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有启蒙思想与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1
二、在社会生活中挣扎的平庸文人------------------------------------------------2
三、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 3
四、深染恶习的腐朽文人--------------------------------------------------------4
五、总结----------------------------------------------------------------------5
六、注释及参考文献-----------------------------------------------------------6
内容摘要:“五四”时期,鲁迅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

本文把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划分为四大类,以前两类为基本依据,结合鲁迅的作品,通过对每类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初步探究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独特之处以及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地位,即肩负的历史责任,所面临的生存境地,所觅得的人生出路若干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启蒙思想;平庸主义;牺牲品;腐朽文人
Abstract The "May fourth" is period, Luxun’ is fast to regard knowledge numerator living as the novel of the topic too much, among them particularly then describe them because of the Marriage can't independent pain and sufferings for people , also have the not a few is to reflect they drop out of school, unemployed and meet rejection everywhere in the society with the depressed of, fast knowledge in Luxun’s numerator topic novel, is a relation to fix attention on in them with feudal system to display the society life primarily and however of, the history function that is molecular to the knowledge considers. This text divides the line cloak-and-dagger knowledge in the artistic in fast Sir in Luxun’s numerator image as the four major type, past two analysis for is basic basises, combinative fast work in Luxun’s novel , passing to each typical knowledge numerator image, the first step investigates cloak-and-dagger artistic in fast Sir in Luxun’s inside knowledge numerator image of special impose and fast Sir in Luxun’s knowledge numerator a history for of social status, then carrying duty, the viewpoint that exist a life for, find exit some problems that face.
[Key words] Luxun’s novel ;Knowledge numerator;Image;Enlighten the thought;Mediocre doctrine;Sacrifice the article;Rotting scholar
浅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张在成
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始终是其文学创作关注的一大重点。

鲁迅的小说中,以表现知识分子为主题的作品有很多,如《孔乙已》、《肥皂》、《狂人日记》、《长明灯》、《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本人结合这些作品自拟通过对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归类分析,初步地探究一下处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前后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形势下鲁迅先生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

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有许多类型,归纳起来大体可分这四类。

一、有启蒙思想与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
这类知识分子崇尚民主主义、人性的张扬,对封建统治的一整套制度、思想大加鞭挞,主张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乃至革命废旧立新。

他们这类知识分子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并为追求,实现理想而不惜殒命,其悲剧下场固然可催人奋激向上,但更多给人一种沉痛失望的扼腕叹息的审美体验。

如《药》中夏瑜形象,他为华夏的变革而牺牲后,他的死只仅为大众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他的鲜血也仅作治疗华小栓肺痨的药!小说篇末所叙述的华大妈期待乌鸦飞上夏瑜的坟顶,结果乌鸦却或站在笔直的树枝间,或飞向远空,“显灵”的“希望”也终于落空。

①对于封建社会下愚众的敌视、戏谑、麻木,知识分子同情他们的若难,希望他们觉醒,但篇末结尾表达出的是失望,也正是鲁迅先生所特有的“绝望”的情绪、心理与气氛:无知的民众毫无觉醒的迹象,自己却缺乏有效的方法救助,看到了社会的弊端,自己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它。

对此,知识分子怎能不产生深深的惶惑?!在现实的思想文化关系中,尚未觉醒的大多数人民却站在旧的传统文化这一边,作为一种保守的思想力量,与已经觉醒的、代表现代新文化的知识分子,又处于严重对立的地位,这种对立最尖锐地表现出鲁迅的精神:知识分子“要救群众,反被群众所迫害”,知识分子如此地挚爱人民,却又如此地不为人民所理解,到最后,报之的是“牺牲”,报之的是“杀戮”。

有些知识分子是来自各方面重压下仍旧有着思考的读书人
一方面来自上千年封建社会沉淀下来的传统礼教。

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

这个狂人,不是真的狂人,而是一个真正的被迫害者,一个被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迫害到了发狂的人;是一个亲身受尽了封建传统道德伦理的束缚、压迫、损害而感到恐怖的人;是一个在黑暗社会中受着精神上的苦刑而开始觉醒和反抗的知识分子。

下面就结合作品对狂人形象
作些分析:
狂人对封建社会的认识不可谓不深彻:“或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妹的几片肉……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②这个叙述过程包含了深刻的悖论:“吃人”世界的反抗者自身也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吃人者”,由独自觉醒而产生的“希望”被证明是虚妄的,而“绝望”的证实紧密地联系着主人的“有罪”的自觉,这种自觉又为“反抗绝望”提供赎罪的愿望。

“救救孩子!”的呼唤的是对希望的呼唤,是对“真的人”的世界的憧憬,但狂人的心理独白恰恰又证明“孩子”也怀有了“吃人”的心思,就像卡夫卡《判决》中的格奥克遭到的“判决”一样:“你本来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但你本来则是一个恶魔一般的家伙”——对于狂人和“吃人”世界的每一个生存者来说,“本来的本来”使他们无可挽回地成为“罪人”。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动机和目的是“意在暴露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害”——即对“吃人”(包括“被吃”)这个循环的食物链的发现,直接点明了中国历史的吃人本质,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明比喻为“吃人的筵席”,而传统中国也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

作品开端部分的“识”作为全文的真正结尾,表明了狂人此时病愈——他就是已经清醒,回到“大众”的队伍中“到某地侯补”去了。

这个结尾意味着狂人的叛逆和反抗失败后的倒退,意味着日记里所有的反对者正拍手夹道欢迎着这样的人回归到传统的队伍中,与日记的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希望的呐喊构成了一种消解。

这种呐喊喊出了狂人反对封建势力和否定封建道德、伦理和思想的、极端革命的声音。

这个声音代表了当时的民主革命者和觉醒了的青年们的声音。

这个声音也反映着数千年在封建统治和压迫之下,奴隶一般地生活着的人民群众的苦痛和正在开始觉醒的声音。

这个狂人,是伟大现实主义者鲁迅首次创造的一个反封建主义的成功艺术形象。

这样的反封建主义的人物,在中国文学界史上是第一次出现,是空前的。

在这个人物的身上和整个作品中,鲜明地、光辉夺目地反映空前彻底的民主革命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是鲁迅的思想和精神,也是“五四”时代的革命思潮和精神。

另一方面来自现实生活的种种人际矛盾。

如《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

无论从作品的基调和表现方式看,鲁迅都是在为他们说话,替他们控诉。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确是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可奈何,在不久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尽管周围的人对她讥笑,她却是大无畏的。

涓生在开始也真正地全身心地爱子君,他们一起
“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泰戈尔,谈雪莱……”③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

对此,鲁迅是赞扬的。

但对子君和涓生思想性格上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却是批评的,子君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她在建立起小家庭后,便用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养油鸡,喂阿随。

她至死未悟“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个浅显的道理,涓生虽逐渐认识到生存温饱要比爱情迫切和实际,认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他最后抛开了子君,要一个人去“开辟新的生路”,则未免有点自私。

他的“悔恨和悲哀”,他的自责,正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批评。

更何况作者还清楚地指出,涓生虽然觉得新的生路很多,但还不知道跨进那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

从根本上说,子君和涓生的悲剧在于他们不懂得个人的解放必须从属于社会的解放。

鲁迅在写这篇小说的前两年,在谈到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时指出:“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这一语道破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脆弱。

在《伤逝》这篇小说里,鲁迅再一次表现了这一思想。

从整个作品和人物形象提示的全部意义看,作者的意图仍然是暴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抨击它摧残和迫害年轻一代知识分子。

二、在社会生活中挣扎的平庸文人
这类知识分子,既受教育过封建教育的熏陶。

又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对封建礼教制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判精神,追求着进步的思想,曾为社会的不公、国人的不智而愤慨,但终因理想实现的渺茫而至“看透”,、屈从于现实,从日常事、循旧俗中消磨生命,被封建黑暗势力打垮、压碎。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就是典型的这类知识分子形象。

下面就结合作品《在酒楼上》作些分析。

《在酒楼上》确实可以说是最富有“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

鲁迅以“忧愤深广”的笔调去探寻和思考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历史命运。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漂泊的“我”与同窗旧友吕纬甫在“一石居”酒楼上不期而遇,吕纬甫调侃了自己平庸无聊的近况,并细细地讲述了两件奉母命而为的小事——为三岁的亡弟迁葬;给邻家女孩阿顺送剪绒花。

作品的主人也自然是吕纬甫,吕纬甫是一个在思想上和言行上都充满矛盾的典型的“五四青年”。

他曾是热衷于社会改革的激进者,而今却成了一个麻木平庸的消沉者。

他对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⑥的尴尬境况,一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又充满无力摆脱的无奈;他为自己背离了原来理想的软弱与不彻底而自惭形秽,同时他又尽心尽力地做着“等于什么也没有做”的无聊事情。

在吕纬甫迂缓、衰瘦、颓唐的外表下,也有其光彩的一面,就像废园的赫赫如火的山茶花一样耀眼。

在“无聊”地为亡弟迁坟的琐事背后,我们看到了浓浓的手足情以及对已逝和尚存的生命的无比眷恋。

在“我”期望的神情下,可以体味到他自讽自责
的惶惶不安与心存感激的真诚。

在为邻家女孩真心祈福以及愿世界变好的叙述里,我们更加理解了他的人性关怀与人生理想。

“我”也是一个动人的形象。

在“我”懒散、意兴索然的外表下,包孕着的是如废园老梅一样坚贞不屈的意志,如山茶花一般“愤怒而且傲慢”的人格,如晶莹的积雪那样高洁而坚定的信仰。

小说以“我”与吕纬甫的对话谋篇构思,艺术上形成一种内有的张力。

在“我”的审视下,吕纬甫不断进行着自我反思、自我审问与自我否定,两颗心灵的互相撞击、交流,折射出20世纪的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现实之痛与未来之思。

三、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
这类知识分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他们一心想以科举成名的方式踏上仕途,飞黄腾达,但最终落得个悲凉的下场。

实质上,他们正是被封建主义制度腐朽掉灵魂,为之“吃掉”的无辜的牺牲品。

如《孔乙已》中的孔乙已和《白光》中的陈士成就是其中的代表。

下面结合作品对这类知识分子作些分析。

鲁迅在《孔乙已》作品中,一方面批评孔乙已懒惰酸腐,一方面也细致刻划了孔乙已纯真善良的性格,喜欢和孩子们玩耍,用指甲沾了酒,教酒店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更主要的是他写孔乙已的孤独,被人取笑,写了他不得不以最毒的手段——偷窃来苟延残喘,并因此而惨遭毒打,终至无法活下去。

孔乙已的悲剧固然有他自己的责任,他不该去偷窃,但归根结蒂把他毒害,把他吞噬掉的不正是当时罪恶的社会吗?作者最后写孔乙已“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以后“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已”,到了年关,到了第二年端午,到中秋,再到年关,也“终于没看见——大概孔乙已的确是死了。

”⑦在这里,作者明白地表现出淡淡的哀愁和压抑着的悲愤,显然是在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而对被吞噬的孔乙已充满了同情。

《白光》中的陈士成,鲁迅批判了他醉心仕途和对精神世界的渺小和可鄙,陈士成的悲剧根源和孔乙已一样同是万恶的科举制度。

陈士成十六次考试,场场落选,以至心理变态,他的性格完全被封建社会给扭曲了。

陈士成一辈子没有坑害过人,甚至比孔乙已还要“清高”,连小偷也未做过,但他却被科举制度坑害至死。

⑧从这个角度看,陈士成和孔乙已一样,都是封建社会可怜的祭品。

作品结尾时描写了万流湖里的祭品。

作品结尾时描写了万流湖里的浮尸,表面上十分客观冷静,实际上显示出作者对“病态社会”的愤懑和对死者的同情。

四、深染恶习的腐朽文人
这类知识分子表面道德、内心淫邪,不学无术,被“利”“名”等世俗的追求所导化,失去了知识分子所固有的责任感及人文性,沦为追名逐利、只求满足一己之欲的文痞。

如《肥
皂》中的四铭就是这类知识分子。

鲁迅在《肥皂》中讲了“四铭”是一个封建卫道者,因为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十八九岁的女乞丐,认为这是“孝女”,听到流氓说“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一洗”后,他忍不住买一块肥皂回家,希望自己的太太也“咯支咯支”搓一搓;恰巧在药房里买肥皂时,遭到店员和洋学生的讪笑,骂了他一句“恶毒妇”;回到家逼着儿子查字典,吃饭时看准一块菜心想去伸筷,却被儿子夹去了。

于是就教训儿子不孝……⑨四铭是“昌明国粹”、力挽颓风的伪道,是新思潮冲击下的封建怪胎。

一方面作为封建卫道者的四铭,曾经也“奉旨维新”,提倡过学堂,现在又和何道统、卜薇园一类的封建遗老结成同党,同流合污了,他们反对新文化、咒骂新学堂,成了“秽风文化”,上文“呈请贵大总统特颁明令专重圣经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表现出公开的反动性;另一方面,他又将自己的儿子送进学堂,家里也有金边的英汉词典,还责怪儿子读英语不能“口身并重”……奇怪的组合,使这个怪胎的形象分外鲜明。

作品没有正面展开四铭的反动行为,却用讽刺的放大镜来透视他灵魂深处的丑陋。

作品中写四铭买肥皂回来后,在家里的一系列表演,写出了他的虚伪和肮脏内心。

两个层面由肥皂——孝女而关联起来,把前者道貌岸然的四铭和后者四铭的男盗女娼并举展览,使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现代道学家的四铭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伪君子。

五、总结
对于上述四类历经“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关怀的是前三类知识分子,扬弃的是第四类社会沉渣。

而前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集中体现着鲁迅先生对曾经位列思想启蒙者之前位的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所处的社会地位、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所觅寻的人生出路的深沉思考的是第一、二类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先生正是以特有的见识,塑造出这多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多视角地审视着这场曾轰烈一时的运动。

也正基于此,才产生出鲁迅先生特异的“反抗绝望”的“过客”式的人生奋斗方式。

六、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释:
①鲁迅《药》
②鲁迅《狂人日记》
③鲁迅《伤逝》
④鲁迅《长明灯》
⑤鲁迅《孤独者》
⑥鲁迅《在酒楼上》
⑦鲁迅《孔乙已》
⑧鲁迅《白光》
⑨鲁迅《肥皂》
参考文献:
①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
②钱理群《心灵的探寻》
③李平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作品讲评及自学指导》
④钱理群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⑤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