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复习备考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学期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复习备考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六
国论》《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过洞庭》)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三句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述志。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
军事强国的目标。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在“方六七十,如五
六十”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赤在回答中表明自己政治志向
的句子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7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听到老师的问话,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体现了曾皙回答师长问话时恭敬的态度,可见其温文有礼之态。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莫春者,春服既成”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8、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晳所描绘的盛世图景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暮春咏归图”,它
的具体内容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
舞雩,咏而归。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晳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
12
有意在鼓励的句子是:
13、
大政,只不过讲的谦虚一点罢了的句子是:“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
侯而何?”
二、《谏太宗十思疏》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君王得天下后易失民心原因是: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2、《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生动的比喻推理引出本文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
从谏如流的句子是“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谏太宗十思疏》中,身居高位而有危患感,就要时时用谦虚勉励约束
自己的句子: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善用喻,喻巧而理至,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劝谏太宗在安乐时要想到危难,避免奢侈,否则,“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危及治国之本。
6、、《谏太宗十思疏》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7、《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一句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8、《谏太宗十思疏》中言要谦恭自卑,不要志骄意满的句子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9、《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太宗不要放任娱乐游逸、狩猎的句子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
易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11、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创业容易守业难的原因在于:有善
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12、作者用“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一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1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
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一句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1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7、《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1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
尽其才的句子是: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19、《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0、《谏太宗十思疏》中表明君王应善于选贤纳谏的句子: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的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三、《阿房宫赋》
1、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疑问句来形容横在水上的长桥似蛟龙的
句子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后人哀之
1、作者苏洵在《六国论》中,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3、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
“_________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____”。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借古讽今,发人深省;而“___________”的告诫又是那样真切深沉。
(弊在赂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苏洵在《六国论》中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
“_______ ___,_______ ___”,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6、在《六国论》中,苏洵说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____________。
”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丹以
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_______________”。
而燕国
“___________”,才招来大祸。
(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9、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______________”,但非常可惜的是“______________”。
(二败而三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0、《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
11、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
赂秦行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12、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17、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__________”,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__________”,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封天下之谋臣,礼
天下之奇才)
13、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
“__________”,那么一定会出现“__________”的结果。
(并力西向,秦人食
之不得下咽)
14、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
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
人积威之所劫)
15、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
(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6、《六国论》中记叙六国先人开拓疆土十分不易,“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人筚路蓝缕,辛苦创下的基业,后人却不珍惜。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17、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
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
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8、《六国论》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将赂秦者与被赂者的心理进行对比,说明暴秦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9、《六国论》中从反面提出假设,“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结果会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0、《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
21、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朝廷
继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登岳阳楼》
1、《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两句体现了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念及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
感交集。
2、《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自叙如此落寞,诗的意
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对比鲜明,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3、《登岳阳楼》中采用借代手法,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
民的大襟怀的句子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
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5、《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凄凉
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6、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7、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相媲美的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8、杜甫在《登岳阳楼》中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
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古今”。
9、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杜诗详注》)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两句表现了杜甫终于实现
登楼宿愿的愉快。
10、《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一句,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湖的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
礴气势。
11、《登岳阳楼》中“乾坤日夜浮”一句,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
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12、《登岳阳楼》中,诗人面对洞庭湖的广阔浩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
孤舟”这种身世之悲愈加沉痛。
13、《登岳阳楼》中,诗人更关心的是“戎马关山北”,自己的凄苦境况并
未使诗人伤心落泪,可想到国家诗人却“凭轩涕泗流”。
14、《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情感已由自悲
身世上升到为国事而忧心,诗境深远。
15、《登岳阳楼》中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今上岳阳楼”,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
16、“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登岳阳楼》中“乾坤日夜浮”与“老病有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17、《登岳阳楼》中,体现前人评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的句子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六、《桂枝香·金陵怀古》
1、情以物迁,辞必情发。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3、“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4、《桂枝香》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
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由对美丽江山的描写转入对金陵人文的刻画,远近动静结合的诗句是:“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
6、《桂枝香》一词中,“归帆去棹残阳里”、“酒旗斜矗”两句是暗写在
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
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7、《桂枝香》一词中,“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
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
8、《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
9、与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所言意境相同,写眼
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结
束上阕。
10、《桂枝香》一词中,“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
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
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
1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念往昔,繁华竞逐”两句,由登临所见自
然过渡到登临所想,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
迷的生活。
1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一声叹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诗句,再现陈后主亡国悲剧,而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江南各朝覆亡相继的名
句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1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两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
14、“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
《桂枝香》一词中,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七、《念奴娇·过洞庭》
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出了中秋的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的句子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2、“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两句,极状皓月朗照下洞庭湖的广
阔可爱,仿佛一个琼玉铺就的空明的神仙世界。
在这个广阔无垠的世界中,个
人显得那样的渺小。
3、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句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以世间万物的主人翁而自居的思想境界。
4、“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片抒情,回顾岭海一年。
5、“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
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
因此诗人用“怡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地引出了
下阕。
6、《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海一年因
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的句子是: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7、“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
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
8、“肝肺皆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片“表里俱澄澈”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
9、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念奴娇·过洞庭》中“表里俱澄澈”一
句可以与杜甫诗“心迹喜双清”集成一副对联,而且给人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
的准则,此言良是。
10、“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是写月华星辉,波光水色的景象,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11、“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三句既是对洞庭湖的夜景加以补充,同时又是作者爱国抗金这一高尚人格的具体写照,暗地里还反映了作者对
南宋小朝廷腐朽黑暗政治的憎恶和不满。
12、写作者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
减的句子:“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1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两句语意双关,既写了月夜泛舟的具体感受,又以“稳泛沧浪”的从容之举,象征着对群小进谗、众口铄金的世
俗风气的蔑视,显示了“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气魄。
14、《念奴娇·过洞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比喻表达了词人超然物外的襟抱。
15、《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