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五行正邪辨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五行正邪辨证
五行首先出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并说五行的性况和属性是:“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这已从五行的属行,抽象概念化,言其功能作用,说明具有曲伸功能的属于木,具有向上炎热特性的功能属于火,能种植和收获万物属于土,金可以溶化变形,水向下湿润。
五行归类
即将宇宙万事万物,按其五行属性归类,使千头万绪的事物成有序的相关学,是说明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五大元素,因此以便于理解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归类的方法,即从事物的形态、性质、作用、运动方式上具有同一性、相似性而用取象比类法,这既包括有现象相同或本质相似的不同事物归于一大类;另外,也可以用推演变化方法,如早晨太阳东升,阳光初晓,如木之初生,枝叶柔嫩易伸曲,其开花结果为青色,其果味酸,于身体则象征肝气初生,其性质柔润,性喜条达,肝又相合于筋之柔和伸展,曲伸又象征胆汁疏泄,易消化,又象征两目之精明,视物之清晰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五行归类,如“东方生风,风胜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这就包括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在人体包括五脏、五腑、五官、形体(五体)、情志、五声、变动(病态),其他四行可类推,这就将万物贯穿起来,以五行的生态规律类推演变其的变化,就形成天人一体的统一观。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内系五腑(六腑)、五体、五官、五声、七情等的五个功能活动体系,可以从五脏功能看外在表现,也可以从外在五个功能表现推测五脏的功能如何,来展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
五行运作规律
1.相生相克关系:相生是说五行之间在正常生理功能上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助长的生理关系。
五行的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指某一事务对另一事物生长、发育或其功能具有抑制和约束制约作用,这也是正常功能,即防范其太过。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
其所发生互相制约作用,最初可能原于木火土金水的原发物质的关系,如《白虎正义》中说:“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这就是自然的五行相生关系,但应用于临床提高其认识水平,即将五行概念上升为抽象化理论,因此不能以自然物质直接变化,而以促进物质的互相运动变化的功能作用即所谓五行之间“以气不以质”,若以质则不能变化,如木生火,即以相互而生,木属东方肝木,肝木生气生机旺盛,在人体相为主肝,以肝气情志调顺则易生心火,心为阳性主火,其功能为主神与调节情志之主,故疏肝气可调心火(情况过急),心火主阳气旺,可以温暖脾土,助其消化,脾土主生化主气血,脾土之气旺可以生津液以养肺金,肺津润泽,肺金主肃杀收敛,主阳气内潜而养肾阳,肾气伏藏,肾阴积盈以可滋养肝木,此即五行以气化而相互滋养,故见滋生之意,就提高了五行之间相生互克的高层次的变化关系。
五行的相制约关系也是以“气”功能制约,不能以原生物质的变化。
如木克土是指肝木疏泄脾土,脾土则勿郁抑,勿壅滞,火克金即心火旺盛可制约肺之过寒,过于肃杀之气,土克水即脾土疏泄以利水而水道畅通,水能克火即肾阴防止心火过亢,金克木是肺金肃杀之气,防止肝气升发太过。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再以寒暑变化而言,《素问·脉要精微论》:“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即春暖为夏暑之渐,夏暑为春暖之盛,故春暖资生夏火;秋忿为冬怒之渐,冬怒为秋忿之盛,故秋气之忿,资生冬水之怒,这是气候变化存在内的变化条件或因素。
这都提升了五行生克的理论意义,反应五行的气化功能,自我克制化关系,将复杂
的外界事物变成简单易以理解的相互关系,可阐述事物间关系。
相生相克是事物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下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必须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是事物发展的正常现象。
张介宾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事物的运动状态是生生不息的,而且从五行关系是相反相成,如一方失常,会导致生克关系的动态失衡,影响事物的正常发展,《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反应事物发展动态平衡,由平衡可导致不平衡,在不平衡中再求动态平衡,而平衡又被新的不平衡所取代,这种从平衡→不平衡→平衡,正说明事物发展的各方面的因素互相作用,而推进事物的发展,反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应用于医学和社会关系都是如此。
2.相乘相侮关系:相乘相侮是五行之间的太过不及引起的属于反常现象,在临床也是病理状态。
相乘就是乘虚而袭,持强凌弱,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克制,其相乘次序即木乘土,土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与五行相克的次序一样,只是乘袭太过而致被克者出现病态,失去动态平衡。
相侮就是持强凌弱,本来就是相克关系,由于一方过强出现反克现象,也是一种病理状态。
《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如以木气太过则克制己所胜者一为土,即木克土太过,木气犯脾,脾土受制,又反过来侮其所不胜(木不胜金)克又出现木火刑金的现象,即反侮;若木气不足出现己所胜(木克土)轻而侮,木虚反侮,即肝虚而脾土反侮,如临床上脾胃壅滞而犯肝,造成脂肪肝,或饮食不节而造成肝硬化等。
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作为哲学概念,它包括范围很广,渗透到中医学的各方面中去,首先反映内外环境的统一,在自然界有五方、五时、五季、五色、五味、五气和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如肾应北方,气候严冬为封藏,五脏应于肾脏为藏精之本,骨髓、头发相联系。
1.说明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五行的属性可说明五脏的特征,如肝属木,木性条柔畅达可曲可伸,以说明肝气和平使人心情开朗,性格调柔能屈能伸,易于近人,征象胆气之疏泄助消化,肝在五体主筋,肝气使筋脉调柔,机关骨节易于伸曲调顺,它可以生心血,疏肝健肝(木制木),又将全身各脏腑、五体、七情气血的关系统一起来,形成统一体,便于临床解释生理、病理。
2.五行的克制乘侮说明病理关系:五行关系破裂克制太过或不及而说明病理关系如肾消(糖尿病)出现口渴、口干、心烦为心火亢盛反乘肾水,造成肾水不足口腔干燥等症,治疗应清心火滋肾水;再如
木克土,木为正常制约,但制约太过则造成肝贼犯土,由肝木旺而克制脾土,出现饮食不化反胃,胆汁胃液反流,两胁胀满,脾土壅滞等症状,如按其五脏生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较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如《难经经释》所说:“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可贼物。
”“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激,故为微邪。
”
五脏的传变也常依生克乘侮次序相传,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说:“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病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厥,胁痛出食……”,“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弗治满十日,法当死。
”此病本来较轻微,属于外感病,因为失治误治,其传变日益严重,由外感变肺痹咳嗽而不治疗,病邪传入于肝出现肝痹,胁痛吐食,再不治则出现脾风病,发热出黄病,再不治出现疝瘕、蛊胀之病,最后传到肾出现气痉挛,再过10天即死亡,从其传变次递来看是肝病由外感而最后到蛊胀,出现腹水肝硬化,最后到全身肌肉痉挛而死亡。
说明对于某些疾病的传变很符合疾病发展规律的,故治疗方法应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脾旺不受邪而阻断其传变过程,这种治疗方法有非常现实意义。
因此,五行学说对于指导诊断和治疗很有意义,如《素问·脉要精微大论》中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说明脉诊望诊均可以用五行观气解释病疾,从望诊可以推断病情,如《灵枢·五阅五使》篇中说了“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颜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即从望诊所得而推断五脏之病。
在治疗上可以根据五脏的虚实应用五行生克规律制定治疗方法,如《难经》曰“虚则实其母,实则泻其子。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说明对于疾病传变方式多以五脏相克制方式而传变,为治疗提供思路,
后世根据五行相生方式推出“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按相克方式提出“壮水制火”“扶土抑水”“伏金平木”“疏肝健脾”等治疗原则,大大丰富了五行指导下的治疗方法。
◆心火在体合脉。
血脉分为血与脉,心管的是脉,不是血。
脉
管炎与心有关。
高血压可能与心有关,也可能无关。
肝主血,血有问题找肝,所以高血压可能与心或肝有关。
心主神志,心想事成嘛。
有人换了心脏,发现这个人的思维特点都是那个心脏提供者的。
舌尖鲜红,则心旺,舌苔淡白、淡红,则为心弱。
心火旺者易失眠。
舌质淡白也失眠,但是虚旺,相对肾水较旺。
其华在面:正面为面,两颊为脸。
面光泽红润,则心旺,面色无华则心弱。
在液为汗,汗是由心控制的。
心火弱,则心控不住津液,汗多。
◆肝木胆子小的人,肝弱。
经常犹豫不决的人,经常梦到被追赶,有人要抓的,肝弱。
为什么肝胆肾结石?中医认为气弱,水流缓慢,什么东西都会沉淀,形成结石。
胆结石,本身胆虚弱,摘除胆,便更虚弱了。
长息肉,说明肝木很弱。
天天吃消炎药,伤肝,肝木更弱,最后就形成为肿瘤。
身上长任何不该长的东西,都是肝木弱。
在体合筋。
肝木旺,筋拘紧。
肝木弱,筋松软,四肢无力,手指脚趾发麻,西医称之为末梢神经炎。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风”,指内风所致的动摇抽搐等症状。
“掉”,摇也,指头面肢体动摇振颤不定的病症。
“眩”,指眩晕,即头晕目眩的症状。
风导致的抽搐、掉眩、眩晕大都与肝有关。
男性性器官属筋,肝木弱,则不举。
糖尿病人也阳萎。
椎间盘突出,是指筋松了,血不养筋,要扶肝木。
筋松了还表现如:胃下垂,抽筋。
子宫下垂等。
这都是肝木弱。
肝木弱的人要少抽血。
眩晕,肝木弱也。
掉,全身无力。
风,风邪。
久坐伤肝,久视伤血。
肝在《伤寒杂病论》中被称为“厥阴”,肝为“罢极之本”。
肝主筋,与运动有关。
“罢极”,即耐受疲劳之意。
人的运动能力属于筋,又称之为
“筋力”。
因肝藏血,主筋,所以肝为人体运动能力的发源地。
罢极,是指走到极限后开始转换。
所以肝起调节作用,将军之官。
凡晕车、晕船、晕机的,都是肝弱。
肝风-肝火过旺,易中风。
血中有风,肝火大,脾气大,火大生风。
风进入血,血液就会凝固,脑梗、心梗。
什么时候肝火易旺?春夏,夏至前后。
因为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
心火旺,肺金被克弱,肝火就旺。
痛风-肝代谢不好,肝为血之存库。
血中胆固醇高,血脂高是肝弱,尿酸高也是肝弱。
为什么得乙肝?肝弱。
如何扶肝?压住肺金过旺。
开窍于目。
眼白红是肺火旺。
肝火旺之眼睛红,是自己感觉眼睛冒火。
如果眼睛红而自己没感觉,是干涩,肝弱。
肝弱,则眼睛干涩,容易流泪,特别是迎风流泪。
严重时有飞蚊症、夜盲,青光眼等。
有时眼睛会凹进去,面色青黄,有黑眼圈。
脚气、牛皮癣、炎症长期不好均为肝弱。
女子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乳腺增生,经期不正常,均与肝弱有关。
其华在爪:灰指甲,指甲脆软,均说明肝有问题,或者肺金过旺。
◆脾土在体合肉。
身材匀称,是脾土好。
太瘦有两种情况脾土太旺:推进太快,人也瘦,肉结实。
经常易饿,吃得多,但也瘦。
-太胖:肉松软,一圈圈赘肉,属脾虚。
生冷胀都伤脾,经常吃水果,脾会更虚,更虚胖。
脾虚,水谷精微、营气和水湿推不动,肌肉得不到滋养,很瘦,但肚子还大。
还有一种,胃口好,脾土旺,肉结实如胖,人滚圆的。
不吃饭,吃水果,伤脾,会更虚胖,伤脾是最可怕的,没救。
开窍于口:嘴常烂,脾火太大。
口臭口苦,牙龈肿痛,脾火大也。
慢性胃炎,通常西药消炎,但伤肝,肝弱脾土更旺,胃炎更厉害,最后成胃癌。
中医认为,肿瘤是肝气郁结所致。
唇红:脾土旺,红到紫,舌沿有齿痕,脾旺,有湿气,舌头肥大。
在液为涎:因为脾属阴,所以流涎是脾土太旺。
吃肉多了,肝受疲劳,肝木弱,脾土就旺,就容易口臭,流口水。
◆肺金皮肤也会呼吸。
道教有所谓“胎息术”,不用口鼻呼吸,全身皮肤呼吸。
中暑是从皮肤进入,入肺。
肺金旺:皮肤焦,老掉皮屑。
感觉皮肤冒火。
皮肤过敏、炎症是肺金旺,克肝木。
感觉皮肤是热的。
熬通宵,感觉皮肤热,因为肝木受伤,肺金更旺。
肺金弱,皮肤也干,但是干裂。
开窍于鼻:鼻炎、咽喉炎、哮喘、感冒发烧都是肺金旺,西医称之为“免疫亢进”。
肺金太旺:皮肤病变,白癜风,皮肤癌,淋巴肿大,甲亢,脸上长痘。
涕多。
大便:肺金旺-大便硬,肺金弱-大便软;脾火大-大便快,脾火弱-大便慢(3-4天一次)。
脾土旺:吃东西呕吐,吃的东西一点不对,就拉肚子,因为脾土过敏,这时要泄脾土。
无便意,几天一次-肺金旺,烤干了,拉出来跟羊屎一样。
每天一次,不成形,吃什么拉什么-相对讲脾土旺一些,推动速度快,这时从肝木强弱推断肺金强弱。
前干后软-肺金旺。
◆肾水主骨,主生殖,通髓海(大脑)。
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液为唾。
肾水弱-听力减退、耳鸣,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头发易掉,开叉,干枯。
发白,稀少。
为什么化疗掉头发?肝受毒害变弱,脾土过旺,克肾水,肾水越弱,头发掉光。
中医学里讲究“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他们彼此勾
连,相互提携,相生相克。
五行和谐与否直关身体运营,哪一项强了弱了都会出现相应的身体症状,所以,了解机体五行也是健康的必要。
五行是相邻相生,相隔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为发展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为平衡
木
属木的时令:春季
属木的器官:肝、胆、眼睛
工作过于辛苦时第一要维护的就是肝脏。
因为肝是身体里集中藏血的器官,你玩命工作它就得玩命储血。
五行本来是按肝→心→脾→肺→肾这个方向相生的,肝过劳虚弱,心、脾、肺、肾都进入波及范围,而且过劳积累的怒气也会伤肝。
所以加班时的零食不妨准备一些酸味的,比如话梅。
如果木系某个器官感觉不舒服,可以多吃一些属木的青色食物。
它们对应人体的肝脏及胆,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维生素及纤维素,能协助器官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
属木的情志:怒
属木的味道:酸味
属木的食物:青色食品
推荐食物: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各式叶菜。
火
属火的时令:夏季。
属火的器官:心、小肠、舌
属火的情志:喜
属火的味道:苦味
属火的食物:赤色食品。
心属火,这时候容易上火,心绪不宁,心跳加快,给心脏增加负担,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养心。
除了多吃养心食物之外,根据五行相克原理,肾克制心火,冬季好好补养肾气是个有远见的方法。
养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它们对应的是同为红色的血液及负责血液循环的心脏,气色不佳、四肢冰冷的虚寒体质人更可以多吃一些。
推荐食物:红豆、红枣、胡萝卜、红辣椒、西红柿
土
属土的时令:长夏。
是指在夏天中干热过去,开始下雨的一段时间。
属土的器官:脾、胃、口
属土的情志:思
属土的味道:甘味
属土的食物:黄色食品。
长夏多雨,是一年中最湿的时期。
湿气过多会伤害脾胃,脾胃受伤影响食欲,所以盛夏季节我们总是没有胃口。
这时候在饮食上就要“多甘多苦”,多吃甜的食物能补充脾气;按五行来讲,属火的心滋养属土的脾,多吃苦味强心的结果也是健脾。
土系器官出现问题,对应的是黄色食物。
脾、胃在人体中扮演着养分供给者的角色,它们调理好了,气血才会旺盛。
推荐食物:橙、南瓜、玉米、黄豆、甘薯
金
属金的时令:秋季。
秋天最应该保养的是肺,最容易出现的病痛是咳嗽,这是五行中的精神影响。
秋天草木开始枯萎,很容易让人感时伤月,心情抑郁。
属金的器官:肺、大肠、鼻
属金的情志:悲。
悲属金,跟肺同源,过度悲伤就会造成肺损伤。
属金的味道:辛味
属金的食物:白色食品。
金系食物对应的主要是肺脏,大多是白色食物。
它们性情偏平、凉,能健肺爽声,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强化新陈代谢,让肌肤充满弹性与光泽。
推荐食物:梨、白萝卜、山药、杏仁、百合、银耳
水
属水的时令:冬季
属水的器官:肾、膀胱、耳。
外餐过多会伤肾,这可是我们最在意的器官。
大厨做饭共同的特点就是油大盐大,这样更下饭更香。
可是咸味属水,和肾一族,适量是有益的,过度是糟糕的,如果同时面色发黑,肾脏可能有问题。
属水的情志:恐
属水的味道:咸味
属水的食物:黑色食物。
这些食物对应的是肾脏及骨骼,经常吃能帮助和肾、膀胱、骨骼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正常,使多余水分不至于积存在体内造成体表水肿,有强壮骨骼的作用。
推荐食物:黑豆、黑芝麻、蓝莓、香菇、黑枣、桂圆、乌梅
简单来说就是:
五行:火木土金水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
五官:舌目口鼻耳
五华:面爪唇皮毛发
五味:苦酸甜辣咸
五色:红青黄白黑
五情:喜怒忧悲恐
五液:汗泪涎涕唾
一、肝胆病
肝所胜者为脾,所不胜者为肺,故凡属肝病除考虑肝病外,还须考虑脾和肺的问题。
(一)肝气有余,则传脾侮肺
首先应该指出,这里所谓的“有余”绝对不是指正气有余。
“正气”无所谓有余,更不存在什么“传”和“侮”的问题。
所谓气有余,是指的邪气,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偏胜情况。
即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
《素问。
通平虚实论》既属邪气偏胜,它必然影响其它器官。
人体脏腑之间,中医学强调“亢害”“承制”。
因此在肝气有余时,肺脾两脏必然与肝脏互为影响,这就是肝气有余则传脾,侮肺,以及肝木本身,必然受脾肺两脏影响的原因。
肝气有余时如此,其余四脏有余时,也是如此,可以类推。
1、传脾:
即在肝气有余时,其邪气首先传变至脾,而使脾气失常。
如肝旺时,常常继发脾运化失调的表现,如腕胀呕恶等。
2、侮肺:
即在肝气有余时,其邪气影响到肺,使肺气失常,如肝旺时,有时出现肺气治节肃降失调表现,如胸闷气短,咳喘,汗出,便频等。
因此对肝气有余的患者,不仅要考虑治疗肝的本身,还必须考虑助脾和益肺,以加强脾和肺的正常功能,使肝不能传侮,治疗于未病之先,以及加强肺脾对肝的制约。
从而有利于肝木本身的治疗。
如逍遥散之用茯苓,白术,生姜;用于健脾,以及补阳还五汤之重用黄芪,补脾气、肺气,补气行血,即其范例。
(二)肝气不足,则肺乘脾侮
所言不足,并不是邪气不足,邪无所谓不足,邪愈是不足愈好,此所谓不足,是指正气不足,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精气不足的情况。
《素问-通平虚实论》所言:“精气夺则虚”既属正虚。
必然容易受到其它四脏的影响。
由于人体脏腑之间,亢害承制的关系,因此在肝气不足时,肺脾两脏,也必然与肝木之间互为影响。
肝气不足时如此,其余四脏不足时,也是如此。
可以类推。
1、肺乘:
即肝气不足时,肺肝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而出现肺之邪气偏胜的情况。
如肝虚时,常同时出现咳喘,盗汗,鼻衄,大便秘结等肺燥现象。
2、脾侮:
是脾受到欺侮,即肝气不足时,肝脾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而出现的脾之邪气偏胜的情况,如肝虚时,也常常同时出现腹痛,腹泻等现象。
由上可知,对肝气不足患者,分析和治疗,不仅要考虑肝的本身,也要考虑到肺和脾,以恢复脾肺的正常职能,使肺脾气安,治疗于未病之先,减少对肝的不利影响,而有利于肝病的治疗。
如方剂:一贯煎,用沙参,麦冬;方剂温胆汤,用枳实,竹茹等,即其范例。
二、心小肠病
心所胜者为肺,所不胜者为肾,故心气有余,则传肺侮肾。
心脏有病,必须同时考虑肺肾二脏。
(一)心气有余时,传肺侮肾
1、传肺:
心气有余,邪气首先传变至肺,使肺气失常。
如心悸、心慌,脉结代者,常合并咳喘。
2、侮肾:
是心气有余时,其邪气影响肾,使肾气失常。
如心悸、心慌、脉结代者,常合并症见小便不利、浮肿。
因而对心气有余患者治疗分析时,要同时考虑肺肾二脏。
如酸枣仁汤之用知母、茯苓,属此范例。
(二)心气不足,则肾乘肺侮
1、肾乘:心气不足时:心肾之间正常关系被破坏,见肾气失常的情况。
如心虚心悸怔忡患者,可合并小便少。
2、肺侮:是心气不足时,心肺之间正常关系被破坏,出现肺气失常的情况。
如心虚心悸怔忡者,可合并咳喘,甚至咯血。
因而治疗心气不足者,应同时考虑肺肾二脏。
如补心丹之用茯苓,归脾汤之用黄芪、人参,均其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