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统治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郡县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这种帝国结构”包括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分封制在周初和周后期的结果截然不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
B.生产力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的变化
4.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5.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下列哪项最接近史实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8.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D.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9.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
10.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11.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

”这一建议在汉武帝时得到实施,即
A.分封制
B.推恩令
C.节度使制
D.郡国并行制
13.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A.顺治帝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14.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A.秦朝实行郡县制
B.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北宋设文臣知州
D.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15.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①秦朝三公九卿制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三司使④元朝行省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某学者这样评价一种政治体制:“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17.“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推恩令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8.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地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19.“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20.当代学者顾准说:“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雅典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的主要条件是
A.城邦人口相对集中,互相比较熟悉
B.城邦公民不从事劳动,闲暇时间多
C.城邦人口较少,而且公民数量更少
D.城邦政务简单,人人都有能力管理
21.在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官方文件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

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妻子和孩子不属于城邦
B.妻子和孩子没有公民权
C.城邦的小国寡民特征
D.城邦政治的民主化特点
22.罗马法在程序法律方面确立了很多基本原则,如: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判决应当与请求相对应等。

确立这些原则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防止法官以权谋私
D.确保被告不受冤屈
23.《十二铜表法》规定:“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
A.对平民没有一点好处
B.维护私有财产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24.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25.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河,该法案旨在限制
A.商人的权力
B.国王的权力
C.平民的权力
D.教会的权力
26.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

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A.无所事事
B.“君权神授”
C.掌控议会
D.“统而不治”
27.制度创新是英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下列政治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是
①君主立宪制②责任制内阁③政党政治④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8.大卫是英国下议院议员,关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他津津乐道。

你认为他的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
B.“我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C.“它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D.“国家元首可以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外行使一定的权力”
29.英国议会开会时,执政党和在野党各自分开就坐,中间是议长,你认为双方在议会中的人数
A.执政党一定占多数
B.在野党一定占多数
C.执政党不一定占多数
D.在野党不一定占多数
二、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职责。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按顺序书写唐朝丞相所在部门名称。

(3)根据材料3,概括明朝在丞相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简答题
1.列举罗马法律的四个阶段,并阐述其变化的原因。

2.列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主要矛盾,并指出处理这两对矛盾的本质目的在于什么?
吉林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统治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郡县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周朝的国家政治制度,即分封制与宗法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维系周朝统治的两大政治基石,对内通过宗法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上的矛盾,对外通过分封制确立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两大制度为周朝的长久统治奠定了基础,故①②项正确。

郡县制与中央集权制是秦统一六国之后所建立的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③④项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这种帝国结构”包括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由“秦朝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可知“这种帝国结构”是秦朝开创的,①②③符合,④三省六部制隋朝开创,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3.分封制在周初和周后期的结果截然不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
B.生产力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在西周初期分封制巩固西周的统治,在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国的势力不断增强,独立性更大,分封制逐渐瓦解,也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B符合题意。

其它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4.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该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

综观四个选项,A只
不过是国家首脑名称的改变,不是其本质特征;B、C两项在中央建立官制、在地方设立郡县制是帮助皇帝处理全
国的政事,实现皇帝对全国的有效统治;从专制主义方面来看,皇帝是全国最大的专制独裁者,皇权具有不让渡性、独断性和随意性,从中央集权来看,地方要绝对服从中央的领导,而中央最大的首脑就是皇帝,两者都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故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
5.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

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满足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它的建立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郡县制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避免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故①项错误。

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而非实行郡县制,故②项错误。

郡县制的推行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故③项正确。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④项正确。

综上所述,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6.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

做这种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排除法,秦朝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并非世袭,由此
可排除含②的选项。

①③④均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7.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下列哪项最接近史实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选择最接近事实的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AB两项都认为是因为不推行儒家思想,
教化万民而导致灭亡,联系史实,秦亡的原因主要是暴政;C项认为是被六王之后所灭;D项意思是秦因暴政而亡。

故答案为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暴政
8.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D.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答案】B
【解析】西周是奴隶制国家,西周的分封并非“封建”中央集权制,并非“封建”君主制的产生,故应排除选项A和B。

西周的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分封制随着井田制的崩溃而瓦解;但西汉初年的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封建自然经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到汉武帝时基本崩溃,但经济基础并未发生变化,因此D项不正确。

统治阶级实行的政
治制度主观上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服务的,故正确答案应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
行制
9.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刺史在初设时是为了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其特征是位卑权重,代表中央行使监察职责,A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应该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郡守或县令,排除B项;推荐地方人才属于选官制度,也是有地方行政长官推举,
排除C项;因为不是州、刺史不是郡县上一级的行政区划和行政长官,因此不能对地方官加强控制与管理,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刺史制度
10.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也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同时“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所以AB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C项与行省制度的实行无关,故答案应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的影响
11.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实际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存在着两对矛盾,总的看来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的不断加强;另一个方面,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完善发展,监督检查制度不断完善,对官员的控制也不断的加强。

故符合历史史实,①②③④,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12.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

”这一建议在汉武帝时得到实施,即
A.分封制
B.推恩令
C.节度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B
【解析】贾谊的建议核心在于“割地定制”,即诸侯王把土地分封给子孙。

联系汉武帝抑制诸侯王势力的措施可知,贾谊的建议与汉武帝时实行的推恩令相一致,故答案选B。

A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C是唐末时期的地方制度,排除;D是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
13.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A.顺治帝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的建立。

雍正帝为办理西北事务,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

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空前强化。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其它三项均不符合历史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4.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A.秦朝实行郡县制
B.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北宋设文臣知州
D.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由题干可知,本题要求选出未能防止封建割据的制度,也就是说该制度施行时期出现了封建割据。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郡县各级官吏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秦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因此郡县制能有效防止封建割据,故A项错误。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了一批诸侯国。

随着诸侯国势力不断强大,中央和封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接连叛乱,如七国之乱,出现了封建割据,故B项正确。

北宋设文臣知州,是为了避免州郡为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防止了地方专权,故C项错误。

明朝建立后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出现封建割据的局面,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15.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①秦朝三公九卿制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三司使④元朝行省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开始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因此谈不上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汉代以后才开始,排除①;三省六部制是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解决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②符合题意;宋代为了分割宰相权力,设置三司分割其财权,③符合题意;元朝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④。

因此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相权的举措
16.某学者这样评价一种政治体制:“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
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丞相”“皇权”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属
于君主专制制度,A、C两项属于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出现在废除丞相之后,与材料无关,排除;三省相互
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7.“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
评价
A.推恩令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隋罢外选”说明当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了中央,再结合隋朝、唐玄宗这两个时间,可知是指的科举制。

故选D。

A、C也是选官制度,但不符合材料的限定。

推恩令是汉武帝加
强地方管理的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8.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
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地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要求回答的是中央机构改革中一贯的理念,不是强调对制度的不断完善,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
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因此一贯的理念指的是强化君主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制度
都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不是材料反映的根本,故C项错误;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不可能弥合的,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9.“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