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 醉翁亭记学讲预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徐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学讲预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徐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学讲预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徐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学讲预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醉翁亭记》学讲预案(第一课时)
一、自主先学
1.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林壑.( ) 琅琊
..()饮少辄.( )醉
伛偻
..( )酒洌.( ) 山肴.( ) 岩穴瞑.( )
野蔌.()觥筹
..( ) 射者中.( ) 弈.( )者胜
颓.然()阴翳.()潺.()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林霏开: 临于泉上者:
泉香而酒洌:杂然而前陈者:
觥筹交错: 阴翳: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宴酣之乐:
野芳发而幽香:云归而岩穴暝:
翼然: 颓然: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微斯人,吾谁与归( )
乐山水之乐(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秀蔚然而深秀者( )
佳木秀而繁阴( )
谓太守自谓( )
太守谓谁( )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
朝而往,暮而归( )
溪深而鱼肥( )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颓然乎其间者( )
野芳发而幽香( )
3。

作者链接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文忠是他的谥号。

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
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二、合作助学
(一)。

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二). 文本探究——寻找醉翁亭
1。

滁州的地理特点?
2.西南诸峰的特点?
3。

琅琊山的特点?
4. 亭的位置?
5。

“来饮于此”中“此”指?
6.自号醉翁的原因?
三、拓展导学
寻找四大名亭
四、检测促学
阅读“环滁皆山也……得知心而寓之酒也" 部分,回答问题:
1.文中最能说明醉翁亭命名之意的一句话是“”。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与“名之者谁”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两狼之并驱如故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写出文段中的两个成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本语段的中心句是
6.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⑴泻出于两山之间也泻⑵有亭翼然翼
⑶饮少辄醉辄
7.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哪两句话进一步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语文学科第六单元第28课
《醉翁亭记》学讲预案(第二课时)
一、自主先学
(一)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陈述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多用于介绍人名,可译为“某某是……(谁)”。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二)25个“而"字的用法
二、合作助学
(一)文本探究
第二段——风景画
1。

朝暮景色的特点?
2.春夏秋冬景色?
3.“乐亦无穷"的原因?
第三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2。

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4.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5。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6。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7.如何划分第三段层次?
第四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2。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4。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二)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三、检测促学
阅读“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太守醉也”部分,回答问题。

1、写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中写春夏秋冬景色的原句。

春: 夏:秋:冬:
2.联系全文,可以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一种( )
A.被贬之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

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和。

4.语段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也具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的旷达胸襟.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⑴往来而不绝者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⑴临溪而渔⑵把酒临风
C.⑴宴酣之乐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⑴宴酣之乐⑵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⑴非丝非竹⑵无丝竹之乱耳
B.⑴往来而不绝者⑵以为妙绝
C.⑴行者休于树⑵捕蛇者说
D.⑴杂然而前陈者⑵其一犬坐于前
7、“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8、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

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