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教法探讨(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歌教法探讨
陶又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下)第四单元编选了一组现代诗歌:有艾青《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及泰戈尔的《纸船》,都是至为典范的名家名篇,也是学生们上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现代诗歌。

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这一新的文学殿堂,体略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而尝试运用诗歌表情达意呢?这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诗歌,是文学诸样式中最早产生的、用富有音乐性的精致语言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

抒情言志是其内容上的本质特点,由节奏和韵律形成的音乐性则是其形式上的基本特征。

现代诗歌诞生于伟大的五四文学革命,它包括一部分用旧体诗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篇章(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等),其主流是新诗。

新诗采用白话写作,打破了旧体诗的束缚,形式上比较自由,篇幅大小,句子长短,平仄押韵不拘一格,甚至可不用标点。

有些虽讲究格律,但也不太严格。

诗言志。

抒情是诗的本质特征,“也是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别林斯基论文学》)。

新诗从它一产生就以其喷薄的激情震撼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心。

新诗的抒情不是空泛的也必须诉诸于生动的意象。

因此,新诗的教学应紧紧围绕新诗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法,完成新课标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的体验,展示自己的个性”。

我觉得,新诗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导——以情驭诗营造情感氛围
“诗,根情。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贯注于诗作之中,教师在备课时必会被这种诗情所打动:诗情如冰,你自会冷峻;诗情如火,你自会热烈;诗情如春,你自会春风满面;诗情如秋,你自会秋水怡人……踏进教室,
走上讲台,教师的步态、身姿、表情便自然与诗情协调,给人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觉。

然后再配以一段简短煽情的导语,一定可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例如:于漪老师教《周总理,你在哪里》,她用缓慢的步子走进教室,凝重的面容、忧郁的眼神传达给学生一种肃穆的气氛,短暂的沉默后,于漪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则新闻作为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在最近,我国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法国唱了一首歌,轰动了整个巴黎,博得了崇高的声誉,为什么呢?因为他唱的歌,不仅唱出了我国人民的心声,而且也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

今天,我们要上的课就是这首歌的歌词。


随着于老师庄重的语调,同学们仿佛感到歌词中那深沉高亢的旋律,如山谷在回响,大海在呼啸,千山万水都在深深地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同学们的眼眶里,泪珠在流动、在闪烁。

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于老师凭借她丰厚的语文教学经验,运用恰如其分的身体态势和适当的导语创设了本课的感情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深入的学习之中去。

反之,这一步处理不好,课堂上也许会出现嘻嘻哈哈的场面,读到“周总理——”的拖音时甚至哄堂大笑,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读——吟诵涵咏体会节奏韵律
节奏和韵律构成了诗歌的音乐美,而反复朗读最能突出这种音乐美,而且能还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至少需有三次:第一次掌握节拍,第二次突破重音,第三次标明韵脚。

若以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第一节为例: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1第一行和第三行是三个节拍,第二行和第四行都是四个节拍,大体是整齐的。

○2同时,有“明,明星,街灯”这些读平声的词和诗行中读仄声的词配合得很好,使音节之间的声调抑扬有致。

四行诗结尾的词,一、二、四是平声,第三
行末用一个仄声显示了诗行之间的抑扬。

○3加上“星、灯”两字押韵就有了音乐回旋之美,并且还有“明星”这个叠韵词和“远远”这个叠音词,增加了音节的响度,更显出声音的回旋荡漾。

把握了这三步“阅读——指导”之后,学生节拍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就会协调起来,诗歌的音乐美得以表现。

老师的范读很重要,因为它直接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和模仿的前提。

范读最好配合多媒体课件进行。

以《乡愁》为例,导入之后,点开画面,画面的主色调可设计为朦胧的橙黄色,主题为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静静流淌的长江,迷茫凄离的远景,一轮落日正融入江心。

以略带忧郁的蓝色推出课题,以闪亮的白色打出作者。

选用柔和、舒缓、感伤的曲子作背景音乐,音乐声中,不管是老师亲自朗读还是录音朗读,相信都不仅是悦耳的了。

教学时当然不能满足于朗读,应该做到有表情的朗诵。

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无不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要读出这种种思想感情,就要求我们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所谓意境是作者情感与所选用意象的集合体,对意境的解读使我们的教学自然进入第三环节。

三、讲——展开联想挖掘再造形象
毛泽东同志在写给陈毅的一封谈写作的信中明确提出:“诗要用形象思维。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美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维。


形象,不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感情的媒介,也是读者透视作者感情世界的窗口。

诗歌教学中应充分地把握形象化的特点,适当点拨,使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再造形象,补充诗歌空白,进而完整地领略诗歌的意蕴。

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在第一小节里提出了几个抽象的概念之后,在第二小节中诗人用了“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这样优美的形象,而且又把它比成“微风”与“阳光”,要它们像“微风”一样吹拂着“少男少女”,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少男少女”。

这样形象化的语言,不仅生动新鲜,也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独创性。

学生可以从这些十分生活化的形象中明了新诗的创作方法。

乡愁,也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然而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

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借助媒体画面,生发联想,体味其中浓厚的怀亲之思,乡关之思。

老师在这里可设置四幅图片:其一,静寂的大街,道边一个孤寂的邮筒;其二,苍茫的大海,一艘独行的轮船;其三,漫山的荒草,一座落寞的坟茔;其四,淡远的山影,峭立的陡岩,一片动荡的绿波,隐隐传来阵阵的涛声。

放映第一幅画面,引导学生联想: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背上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的跟着,脚下落叶簌簌,分手的路口,母亲缓缓放下箱子,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地点点头……母亲目送少年的背影远去。

后来,少年把那份亲情的思念化成文字装进信封,投进邮筒,接着便是漫长的等待,丝丝缕缕的乡愁便在这等待中潜滋暗长了……诗人的经历与学生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产生深切的共鸣。

此时,“我——邮票——母亲”的字样在画面上闪动。

第二、三小节,学生可以自己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进行解说。

采用分小组,或者作小老师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显示第四幅画面,涛声渐大,学生齐读第四小节。

此节可用师生问答的方式讲解,主要探求作品的主旨所在。

如:○1本节第四句与前边不同类的一个词是什么?(大陆)○2“大陆”,在这里指什么?(祖国母亲)○3作者说海峡是“浅浅的”,海峡真的很浅吗?(并不浅,从“一湾”也可看出)○4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他又不得不面对宽广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从中来?那么怎样才能抚平作者心中的伤痕?怎样才能消除作者心中的惆怅?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怎样才能让作者不再有乡愁?(让作者回他的家乡,见他的故土。

)○5但是现在不能回去,台湾和大陆之间还不仅仅只有一个海峡呀,怎么办?(他盼望着祖国两地早日统一。

)教师小结: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这正是作者立意所在。

他所想到的乡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之愁,更是一种民族之愁、国家之愁。

这正是这一首诗境界高妙的地方。

然后把四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把画面连放,让学生有表情地背诵这首诗在这时候可谓水到渠成。

四、迁——培养技能深化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的缺乏迁移,是产生学生高分低能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常用迁移方式有○1比较阅读,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与当代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比较,可以讨论提问,列表练习;○2诗作欣赏,可以采用齐读、轮读、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媒体播放等多种手段;○3仿写迁移,如泰戈尔《纸船》可设计仿写题:如果你也有一艘载梦的船,你将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作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出来。

○4媒体变换,如《乡愁》,老师适时地将学生从余光中恋念祖国的情怀中引入对张明敏《我的中国心》的欣赏上,媒体播放影音文件,富有强烈感染力的歌声响起来,老师唱起来,学生也唱起来,整个教室沉浸在一种浓浓的爱国的情怀之中。

对原诗作的有效的延展可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技能,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