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骚独领-上海早期供水事业的创立和演变(四)--老城厢外华界之闸北水电公司与浦东水厂筹建始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骚独领-上海早期供水事业的创立和演变(四)--老城厢外华界之闸北水电公司与浦东水厂筹建始末
李春晖
【期刊名称】《城镇供水》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7页(P9-15)
【关键词】上海华界;老城厢;供水往事;闸北;浦东;城墙;工部局
【作者】李春晖
【作者单位】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制水分公司,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上海城市的发展就偏离了原来中国式传统县镇发展的轨道。

英法租界的相继开辟,使上海城市出现了两块相对独立的区域――租界城区和华界城区,也就是在租界城区迅速繁荣发展以后,上海城市史中才出现了“老城厢”这一特定的地域概念。

中国历史上,城市基本上都有城墙,城外为廊,廊外为郊,按惯例,城墙以内叫“城”。

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经济活动的区域称为“厢”,因而“城厢”一般统指城内和城外比较繁华的地区。

晚清时期,上海官方的文件中开始出现“城厢”这个名称,但彼时“城厢”的概念尚是一个游移的概念,在此之前,如《申报》的新闻报道中对上海城市各区域的称谓一般冠之“城内”、“南市”、“闸北”、“公共租界”、“法租界”等。

后来随着外国租界的迅速发达独立成市,上海“老城厢”
这一概念逐渐独立于租界之外,被更宽泛的“华界”这一称谓所取代,“老城厢”原本只指上海原县城及南市一带的繁华地区,而“华界”则还包含了“南市”和相对应的租界北部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北市”这两块区域。

开埠以后,随着江南地区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社会动荡局面的结束,上海租界各类社会管理、控制制度最终定型,租界城区在城市建设、商住环境、生活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已经完全超越老城厢地区,比如租界里早已用上了自来水,老城厢还是用的河水井水。

导致老城厢、华界地区与租界在经济社会、生活质量各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强烈促使华界当局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治安管理、民生建设等各方面采取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措施,以应对开埠以后华洋两地区形成的强烈反差,以求缩短差距。

历代中国的州、府、县,“无郡不城”,“无县不城”,县治以上城市无不筑有城墙。

唯独上海自元设县以后二百多年没有修筑城墙,其原因一是民风彪悍,无人敢犯;二是设县之初地方贫瘠,官库空虚,民无隔夜之粮,不值得侵犯,也就无需城墙防护。

但到了明中后期,上海已发展为“编户六百余里,殷实人家率多在市,钱粮四十余万”,成为沿海一座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县城。

同时,东南沿海一带倭患严重,仅在1553年4至6月间,上海县城就五次遭到倭寇的抢掠,损失严重,为了抵御海盗,上海民众在数月之内即修筑了周长九里,高达二点四丈的城墙。

前后曾开设过早期的大东门、大南门、老西门、老北门、小东门、小南门和后期的新北门、小西门、小北门、新东门等十座城门。

新建的城墙对上海城市社会、文化空间进行了功能上的区分:城墙以内成为官府集中之地,代表皇权控制的政治中心,而城外的沿黄浦江地区则日渐成为商业中心。

不知什么原因,当初的上海城墙并没有将商业活动最繁华的城东沿江地区划入城墙之内。

开埠以后,上海依托租界的开辟发展,使之逐渐由一座海边小县城很快发展成为中国远东、乃至世界屈指可数的大都市,在这过程中,租界又很快地取代县城成为上
海城市象征。

随着租界的开辟繁荣,上海经济重心支柱产业如沙船业、航运业、金融业、商业文化娱乐业的逐步兴盛发展北移,以及上海城市地理空间的北移扩展,整个城市的重心也逐渐北移,结果使原来的城市中心――县城老城厢南市地区反而成为相对次要的区域。

新兴城区――租界北市和苏州河沿河一带的闸北华界地区对老城厢的影响,包括资金、物流、人流等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相反城墙的阻隔却日益成为导致老城日渐衰落的藩篱。

辛亥革命以后,官民同声一致的拆除城墙之议被正式付诸实施,1912年,上海正式开始拆城筑路,1913年6月北半圈老城墙拆除筑路完成,建成了今天的人民路;1914年冬南半圈老城墙拆除筑成今日的中华路,自此,上海终又恢复为一座没有城墙设防的城市。

拆除城墙后,四通八达的道路把老城区、租界和城外华界区连成一片,租界、南市和闸北此时在地理上已经完全融合成为一座近代上海的新城市。

前几期拙笔曾介绍了上海租界的英商在1883年建起了杨树浦水厂和法商在1902
年建成了董家渡水厂,率先在英、法租界内推广供应了自来水,华界的老城厢地区也仿效在1902年建设成内地自来水厂供应上了自来水。

这样,除此三块区域之外,上海还有北面的公共租界部分区域以及浦东地区还是自来水供应的空白地区,当地工商企业及华界居民要求早日用上洁净自来水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早日建设自来水厂也就成为地方当局迫在眉睫的要紧事务。

二十世纪初叶,随着上海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人口骤增,工商企业日益繁荣,公共租界的工商业也迅猛发展,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工部局进一步拓路扩界,大范围地扩大了公共租界,工部局又借口练习打靶向上海道申请得拓界西北至沪宁铁路,东北至沙泾港,在虹口新筑起四川北路。

同时,工部局蓄意以自来水公司扩大供水营业范围作为扩大租界的借口,凡华界居民要使用租界自来水的,必须先要编钉租界的门牌号码,缴纳租界的治安巡捕捐税。

此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有闸北新疆路南林路天宝里居民因接用租界里
的自来水而被要求编钉租界的门牌,因遭地方人士反对,后经上海道官方的交涉才取消了租界的门牌,易以水电门牌,实际上此项水电门牌也是由租界工部局捐务处所编订,并非英商自来水公司所为。

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因闸北宝山路宝兴路座落在华界境内,为接装租界自来水,工部局又无理坚持要求居民缴纳界外巡捕捐(为房租的6%),为此,闸北居民自发商议组织新闸自来水公司,方案准备每日馈用英商自来水公司12万加仑(546立方米)自来水,以图免交租界的巡捕捐。

英商自来水公司不久即回
复赞同,但是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仍然坚持非要居民缴纳巡捕捐不可,因为当年工部局所收的租界外巡捕捐每年已收规银达28万两之巨,借此维持越界筑路之警政开支,故此巡捕捐已成为租界工部局的重要财政来源,受到高度重视。

事情演变至此,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最终认为租界工部这种做法不仅违背该公司与工部局原来所签订经营合同之精神,也将严重妨害该公司今后的营业发展。

于是英商自来水公司终在宣统三年(1911)将此事项诉之于英国领事法庭,并经审理后胜诉。

彼时距英商自来水公司在1883年向英租界开始供水已有28年,法租界供水也近20年了,仍在使用河水井水的闸北、浦东等地区的华界居民要求用上清洁自来水
的呼声日益强烈。

此前闸北官绅鉴于工部局态度之强势蛮横,曾于宣统二年(1910年)提议两江总督张人骏派李平书拨借官款创设闸北水电公司自行建厂供水。

两江总督张人骏在年初向清廷的奏折中提出“因上海北市(闸北)地方市面日渐繁盛,民众汲水不便,原来拟以商部存款拨银5万两,由道台担借银5万两与英商
自来水公司订立合同接水管购水。

”“……而道台和本地商绅再三商议,认为接水管是权宜之计,自办水厂方是善策。

经邀请内地水厂工程师恩格尔同往吴淞江(苏州河)一路勘测,查得广肇山庄北首水深而清,该处有地一方约20余亩(13340平方米)可以设厂。

先以简便办法,造高池一个,沙滤池2个,清水池1个,向
外商订购每日抽水60万加仑(2728立方米)之机器2套,并加购发电机一台,
附设电灯2000盏,以备闸北一带路灯及铺户装用。


“这一计划约计购地造屋等需银10万两,连前安设水管之10万两共银20万两,昼夜工作八个月,可以出水,较之接水管有利无害。

至于再需的10万两,仍从商部借拨5万两,由道台担借商款5万两,连前合成20万两,按月七厘计息,限于出水后一年内招股,分别提还官商借款。

如一年内股本不足,官商两款末能偿清,应将部款本利,尽先归还。

如再有不敷,即在每年开支余利款内凑数归还。


这一奏折于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二十六日被清廷批准,可见当时衙门办事效率还是相当高的了。

这样,闸北水电公司除借到商部银10万两之外,又由道署担保借得大清、四明、信诚、源通、裕丰五行号商款10万两开始了筹备工作,同年又借到上海地方的领用存道库银6万两,共计投資26万两,银款筹齐后,随即开办建设水厂事宜。

宣统三年九月初六(1911年10月27日),水厂建成供水,新任关道刘襄孙到会致贺,工程师恩格尔报告工程及用款情况,创办经营人士绅李平书发表演说,称“闸北居民盼望水电刻不容缓,闸北水电工程以极快时间赶建竣工,除用道署及银行款项外,尚不敷甚巨,仍需从速招股。


新建的闸北水厂设于闸北苏州河叉袋口河边(今恒丰路底,潭子湾),购地16亩(10672平方米),建筑厂房装备机器,装有德制50千瓦、220伏直流发电机两台,建成初期每日出水量约为9090立方米,供水人口约十万人。

建厂初期水厂除建有办公房、机器房外,还有锅炉间,设锅炉4座。

水厂从苏州河取水,距进水
机房约90米,设浑水唧机2座,进水管两根,口径各为400毫米和600毫米。

水厂当年建成1000平方米慢滤池三座,1914年以后又建起2100平方米慢滤池
共三座,还建有1150平方米清水池共两座和三座快滤缸,有400毫米和300毫
米出水口径清水唧机各一台,250毫米出水口径唧机两台。

1911年闸北水电公司
在厂外宝山路横浜桥西堍建造钢质水塔一座,高36.6米,容量为6万加仑(272
立方米),用于地区间储能供水。

建设闸北水厂之前,外藉工程师恩格尔曾带队沿闸北吴淞江(苏州河)逐段考察江中水质,当年河浜水质确实清洁,适宜作为供水水源,但是当时也确实有不同意见认为吴淞江河道蜿蜒曲折,河面不宽,水体量小补充不丰,且易受污染,恐怕今后难以作为水厂大规模供水的水源地。

但是该意见竟没有引起当局的重视采纳,仍将建厂厂址确定在该处,这就为以后闸北水厂因水源污染被迫迁址再建埋下了隐患。

1911年10月水厂建成供水后,由于供水规模太小,对外供水远远不敷需求,主
办方无奈就将水厂的全部厂房机器设施向日商大仓洋行抵押借款40万两银,原是准备充作扩建水电设备之用,但不料又为当局因军务挪移,致使水厂业务维持周转陷于困境,债息无务支付,债主日商大仓洋行即按合同规定乘机欲接收水电厂产权。

闸北地方人士迫于情势危急,请愿动议江苏省署出面清偿借款,将水电厂收归省办。

1914年4月请愿获准,水电厂改为省办后更名为江苏省立闸北水电厂,由江苏省实业厅委派厂长管理事务。

辛亥革命以后,天下军阀纷争,当时江苏省政亦为地方军阀统治,省派官员竟视闸北水电厂为肥缺,只知营私中饱私嚢、无心建设管理,竟使闸北水电厂一直管理不善,厂务无人负责,机器失修,再加上苏州河沿岸工厂、码头日渐兴盛,污水排放日益加剧,严重污染河水,终因水厂处理水质不当,造成出厂水质污浊,再加上后来营业收费改为阴历按月收缴水费等引起用水居民和工商户纷纷不满,抗议不断……时有社会绅商刘慎金等于1918年8月和12月两次具呈省长公署请示将闸
北水电厂归商整顿办理或由华商租办,均未获省署同意。

因为水厂经营不佳,供水服务差强人意,闸北地方绅商谋求接办闸北水电厂的呼声不断,1922年上半年,经筹备后他们在7月19日组织召开了商办闸北水电公司
筹备会议,在宝山路天吉里设立筹备处,推举了筹备主任和各部门负责人,积极招
股筹款,并具文呈请上海护军使何丰林转呈江苏省巡按使韩国钧,请求将闸北水电厂转归商办,但是省署仍不同意,还曾一度查禁了该筹备处。

其后两年中,该筹备处还曾多次派代表赴南京,向江苏省署和省议会请愿,但终于没有结果。

直至1924年3月10日闸北区川公路祥经丝织厂不慎失火,在救火时因自来水水力不足,扑救不及,竟致灾情扩大,酿成烧死工人数十人之大惨案,此案立马引发闸北地方人士极大愤怒,纷纷向当局提出强烈抗议,终将死者棺柩抬往闸北区马路大出殡,各商店相约罢市三天。

江苏省署最终迫于民情汹涌的强大压力,在四月底终于同意将闸北水电厂划归商办。

当时借机请愿并呼吁闸北水电厂商办的带头人士主要是在闸北地区有势力的号称“十兄弟”等人,后来闸北水电厂商办后,这些人纷纷担任了公司的董事秘书等,1924年上半年,江苏省公署组织省厂委员会,对闸北水电厂进行资产估价后办理移交手续。

同年8月商办闸北水电公司成立,8月21日江苏省公署实业厅签订了接收合同,8月31日正式接收省立闸北水电厂,计接缴全部厂价128万元,又有营业权代价60万元。

新闸北水电公司改组成立,一方面极力整顿改造老水厂,但是更大的精力不得不放在择址筹建新水厂上,因为此时苏州河水被污染已经很严重,几乎已经无法作为饮用水源了,经过积极地筹办,很快新水厂择址的方向就先已确定不能再用苏州河水源了,经寻觅最终确定在黄浦江中下游处的殷行乡军工路闸殷路旁购入一块地约150亩(100050平方米),专门用于建设水电两厂之用,新建水厂工程由总工程师施道元负责筹划,委托罗德洋行设计工艺。

新水厂进水机间距滩岸121.6米,伸出浚浦线(黄浦江岸边混凝土构筑的江沿控
制线)9.14米,进水机间设有自动钢丝网箱和浑水泵伸入黄浦江中,进水管口低
于最小潮线2米。

建有沉淀池两座日出水量(200万加仑)(54552立方米/日),快滤池六座,每座1000平方英尺,每天滤水200万加仑(9090立方米),清水池
五座,两座在快滤池下,三座设在沉淀池下。

出水机间安装有800匹马力马达两座,每座日夜出水量1200万加仑(54552立方米)。

厂内建有古典宝塔式水塔,高32米分为五层,成为当地一景。

该座宝塔(现在仍为当地标式景观),最高层容水5万加仑(227立方米),次层容水12万加仑(546立方米),专备作为冲洗快滤池之用。

新建水厂出厂干管口径为900毫米铸铁水管,总长11179.5米,出厂水管从杨浦直达闸北原有管网,途经闸殷路、淞沪路、翔殷路、水电路、柳营路,与600毫米口径的闸北水厂老管网接通。

闸北新水厂筹建三年后于1928年5月19日试车通水,当年出厂水量约在1.6万至1.8万立方米/日,至1930年夏最高日出水量达2.8万立方米,经过不断扩建
增能,1935年最高日出水量已增至6万立方米,新水厂供水后,苏州河边滤水厂就不再生产,改为水库唧站,将滤池改为清水库,夜间储水,白天泵出,站内设有清水池五座,总容量15900立方米。

由于三十年代上海经济发展迅猛,华界北市经贸兴盛,人口猛增,东北区域需求水量日益增长,1935年闸北水厂再次扩建,又增添沉淀池一座,快滤池四座和洗水塔一座,1936年6月22日工程竣工时总出水能力已达9.46万立方米/日,同时
水厂又向南面排设第二根钢质出厂水管,900毫米口径,总长3282米,沿上达路、中原路、华原路至翔殷路与原500毫米口径水管连接,排管工程于1937年6月
全部完成,大大拓展了上海东北部区域的供水范围。

随着闸北水厂供水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有能力供应虹口闸北等原接用英商自来水公司地区的供水,1927年10月上海公用局曾报请市长向工部局交涉收回华界在
虹口、闸北地区的被越界筑路的水电主权,报告中提出租界工部局在虹口北四川路、狄思威路(今溧阳路)、施高塔路(今山阴路)等地区越界筑路中霸占的路权,致使当时华境被生生隔断,闸北水厂无法接通该处华界水电。

该区域的住户迫于需要不得不接用洋商水电,工部局则趁机征收附带的特别巡捕捐,引起住户不服,往往
引发纠纷,要求工部局应将北四川路外超界筑路装接水电之权移归闸北水电公司。

经过几年反复谈判协商,终于在1931年7月闸北水电公司收回了租界北面的给水权,和英商自来水公司谈判的结果是由闸北水电公司一次付给英商自来水公司规银25067两和银元3000元,以抵作该区域内一切供水管道设备的费用。

同年7月,闸北水电公司又和上海市政府补签了经营水电事业的合约,合约规定以当时江湾、彭浦、闸北、引翔四区全部及殷行区内张华浜以南之区域、蒲淞区内在苏州河北岸自陈家渡以北直达真如、蒲淞两区界线所划直线以东之区域为闸北水电公司的营业区域,允许公司在该区域内继续经营制水输水售水事业的五十年专营权,即从1924年8月4日公司成立起至1974年8月3日止。

还规定了市政府收取报酬金按公司官红利提出比例的高低定为水费总收入的1~3%,并规定了公司的出厂水质、水压、水量的标准和水费调整权限手续。

至此,上海浦西城区已经基本全部形成了较完整的供水生产服务格局。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打响,宝山路水塔遭日寇炮火轰炸中弹洞穿,守塔工人冒险将水塔阀门关闭,2月3日水电路900毫米干管和宝兴路600毫米干管又相继被日寇炸毁,新水厂被迫停水,为了保证向市民供水,闸北老水厂先开泵供出存水,同时紧急联系英商自来水公司开通蒲州路150毫米水管送水,并打开老水厂内两台深井泵日夜供应,由于粥少僧多,规定供水时间为每日上午十点半至十一点半,通告军民备桶积水,每日下午再酌量供水。

在2月13日短暂停战四小时之间隙,水厂抢修工人又将天潼路300毫米干管与英商自来水公司狄思威路(今溧阳路)上300毫米的干管开通,以维持北四川路和引翔、虹镇一带抗战军民的用水。

3月2日日军终占领闸北全区,甫一停火,为保证向市民供水,闸北水电公司技术员即设法进入闸北区调查供水设施损坏情况,3月8日开始分组进行抢修。

当上海撤兵区接管委员会接收战区时,区域内水电设备已获全部修复。

4月28新水厂开始恢复供水。

但当时因逃避战火,区内居民较少,新水厂仅日间供水即可满足
需求,夜间即由老厂唧站开泵供水,至5月31日全部恢复正常供应。

对于闸北水电公司在战时努力维持供水之事,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曾专门予以嘉奖。

上海开埠之际,上海浦东的沿黄浦江地区随着早期上海码头的发展也逐渐繁盛起来,英国领事巴富尔就曾擅自划定上海的港区范围,宣布自上海县城起沿黄浦江直至吴淞,全部包括在港区范围之内,同时规定自苏州河口至洋泾浜(今延安东外滩)作为洋船停泊区域,至1883年南起小东门江边,往北向东至洋泾港沿江都已成了洋船的停泊界,这一划定使原本荒芜的老城厢十六铺以北至虹口一带迅速发展成为上海港之重要港区,而恰恰是在外滩、十六铺黄浦江对岸的浦东也已连带发展成港口码头、货栈仓库林立的商贸运输的黄金宝地了。

至上世纪初,在浦东陆家嘴沿黄浦江边一带就建起很多工厂、码头、仓库堆场,尤其是在洋泾区的中心烂泥渡路一带,沿岸厂栈已一家挨着一家,是上海口岸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当地人口在二十代时已经开始急剧增加,但工厂、码头企业和居民生活必需的自来水还没有,居民用水基本上还是取自黄浦江,运水不便、人力送水价格昂贵,当时浦东每担水价需铜元8~10枚,而浦西水价每担仅收铜元1.5枚。

还有浦东的许多小河浜水既少又极脏,以此作为食用水极易发生疾病,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社会各界都要求政府尽快从速解决浦东的给水问题。

1930年5月上海市公用局开始筹划建造浦东水厂,最初是以陆家嘴桃园宅的一块0.552亩公地为基础,再购得邻近土地2.543亩,在共计有三亩多土地上着手落实水厂建设工作。

公用局当时设计水厂规模时主要考虑供应浦东沿江的烂泥渡、陆家嘴、杨家渡、老白渡四地约1.72万人口用水,还预计了后十年的增长因素,确定了浦东水厂的规
模日出水量为3400立方米,建设费用预算为20.1万元,原定由市财政局拨付,
但转眼到了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市财政空虚,水厂筹备工作只得暂停,公用局只得改变计划,采取官商合办形式筹建浦东水厂股份有限公司,拟
集官股18万元,商股12万元,合计30万元,市财政局批复不赞成。

又到1934年10月,上海市政府决定委托上海市兴业信托社负责办理浦东水厂筹建事宜。

该社是一家专门承办市政公用事业的机构,当年已经在浦东办起了公共交通事业,兴业信托社于1935年1月专门聘请了罗德洋行设计水厂,确定新建水厂规模为日供水量2000立方米,供水区域范围包括浦东黄浦江沿岸北至洋泾镇、南至白莲泾,厂内外及沿黄浦江共敷管10.5公里,厂址扩展为7.04亩(4696平方米),1935年5月水厂土建工程委托成泰营造厂承造,机电设备及管材由德商西门子洋行供应。

浦东水厂建设总投資约7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20万元,机电设备及管材25万元,浦东水厂建设直至1937年6月全部竣工完成,6月14日由公用局验收交付
使用,委托上海市兴业信托社监理,6月19日正式对外供水,水厂在黄浦江岸边
建有进水口一座取水头部,浑水泵房一座,电动唧机2台,能力共1080立方米/时;建有平流式沉淀池两座,总容量2175立方米,快滤池五座,总面积196平
方米;清水池两座,容量3650立方米;清水泵房一座,安装电动唧机2台,出水能力共921立方米/时,清水通过500毫米口径水管送向容量315立方米的水塔,厂外有100至500毫米管道总长约10公里,供水面积约沿黄浦江的3平方公里
范围。

1937年中浦东水厂建成供水后,当时平均出水量为每日1500立方米,水价每立
方米为0.21元,当时浦西南市的内地水厂、闸北水厂仅为0.11元/立方米;零售
水价每担45公斤为铜元5枚,而当时内地水厂和闸北水厂仅为1.5枚。

这样,在整个上海城区从1883年8月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向英租界开始供水后,到1902年2月法商电车电灯公司董家渡水厂向法租界供水,1902年
9月商办内地自来水公司向老城厢、南市供水,1911年9月商办闸北水厂向华界
北市供水,1937年6月官办浦东水厂向浦东地区供水,前后跨越半个世纪。

华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