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汉英亲属称呼语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视角下汉英亲属称呼语对比研究
作者:蒋海霞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要:在言语交际中,首先碰到的是称呼问题,亲属称谓语作为称谓语系统一个组成要素,反映了语言与其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的关系。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解读亲属称谓语方面的差异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入手,就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做具体的对比研究,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以期对跨文化交际有所帮助。

关键词:汉语;英语;亲属称谓;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概念界定
称谓语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亲属称谓(kinship terms)是指人们用以称呼家庭或家族中亲属成员的名称。

亲属称谓语作为称谓语系统一个组成要素,反映了语言与其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的关系。

二、差异对比
根据辈分的不同,本人对汉英两种语言中最常用的亲属称谓语做了如下列举和归类:
语言
辈分[]
英语[]
汉语
长三辈[]
Great-grangfather
Great-grandmother
Great-uncle
Great-aunt[]
曾祖父母
曾外祖父母
叔公舅公
姑奶奶姨奶奶舅奶奶
长两辈[]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祖父母
外祖父母
长一辈[]
Father
Father-in-law
Mother
Mother-in-law
Uncle
Anut
父亲
公公岳父
母亲
婆婆岳母
叔叔伯伯姑父姨夫舅舅
姑姑婶婶姨姨妗子
平辈[]
Brother
Brother-in-law
Sister
Sister-in-law
Cousin
Cousin-in-law[]
大哥二哥大弟二弟
大舅子小舅子小叔子
大姐二姐大妹二妹
大嫂二嫂二弟媳小姑子
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
表嫂表弟媳表姐夫表妹夫
晚一辈[]
Son
Son-in-law
Daughter
Daughter-in-law
Nephew
Neice
儿子
儿媳
女儿
女婿
侄儿外甥侄女婿
侄女侄儿媳外甥女
晚两辈[]
Grandson
Granddraughter
孙子外孙子
孙女外孙女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种语言表示亲属称谓的相对应的词存在明显的不同。

第一,英语亲属称谓体系简单而笼统,汉语亲属称谓体系庞杂而细致。

汉语每一个亲属称呼语都清楚地体现出被称者与称呼者的亲属关系,英语就做不到这一点。

一个英美人说“my sister”,我们不知道她到底是更大,还是更小;说“my uncle”,我们不知道他是父亲还是母亲这边的,或是比自己的父母年龄大还是小,是姻亲还是血亲;说“my cousin”时,我们都不知道他/她是男亦或是女。

第二,汉语亲属称谓功能齐全,各种所需信息一览无余。

而英语里的此类称谓则一词多义,覆盖面广。

除了辈份清楚外,其他关系只能从上下文中仔细推敲或当面询问。

亲属称谓中,不存在父系和母系的区分,如父母亲的兄弟都称uncle,其配偶和姐妹都叫aunt,这显示了英语称谓词的极强的通用性,只是若要弄清楚各指何人时,实非易事。

如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英语中的cousin更是无所不能,不但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而且囊括了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

家庭成员之间,中国风俗一般按长幼称呼,而对西方人来说,辈份的高低不十分重要,许多人甚至直呼父母名字。

英语文化中单独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长辈时常可降一辈称呼。

如great- uncle(伯祖父、叔祖父、姑祖父、舅姥爷)可称为uncle。

这充分表示出了平等的文化取向。

而在汉语中绝对是不可以的,辈分或是排行喊错了会被视为“没大没小”,不懂规矩,不谙世事,没有教养。

第三,拟亲属称呼语是汉语中的特有现象。

拟亲属称谓是指用亲属称谓词称呼一些无血缘关系和无姻亲关系的人。

如称呼陌生人为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大叔/大婶等;还可以加上职业称呼如“警察叔叔”、“邮递员叔叔”等。

虽然英语中也存在类似的例子,如Uncle Tom、Aunt Jean等,但其数量少,范围小,使用的情况远没有汉语普遍。

三、分析
第一,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不同,中西方文明有着显著的差异。

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来看,中国属于相对封闭但内部体系完整的大陆地理单元、以农耕文明为特征的自然经济,要求人们定居,减少迁徙,从而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社会结构——家庭,加上长期持续的专制政体,从而形成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大陆文化。

传统的家庭模式是“大家庭”(ex-tended family),四代同堂、光宗耀祖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状况也决定了细分亲属称谓的必要性。

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罗马和希伯莱文化,海岛型地理环境内在不足,海洋性气候恶劣多变,人们迁徙频繁,传统社会结构是以财产和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城邦制,因而形成和发展了以商业文明为特征的海洋文化,也必然塑造了爱好自由、平等、独立、竞争、个体、功利的外向型的民族性格及个体主义的价值观。

传统的家庭模式是“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人们把亲属关系看得比较淡薄,直系旁系、血亲姻亲、年龄大小的区分对他们意义不大,简单的亲属称谓语就足够应付。

第二,宗法制度的影响和“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在中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和核心地位的是孔孟儒学,其伦理道德说教均以宗法性家庭及血缘纽带为宗旨。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族制度,汉民族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既有血缘关系又有经济联系的由大家庭组成的庞大的宗族性的社会组织,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族,而不是个人,个人要受家族权利的支配,非常重视血缘关系“尊卑有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内外有别、亲疏有别、血亲姻亲有别、人各有份”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

而西方人受到基督教的洗礼,人们认为人生而平等,“都是上帝的儿子和女儿”,虽然在这些国家中存在权力和地位的不同,但人们认为应该消除这种不同或使其最小化。

因而英语称谓比较随便,同事、上下级、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

第三,拟亲属称呼语的广泛使用说明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宗法关系,高度重视血缘关系。

因此往往以积极的态度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大家庭,而把每个个人看作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一个成员,“四海之内皆兄弟”。

以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人员,强调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和谐,以使双方感到亲近,从而拉近距离,使双方感到就像“自家人”一样,亲切而没有距离和敌意。

四、总结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社会制度,影响并塑造着其言语习惯。

汉英亲属称谓语作为中英两国文化的一种映射,是语言学习者深入他国文化必须了解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他国语言的同时,多留心一下他国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意义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学生掌握发音和语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学好语言更须重视文化的学习。

中西方的
文化和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作为英语教师,就应该了解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差异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正如沃夫森(Wolfson)所指出的,试图改变这些文化价值观并不是教师的权利或义务,相反,我们所需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美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在语言中得到证明的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