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含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含答案)(1)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娘患病死了。

自从后娘进门,红霞在家里话就少,即便说上三言两语,也是一些非说不可的话。

从前爹老嫌红霞整天像不安生的麻雀似的叽叽喳噎,吵得人脑瓜疼,现在红霞沉静下来,反倒不习惯了。

爹总是没话找话跟红霞说,红霞有时哼一声,有时白爹一眼,不搭腔。

红霞在家里憋久了,就一个人跑到娘的坟地,跪在坟前哭着说着,流干了眼泪。

凭良心说,后娘对红霞不错。

后娘进门那年,红霞14岁,还在念初中。

家里虽不宽裕,但是红霞夏有单,冬有棉,衣食无虞。

红霞后来辍学了,是她自己没考上高中,怨不得后娘。

后娘对她所做的一切,红霞心里明白着呢,但她和后娘永远就是两张皮,从未黏合到一起。

当然,红霞也未跟后娘争过吵过,甚至没顶过一句嘴,就像两个毫不相干的人一样和平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既近在眼前,又远隔千里。

转眼间红霞长大了。

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红霞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红霞外出打工,结识了邻村的一个小伙子,说话间两人就要结婚了。

红霞的嫁妆置办停当了,可是爹还是犯难。

黄泥湾有哭嫁的风俗,新娘离家要和娘家女眷抱头痛哭一场,表示和亲人难舍难分。

红霞和后娘的关系仿佛一直处在隆冬时节,她们是一块冰对着另一块冰,难道会有春天的暖流瞬间融化这两块坚冰吗?
其实,黄泥湾当今的姑娘们大都闯过天下,见过世面,对家乡古老的风俗不以为然。

结婚是人生大喜,有好哭的?哭嫁这种风俗便如吊在树上风干了的昆虫,外形栩栩如生,却只剩下了空皮囊。

人们虽还能偶然看到个别新娘感情充沛,将哭嫁演绎得格外逼真,哭得肝肠寸断,死去活来,但一出村口,就会很快擦干眼泪。

然而,这样的场面十分罕见。

多数新娘都是干打雷不下雨,或者雷声大雨点小,即便下了雨也是大晴天的毛毛雨,日头亮晃晃地挂在天上,零星的雨点很快被和风吹散,连地皮都打不湿。

别的新娘无论怎么哭嫁都没什么,没有人挑理,红霞就不同了。

紅霞的娘是后娘,出嫁时如果不抱着后娘大哭一场,邻居就该议论了,这母女俩怎么不懂事呢,到底是母不慈还是女不孝?这不明摆着让人笑话吗?
红霞出嫁那天,天空睛朗,仿佛有人劈手浇了一桶蓝靛染过一样,太阳在天上肆无忌惮地爬行。

越爬越高的太阳照在红霞家房前的几棵大树上,浓密的树影将房子遮蔽得严严实实,房里顿显阴沉红霞慢吞吞地挪着碎步,正要迈过门槛,跟在旁边的后娘突然贴过来,左手扶着她的后背,右手高扬,一道绿光便游龙似的从后娘的手心钻进她高挽的发髻里。

红霞站住了,摸了摸发髻,拔出一根通体晶莹剔透的碧玉簪,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盯着后娘。

这根碧玉簪是红霞家祖上留传下来的传家宝,不知沿袭了多少代,一向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

小时候她看见娘逢年过节时戴过,后来又看见后娘逢年过节时戴上。

听爹说,奶奶和几个妯娌为了这根簪子大打出手,差点惊官动府,奶奶作为长门长媳,以嘴皮和武力捍卫了这根簪子,却深深得罪了其他几个奶奶。

她们生视奶奶为寇仇,与奶奶老死不相往来。

爹曾经将这根簪子拿给行家鉴定,行家断言,这根簪子久经人体滋养,已成活玉,价格不菲。

有人愿出两万
元收藏,爹没有出手,放言要代代流传下去。

按照常规,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红霞是没有理由继承这根簪子的,它只能由爹和后娘的儿子、红霞的弟弟继承,今后要戴在弟媳头上的。

娘,我不要,留给弟弟吧。

红霞将簪子递给后娘,轻轻地说。

后娘接过簪子,又替红霞别上,拍了拍红霞的肩膀。

后娘哽咽地说,妮子,你虽然不是我亲生的,但是娘没把你看外,娘没啥好东西给你做陪嫁,就这根簪子了,让这根簪子代替娘陪陪你吧。

红霞的眼眶湿了,她再次拔出簪子,递给后娘,低下头说,娘的心意女儿领了,以前都是女儿不懂事,对不起娘。

后娘抹一把泪说,乖妮子,啥也别说了,娘知道你心里有娘。

后娘还想替红霞別上簪予,红霞赶紧避让,推挡之间,碧玉簪叭地一声脆响,摔在地上,碎了。

后娘愣了,红霞愣了,所有在场的人都愣了。

一群人塑像似的戳了一地。

还是后娘最先缓过神来,连声说,没事儿没事儿,碎了好碎了好,岁岁平安。

红霞心里好像开了个油盐酱醋铺,而油盐酱醋在刹那间统统被打翻了,汩汩流淌出来,弥漫在铺里铺外,什么滋味都有。

她猛地伏在后娘肩头,偎着后娘号啕大哭起来,哭得肝肠寸断,死去活来。

(《四川文学》2007年2期,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到红霞很少说话,不时跑到娘的坟地哭泣,可以看出红霞经历丧亲一事后内心的孤独痛苦,也可以看出她对后娘的抗拒排斥心理,人物形象真实丰富。

B. 小说第四、五段详细描写了黄泥湾的哭嫁场面,这一古老的风俗在黄泥湾已然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反而促使黄泥湾人变得虚伪无情,和后文红霞的真情哭嫁形成鲜明对照。

C. 红霞出嫁时,“浓密的树影将房子遮蔽得严严实实,房里顿显阴郁沉闷”运用环境烘托的手法,从侧面写出了红霞出嫁时的复杂心情,为出嫁情节的展开蓄势。

D. 从“永远是两张皮”到“偎着后娘号啕大哭起来”,红霞与后娘之间的亲情关系一步步深化,无私的爱是化解苦痛激发真情的催化剂,故事感人至深,主题引人深思。

(2)文章第九段详细介绍了碧玉簪的来历,有何作用?
(3)结合文本评析这篇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

【答案】(1)B
(2)①通过对碧玉簪的详细介绍,说明这根玉簪价值非凡,为后文玉簪意外摔碎的情节作铺垫;②后娘将珍贵的玉簪送与红霞,玉簪的可贵与后文摔碎时后娘淡然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后娘内心无私、真诚待继女的性格特征;③正因后娘以珍贵的玉簪陪嫁与玉簪意外打碎时后娘淡然的态度,使心存芥蒂的红霞猛然体会到后娘无私的爱,真情“哭嫁”,彰显了真诚无私之爱终能激发真情的主题。

(3)①巧设悬念。

文中多处设置悬念,比如以“娘患病死了”开头,红霞与后娘的关系是否会缓和,红霞该如何面对“哭嫁”这一风俗,这些悬念的设置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一波三折。

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多有波澜,突出体现在“哭嫁”这一情节中,昂贵的玉簪竟然送给了红霞,却出乎意料地摔碎了,后娘却又不以为意,这些情节变化富有戏剧性,增加了小说的艺术张力。

③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前文一直在铺叙红霞与后娘的关系如同“两张皮”,故事结尾红霞伏在后娘肩头哭得死去活来,出人意料,而正
是后娘对红霞无私的爱最终融化了两人之间的坚冰,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凸显小说主题。

④线索明晰。

小说以红霞和后娘的亲情关系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勾勒了红霞长大至出嫁的人生经历,揭示红霞对后娘的态度由淡漠到信赖的变化。

【解析】【分析】(1)B项,“哭嫁风俗促使黄泥湾人变得虚伪无情”一说有误。

哭嫁只是黄泥湾的风俗习惯,所以选项中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B。

(2)根据对第九段情节内容的把握,介绍玉簪的来历和价格不菲,是为了从推动后文的情节上起铺垫和推动的作用。

从人物形象上,碧玉簪的昂贵和打碎后后母的态度,这足以体现了后母的慈爱和温顺的人物特性。

从主题上看,母女二人的涣然冰释,是由于后母的真爱,化解了多年来女儿的抵触的心理,突出了只要世间充满真爱,即可温暖人心的主题。

(3)本文从设置悬念上,文章的开篇和中间部分就充满了悬念,给读者以悬疑,想继续读下去的想法,想要弄清楚母女二人最终能走到什么境地。

小说紧紧围绕女孩和后母的关系这一线索,文章结构严谨。

从小说的结局上看,母女二人冰释前嫌,这一结局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小说的情节艺术增添了色彩。

故答案为:⑴B
⑵①通过对碧玉簪的详细介绍,说明这根玉簪价值非凡,为后文玉簪意外摔碎的情节作铺垫;②后娘将珍贵的玉簪送与红霞,玉簪的可贵与后文摔碎时后娘淡然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后娘内心无私、真诚待继女的性格特征;③正因后娘以珍贵的玉簪陪嫁与玉簪意外打碎时后娘淡然的态度,使心存芥蒂的红霞猛然体会到后娘无私的爱,真情“哭嫁”,彰显了真诚无私之爱终能激发真情的主题。

⑶①巧设悬念。

文中多处设置悬念,比如以“娘患病死了”开头,红霞与后娘的关系是否会缓和,红霞该如何面对“哭嫁”这一风俗,这些悬念的设置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一波三折。

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多有波澜,突出体现在“哭嫁”这一情节中,昂贵的玉簪竟然送给了红霞,却出乎意料地摔碎了,后娘却又不以为意,这些情节变化富有戏剧性,增加了小说的艺术张力。

③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前文一直在铺叙红霞与后娘的关系如同“两张皮”,故事结尾红霞伏在后娘肩头哭得死去活来,出人意料,而正是后娘对红霞无私的爱最终融化了两人之间的坚冰,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凸显小说主题。

④线索明晰。

小说以红霞和后娘的亲情关系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勾勒了红霞长大至出嫁的人生经历,揭示红霞对后娘的态度由淡漠到信赖的变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入手,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理解其中的艺术特色,然后阅读选项辨析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分析能力,注意结合文本的中心主旨。

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研读相关的文段,概括其主要内容,结合文本的主旨组织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情节的鉴赏能力,注意整个文本的主要内容。

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从文本的结构、主旨等方面分析并组织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磨
高军
朱大爷老两口看到胡同志住进来后很担是非儿,见了面总是笑着打招呼。

这些日子,和同志们接触多了,朱家人也早已没有了任何拘束。

现在整个沂蒙山区正在春耕备播,老百姓都在忙农活儿。

胡同志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要么出去一天不着家儿,要么招来一些人商量事情。

大家都各忙各的,相互见面的时候并不多。

这里的风俗堂屋是主屋,胡同志被安排到家里来住,朱大爷老两口一直想把他让到堂屋里住。

胡同志看到西屋虽然低矮.但里面东西并不多.就坚持住了西屋。

从西屋门里就能看到左前方的堂屋西窗下那盘磨,磨眼圆筒状向天空敞开着,磨台周边凸起一层边沿儿,只有正南方留出了一个稍微向前伸出的石嘴儿,方便从这里向下刮煎饼糊子。

沂蒙山区家家户户在院子里都有一盘磨,用来磨糊子然后在鏊子上烙煎饼的。

其实,胡同志是带着重大使命来解决山东分局和1 15师一些关系问题的,所以非常忙。

他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在灯下一会儿皱眉思索,一会儿奋笔疾书,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腰身,然后又坐下了。

第三天鸡还没叫,窗外漆黑一团,沉睡中的胡同志就听到院子里有了动静,他抬头从窗棂里向外看去,影影绰绰看到是朱大爷和朱大娘每人抱着一根磨棍已经开始推磨了。

他两眼辣辣的,连着打了几个哈欠,应该是自己刚睡着才不长的时间。

但是磨盘有规律转动的咕噜咕噜声和两个人杂沓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黎明前的寂静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知道自己想再休息一下已经不可能。

于是他也就起来了,他小声制止随行同住的警卫人员起床,打开门走出去。

朱家老两口停下了脚步:“哦,把胡同志聒噪醒了吧?”
他赶紧说道;“不是,我每天都是这个时候醒。

——怎么这么早就起来推磨啊?哦,是了,农活忙了,早干完家务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哟。


“是啊,三春大忙时候,都这个样子。

”老两口不好意思地笑笑。

“来,我推一会儿,”胡同志说着就接过了朱大娘的磨棍,推起来,“你来添磨吧。


朱大娘一会儿往磨眼里添上一勺地瓜干糁子,磨台上的糊子就逐渐多起来。

胡同志和他两人继续说着话:“我们老家那里也有磨,只是形状不太一样。

还有一个花鼓戏专门唱磨豆腐,怎么唱来?哦,这样——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

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哈哈哈。

”老两口被逗得大笑起来。

一边推着磨,胡同志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老两口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事主要在东家,老百姓哪能有不欢迎的?”
太阳从东边露出红红的脸,一大瓦盆地瓜干糁子磨完了。

白天,分局的同志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表态说:“我们马上安排有关干部和朱大爷老两口谈谈,让他们不要这么早就推磨,以免影响胡服同志休息……”
他使劲摆摆手,笑道:“千万不要小题大做,群众都忙于春播春种,起早贪黑干完家里的事,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呢,何况也没有影响我休息,反而让我听到很多真心话,你们绝对不要去说这个事儿。


翌日一大早,胡服又在那个时辰醒来,可是院子里推磨的声音并没有响起来。

他感到很奇怪,就悄悄地起来走进院子,来到作为厨房的东屋,只见泡好的地瓜干糁子还静静地在
那里,于是他回到西屋,轻轻叫起警卫员:“来,咱们推磨去。


他们一人抱起一根磨棍,咕噜咕噜推起来,走几圈胡服就往磨眼里添上一勺瓜干糁子,不一会儿就推下糊子来了。

这时候,朱大爷老两口急火火走出堂屋门:“这可使不得,胡同志!俺这不是想让你和同志们多眯一会儿,怎么……唉……”
“你们都能起来,我们怎么还要多睡,真的不用见外哟。

”他一边说着,一面继续推着磨,脚步显得更有劲,“那个歌子怎么唱来?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

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大家都爽声大笑起来,气氛是那么融洽。

多年后省里有个下乡演出活动来到村里,有个来看演出的青年人竟然很有韵味地念白道:
“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

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演员们很奇怪:“啊,这是湖南花鼓戏《磨豆腐》啊,在咱们山东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俺爷爷过去经常这样念叨,我小时候就学会了,他说当年有个叫胡服的革命同志住在俺家里,从他哪里听来的。


演员们明白了:“哦,原来你们家里住过大人物啊。

”大家笑着告诉他胡服的真名是谁,他一下子睁大了眼睛:“啊哟,原来是他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既交代故事中的人物及关系,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农忙时节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

B. 第二段中较为地详细介绍了石磨的形状,这有利于年轻读者了解这一旧物件,避免因时代原因而发生疏离。

C. 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表现手法,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革命战争时代革命领袖的品质。

D. 《磨豆腐》歌词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既让小说有生气,又表现出人物性格,也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在刻画胡服同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方面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多年后”下乡演出及人物的对话,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1)C
(2)①平易近人。

在工作累、休息少下的情况下,帮助朱大爷家推磨;后来主动再次推磨;推磨时,为大爷大娘唱家乡花鼓《磨豆腐》;不让分局干部向朱大爷打招呼。

②工作讲究方法。

一边推着磨,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

③工作勤奋。

忙得脚不沾地,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

(3)①在主题表达上,这一情节将时间拉回现实,更赋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强调青年人传承老一辈光荣革命传统;②在结构上更完整,交代了人物的特殊身份;③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丰富了人物形象,表明胡服同志当时谦逊不张扬的特点。

【解析】【分析】(1)C项,“心理描写”错误,文中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C。

(2)依据第一段“胡同志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要么出去一天不着家儿,要么招来一些人商
量事情”、第三段“所以非常忙。

他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在灯下一会儿皱眉思索,一会儿奋笔疾书,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腰身”可知,胡服工作异常勤奋;依据第四段“他两眼辣辣的,连着打了几个哈欠,应该是自己刚睡着才不长的时间”、第八段“‘来,我推一会儿’胡同志说着就接过了朱大娘的磨棍,推起来,‘你来添磨吧’”、第十段“还有一个花鼓戏专门唱磨豆腐,怎么唱来?哦,这样——”可知,在工作累、休息少下的情况下,胡服帮助朱大爷家推磨,甚至唱歌,说明胡服平易近人;依据第十二段“一边推着磨,胡同志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可知,胡服讲究工作方法。

(3)小说结尾写“多年后”下乡演出及人物的对话,写的是看演出的青年人会念白《磨豆腐》,这引起演员们的好奇,进而打听到歌曲是青年人的爷爷从胡服那儿听来的,这就突出了胡服当时谦逊不张扬的特点,也在结构上更完整地交代了人物身份特点;同时在时间的前后关照上,写出老一辈(青年人的爷爷和胡服)对晚辈的熏陶和影响作用,强调青年人传承老一辈光荣革命传统的主题;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平易近人。

在工作累、休息少下的情况下,帮助朱大爷家推磨;后来主动再次推磨;推磨时,为大爷大娘唱家乡花鼓《磨豆腐》;不让分局干部向朱大爷打招呼。

②工作讲究方法。

一边推着磨,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

③工作勤奋。

忙得脚不沾地,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

⑶①在主题表达上,这一情节将时间拉回现实,更赋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强调青年人传承老一辈光荣革命传统;②在结构上更完整,交代了人物的特殊身份;③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丰富了人物形象,表明胡服同志当时谦逊不张扬的特点。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

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

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土罐
贾平凹
我来自乡下,其貌亦丑,爱吃家常饭,爱穿随便衣,收藏也只喜欢土罐。

西安是古汉唐国都,出土的土罐多,土罐虽为文物,但多而价贱,国家政策允许,容易弄来,我就藏有近百件了。

家居的房子原本窄狭,以致于写字台上,书架上,客厅里,甚至床的四边,全是土罐。

我是不允许孩子们进我的房子,他们毛手毛脚,担怕撞碎,胖子也不让进来,因为所有空间只能独人侧身走动。

曾有一胖妇人在转身时碰着了一个粮仓罐,粮仓罐未碎,粮仓罐上的一只双耳唐罐掉下来破为三片。

许多人来这里叫喊我是仓库管理员,更有人抱怨房子阴气太重,说这些土罐都是墓里挖出来的,房子里放这么多怪不得你害病。

我是长年害病,是文坛上著名的病人,但我知道我的病与土罐无关,我没这么多土罐时就病了的。

至于阴气太重,我却就喜欢阴,早晨能吃饭的是神变的,中午能吃饭的是人变的,晚上能吃饭的是鬼变的,我晚上就能吃饭,多半是鬼变的。

有客人来,我总爱显示我的各种土罐,说它们多朴素,多大气,多憨多拙,无人了,我就坐在土罐堆中默看默笑,十分受活。

我是很懒惰的人,不大出门走动,更害怕去社交应酬。

自书画渐渐有了名,虽别人以金来购,也不大动笔,人骂我惜墨,吝啬佬,但凡听说哪儿有罐,可以弄到手,不管白日黑天,风寒雪雨,我立即就赶去了。

许多人因此而骗我,提一只土罐来换几个字,或要送我一只土罐而要求去赴一个堂会,上当受骗多了,我也知道要去上钩入瓮,但我控制不了我,我受不了土罐的诱惑。

我想,在权力、金钱、女色、名誉诸方面,我绝对有共产党人的品质,而在土罐方面不行。

对于土罐的如此嗜好,连我也觉得不解,或许我上上的那一世曾经是烧窑的?或许我上上的哪一世是个君王富豪?
这些土罐,少量是古董市场上买的,大量是以字画变换,还有一些,是我使了各种手段从朋友、熟人手中强夺巧取而来。

在我洋洋得意收藏了近百的土罐之时,一日去友人芦苇家,竟然见得他家有一土罐大若两人搂抱,真是馋涎欲滴,过后耿耿于怀,但我难以启口索要,便四处打听哪儿还有大的,得知陕北佳县一带有,雇车去民间查访,空手而归,又得知径阳某人有一巨土罐,驱车而去,那土罐大虽大,却已破裂。

越是得不到越想得到,遂鼓足勇气给芦苇去了一信,写道—古语说,神归其位,物以类聚。

我想能得到您存的那只特大土罐。

您不要急。

此土罐虽是您存,却为我爱,因我收集土罐上百,已成气候,却无统帅,您那里则有将无兵,纵然一本巨大,但并不是森林,还不如待在我处,让外人观之叹我收藏之盛,让我抚之念兄友情之重。

当然,君子是不夺人之美,我不是夺,也不是骗,而要以金购买或以物易物。

土罐并不值钱,我愿出原价十倍数,或您看上我家藏物,随手拿去。

古时友人相交,有赠丫环之举,如今世风日下,不知兄肯否让出瓦釜?信发出后,日日盼有回复,但久未音讯,我知道芦苇必是不肯,不觉自感脸红。

正在我失望之时,芦苇来电话:“此土罐是我镇家之物,你这般说话,我只有割爱了!”芦苇是好人,是我知己,我将永远感谢他了。

我去拉那巨大土罐时,特意择了吉日,回来兴奋得彻夜难眠,我原谅着我的掠夺,我对芦苇说:物之所得所失,皆有缘份啊!
现在,巨大土罐放在我的家中,它逼着一些家什移位于阳台上,而写字台仅留给我了报纸一般大的地方。

我在想,这套房子到底是组织上分配给我住的还是给土罐住的?这些土罐是谁人所做,埋入谁人坟墓,谁人挖掘出土,又辗转了谁人之手来到了我这里?在我这里呆过百年了又落在哪人手中,又有谁能还知道我曾经收藏过呢?土罐是土捏烧而成,百年之后我亦化为土,我能不能有幸也被人捏烧成土罐,那么,家里这些土罐是不是有着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