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作文
《文化:从继承到创新的漫游记》
文化这东西,就像是家族的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还时不时有点新花样。
就拿我家来说吧,我奶奶有个大樟木箱子,那在我们家可算得上是个“文化宝藏箱”。
这个箱子颜色暗沉,摸上去糙糙的,铜锁都有点锈迹斑斑了。
每次打开那个箱子,就像是开启一场穿越时光的旅行。
箱子里大多是些旧衣服,布料都是那种厚实的棉布,花花绿绿的。
奶奶说,这些衣服都是她年轻时候自己或者请人做的。
那些衣服上的花纹可讲究了,有盘扣的地方精细得不得了,每一个扣结都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
我还好奇地拿起来套在自己身上比划,那袖子长得像唱戏的水袖,宽宽松松的。
这就是奶奶那一代的服饰文化,这就是继承,把这些老手艺做出来的东西保存至今。
可是咱也不能老守着这些旧东西不变化不是。
有一回过年的时候,我表嫂就突发奇想,拿了一块奶奶箱子里那种老式花纹布料,去找裁缝做了个现代风格的小挎包。
那个挎包可有看头了,主体是现代简洁的造型,方形的包身,但是包带上却巧妙地融入了盘扣的元素,而且包面上绣了一小片传统花纹,经过改良之后看起来既传统又时尚。
表嫂背着这个包出去,回头率老高了。
这就是创新啊,把传统文化里的东西裂变出一些新的活力。
再看看现在的文化大环境,也是在不断地进行这种继承与创新的融合。
像那些传统的戏曲,原本只能在舞台上表演。
现在呢,有戏曲歌手将戏曲唱腔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开演唱会都座无虚席。
还有像故宫文创,那些故宫里的古老文物形象,被印在手机壳上、笔记本上、帆布袋上,让古老的文化在日常生活里鲜活起来。
文化要是光继承不变通,就像老照片只能挂在墙上落灰。
可是光是一味地创新没了传承的根,那也不过是无根之萍。
只有把继承和创新恰当地结合起来,文化才能像条大河一样,一直奔腾下去。
《文化传承与创新:一场舌尖上的历程》
聊到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那不得不说说吃的事儿了,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我们小镇有一家老店,从我爷爷那会儿就存在了。
店里卖的是一种传统的糕点,叫梅花糕。
那个店面不起眼,就像一个安安静静的小老头,躲在街角。
做梅花糕的师傅是个胖胖的大叔,每天就站在那个有点破旧的案板前忙活。
那做梅花糕的家伙事儿都很古老,木质的模具,上面刻满了梅花形状的凹洞,看着都有年头了。
做糕的时候,师傅先倒入一层米浆,然后按照顺序撒上红枣、果仁、小元宵等配料。
那红枣肯定是精心挑选过的,
个个饱满,像小红灯笼一样。
这米浆我听说用的是本地一种特殊的米,是祖传的用法,保留了老味道。
这就是传承,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样的糕点,用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工艺。
有一次我带着我在大城市工作的朋友来这吃糕。
他尝了一口,然后皱着眉头说,味道是好,但是这包装、这吃法太不现代了,要是这糕带着走,路上很容易弄脏。
我当时觉得他说得在理。
后来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再去那家店,发现店门口新立了一个招牌,除了传统的梅花糕,还有一种新推出的梅花糕冰淇淋。
原来店主大叔的儿子从外地学了做冰淇淋的技术回来,就想着把家里的梅花糕和冰淇淋结合一下。
这新的梅花糕冰淇淋做得可巧妙了,把梅花糕那种黏糯的口感和冰淇淋的凉爽融合得恰到好处,而且用特制的蛋筒装着,还配了小纸勺子。
包装上也印上了可爱的梅花糕卡通图案,特别吸引人。
那天店里人爆满,都是来尝新口味的。
往大了看,中国的茶文化也是这样。
传统的茶叶泡法很讲究,什么水温、茶具、冲泡顺序。
现在就有了茶饮料,把茶叶的香气和现代的饮品制作方法结合,让茶的受众一下子增多了。
还有各地的特色小吃,很多都在保留传统配方的基础上推出了创新吃法或者新的包装形式,既抓住了老一辈人的胃,也吸引了年轻人。
美食文化是这样,整个文化体系也同样。
在继承的根茎上不断抽发出创新的枝叶,这样才能愈发枝繁叶茂。
《文化传承中的手艺人与创新救星》
咱得讲讲我认识的一个手艺人,老吴头,他可是个妥妥的文化传承者。
老吴头住在我们那老街坊,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做皮影戏的。
老吴头住的院子不大,但是一进去就像进了一个皮影的小世界。
那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皮影,有威风凛凛的孙悟空,也有婀娜多姿的女旦角。
这些皮影都是用牛皮做的,老吴头说一张牛皮得精心挑选,薄厚适中才行。
做皮影的过程那叫一个复杂得让人咋舌。
先得把牛皮泡软,然后在上面画好图案,再用特制的刀具一点一点雕刻。
老吴头雕刻的时候眼镜都快掉到鼻尖了,他的手就像个魔法师的手,一把小刻刀在他手里就像有了生命。
那雕刻的线条细腻得不像话,像孙悟空身上的猴毛感觉都一根一根能数得清楚。
给皮影上色也讲究,都是用纯天然的植物颜料,色彩虽然没有那么艳丽得刺目,但是那温润的色彩一看就透着一股老祖宗传下来的韵味。
老吴头靠着农闲的时候去周边村子表演皮影戏来赚点生活费,看他演戏也很有趣。
他在一个白色的幕布后面,灯光一打,那些皮影就像活了一样上下跳跃着、打斗着,他嘴里还念叨着台词,带着浓浓的方言味道。
可是那时候看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
年轻人都跑去看电影、玩游戏了。
老吴头的皮影戏表演场子常常是小猫两三只。
他愁得头发都白了好多,可也只能干着急。
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带着一个
摄像机。
这个年轻人对老吴头的皮影戏特别感兴趣,说要把皮影戏拍成短视频放到网上去。
老吴头一开始还不明白,这网上是个啥玩意儿。
那个年轻人一边帮忙拍一边解说,还对皮影戏做了一些创新。
比如说他根据现代的故事编了一些新的皮影戏脚本,还在表演形式上加入了一点现代音乐的配合。
没想到这些短视频一放到网上就火了。
一下子好多人都知道了老吴头的皮影戏。
老吴头甚至收到了好多外地演出的邀请。
后来他们又做了皮影戏的小玩偶,挂在网上卖,也特别受欢迎。
就像皮影戏这样,很多古老的文化艺术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但是只要有那些愿意传承老手艺的手艺人,再加上一些勇于创新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就能给传统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传统的东西不能丢,要好好继承,可是创新能让它们在现代社会里有个新的立足之地。
这就是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和谐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