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医面面观_崔为
儒家思想中的行医之道
![儒家思想中的行医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97e9c39cdaef5ef7ba0d3c2c.png)
儒家思想中的行医之道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医德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医患人际道德。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即仁爱。
仁爱,应该医德的重要内容。
我国古代称医为仁术,爱人为行医之本,“仁爱”最能体现和表达医学人道主义的医德要求。
医学,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人们解除痛苦的科学,只有体现“仁”的思想,实现“仁”的宗旨,才能让医成为“仁术”。
而医务人员必须有仁爱精神,对患者有爱心,要珍视生命,维系健康。
义、礼的意思是适合的礼仪。
一些医生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患者非常冷漠,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还有些医生惧怕医患关系恶化,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畏畏缩缩,不仅不能很好的与患者交流,还助长不良风气。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医务人员应该有镇定自若和亲切的态度,文明礼貌的风度对病人康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让病人对医务人员有一种信任感,促使病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同时,病人也会愿意与医务人员积极配合进行治疗。
智则要求每一个医者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医务人员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病人,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神圣的事业,时刻把病人的健康放在首位。
同时,医务人员更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科学技术知识。
要想更好为人民健康服务,就需要有坚实的医学基础和高超的医学技术。
这就要求我们医护人员做到在工作中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学习上要勤奋学习,刻苦努力,思维上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要有创新意识,要有新点子、新方法,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开拓进取,不懈追求,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忠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己欲立而力人,已欲达而达人。
医务人员应该诚实守信,不能以医谋私,不能乘病人之危,产生任何邪念或进行违法违纪活动,医务人员更应当洁身自好,自觉抵制“红包”、“回扣”等不正之风,坚决杜绝医药领域商业贿赂行为,廉洁行医,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儒、道家思想视角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培养路径研究
![儒、道家思想视角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培养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c618a8ced630b1c58eeb529.png)
儒、道家思想视角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培养路径研究作者:陈丽王鹏吴日升冯莉莉苏正文许楠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3期摘要:现代医学的发展深受传统医学文化的影响,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新时期探究儒、道家思想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路径,能够确保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更加的生动形象,促进我国医疗水平全面发展。
关键词:儒、道家思想;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一、儒、道家文化核心内涵根据2012年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简称《规范》)和教育部颁发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2016年)》(简称《标准》)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医师行为、护士行为以及药学技术人员、医技人员、其他人员的行为规范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说明。
通过该规范和标准可以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例如。
在从业规范中要求医生人员遵纪守法、依法执业,自觉遵守医疗卫生行业的规章和纪律。
严格执行所在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要尊重患者、关爱生命、遵守医学伦理道德,这些内容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同时也能够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如道家思想的深刻结合。
儒家思想最主要的理论是“仁”、“仁爱”及“爱人”,强调对人、对事要诚实守信、宽容以待。
道家的思想理论主张世间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保证世间万物的和谐。
二、儒家思想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路径(一)儒家文化中的人思想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主导作用在儒家思想文化中,最主要的思想观念是以“人”为本,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重视人的价值,宽己待人,才能够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医学生必须要具备仁爱之心,树立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医德。
在今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渗透儒家思想的人本观念,让广大医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
(二)儒家思想中的忠恕思想对学生具有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对医学生来说,既要忠于自己,又要忠于患者,更应该忠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这樣才能够为患者做出最正确的诊治。
医学四大名著简单介绍
![医学四大名著简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d5c7a0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6.png)
医学四大名著简单介绍
方舟子·张仲景全集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内科学、养生、药物等多个学科的学术基础教科书。
该书由方舟子·张仲景撰写,共载《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内经素商》四部,广受读者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医学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系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又称《灵枢·素问、素商·灵枢》等,是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之一。
尤其是简易灵枢,是黄帝内经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全部精华就是“灵枢”,收录了老子关于五脏病理概念,等共2234条之多。
《伤寒论》则是有关内科学的经典之一,作者张仲景解释了伤寒症状及其处理方法,体现出他在观察病人、进行诊疗、使用药物等方面的医学理论及技能,长期以来一直被用来指导临床诊治工作,影响了后世的医学发展。
《金匮要略》,是以服药来治病的介绍,以《黄帝内经》文本为核心,结合张仲景的实践,并且结合中国文化,反映出他的观点与技术,是研究药物科学的基础之一,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中药学的发展和彰显中医药精神的思想内容,被誉为药学史上的经典。
《内经素商》,是中国历史上收录最多的一部医学经典,它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收录了620种中药知识,以治病的经典为主,涉及诊断、治疗、调理、调养、验方等,是古代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是古今中外药物知识及应用方法的集大成者,是历代医学家学习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总而言之,方舟子·张仲景全集被誉为“医学四大名著”,是古代中医医学及药学发展的完美结晶之作,是中国古药神器,非常贴近实践,为中国医学及药物学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代儒医陈修园
![一代儒医陈修园](https://img.taocdn.com/s3/m/9d9acb7e27284b73f24250b2.png)
社区中医药2007年第12期 (综合版) (第9卷总第165期)95一代儒医陈修园崔 为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号慎修,修园是他的字。
福建省长乐县人。
清史稿 有陈念祖传,不过只记载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
值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活人无算。
∀在医学方面也只略述其!著 伤寒 、 金匮 少注,本志聪、锡驹之说,多有发明,世称善感本。
∀!晚归田,以医学教授,门弟子甚众,著书凡十余种,并行世。
∀陈修园的事迹,我们从他的著作,门人、子孙的记述,时人的序跋中可以清理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其长子陈蔚说:!先严少孤,家陡四壁。
半治举子业,半事刀圭家。
∀。
他的医学启蒙老师是其祖父陈选严。
医学从众录 卷一!虚痨续论∀里记载:!先选严公曰:补水以制相火,为相火有余而言也。
∀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陈选严具有较高的医学素养,并能指导陈修园诵读医书。
陈修园还从其祖父手中接受了一些验方。
时方妙用 卷二!哮症∀记载:!余家传有哮喘断根神验药散。
∀在祖父的熏陶下,陈修园青年时代就已是一位颇有主见的医生了。
景岳新方砭 卷二!柴苓饮∀记载:!余二十岁时,诊新美境郑孝锦症,用五苓散二钱,饮热水出汗。
即烦退呕止。
∀后来这个病人死于时医误用柴苓饮。
但陈修园的!事刀圭家∀,只能用一半精力,他必须为!治举子业∀付出更多心血。
参加科举考试,不但要把儒家经典背得烂熟还要会作文。
伤寒论浅注 卷六有这样一段话:!作文有借宾定主之诀,余请与儒医说此腐话。
∀陈修园20岁补诸生,几乎是医与儒并进。
1787年陈修园35岁时,就读于鳌峰书院, 十药神书注解 !癸字补髓丹∀下记载:!乾隆丁未,余肆业鳌峰书院。
孟瓶庵师言其督学四川时,患嗽数月,同寅制馈(指明胶)崮素不食牛,拜受而不敢尝。
署中阅卷张友患痰症二十余载,喜而尝之,胶痰成块,吐出甚多,半月全愈。
∀可证陈修园在治举子业的同时,念念不忘刀圭术。
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
![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4a03a90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13.png)
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一、中医各家学说概述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提炼。
中医各家学说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杂家等学派,各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学术特点和诊疗风格都有所不同,但在临床实践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医家生平与学术特点1.扁鹊:被认为是中医的开山鼻祖,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2.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同时也是体育医疗的创始人。
3.张仲景:被誉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作,提出了辨症施治的原则。
4.孙思邈: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在医学理论上主张养性修身,临床实践中擅长治疗杂病及养生保健。
三、医学流派及其影响1.经方派: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强调辨症施治,方药使用严谨,对后世影响深远。
2.温补派:以调理身体、温补阳气为特点,主张使用温性食物和药物,对慢性病治疗有独到之处。
3.攻邪派:以祛除病邪为原则,主张使用攻下、催吐、利尿等手段排除病邪,对于急性病症疗效显著。
四、医案选择原则与标准1.代表性原则:选择的医案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医家的学术特点和诊疗风格。
2.典型性原则:选择的医案应具有典型性,能够体现某一疾病的病理变化和演变过程。
3.实用性原则:选择的医案应具有实用性,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五、经典医案解析与评价通过对经典医案的解析,深入理解各家学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评价医案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性,探讨医案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六、医案应用与临床实践学习各家学说的诊疗特点和处方用药规律,掌握其临床应用技巧和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诊疗水平。
七、医案研究方法与创新学习和掌握医案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综合研究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实践,推动中医各家学说的发展和进步。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https://img.taocdn.com/s3/m/6db0979b49649b6648d74785.png)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篇一 : 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小引童子入学,塾师先授以《三字经》,欲其便诵也,识途也。
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经》之刻也。
前曾托名叶天士,取时俗所推崇者,以投时好。
然书中之奥旨,悉本圣经,经明而专家之伎可废。
谢退谷于注韩书室得缮本,惠书千余言,属归本名,幸有同志。
今付梓而从其说,而仍名经而不以为僭者,采集经文,还之先圣,海内诸君子,可因此一字而共知所遵,且可因此一字而不病余之作。
嘉庆九年岁次甲子人日陈念祖自题于南雅堂医学源流第一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着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 4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着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着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徬徨惟韵伯能宪章徐尤着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唐取法上得慈航 ---------------------------------------------------------------- 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瘖喎邪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 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弥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薯蓣丸风气弭蟅虫丸干血已二神方能起死 ---------------------------------------------------------------- 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 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日一发亦无伤三日作势猖狂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力倍强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牝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 ---------------------------------------------------------------- 痢疾第六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嘉言书独得闷寓意存补金匮 ---------------------------------------------------------------- 心腹痛胸痹第七心胃疼有9种辨虚实明轻重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一虫痛乌梅圆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妙香诠六食痛平胃煎七饮痛二陈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热痛金铃痊腹中痛照诸篇金匮法可回天诸方论耍拳拳又胸痹非偶然薤白酒妙转旋虚寒者建中填 ---------------------------------------------------------------- 隔食反胃第八隔食病津液干胃脘闭谷食难时贤法左归餐胃阴展贲门宽启膈饮理一般推至理冲脉干大半夏加蜜安金匮秘仔细看若反胃实可叹朝暮吐分别看乏火化属虚寒吴萸饮独附丸六君类俱神丹---------------------------------------------------------------- 气喘第九喘促症治分门卤莽辈只贞元阴霾盛龙雷奔实喘者痰饮援葶苈饮十枣汤青龙辈撤其藩虚喘者补而温桂苓类肾气论平冲逆泄奔豚真武剂治其源金水母主诸坤六君子妙难言他标剂忘本根 ---------------------------------------------------------------- 血症第十血之道化中焦本冲任中溉浇温肌腠外逍遥六淫逼经道摇宜表散麻芍条七情病溢如潮引导法草姜调温摄法理中超凉泻法令瘀消赤豆散下血标若黄土实翘翘一切血此方饶 ---------------------------------------------------------------- 水肿第十一水肿病有阴阳便清利阴水殃便短缩阳水伤五皮饮元化方阳水盛加通防阴水盛加桂姜知实肿萝枳商知虚肿参术良兼喘促真武汤从俗好别低昂五水辨金匮详补天手十二方肩斯道勿炎凉胀满蛊胀第十二胀为病辨实虚气骤滞七气疏满拒按七物怯胀闭痛三物锄若虚胀且踌躇中央健四旁如参竺典大地舆单腹胀实难除山风卦指南车易中旨费居诸---------------------------------------------------------------- 暑症第十三伤暑病动静商动而得热为殃六一散白虎汤静而得起贪凉恶寒象热逾常心烦辨切莫忘香薷饮有专长大顺散从症方生脉散久服康东垣法防气伤杂说起道弗彰若精蕴祖仲师太阳病旨在兹经脉辨标本歧临证辨法外思方两出大神奇----------------------------------------------------------------泄泻第十四湿气胜五泻成胃苓散厥功宏湿而热连芩程湿而冷萸附行湿挟积曲楂迎虚兼湿参附苓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恒法外内经精肠脏说得其情泻心类特叮咛---------------------------------------------------------------- 眩晕第十五眩晕症皆属肝肝风木相火干风火动两相搏头旋转眼纷繁虚痰火各分观究其指总一般痰火亢大黄安上虚甚鹿茸餐欲下取求其端左归饮正元丹---------------------------------------------------------------- 呕哕吐第十六呕吐哕皆属胃二陈加时医贵玉函经难仿佛小柴胡少阳谓吴茱萸平酸味食已吐胃热沸黄草汤下其气食不入火堪畏黄连汤为经纬若呃逆代赭汇----------------------------------------------------------------- 癫狂痫第十七重阳狂重阴癫静阴象动阳宣狂多实痰宜蠲癫虚发石补天忽搐搦痫病然五畜状吐痰涎有生病历岁年火气亢芦荟平痰积锢丹矾穿三证本厥阴愆体用变标本迁伏所主所因先收散互逆从连和中气妙转旋悟到此治立痊-----------------------------------------------------------------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五淋病皆热结膏石劳气与血五淋汤是秘诀败精淋加味啜外冷淋肾气咽点滴无名癃闭气道调江河决上窍通下窍泄外窍开水源凿分利多医便错浊又殊窍道别前饮投精愈凅肾套谈理脾恪分清饮佐黄柏心肾方随补缀若遗精另有说有梦遗龙胆折无梦遗十全设坎离交亦不切---------------------------------------------------------------- 疝气第十九疝任病归厥阴寒筋水气血寻狐出入颓顽麻喘治气景岳箴五苓散加减斟茴香料着医林痛不已须洗淋---------------------------------------------------------------- 痰饮第二十痰饮源水气作燥湿分治痰略四饮名宜斟酌参五脏细量度补和攻视强弱十六方各凿凿温药和博返约阴霾除阳光灼滋润流时医错真武汤水归壑白散方窥秘钥---------------------------------------------------------------- 消渴第二十一消渴症津液干七味饮一服安金匮法别三般二阳病治多端少阴病肾气寒厥阴病乌梅丸变通妙燥热餐----------------------------------------------------------------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伤寒病极变迁六经法有真传头项痛太阳编胃家实阳明编眩苦呕少阳编吐利痛太阴编但欲寐少阴编吐蚘渴厥阴编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汗吐下温清悬补贵当方而圆规矩废基于今二陈尚九味寻香苏外平胃临汗源涸耗真阴邪传变病日深目击者实痛心医医法脑后针若瘟疫治相侔通圣散两解求六法备汗为尤达原饮昧其由司命者勿逐流----------------------------------------------------------------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妇人病四物良月信准体自康渐早至药宜凉渐迟至重桂姜错杂至气血伤归脾法主二阳兼郁结逍遥长种玉者即此详经闭塞禁地黄孕三月六君尝安胎法寒热商难产者保生方开交骨归芎乡血大下补血汤脚小指艾火炀胎衣阻失笑匡产后病生化将合诸说俱平常资顾问亦勿忘精而密长沙室妊娠篇丸散七桂枝汤列第一附半姜功超轶内十方皆法律气后篇有神术小柴胡首特笔竹叶汤风痉疾阳旦汤功与匹腹痛条须详悉羊肉汤污痛諡痛满烦求枳实着脐痛下瘀吉痛而烦里热窒攻凉施毋固必杂病门还熟读二十方效俱速随证详难悉录惟温经带下服甘麦汤脏燥服药到咽效可卜---------------------------------------------------------------- 小儿第二十四小儿病多伤寒稚阳体邪易干凡发热太阳观热未已变多端太阳外仔细看遵法治危而安若吐泻求太阴吐泻甚变风淫慢脾说即此寻阴阳证二太擒千古秘理蕴深即痘疹此传心惟同志度金针[卷之一]医学源流第一医之始本岐黄黄,黄帝也;岐,岐伯也。
儒道家思想视角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培养路径研究
![儒道家思想视角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培养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f13f64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5.png)
儒道家思想视角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培养路径研究一、引言二、儒道家思想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1. 儒家思想:和谐共生、仁爱互助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仁爱互助。
对于医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应该具备同理心和同情心,善于关心他人,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
医学生也应当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患者、家属和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促进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2. 道家思想:顺应自然、守护生命在道家思想中,讲究顺应自然、守护生命。
医学生应当明白生命的宝贵,尊重和保护每一个患者的生命。
他们也需要懂得顺应自然的规律,不仅仅是在医学治疗方面,更是在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中,体察和尊重患者的内心需求,遵从自然的规律,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路径1. 培养同理心和同情心在儒家思想中,提倡仁爱互助,这需要医学生首先具备同理心和同情心。
医学院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引导学生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困惑,培养医学生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社区、乡村医疗点等地方,感受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健康需求,增强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2. 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医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大量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却往往欠缺经验和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课程,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在实习和临床实践中,也应该多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从中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尊重患者、注重沟通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可以以临床技能培训为基础,更加注重患者关怀和患者沟通的训练。
通过模拟病例教学、临床沟通技巧训练等形式,激发医学生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培养他们良好的沟通能力。
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志愿者活动,例如到养老院、慈善医院等地方,关爱、帮助他人,增强患者关怀意识和实践能力。
4. 推崇生命尊严,注重医德教育道家思想讲究顺应自然、守护生命,医学生应当明白生命的宝贵。
浅析“儒医”现象的类型及成因
![浅析“儒医”现象的类型及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13a859f1941ea76e58fa045e.png)
遇” 后来 弃儒 从 医 ,于 医时有独 见 , 人生死 不爽 , , “ 断 疗 治 多异迹 ”2‘史 薛 传 。 [( 稿‘ 雪 》 ]清
代医家王焘以婚姻之故贬守房陵量移大宁郡提葛应雷幼习举子业学日进宋亡遂以家藏方书携江上冒犯蒸暑自南徂北既僻且陋染瘴婴疴研精覃思其处方制剂率与他医十有六七8于是发愤精研医术著外台秘要异
第3 6卷
第 6期
河 南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20 0 9年 l 1月
NOV 20 . 09
明传黄帝扁 鹊之脉 书……三 年 , 为人诊 疗治 多验 , 于 是 四方迎 谒者 , 络绎不 绝 。《 ” 禹城县志 》 :霍恺 , 载 “ 号 心 田 , 时 能读 书 , 目辄 记 。既攻举 子 业 , 邑庠 儿 过 补 弟 子员 , 病 , 尝 恨时 无 明 医 , 取黄 帝扁 鹊 之 脉书 治 遂 之 。《 州 志》 : 彭璨 , 耽 举子 业 , ”滁 载 “ 少 以赢 弃 之 , 精 岐 黄术 , 能起 人危疴 , 不取利 。 等等 。 ”
录 了 1 5 位 历代 医家的事迹 , 中接受 过儒 家知识 37 其
体系教育 的医家有 2 4人 , 占 1 %。受儒 家 文化 6 约 9
影响而研 习医道 , 为 中国 医学迥 异 于 世界 医 学 的 成
一
种文化 现象 。
一
受孝养 父母 观 念影 响而 选择 从 医 , 在 历代儒 这 医中 比重最 大 。如北 齐医家李元 忠 自幼就 确立 了高 尚的志 向, 以孝敬父母 闻名乡里 ,以母老 多患 , “ 乃专 心 医药 , 习积年 , 研 遂善 于方技 ” 。朱丹溪幼 年丧父 , 母子相 依 ,震 亨三 十岁 时 , “ 因之 ( 指震 亨 母 亲 ) 患脾 疼 , 工束 手 , 众 由是 有 志于 医 。遂 取《 问 》 素 读之 , 三
崔礼教授的中医传承
![崔礼教授的中医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5b30f06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6.png)
崔礼教授的中医传承
崔礼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朝御医叶天士第十三代传人,九岁开始跟随外祖父学习叶派中医,擅长经脉针法治疗,俗称“惊雷针法”。
从事医疗工作以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曾多年代表国家赴非洲参加瘟疫防控工作,并获得“非洲荣誉市民”、坦桑尼亚、赞比亚“荣誉市民”,在当地被人们称之为“民间善医”。
“不忘初心,秉养生理念,创传承企业,促健康发展”是秒通健康的企业宗旨,也是崔教授的行医理念。
作为一名传承者,崔教授始终秉承叶派一脉相传,以此来满足不同亚健康消费者的需求,真真正正地打造康、养、教育三结合的行业标准,树立民族企业品牌。
古代儒法思想对现今医患关系启示
![古代儒法思想对现今医患关系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c811cd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e.png)
古代儒法思想对现今医患关系启示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均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 但是二者的核心内容及处事态度却截然不同。
儒家尚仁, 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恕的思想是儒家与封建专制相统一的特点。
而法家赏罚分明, 要求严格。
儒法思想在汉初董仲舒时期已经进行一次糅合, 而刚中并柔、柔刚并济的统治思想为汉初封建统治带来了一系列的良好反应。
而如今我们研究的课题便是将儒法进一步糅合从而达到能缓解当今医患关系的目的, 进而将这种传统化、国学化的新型医患关系理论推向全国, 福利大众。
标签: 古代思想;医患关系;对今启示现今医患关系是医疗过程中最为复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医患关系处理不好, 将会直接引发医疗纠纷乃至医院暴力, 这对现今医疗制度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但与之相应的医疗水平和医者的个人素质并没有完全适应最广大人群的要求, 从而产生了各种医患矛盾。
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不仅影响医院的效益、形象, 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同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看病状况也是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
1 重唤儒家思想来构造新型医患关系1.1 儒者仁心, 医者仁心儒家思想以“仁”学为中心, 孔子说: “仁者, 爱人”“仁者人也”等, 爱人, 这是“仁”学思想的重要构成[1]。
“神农…始尝百草, 始有医药[2]。
”神农氏敢于冒着中毒的危险为天下苍生尝食百草, 这也彰显了自古以来奉献他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精神。
而这些全都是来源于并造就了儒家精神与儒家文化。
良好的医德医风便是基于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的儒家精神。
百家争鸣时期, 孔子的“仁”学思想开始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建設, “仁者爱人”“人性本善”等都是“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 时刻教育着医者要懂得关爱、体贴患者, 提倡人性善良、友好的一面。
《论语·学而》提出“泛爱众而亲仁”, 意思是做人要广施爱心, 亲近仁人志士。
陈修园辨治产后病探析
![陈修园辨治产后病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98c88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0.png)
陈修园辨治产后病探析
崔为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9(43)7
【摘要】总结陈修园关于产后疾病的辨治方法,针对产后生理、病理特性,提出对产后寒热、恶露等症,需明辨虚实、真假;治疗产后病证注重脾胃,以祛瘀为先,温补相兼,以及产后便秘不宜轻下等诸多临证要旨和观点。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崔为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43
【相关文献】
1.陈修园经方辨治胃脘痛医案选析
2.从《南雅堂医案》看陈修园辨治中风特点
3.陈修园论治产后病思路探讨
4.陈修园辨治痢疾浅析
5.陈修园《女科要旨》产后病学术创新及用药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儒医”与“儒文化”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儒医”与“儒文化”中我们能学到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6bfb67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c.png)
从“儒医”与“儒文化”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发布时间:2021-11-09T09:13:11.69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7期作者:张丁元[导读] 历史上许多著名医家,像张仲景、朱丹溪、张元素等都是“儒医”。
张丁元山东中医药大学 250355[摘要]:历史上许多著名医家,像张仲景、朱丹溪、张元素等都是“儒医”。
“儒医”的出现,使得中医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我们当代中医学生,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努力汲取“儒医”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精华,更好的为“我”所用,为当代中医学的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儒医经典医德中庸“儒医”,顾名思义,习“儒”亦习“医”。
但深入探究,儒者有“仁人”之心,医者有“爱人”之心[1]。
那么“儒医”,或者扩大范围到“儒学”,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哪些影响?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学习、利用它们呢?1.“儒医”与中医经典1.1“儒医”推动“中医经典”的发展无论是古代著名医家,还是现当代著名医家,都谙熟经典。
熟读、背诵中医经典名著是学习中医、培养中医人才成长最基本的途径。
“儒医”们长期学习儒家文化、儒家经典,他们不仅有着扎实的古文基础,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入地了解,这些“技能”使得他们日后对于中医经典的理解和学习游刃有余。
而且“儒者”,明万物之故、探求事之本始。
习儒之人,喜欢探究事物的本源,不仅知其然,更乐于追求知其所以然,这些与中医学的“治病求本”思想不谋而合。
“儒医”早年习儒的思维方式,也有利于以后他们对于中医学思维的理解。
像是张元素的“脏腑辨证学说”,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黄元御重视“脾胃中气”、“扶阳抑阴”等,都体现了中医最本质的“脏腑”“阴阳”“五行”等生理病理观点。
“儒者”亦可以算是当时的文学家,他们习儒亦习医。
每当“儒医”学习中医经典或者临证有心得体会时,都会随时生动、形象、准确的记录。
像是“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用词生动、形象,并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比如在论述桂枝汤适应症时“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明代儒医万全
![明代儒医万全](https://img.taocdn.com/s3/m/b834c16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4.png)
明代儒医万全
文颖娟;潘桂娟
【期刊名称】《医学争鸣》
【年(卷),期】2011()5
【摘要】在我同医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医家都是因举业不成、同亡不仕或忤权罢
官而改从医业终成名家的,正所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明代儒医万全就是这样一位因举业不成、家庭变故,弃举从医而成名的。
万全(1499~1582年),名全,号密斋,我国明代著名的临证医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悬壶济世50余载,以擅长治疗儿科、妇科、痘疹病症著称于世,行医足迹遍及罗田、蕲水、英山、麻城、黄冈,远至武昌、郧阳等地,活人甚众,曾两度获知县和布政使赠予的“儒医”匾额。
【总页数】3页(P22-24)
【关键词】万全;儒医;明代;医术精湛;医学史;医家;从医
【作者】文颖娟;潘桂娟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明代苏州盛氏儒医世家研究 [J], 孙达
2.略论明代云南儒医现象 [J], 王慧峰;王寅
3.明代名医万全的养生八字箴言 [J], 胥伟岩;
4.明代医家万全儿科研究概况 [J], 秦燕; 杨云松; 李成年
5.明代万全都司仓储建设与管理初探 [J], 郝园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学基础课堂测试
![中医学基础课堂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c26c5a1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a.png)
中医学基础课堂测试1.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 [单选题] *A.《中藏经》B.《黄帝内经》C.《备急千金要方》D.《伤寒杂病论》E.《神农本草经》(正确答案)2.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是() [单选题] *A.《素问》B.《伤寒杂病论》(正确答案)C.《中藏经》D.《灵枢》E.《难经》3.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单选题] *A.朱丹溪B.张从正C.张元素D.叶天士E.刘完素(正确答案)4.被后人称“滋阴派”的医家代表是() [单选题] *A.朱丹溪(正确答案)B.叶天士D.薛生白E.吴鞠通5.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医家代表是() [单选题] *A.李中梓B.李东垣(正确答案)C.陈无择D.叶天士E.刘完素6.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医家代表是() [单选题] *A.王清任B.吴又可C.李杲D.张从正(正确答案)E.朱丹溪7.阴阳的最初涵义指的是() [单选题] *A.月亮圆缺B.日光向背(正确答案)C.气候冷热D.空气燥湿E.性别雌雄8.属于阴的是() [单选题] *A.上升C.兴奋D.抑制(正确答案)E.弥散9.按五行生克关系,肾为肺之() [单选题] *A.母B.子(正确答案)C.所胜D.所不胜E.夫10.五官中属五行之“火”的是() [单选题] *A、目B、舌(正确答案)C、耳D、口11.事物并无关联,不能用阴阳概括的是() [单选题] *A.水与火B.天与地C.男与女D.夏与冬E.寒与上(正确答案)12.属于阳的是() [单选题] *A.上升(正确答案)C.凉润D.抑制E.凝聚13.按五行生克关系,肾为肝之() [单选题] *A.母(正确答案)B.子C.所胜D.所不胜E.夫14.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动力是() [单选题] *A.阴阳交感(正确答案)B.阴阳对立C.阴阳消长D.阴阳互根E.阴阳转化15.“寒甚则热”“热甚则寒”体现的是() [单选题] *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C.阴阳转化(正确答案)D.阴阳消长E.阴阳自和16.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稳定状态的能力和趋势是() [单选题] *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C.阴阳转化D.阴阳消长E.阴阳自和(正确答案)17.按五行生克规律,火之子的所不胜是() [单选题] *A.木(正确答案)B.火C.土D.金E.水18.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 [单选题] *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19.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单选题] *A、脑B、胆(正确答案)C、髓D、三焦20.《黄帝内经》将五脏六腑比喻成不同的官职,心为() [单选题] *A.君主之官(正确答案)B.相傅之官C.将军之官D.仓廪之官E.作强之官2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单选题] *A.主运化B.主藏精C.主血脉(正确答案)D.主疏泄E.主水22.心其华在() [单选题] *A.唇B.爪C.面(正确答案)D.发E.毛23.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单选题] *A.主宣发肃降(正确答案)B.主藏精C.主血脉D.主疏泄E.主纳气24.脾在体为() [单选题] *A.肉(正确答案)B.脉C.皮D.筋E.骨25.五脏主液中,肾主的是() [单选题] *A.汗B.泪C.涕D.唾(正确答案)E.涎26.发怒属于哪一脏的情志() [单选题] *A.心B.肝(正确答案)C.脾D.肺E.肾27.“主泌别清浊”的腑为() [单选题] *A.胆B.胃C.小肠(正确答案)D.大肠E.三焦28.通行元气和水液的腑为() [单选题] *A.胆B.胃C.小肠D.大肠E.三焦(正确答案)29.《黄帝内经》将五脏六腑比喻成不同的官职,肝为() [单选题] *A.君主之官B.相傅之官C.将军之官(正确答案)D.仓廪之官E.作强之官30.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单选题] *A.主运化B.主藏精C.主血脉D.主疏泄(正确答案)E.主水31.脾其华在() [单选题] *A.唇(正确答案)B.爪C.面D.发E.毛3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单选题] *A.主宣发肃降B.主藏精(正确答案)C.主血脉D.主疏泄E.主气司呼吸33.肺在体为() [单选题] *A.肉B.脉C.皮(正确答案)D.筋E.骨34.五脏主液中,肝主的是() [单选题] *A.汗B.泪(正确答案)C.涕D.唾E.涎35.喜悦属于哪一脏的情志() [单选题] *A.心(正确答案)B.肝C.脾D.肺E.肾36.“主津”的腑为() [单选题] *A.胆B.胃C.小肠D.大肠(正确答案)E.三焦37.气机以通畅、下降为宜的脏腑为() [单选题] *A.胆B.胃(正确答案)C.肝D.脾E.肾38.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功能的气是() [单选题] *A.营气(正确答案)B.元气C.宗气D.卫气E.真气39.以先天精气为基础,根源于肾的气是() [单选题] *A.元气(正确答案)B.中气C.宗气D.营气E.卫气40.与血的运行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单选题] *A.心B.肺C.脾D.肝E.肾(正确答案)41.布散体表,渗入血脉,发挥滋润作用的是() [单选题] *A.气B.水C.精D.津(正确答案)E.液42.具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功能的气是() [单选题] *A.营气B.元气C.宗气D.卫气(正确答案)E.真气43.与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密切相关的气是() [单选题] *A.肺气B.元气C.宗气(正确答案)D.营气E.卫气44.通过骨髓和肝脏作用而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是() [单选题] *A.水谷之精B.津液C.营气D.肾精(正确答案)E.自然界清气45.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发挥濡养作用的是() [单选题] *A.精B.气C.血D.津E.液(正确答案)46.属于外感病因的是() [单选题] *A.六淫(正确答案)B.六气C.七情D.饮食E.劳逸47.六淫致病,最易出现动摇症状的是() [单选题] *A.风邪(正确答案)B.暑邪C.火邪D.燥邪E.湿邪48.被称为“百病之长”的外邪是() [单选题] *A.风邪(正确答案)B.寒邪C.湿邪D.燥邪E.暑邪49.六淫中,最易导致气血凝滞不通的外邪是() [单选题] *A.风邪B.寒邪(正确答案)C.暑邪D.湿邪E.燥邪50.六淫中,易伤津耗气的邪气是() [单选题] *A.燥邪B.风邪C.湿邪D.暑邪(正确答案)E.寒邪51.燥邪最易伤脏的是() [单选题] *A.心B.肝C.脾D.肺(正确答案)E.肾52.容易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 [单选题] *B.火(热)邪C.湿邪(正确答案)D.寒邪E.暑邪53..致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的邪气是() [单选题] *A.风邪B.湿邪(正确答案)C.火(热)邪D.寒邪E.暑邪54.六淫外邪中,致病易导致出血的是() [单选题] *A.风邪B.寒邪C.燥邪D.湿邪E.火邪(正确答案)55..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单选题] *A.风邪B.寒邪C.暑邪(正确答案)D.湿邪E.燥邪56.致病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外邪是() [单选题] *B.寒邪C.暑邪(正确答案)D.湿邪E.燥邪57.六淫外邪中,致病易导致出血的是() [单选题] *A.风邪B.寒邪C.燥邪D.湿邪E.火邪(正确答案)58.大怒最易损伤的脏腑是() [单选题] *A.心B.肝(正确答案)C.脾 .肺E.肾59.恐惧过度最易损伤的脏腑是() [单选题] *A.心B.肝C.脾D.肺E.肾(正确答案)60.据《素问·举痛论》,思可导致的气机变化是() [单选题] *B.气上C.气滞D.气结(正确答案)E.气陷61.引起食积的最常见原因是() [单选题] *A.过饱(正确答案)B.过饥C.饥饱无常D.饮食不洁E.饮食偏嗜62.致病原因,不属于情志内伤的是() [单选题] *A.居住潮湿(正确答案)B.亲人亡故C.家庭纠纷D.工作烦心E.工作焦虑63.过食辛辣刺激食物,易形成的体质是() [单选题] *A.气虚B.阳虚C.痰湿D.阴虚(正确答案)E.气郁64.与痰饮形成有关的脏腑是() [单选题] *A.心肺脾肾B.肺脾肾三焦(正确答案)C.心肝脾肾D.心肺肝肾E.心肝脾肺65.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的脏腑是() [单选题] *A.脾B.肺C.肾D.心包(正确答案)E.三焦66.“百病多由痰作祟”指痰饮的致病特点是() [单选题] *A.致病广泛(正确答案)B.病势缠绵C.阻滞气机D.阻碍气血E.损伤阳气67.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密切相关的是() [单选题] *A.寒凝B.气虚C.气滞(正确答案)D.血热E.湿热68.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密切相关的是() [单选题] *A.寒凝B.气虚C.气滞(正确答案)D.血热E.湿热69.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 [单选题] *A.出血量多B.出血不畅C.出血夹有血块(正确答案)D.出血伴有疼痛E.出血量少70.结石引起疼痛的性质是() [单选题] *A.灼痛B.绞痛(正确答案)C.重痛D.窜痛E.刺痛。
儒医的思想境界
![儒医的思想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239242f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1.png)
儒医的思想境界中医从汉至清两千多年历史足迹中,儒医的身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中医的发展历史。
儒医文化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其繁衍生息、长久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中华文明历数千载而不衰,与文化道统的传承和维系紧密相关。
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即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以及通过系统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发现在中国都做出来了。
20世纪40年代英文版《易经》再版时,欧洲哲学家荣格在序言中写道:“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易经》。
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的,唯独中国的《易经》千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有相同的地方。
”北宋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化就是源头活水。
正是源头活水的滋养,中医文化这株奇葩至今芬芳馥郁,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诗谓:“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中医文化亦为“占尽风情尽医坛”。
儒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儒学的确立形成于春秋战国,当时王室势微,诸侯争霸,各类学说并起,成百家争鸣之势。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好古敏求”“学而尽周公之道”。
孔子的一生,“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殚精竭虑,留心于“仁义”之地,行乎于“礼乐”之间,修史,赞易,不仅总结了三代以前的文化道统,开创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崭新局面。
三代以来,儒家学说自孔子传曾子,再传子思,继而孟子,自此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
从两汉至隋唐,由于儒学的官学地位,对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儒医的脉络,已现端倪。
两汉至唐代著名医家中,儒者实为多见。
如《史记》谓仓公得公孙光推荐受师于公乘阳庆,公孙光赞叹淳于意:“光又属意于殷云:‘意好数,公必谨遇之,其人圣儒。
’即为书以意属阳庆,以故知庆。
臣意事庆谨,以故爱意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但 荃于 认 识上 的偏差 使他 对 医学 的认 识 走 上 了扬 医 学 理 论 弃 临床 治疗 的 斜径
,
,
、
“
”
,
形成了 断面
”
,
“
”
的 医学 思 想 这 在 中 医药 文 化研 究上 是 别 有意 义 的 另 外 他 在 养 生上 主 张 心 和 身统 一 的 静 是 《 内经 》 恬 淡 虚无 思 想 的继承 ; 在 幼 儿 养育 上 强 调 饥 与 寒 是 历 代 儿 科 医家 观点 的综述 ; 对 脉 诊的探 讨和 新认
、 。
世 纪 传 入 日本 的 奈 良时 代 以 前 ( 黄 帝 内经 ) 等 医籍 就 已 传 入 日本 在
。
病 因学 治 疗 学 等方 面 引 导 日本 医学 迈 出了 科 学 的第 一 步
,
奈 良 时 代 鉴 真 东 渡 的 感 人 故 事 已 是 中 日两
,
,
,
国 人 民 家 喻 户晓 6 6 部 139 平安 时代 在 《 日本 国见 在书录 ) 中记 录 中 国 医 书 1 0 卷 此 时象 汉 字 演 化 成 假名 一 样 中 国 医
、
,
。
一 种 向着 现 代 中 医学 倾倒 的 氛 围 正 在 扩 展 着
,
。
,
“
“
”
“
”
,
识 则 是对 中 医 脉学 的 补充和 发挥
,
。
n 6
崔
,
儒 医面 面 观
,
为
王妹珠
( 长 春 中 医 学 院 中 国 吉林 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 0 02 1 )
。
, 。
孺 术 与 医学 在 秦汉 以 前 的漫 长 岁 月 里 是 平行 发 展 的 两 个 学 术流 派 儒 者耻 于 言 医 医 家 绝 不 言 儒 早 期 的名 医 生 于 孔 子 以 前 其不 言儒 自不 待 言 就是 战 国 名 医及 汉 代 名 医 也 一 点不 沾 儒 的 边 至 张 仲
。
, 。 ,
。
,
,
医 学 的 影 响 是 多方 面 的
。
历 史地 看 还 是 积 极影 响 正 面影 响 大于 消极 影 响 负 面 影 响
,
、
、
。
n
7
千载 交 流
靖
几 度兴 衰
日本
13002 1 )
, ,
王少丽
杨
6
—
中医 学在
( 长 春 中 医 学院 中 国 吉 林 省
, ,
中国 医 学 有 史 记 载是 从公 元
, , 、
。
。
识》 在 名物考 据 文 字训 话 义 理 阐 发 诸 方 面均 达 到 当 时 ( 内经 》 研究 的 最 高 水平 明治 时 期 汉 方 医 学 处 于 低 谷 昭 和 时期通 过 汉 方 医 学 复 兴 运 动 汉 方 医 学 又 重 新 得 到 了 肯 定 相 关
,
、
、
。
。
,
,
, , ,
。
,
。
景首 开 医 需合 流 之 先河 但 实亦 纯 粹方 技 《黄帝 内经 ) 的理 论 体 系也 与 儒家 思 想 大相 径 庭 在 儒家看 来 医 学 既 是 仁 术 又 是 小道 这 种 崇 高 与卑 残 并 存 的 双 重地 位 使 儒 医 处 于 十分 尴 尬 的 境 地 尽 管如此 需 家
国 际 传统 医 药大 会 论 文摘 要 汇 编
1 陈谁与 中医 药学 说 略
那洪 涛
崔立 断
`
5
,
( 区 中医 医 院 2 5 6 6 1 ; 3 滨 州地
, 、
,
`
山 东 省 滨 州地 区 中 心 血 站 中 国 山 东 省
, ,
25 6 6 1 3 )
明末 清初 的孺学 思 想 家 陈碗 由 于 社 会 家族 和 自身的 诸 多原 因 对 中 医 药学 涉 猎 亦 较 多 并有 一 定的
杂 志 相 继 问 世 有 关 汉 方 研 究 团 体 教育 机构 也 相继 建 立 近 年来 汉 方 越 来越 被众 多人 所 认识 日本 已有 许 多 医 师 使用 汉 方药
, ,
,
、
。
。
在大 学 和 研究 机 构 相 继 开 设 了
。
东洋 医 学 研 究 诊疗 部 门 设 汉 方 医 学 讲 座 等
,
学 在 日本 以 日本的 方 式 消 化 总 结 形 成 了 汉 方 医 学 体 系 十六 世纪 以 后 日本 医学 已从 忠 实 模仿 阶段 步入 独 立 阶 段
, , ,
,
“
”
。
。
著名 医 家 田 代 三 喜在 明学 医 十 二 年 回
。
,
国 后 极 力推 广 金 元 医学 成 为 日本 后 世 派 的 先 导 者 安 土 桃 山 时 代 曾从师 于 三 喜的 曲直漱 道三 进 一 步使 当 时 的 中医 学 在 日本扎 下 了 根 江 户 时 代 中期 以 后 又 相继 出 现 了古方 派 折 衷 派 和 考证 学 派 考 证 派 的代 表 人 物 丹 波 元 简的 《 素 问
, , ,
,
。
。
,
。
,
思 想对 医 学 的 影 响 仍是 极为深 刻 的
,
。
第 一 儒学者 用 《周 易 》 解释 医 学 理 论 使 医 儒 合 流 正 式 完 成
,
,
,
。
第二
,
孺学 者重 视古 典 医籍 强 调墓 础理 论 从 而 把 医 学 经 典 纳入 孺家经 典 的 系 统之 中 第三 重 视 医德 强 调 仁 爱 其 消极 因 素 的一 面 是 在 儒学 思 想 的指 导 下 人 体解 剖学 及 外 科学 发 展 受 到 了阻碍 总 之 需家 思 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