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滨海花园四期二区详细勘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前言 (2)
1.1勘察任务要求 (2)
1.2勘察目的和主要工作 (2)
1.3工程概况及勘察等级 (3)
1.4本次勘察工作依据的规程、规范及技术标准 (3)
1.5勘察方法及工作量 (3)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4)
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4)
2.2地层岩性 (4)
2.3 岩土物理力学性能 (6)
2.4 地震效应 (6)
2.5 地下水 (6)
3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7)
3.1场地稳定性与环境工程评价 (7)
3.2 岩土性能评价 (7)
3.3 基础选型及持力层选择 (8)
4 结论与建议 (9)
图表部分
附件1水质分析报告
附件2 土工试验报告
附件3 岩石试验报告附件4 岩芯照片
附件5 南沙滨海花园四期一、二区详细勘察技术要求
1 前言
1.1勘察任务要求
南沙滨海花园四期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环市南路,拟建9栋26层住宅,18栋23层住宅,8栋18层住宅;设一层地下室,总规划用地25.5220公顷,总建筑面积483952.03平方米,±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7.00~8.00,地下室底板面相对标高约为-5.000。

由于之前已经根据原来的规划做了一版该地块的详细勘察,但是由于规划的改变,受广州城建开发南沙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委托,按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提出的“南沙滨海花园四期小区地质钻探技术要求”,我司于2011年7月2日~2011年7月29日间完成了拟建南沙滨海花园四期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并提交《广州市南沙滨海花园四期一、二区详细勘察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2勘察目的和主要工作
1.2.1勘察目的
1.对场地内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岩土工程评价。

2.为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提供资料和基础选型建议。

3.对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提供资料和建议。

4.对场地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腐蚀性等作出评价。

5.为建筑物的基坑工程设计提供资料和建议。

1.2.2勘察主要工作
1. 通过现场勘探及测试,查明场地各层岩土的类型、深度、分布和变化规律;对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

2. 查明岩体主要结构面的类型和等级、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闭合程度、风化程度,提供结构面的力学参数。

3. 根据现有的场地地形和建筑物规划,提出基础方案,论证建筑场地的适宜性。

4. 对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和可能的破坏模式作出评价;对基坑工程支护方案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对基坑工程的监测工作提出建议;对地下水控制方案提出建议,若建议采取降水措施,应提供水文地质计算有关参数和预测降水时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5. 查明影响场地和地基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的存在情况,如有此种情况应提出处理的建议。

6. 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7. 论证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的可行性,对持力层选择、基础形式和埋深等提出建议。

8. 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桩身摩擦力、桩端承载力的特征值和各岩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土体的压缩模量和变形模量。

9. 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和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针对地基基础形式、基坑支护形式、施工方法等情况分析评价地下水对地基基础设计、施工和环境影响,预估可能产生的危害,提供预防和处理措施的建议。

10. 提供场地地下水设防水位,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对地基,基础抗浮和工程降水的影响。

11. 应对可能采取的地基基础类型、基坑开挖和支护、隔水措施和工程降水方案进行评价。

12. 如场地存在软土层,应根据规范规定做相关试验,以提供软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

1.3工程概况及勘察等级
1.3.1工程概况
南沙滨海花园四期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环市南路,拟建9栋26层住宅,18栋23层住宅,8栋18层住宅;设一层地下室,总规划用地25.5220公顷,总建筑面积483952.03平方米,±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8.00~9.00,地下室底板面相对标高约为-5.000。

本次勘察共布置钻孔191个,钻孔编号为A01~A53、A55~A56、B01~B105、C01~C31.其中A类孔为控制孔共计55个,钻孔深度进入中风化岩5米,除标贯外,还取砂、土和岩样进行室内试验。

B类为一般性孔共计105个,钻孔深度进入中风化岩1米,只要求标贯。

C类为基坑设计专用孔共计31个,钻孔深度进入强风化岩1米。

1.3.2勘察等级
拟建场地位于南沙开发区内,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一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1.4本次勘察工作依据的规程、规范及技术标准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广东省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T15-22-98)
广州市标准《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1998)
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行业标准《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7
1.5勘察方法及工作量
本次勘察采用钻探为主,辅以标准贯入原位测试,并与室内岩、土试验及水质分析相结合。

根据勘察技术及有关规范要求,本次勘察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如下表1:
上述工作中,水、土、岩样分析试验工作,系委托广东省物料实验检测中心完成。

说明:
1) 本次勘察钻孔数量、位置、孔深及终孔原则和技术孔数量均由设计单位确定.
2) 本次勘探点座标采用广州城建坐标系,高程采用广州城建高程系;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沙开发区环市南路,北侧为莞佛高速公路,场地东侧为寡涌,附近上方有高压线跨过。

地貌单元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场地为低矮山丘,场地较平整,勘察时钻孔孔口标高介于 6.61~9.00m间。

2.2地层岩性
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Q4m l),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 c)淤泥、淤泥质粘土、砂层,第四系冲洪积(Q4a l+p l)粉质粘土及下古生界(P Z1)花岗片麻岩风化层等,基于层号采用的是《南沙滨海花园八期详细勘察报告》中的地层代号,本报告中缺失<2-4>细砂、<3>层的混合花岗岩及<4>层的花岗岩风化层。

有关各地层野外特征自上而下依次描述如下:
2.2.1第四系人工填土<1>(Q4m l):杂色,稍湿-饱和,主要由粘性土、砂粒及填石等组成。

新近堆填,未完成自重固结;场地均有分布,层厚1.3~7.4m。

做标贯试验15次:实测击数最大值=16击、最小值=4击、平均值=8.10击。

属于I级松土。

2.2.2第四系冲洪积(Q4a l+p l)
2.2.2.1粉质粘土<2>:灰黄色、灰白色,可塑-硬塑,土质不均匀,局部有软塑土,液性指数最高达到0.99,含少量砂粒,粘性好,刀切面光滑,局部夹薄层淤泥。

场地各钻孔均有揭露,层顶埋深8.5~35.7m,层厚0.50~17.7m,平均5.36m。

属于Ⅱ级普通土。

做标贯试验309次:实测击数最大值=33击、最小值=6击、平均值=1
3.80击。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如下表:
2.2.3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Q4m c)
2.2.
3.1淤泥<2-1>:深灰色,流塑,含有机质,具腥臭味,局部夹有薄层粉细砂,粘性强,切面光滑,干强度及韧性较高。

场地各钻孔均有遇见,层顶埋深1.3~7.4m,层厚0.60~11.4m,平均3.60m。

属于I级松土。

做标贯试验158次:实测击数最大值=2击、最小值=1击、平均值=1.90击。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如下表: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表3
2.2.
3.2粉砂<2-2>:褐黄色,浅灰白色,呈饱和,松散~中密状态,主要成分为石英,分选性差,级配一般,含较多粘粒。

场地内各孔均有分布,层顶埋深5.0~35.90m ,层厚0.8~12.5m ,平均层厚3.90m 。

属于I 级松土。

做标贯试验203次:实测击数最大值=24击、最小值=4击、平均值=1
4.0击。

2.2.
3.3淤泥质粘土<2-3>:浅灰色,饱和,流塑,含少量有机质及细砂,夹有较多粉砂,手搓有砂感,粘性较差。

场地内各孔均有分布,层顶埋深8.2~39.80m ,层厚0.5~16.1m ,平均层厚5.06m 。

属于I 级松土。

做标贯试验283
次:实测击数最大值=5击、最小值=2击、平均值=3.90击。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如下表:
2.2.
3.4中砂<2-5>:灰褐色,灰白,饱和,松散~稍密状态,局部中密。

该层不均匀混淤泥及贝壳等生物碎屑,局部混粘性土。

场地内大部分钻孔均可见,呈透镜状分布。

层顶埋深2.90~40.10m ,层厚1.0~17.5m ,平均层厚7.83m 。

属于I 级松土。

做标贯试验444次:实测击数最大值=17击、最小值=3击、平均值=7.10击。

2.2.4下古生界花岗片麻岩(P Z 1)
褐黄色、灰黄色、青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等黑色矿物,细粒(局部粗粒)花岗片麻结构,块状构造,根据其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及结构
破坏程度,可分为:全、强、中风化带,现分述如下:
2.2.4.1全风化花岗片麻岩<5-1>:黄褐色,岩石结构构造基本破坏,岩芯呈坚硬砂土状,遇水易软化分解。

场地内大部分钻孔均可见,层顶埋深20.0~45.70m ,层厚1.6~20.7m ,平均层厚8.69m 。

属极软岩,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属于Ⅴ级。

做标贯试验357次:实测击数最大值=46击、最小值=30击、平均值=37.60击。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如下表: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表5
2.2.4.2强风化花岗片麻岩<5-2>:黄褐色、 灰黄色,岩石风化强烈,岩石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岩质极软,局部夹中风化岩块。

场地各孔均有揭露,层顶埋深28.00~5
3.30m ,层厚未揭穿。

属极软岩,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属于Ⅴ级。

做标贯试验154次:实测击数最大值=80击、最小值=50击、平均值=58.50击。

2.2.4.3中风化花岗片麻岩<5-3>:青灰色为主,花岗片麻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及短柱状,块径一般1~8cm ,节长一般3~30cm ,RQD=10~60%,属较软岩,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属于Ⅳ级。

据钻孔揭露层顶埋深29.40~58.70m ,相当于标高-51.04~-21.64m 。

有关各地层分布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

2.3 岩土物理力学性能
2.3.1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根据本次勘察所取507组土样进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其结果统计详见《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

2.3.2岩石物理力学性能
本次补充勘察采取岩石试样20组进行的室内岩石试验,结果场地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详见附表《岩石抗压强度统计表》:
2.3.3标准贯入试验
本次勘察在钻孔中共进行了1953次标准贯入试验,其统计结果详见附表《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2.4 地震效应
2.4.1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有关规定:广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0.35s,根据场地地层性质及分布特征,结合《南沙滨海花园三期小区补充勘察报告书》(编号2005.
02.09)波速成果及广州地区勘察经验,拟建场地地层剪切波速见下表:
建筑场地类别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6进行评价。

(1)覆盖层厚度: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地层顶面的距离为覆盖层。

(2)等效剪切波速的确定: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v se—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m/s);
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
d i—第i层土层的厚度(m);
v si—第i层土层的剪切波速(m/s);
n —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本场地参照三期详勘及补勘各波速测试孔场地类别计算如下表:波速测试钻孔建筑场地类别计算表(参照)
表7
根据波速测试成果拟建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淤泥<2-1>、粉砂<2-2>、中砂<2-5>和淤泥质粘土<2-3>在Ⅶ度地震力作用下可能产生震陷。

2.4.2砂土液化
拟建场地埋藏的饱和砂土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粉砂<2-2>和中砂<2-5>,液化判别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有关规定进行:详见附表《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根据本次勘察在粉砂及中砂层内共对152个钻孔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经砂土液化判别,其中仅钻孔“A11”不液化,5个钻孔存在轻微液化,40个钻孔存在中等液化,106个钻孔存在严重液化。

综合分析,该场地的砂类土为液化砂土,需进行抗液化设计。

结果详见附表《钻孔砂土液化判定表》。


=
=
n
i
si
i
se
v
d
d
v
1
)
/
(
/
2.5 地下水
拟建场地东侧为寡涌,属珠江水系,近珠江出海口,潮汐落差约2m左右,地表水与场地内地下水已构成了直接的水力联系。

勘察期间,各钻孔均遇见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砂层中的孔隙潜水类型,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水位因潮汐而异,涨潮时,地下水位上升,部分填土亦处于饱水状态。

地层<2>粉质粘土为弱透水层,<2-1>淤泥为弱透水层,<2-2>粉砂为强透水层,<2-3>淤泥质土为弱透水层,<2-5>中砂为强透水层,<5-1>全风化花岗片麻岩为弱透水层,此外,在基岩中,存在少量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和上层地下水补给。

勘察期间,于不同日期测得钻孔混合水位埋深在地面以下0.40~0.90m之间,相当标高+6.01~+8.30m。

建议抗浮设计水位为最高地下水位+8.30m。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中的附录表G中的关于环境类型分类的有关标准判定本区为Ⅱ类。

根据在钻孔A2、A5、A34、A37中所取4件地下水试料进行水质分析(详见《水质分析成果汇总表》),其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中的有关标准判定:
根据附表综合判定为: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为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微腐蚀性。

3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3.1场地稳定性与环境工程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除埋藏有淤泥<2-1>、粉砂<2-2>和淤泥质粘土<2-3>外,未见其它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如断裂等),场地稳定,适宜兴建拟建项目。

拟建场地位于开发区内,目前正处开发阶段,场地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地铁4号线金洲站由广州市区直通场地区附近,工程施工环境及交通条件良好,适宜各类大中型机械进场施工作业。

3.2 岩土性能评价
3.2.1素填土<1>:新近堆填素填土组成,密实程度不均匀,尚未完成自重固结,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当作为室内外地坪或道路路基时,建议进行适当处理(如预压等)。

3.2.2粉质粘土<2>:灰黄色、灰白色,可塑-硬塑,土质不均匀,含少量砂粒,粘性好,刀切面光滑,局部夹薄层淤泥。

层顶埋深8.5~35.7m,层厚0.50~17.7m,平均5.36m。

层位不稳定,强度低,不适宜做持力层。

3.2.3淤泥<2-1>:呈饱和,流塑状态。

具高压缩性、低强度,不适宜做持力层。

3.2.4粉砂<2-2>:呈饱和,松散~中密状态。

经液化判定,大部分钻孔不液化,局部钻孔有轻微液化,个别钻孔存在严重液化。

埋藏较深(一般在5.0~35.90m,平均为22.42 m),对拟建住宅楼而言,不能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

3.2.5淤泥质粘土<2-3>:呈饱和,软塑。

具高压缩性、低强度,不适宜做持力层。

3.2.6中砂<2-5>:呈饱和,松散~稍密状态,局部中密。

埋藏较深(一般在2.90~40.10m,平均为9.0 m),对拟建住宅楼而言,不能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

3.2.7全风化花岗片麻岩<5-1>:黄褐色,原岩结构构造基本破坏,岩芯呈
坚硬砂土状,遇水易软化分解。

场地内大部分钻孔均可见,层顶埋深20.0~45.70m,层厚1.60~20.7m,平均层厚8.69m。

层位不稳定,强度低,不适宜做持力层。

3.2.8强风化花岗片麻岩<5-2>:黄褐色、灰黄色,岩石风化强烈,原岩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岩质极软,局部夹中风化岩块。

场地各孔均有揭露,层顶埋深28.0~53.50m,层厚未揭穿。

具较高强度,是较理想的桩基持力层,但一般埋深较大。

3.2.9中风花岗片麻岩<5-3>:青灰色为主,花岗片麻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及短柱状,块径一般1~8cm,节长一般3~30cm,RQD=10~60%,属较软岩,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属于Ⅳ级。

据钻孔揭露层顶埋深29.40~58.70m,相当于标高-51.04~-21.64m。

具较高~高强度,是理想的桩基持力层,但一般埋深较大。

3.3 基础选型及持力层选择
拟建9栋26层住宅,18栋23层住宅,8栋18层住宅;设一层地下室,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情况一般,上部揭露有较厚的软弱土层(填土、淤泥及淤泥质土等)。

下部为风化残积土和风化岩层,风化岩为花岗片麻岩。

全、强风化岩风化强,岩石呈土状、半岩半土状,其性质与土层相同;属极软岩。

中风化岩强度一般,属较软岩。

基础型式
本工程下设地下室,地下室埋深约5米,对地基强度和变形要求较严格。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特征,第四系填土层、海陆交互沉积层等不能满足本工程对地基持力层的要求,基坑开挖后,地下室底板土层较多为2-3层粉质粘土、部分为淤泥土或中砂层等,从工程造价、进度与安全等方面,并以地下室底板标高考虑,建议以下方案供选用:
(1) 冲(钻)孔灌注桩
采用冲(钻)孔灌注桩,选用中风化岩层作桩端主要持力层。

冲(钻)孔灌注桩采用泥浆护壁,能穿越较厚的松软土层,可以避免桩周土层坍塌及涌水等而造成危害人身安全的事故发生;但风化岩顶面埋深变化大,施工难度相对较高,主要缺点是废弃泥浆处理困难,场地环境管理要求较严格,工期长,造价较高。

预估桩长从地下室底板起计约30~45米。

(2)预应力管桩
以强风化岩为持力层。

采用静压法成桩。

预应力管桩具有质量稳定可靠,桩身混凝土强度高,耐锤打性好,贯穿能力强,单桩承载力高,价格便宜等优点。

对不同地质条件和不同沉桩工艺适应性强,运输吊装轻便,施工速度快,工期短,施工现场简洁文明以及成桩质量监测方便等优点。

(a) 预应力管桩基础为摩擦型桩。

预应力管桩可采用压入法成桩,单桩承载力宜采用静载试验方法确定。

(b) 桩基础施工前,宜进行试桩,以合理确定沉桩的收桩标准。

(c) 花岗片麻岩地区普遍存在有风化孤石,本次勘察未揭露。

桩基础施工时应控制沉桩速度,当沉桩速度突然变快或变慢或桩尖接近岩面时,应减少压力维持时间,避免因遇到孤石产生断桩现象。

桩长宜根据荷载确定(预估桩长25~35m),施工时对桩长的控制、桩的入土深度预应力管桩应以2倍设计荷载确定。

桩基础可在基坑支护开挖前或施工结束后进行。

设计工程师可根据工期、
造价等方面的要求,对上述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方面的综合对比,择优选用。

4 结论与建议
4.1根据本次勘察结果,拟建场地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未见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是稳定的,适宜兴建拟建项目。

4.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2001)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有关规定,广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场地土为软弱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属于对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

在抗震设防烈度Ⅶ度区地震力作用下,淤泥<2-1>、淤泥质粘土<2-3>可能产生震陷。

4.3根据本次勘察进行的室内试验及野外原位测试结果,参照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及广东省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T15-22-98)等有关规范,摩擦桩可按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第10.2.3条规定计算。

端承嵌岩桩可按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第10.2.4条规定计算。

中风化岩C1系数可取0.30、C2系数可取0.03;场地内各埋藏地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采用下表值:
岩土层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表8
注:1采用上表数值时,须进行试桩校核;
2表中桩侧摩阻力特征值q sa、桩端土承载力特征值q Pa指标按预应力管桩考虑。

钻(冲)孔桩可按0.8倍采用
4.4 基坑支护
拟建建筑有地下室,埋深约5米。

在竖直方向基坑开挖范围内,钻孔揭露的土层,自上而下为主要是素填土、粉质粘土,局部存在有淤泥质土及中砂、粉质粘性土;以开挖至地表以下5米计,基坑底地下室底板主要为粉质粘性土、淤泥质土,部分为粉、中砂层。

场地周边距建筑物较近不一,东部为莞佛高速公路,距离约15米;南部距市政路约5米;西侧紧靠环市南路,北部靠近小河涌,较开阔。

几个方向因外界影响,对土体变形控制要求较严,宜采取支护措施。

基坑施工的同时应做好
排水防渗工作。

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土层中的地下水均属于孔隙型潜水,土的含水性和透水性极弱,可视为隔水层,部分地段砂层较发育,建议基坑支护方案采用往东北角放坡开挖结合土钉墙或者采用钢管桩等形式,基坑周边宜采用高压旋喷结合隔水帷幕等支护形式,防止地下水渗流破坏和基坑管涌等不良地质作用。

基坑内应设集水井,及时排除积水。

地下水设防水位标高可按最高地下水位+8.30m 考虑。

地下室抗浮可采用抗拔锚杆或抗拔桩。

基坑底部淤泥土和砂层较多,宜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以方便基础工程施工。

设计工程师可在建筑设计方案确定后,在保证周边建筑物和市政设施的稳定和施工安全的情况下,根据挡土结构的功能、工期、造价、环境因素等综合考虑,权衡利弊,择优选用。

基坑支护应进行专项设计。

4.5建议拟建建筑物采用桩基础,桩型宜选用预应力管桩为宜,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工程环境条件,成桩条件良好,桩端持力层可选用强风化花岗岩及花岗片麻岩或及其以下地层内,并嵌入一定深度,严格控制沉桩贯入度达到设计要求。

4.6场地内素填土<1>、淤泥<2-1>、淤泥质粘土<2-3>层,当采用桩基时,应考虑其负摩阻力。

考虑负摩阻力时,除按表7所列相关地层的正摩擦力数据
作为相应地层负阻力计算值外,还可根据公式∑=ni n si p n l q u Q 进行计算。

4.7场地内砂土经标贯试验和砂土液化判定,存在液化砂土,建议设计施工时考虑砂土液化设计。

4.8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场地内地下水水质对砼结构及钢筋砼结构中钢筋微
腐蚀性。

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

4.9基础施工时应安排在枯水或少雨季节进行,开工前应按计划准备好劳力、材料、机具,开工后应连续不断快速施工。

基坑外可采用集水坑与集水沟结合排水,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

应定期对周围原有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和外观检查,确保原有建筑物的安全,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