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初中2021-2022八年级初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汇中学2021学年初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28分)
(一)默写(6分)
1.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
(《野望》)
(2)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3)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
(5)《使至塞上》中直抒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诗人是唐朝的______(人名)。
黄鹤楼,故址在______市蛇山,传说是三国时的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而得名。
3.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 首联用典,写了黄鹤楼的传说。
B. 颔联烘托出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C. 颈联描写江上美景极具人情味。
D. 尾联表达了诗人无奈的思乡情。
(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本诗作者是苏轼,他与其父_______、其弟 ______合称“三苏”。
5. 解释下列文中加点词
(1)月色入.户( ) (2)但少.
闲人 ( ) 6. 翻译文中画线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
7.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强调了___________之情
8. 下列对文中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为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而平添了失意与感慨。
B. 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十分达观,随遇而安。
C. 作者为自己成为“闲人”,有张怀民作伴而感到舒坦与庆幸。
D. 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感到自卑和无地自容。
(四)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
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注释】①行义:行道义。
9.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安石得志( ) (2)遂与之异.
(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吝故不及
11. 下列能体现出曾巩为人特点的一项( )
A 知人善用 B. 乐于助人 C. 小鸡肚肠 D. 客观理性
二、现代文(24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藤野先生(节选)
①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
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
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为。
.
②“你改悔罢!”
③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
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末尾是匿名。
④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
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⑤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⑦“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⑧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⑨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⑩“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
”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⑪“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
”他叹息说。
⑫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⑬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无消息了。
⑭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2. 根据拼音写汉字。
yǎo()无消息
13. 第⑧段中,“我”为什么认为“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14. 阅读①到⑫段,完成下列题目。
(1)概括该部分讲述的三件事。
(2)其中第一件事情并没有直接描写“藤野先生”,是否能删掉,为什么?
15. 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第⑥段划线句“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表明作者表明没把自己当成局外人。
B. 第⑥段到第⑧段所描述的事情,是促使“我”在异地他乡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C. 第⑨段“藤野先生”本想挽留“我”,但又懂“我”的爱国情怀,便不再说什么。
D. “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爱来自他有一份爱国心以及对我的关怀和真挚的理解。
(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安全的空中旅行
①现在,长途旅行乘坐飞机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但总有些人会认为飞机不安全。
即使不得不乘坐飞机出行,整个飞行过程也是惶恐不安的。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乘坐飞机不安全呢?他们在担心什么?
②A相反,如果你认为地面上的交通工具可以在行驶中随便停车检修,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B其实这种担心有些杞人忧天,现代化的民航客机一般都有2—4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即使在飞行中一台发动机停工,也可以使用另外的发动机,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机场。
C近年来无论是在公路上还是在高铁上,都出现过因停车而造成的重大事故。
D很多人认为在陆地上行驶的交通工具,不管汽车还是火车,如果遇到机械故障,一般可以停下来检修,等待故障解除或救援,而飞机就不同了。
③颠簸在飞行中比较常见。
遇到气流颠簸,飞机就变成了一个载着几百人的过山车,忽上忽下,乘客轻则心惊肉跳,重则人仰马翻……我们不得不承认,飞机颠簸起来可不像汽车在路面上颠簸那样。
大型客机飞行在大气对流层的上部,接近平流层的底部(8000—11000米),对流层就是风雨雷电的所在之处。
还好,现代客机一般都装备气象雷达,通过雷达回波图可以准确判断前方的雨云,再加上地面航空气象部门
的预报,基本上
...可以避开恶劣天气。
④不过,阳光明媚时,你也别洋洋得意,高空中才真是“无风三尺浪”。
即使在没有云的高空,飞机也经常遇到“晴空颠簸”。
这是大气活动造成的,通常出现在6000米以上的高空,是与对流云团无关的乱流,气象雷达也监测不到。
遇到这种颠簸也不可怕,飞行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处理预案,乘客只要乖乖地听从空乘人员的要求,在座椅上系好安全带,感受一下肾上腺素上升的刺激就好了。
⑤有些第一次坐飞机的乘客会问:为什么不给我降落伞?万一……我还可以跳伞!跳伞这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跳伞这项运动可不像街头篮球一样,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开展。
从几千米高、-40℃左右的空中跳伞,呼吸着稀薄的空气、面对未知的着陆点,你还有勇气和自信吗?而且几百人从4—6个舱门跳出飞机,你以为你是空降兵吗?
⑥实际上,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仍然是可控的。
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
与其盲目惊慌地跳出飞机,还不如把身家性命交给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让他从容地化险为夷。
⑦无数事例证明:乘飞机旅行是安全的。
据统计,民用飞机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
也就是说,要积累三百万个航班,意味着你每天坐一次飞机,也要8200年才有可能遇到一次飞行事故。
(选自《科学Fans》2012年第12期,有删节)16. 第②段的四个句子的正确语序是()
(1)DBAC(2)DCAB (3)BDAC (4)ADCB
17. 阅读②——④段,概括空中旅行安全性的三个方面。
(1)
(2)
(3)
18. 第⑦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③段文中加点字“基本上”能否删掉,为什么?
三、综合运用(8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一个民族的文字发展,往往是民族兴衰的见证。
中国汉字承载着五千年灿烂文化,标志着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
因此,我校举行“书写规范汉字”的推广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属于全体中国人,写方块字、说中国话不仅仅是孩子们要做的功课,也是大人们必备的素养。
但略显遗憾的是,无论是“央视版”还是各“地方版”的汉字听写大赛,参赛者大多限于学生。
事实上,在
网络时代,普及“全民拼写汉字”的理念或许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材料二】
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象形文字,中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事、交流,其背后更蕴含着一种“东方美学”。
无论是顶天立地的“人”,还是“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的“一”,都凝聚着华夏先人的智慧。
身处人流、物流、信息流往来空前的全球化时代,应该说,中文已成为联结海内外炎黄子孙最为重要的文化纽带之一,有汉字处有华人,有中文的场所必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荣光。
【材料三】
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直接体现,在中国古代,读书识字与知书达礼是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的,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无论我们如何宣传中国文化的博大与历史的悠久,我们都不能忽视与否认的是,在中国文化里,没有任何其他事物比汉字更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唯一最有效载体。
20. 材料一想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汉字”的主要特征。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22. 选出汉字字体演变顺序正确的一项()
A. 甲骨文——隶书——金文——小篆——楷书
B. 金文——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
C.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D. 金文——隶书——甲骨文——小篆——楷书
四、写作(40分)
23. 题目:最美好的记忆
要求:(1)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徐汇中学2021学年初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28分)
(一)默写(6分)
1.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
(《野望》)
(2)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3)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
的
(5)《使至塞上》中直抒诗人漂泊无定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题答案】
【答案】①. 长歌怀采薇②. 江随平野尽③. 绿杨阴里白沙堤④. 馨香盈怀袖⑤. 征蓬出汉塞⑥. 归雁入胡天
【解析】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本题的“采薇、随、阴、馨、盈、蓬、雁”等字容易写错。
(二)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诗人是唐朝的______(人名)。
黄鹤楼,故址在______市蛇山,传说是三国时的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而得名。
3.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 首联用典,写了黄鹤楼的传说。
B. 颔联烘托出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C. 颈联描写江上美景极具人情味。
D. 尾联表达了诗人无奈的思乡情。
【2~3题答案】
【答案】2. ①. 崔颢②. 武汉 3. D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第一空:《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第二空: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D.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诗人看到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表现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触景生情,引发的缠绵的乡愁。
本项中“无奈”一词表述有误。
故选D。
(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本诗作者是苏轼,他与其父_______、其弟______合称“三苏”。
5. 解释下列文中加点词
(1)月色入.户()(2)但少.闲人()
6. 翻译文中画线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
7.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强调了___________之情。
8. 下列对文中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为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而平添了失意与感慨。
B. 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十分达观,随遇而安。
C. 作者为自己成为“闲人”,有张怀民作伴而感到舒坦与庆幸。
D. 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感到自卑和无地自容。
【4~8题答案】
【答案】4. ①. 苏洵②. 苏辙
5. ①. 映入②. 缺少
6.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7. ①. 反问②. 表达了洒脱和旷达之情 8. A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苏轼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月光照进门里来。
入:映入。
(2)句意:只是少了闲人。
但:只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如,像;空明,清澈透明。
句意为: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是:每夜都有月亮,每处都有竹柏。
这里运用了反问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的闲适、旷达、洒脱、随遇而安的心态。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B.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是有些失意的,并非“十分达观”;
C.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并没有感到“庆幸”;
D.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虽有失意,但也有旷达,并未感到自卑和无地自容。
故选A。
【点睛】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9.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安石得志()(2)遂与之异.()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吝故不及。
11. 下列能体现出曾巩为人特点的一项()
A. 知人善用
B. 乐于助人
C. 小鸡肚肠
D. 客观理性
【9~11题答案】
【答案】9. ①. 等到②. 不同
10. 因为吝啬的缘故比不上杨雄。
11. D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等到王安石得志后,及:等到。
(2)句意: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异:不同。
【10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注意重点词的解释:以,因为;吝,吝啬;故,缘故;
不及,比不上。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细读文本,由“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知,当神宗问他王安石这个人怎么样的时候,他既向皇帝说明了王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的优点,也指出了他的缺点“吝于改过”,这说明曾巩为人客观理性,看人很准。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二、现代文(24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藤野先生(节选)
①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
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
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②“你改悔罢!”
③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
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末尾是匿名。
④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
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⑤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
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⑦“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⑧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⑨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⑩“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
”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⑪“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
”他叹息说。
⑫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⑬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无消息了。
⑭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2. 根据拼音写汉字。
yǎo()无消息
13. 第⑧段中,“我”为什么认为“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14. 阅读①到⑫段,完成下列题目。
(1)概括该部分讲述的三件事。
(2)其中第一件事情并没有直接描写“藤野先生”,是否能删掉,为什么?
15. 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第⑥段划线句“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表明作者表明没把自己当成局外人。
B. 第⑥段到第⑧段所描述的事情,是促使“我”在异地他乡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C. 第⑨段“藤野先生”本想挽留“我”,但又懂“我”的爱国情怀,便不再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