”旅客一听这个名字,怒气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滴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他吧。
”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正集中全部精神地弹着钢琴。
琴边放着一盆水。
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
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长时间才离开,当他下楼时,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感叹道:“真努力呀!怪不得他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琴声优美的句子。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换成意思相近的成语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旅客为什么站了很长时间而且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读完这篇短文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理解。
成功的起点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
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
一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转。
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相继而亡。
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
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
他们不是不想离开那儿,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
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
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
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太习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
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括号里。
1.精神、力气消耗已尽。
(______)
2.经得起人们仔细体会。
(______)
3.表示另开一条路或另创一种方法。
(______)
2.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毛毛虫具有“跟随者”习性的语句,写在下方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为没有选对方向最后失败,短文列举了两个事例: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为什么“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
请你写一写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理解。
群众也在淋雨
19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
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来,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
片欢呼声。
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
...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
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
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
客人刚刚登机,大雨就倾盆而下,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
“看,我们的总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
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颤(chàn zhàn)。
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
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
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
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
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
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总理,您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外宾的专机起飞后,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
工作人员又心疼,又着(zhuó zháo)急,忙递上一条毛巾:“总理,您擦把脸吧!”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赶紧告诉有关同志,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给挨雨淋的群众驱驱寒,暖暖身子。
”
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面打“√”。
2.照样子,写词语。
雷声隆隆:________ _________
彬彬有礼:________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