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共29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化。 (2)量刑原则 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3)实施目的 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 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 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 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 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 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判决:根据《诗经》:“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证明养父子关系等同于生父子关系。又根据《春
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证明②藏受匿罪儒犯家不思适想用于影父响子,之间汉。朝也重视礼治,用儒家思想 案例先用《诗经》来证明父子来之解间的释关律系令是,合法称的“,以再用经《断春狱秋》”来。证明父子之间不适用藏匿罪。
《家礼》书影
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 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 则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 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而后改之。 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朱熹《家礼》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2)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 ①创立: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 《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4.唐朝的法律与教化 (1)唐朝的法律
①发展
影响:历代王朝大多以此 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贞观律》 《永徽律》 《永徽律疏》(《唐律疏议》)
地位:《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约》
₪思考:相比宋朝,明朝乡约出现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1)形式上继承儒家伦理教化精神,实质上是强制宣传最高统治者的意志。 (2)君主专制强化,皇权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唐律疏议》书影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4.唐朝的法律与教化
(1)唐朝的法律
恶逆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
父母者,流。
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
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
——《唐律疏议》
儒法之争的实质:
儒家与法家之争是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是在春秋战国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 崩乐坏情况下,诸侯国君们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 秦朝的律、令
(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篡,称《秦律》。
(2)秦朝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有法律效力。
有子,蜾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
当坐。
——徐世虹 《中国法制史》
思考:汉朝的律令与秦朝相比有什么变化?
案情:甲没有儿子,在路边捡①到汉一个承被秦遗制弃,的孩沿子袭乙秦,把律他制当成作自了己《的九儿章子抚律养》长,大。也乙颁长布大后, 犯了杀人罪,把杀人的事情告诉了法甲律,甲文把告乙,藏称起来“不令告”诉别。人下落。甲应该怎么判?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
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
《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
治的重要纲领。……天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
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案例一:甲盗取财物价值千钱,乙在知源自的情况下 分赃一钱,则二人同罪。......
案例四:两人持剑相斗,一人削掉了一人发髻,则 应被处以城旦(筑城的苦役)徒刑。......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2. 汉朝的《九章律》与以经断狱
时有疑狱日: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
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日: 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
那些本来重在视民孝间道流传,既孝久道的与,法曾律经高被度儒结家合经,典记孝载道或精讨神论是过唐的律,的靠核着心道价德自值律,和乡里组织调解 的各种风俗法习律惯儒,家都化一在一唐披代上初法告律的完盛成装。,闪烁着王法的威严。
唐代法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推动民间礼俗的成—文—法武化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法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时期,君王和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九刑》,这些都是习惯法。
➢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子产“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表现:儒法之争
律令的儒家化
过程
01 开始:汉朝
02 深化:魏晋
03 完成:唐朝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儒家知识分子以儒家经典解释法律, 将儒家礼的精神注入法律之中,开启 了法律的儒家化进程。
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 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 令的儒家化。
目的:
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 五常。
原则:
云梦睡虎地秦简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 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图片为《法律答问》。《法律问
答秦》简多《采法用律答答问问形》式共对一秦百律八条文十、七术条语,等其作中出单解是释“。盗秦 代法“”以就吏有为四师十”余,条《,法而律且问量答》刑可极能重就。是如当规时定培士训伍官盗吏 时窃使,用其的赃教值材一。百一十钱,就应“黥为城旦”。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先 秦 时
秦汉
宋元
至隋
至明
课 堂
期 的 德 治 与
唐时
清时
期的
期的
法律
法律
与教
与教
总 结
法
化
化
治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 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灭人命,实行“人殉”制。
➢ 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有一定的进步性。
上述材料体现了唐律的那些特点?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4.唐朝的法律与教化 (2)唐朝的教化
①提倡礼治:开元二十年(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 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注重基层教化: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侧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大唐开元礼》 《颜氏家训》
家有雅风,政事规为。 ——《授大理卿李坰黔中宣慰使制》
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 ——《新唐书·柳公绰传》
南北朝的颜之推《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 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
创作主体: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广泛,身份多样。 呈现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家书”“家训”“家训诗”等。 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中国 古代家训与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比如在家训中引用朱元璋圣谕等;中国古代家训反 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比如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家训流行。 主要功能:中国古代家训重视教化功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传承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家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同时期人的经验。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4、战国时期对德治与法治思想的抉择
(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 想并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们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 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1)秦朝实行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极端重刑主义统治,导致社会矛盾尖锐、二世而亡。 (2)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君权神授说和“大德小刑”说,主张治理国家应以德 为主、以刑为辅。 (3)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并以儒家经义为最高指导思想。 (4)大批儒家知识分子用儒学精神改造现行法律。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2)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
明太祖朱 元璋
②发展:明朝后期,
乡约改为宣讲明太
祖朱元璋的"六谕",
使乡约逐渐带有强 清康熙帝
制力。
玄烨
③延续:清朝乡约基本延 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 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 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 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 用《大清律例》。
因此甲被判无罪。
——摘编自赵复强,杨金元著《古代判案评析》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3.魏晋——律令儒家化的发展
(1)推动因素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又主动参与法律解释,以经
注律,并逐渐主导了律令修纂。
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
沿袭《大明律》,同时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思考:宋朝以后的法制建设有什么特点? 特点: ①多以《唐律》为蓝本 ②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理学 ①背景: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 ②传播方式: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③表现: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④影响: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明朝:约律融合:乡约宣讲“六谕”,带有强制力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乡甲会图(明乡约仪式)
各州县做竖牌十面:凡不养父母时常忤逆者,牌书 “不孝某人”。尊长无礼,牌书“不义某人”。偷鸡摸 狗,牌书“做贼某人”。生事殴人,牌书“凶徒某人”。 ……各用大字钉于本犯门左,每会跪约听讲,街民不与 往来。约长等劝令同约完成纳粮的任务,劝戒同约维护 地方安定。
材料二 唐律号称“一准乎礼” ,明确宣称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作为德
礼的孝道成为立法和司法必须尊奉之圭臬,在法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龙大轩《孝道: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核心》
材料三 唐律中“十恶”制度所规定的犯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侵犯皇权与特权的犯罪; 一为违反伦理纲常的犯罪。唐律规定凡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等规定,且为常赦所不原,此即 俗语所谓“十恶不赦”的渊源。这些特别规定充分体现了唐朝的本质和重点在于维护皇权、特 权、传统了伦理纲常及伦理关系。
理论来源
代表人物及观点
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儒
人性善,
孔子 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家 实行德治 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法 人性恶, 家 实行法治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 商鞅
权益,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 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 韩非 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阅读材料,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唐律有何特点? ②特点: 重视孝道,孝道与法律高度结合,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唐朝——律令儒家化的完成 材料一 在唐律律文及疏议中涉及的与不孝相关的条款有107条,占全部条款的21%左右。
—卢楠:《<唐律疏议>之“不孝”一准乎礼》
《吕氏乡约》书影
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 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仆,能肃政教,......能 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 业谓......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如 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
——《吕氏乡约》
《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对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很大。
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 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 则。
法律的儒家化,至唐律基本完成。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
朝代
法律实践活动
宋朝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元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 清朝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 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