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星球地图八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课时:四大地理区域教案
授课时间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了解各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初步探究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4.结合本科的学习,说说自己对家乡环境的认识。

教学重点1.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及形成的主导因素。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及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备课本、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与交流
[多媒体情境导
入]:展示西北戈壁沙
漠、东北的林海雪原、
青藏的雪域高原、南
方的山水图片。

教师讲述:同学
们请看大屏幕:我国
疆域辽阔,祖国大地
姿态万千,风光无限。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
差异很大,地理景观
也就有所不同。

你能
说出这四幅图片所反
映的地理景观的分布
及差异吗?
教师点拨:课本
学生观看不同区域的地理景观图片。

第一幅景观是沙漠戈壁,分布在我国的西
北。

第二幅景观是林海雪原,分布在我国的
东北地区。

第三幅景观是雪域高原,分布在我国的
青藏高原。

第四幅景观是山水之景,分布在我国的
通过
观看不同
区域的地
理景观图
片,使学
生直观地
感受到我
国不同地
区的地理
环境差异
很大,有
进行区域
划分的必
要。

通过
图片观看
观察与发现
学习上四幅图片展示的是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
景观,请同学们对照
地图,在四幅景观图
片上填写出我国的四
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新授:(板书)
(一)四大地理
区域的划分
多媒体展示中国
四大地理分区图
教师讲述:下面
我们将根据各地的气
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
要素的不同,将我国
分成四大地理区域,
即北方地区、南方地
区、西北地区和青藏
地区。

(这时,在中国
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
区域界线)
教师用光标指到
哪个区域,请同学们
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
名称。

诊断提问:
1.界线A的地
理分界线以及界线A
的主导因素?
2.界线B的地
理分界线以及界线B
的主导因素?
南方地区。

学生在课本相应位置填写我国的四大
地理区域名称。

学生观看地图,在课本上标注A、B、
C三条界线并描画一遍,观察四大区域的地
理位置、范围。

学生活动:
1.界线A是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
线。

在图上这里有山脉(要求学生
在地图上标出),是年等降水量线
穿过的地方,也就是
的分界线。

所以界线A划分
的依据主要是因素。

2.界线B是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
线。

在图上这里经过的有山脉
河流(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出)。

同时是我
国一月℃等温线,也是
年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方。

所以界
线B划分的依据是因素。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C是青
和区域名
称的填
写,强化
学生的直
观感受和
区域地理
位置的落
实。

通过
界线A界
线B界线
C的实际
描画,进
一步落实
四大地理
区域的位
置和范
围,培养
学生的
圈、点、
勾、画的
学习习
惯。

借鉴
比较与探究
比较与探究
3.界线C的地
理分界线以及界线C
的主导因素?
学法指导:同学
们简单的画个“十字”
型或手写体“X”型,
在空白处写上①、②、
③、④,用来记忆四
大地理区域。

在两条
线上标注A、B、C作
为区域分界线,在线
上填写出主要的山脉
并分析各自的划分依
据。

启发式讲述:同
学们刚才描绘的界线
A就是季风区与非季
风区的界线的北段,
这里是什么山?(大
兴安岭)其实这条界
线是由五个山脉组成
的,你还能记得吗?
(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这五个山
脉是夏季风所能影响
的最远地区,由此我
藏高原的边界。

主要是山脉、
山脉和山脉。

划分依据是
因素。

(学生活动)利用空白纸按照老师的要
求描画,标出主要的分界线和区域名称。

学生观看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学生得出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结合
简单绘
图,使学
生形成地
理事物的
空间概
念。

培养
学生从地
图中提取
地理信息
的能力。

们可以得出界线A的确定依据是?(夏季风能否影响)
启发式讲述:界线B是秦岭——淮河一线,它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还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这两侧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脉两侧气候有显著的不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界线B的确定依据是?(气温和降水,也就是气候。


启发式讲述:青藏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几阶梯?(第一阶梯),它周围有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等围绕,这些山脉也是我国哪两个阶梯的分界线?(第一和第二阶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界线C的确定依据是?(地势)
教师强调:由此我们看出,四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气候季风因素。

学生观看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量图,界
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什么?
学生得出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气候(纬度)因素。

学生观看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界
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什么?
学生得出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地形因素。

通过
学生自己
的观察对
比,运用
头脑分
析,用图
示法来培
养学生的
用图能
力,培养
学生的图
文转换能
力。

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进行的。

衔接与过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是非常重要的。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

比较与探究
新授:(板书)
(二)秦岭——
淮河一线
多媒体展示图片
秦岭印象
教师讲述:秦岭
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
脉,高大而绵长,犹
如一道天然屏障,横
亘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的中部,冬季阻挡减
弱了寒冷干燥的冬季
风南下,夏季阻挡减
弱了温暖湿润的夏季
风北上,使山脉两侧
气候有显著的不同。

橘生淮北则为枳
学生观看图片并注意比较秦岭南北两
侧的差异。

学生:秦岭是高大而雄伟的山脉,其南
北两侧景观差异明显。

北侧树木落叶种植苹
果,南侧树木常绿可以种植茶叶。

学生思考:说说秦岭——淮河一线作为
南、北方地区分界线的依据!
用最
直观的图
片,通过
学生的观
看与阅
读,增强
学生的直
观感受,
强化秦岭
—淮河在
学生头脑
中的印
象。

用直
观的图
分析与归纳
橘生淮南则为橘
教师点拨:秦岭
——淮河一线是我国
一月0℃等温线通过
的地方,还是800毫
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
的地方,又是湿润地
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
界线。

因此在它的南
北两侧,地形、水文、
农业生产、传统文化
存在明显的区别。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尽可能
多地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片,通过
学生自己
的分析与
归纳,用
图示法来
培养学生
的扩展思
维。

衔接与过渡
同学们,我们知道依据气候和地形差异,划分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

每一个区域具有各自的地理特征,其内部就具有相似性,我们就可以运用综合法来概括出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而不同的区域则能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就可以运用比较法来对比、分析出区域之间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新课结束与知识迁移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
据、位置和范围。

重点是四大区域的范围和界限,我们还要加深对
于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理解。

作业布置

过老师的
总结进一
步升华了
所学内
容,强化
了对重点
知识的记
忆。

课堂
延伸鼓励
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
秦岭—淮河
1月
等温线
毫米年
等降水线

与带
地区
与地区
流域
与流域
河流有无
界线
阔叶林
与阔叶林
南方
与北方
水田
与旱地
【课堂练习】
1、我国某山脉以北以旱地为主、以南以水田为主。

关于此山脉的走向正确的叙述是()
A 南北走向
B 东北-西南走向
C 东西走向
D 东西-西南走向
2、山东省位于我国的()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3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
A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B 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C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 内流区和外流区分界线
4、下列地形区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是()
A 华北平原
B 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D柴达木盆地
5、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没有明显差异的是()
A 自然环境
B 地理景观
C 居民主食D人种和宗教
6、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不包括()
A 秦岭——淮河线
B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C 青藏高原边缘线
D 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7、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的分界线
B 黄河冬季不结冰
C 秦岭—淮河以北的农作物一般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D 油菜、甘蔗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主要有:
1.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教师注重了地理方位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生成。

要求画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轮廓图,引导学生理解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2.本节课教师强化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设计了较多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学会地理”到“会学地理”转变。

(二)针对本课的不足或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
1.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分层次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尽可能的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现实生活实际举例论证,让学生深切体会区域差异就在身边,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