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26期/B (09)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教学设想作为一个新闻单元,作为一篇曾经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作者独特的视角,应该是教师给学生讲述的重点;另一方面本文之所以能获奖,关键在于作者打破了“零度写作”,因此抓住含有作者明显感情倾向的词、句进行品味,回归语文课的本色———咬文嚼字,而不是把语文课变成图片或视频展示课,故本节课既有符合新闻特性的解读、报道视角解读、“零度写作”原则解读,又有符合语文特性的手法赏析、词语品读等文本的挖掘探究。
课堂实录师:在2017年国家公祭日时有一张图片在网络刷屏,一边是1937年,另外一边是2017年,上面写到“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
可以说80年的时间将人间和地狱分隔开来。
那么今天咱们看看罗森塔尔是怎样用简短的文字重新将奥斯维辛的地狱和人间粘合起来的。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一挖掘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在新闻写作中蕴含感情的写法;第二,掌握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第三,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中体会珍惜当下,放眼未来。
本课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生:文章第五段写到“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师:也就是说它已经失去了新闻的“时鲜性”。
生:对,第五段第一句话说“这是14年前的事情”。
师:也就是说,时效性也不具备了,这样一个已经失去时效性和时鲜性的事件,当然不是什么新闻了。
这篇文章是一个文字性质的新闻
稿,它不是影音作品、不是图画展。
所以需要我们通过对文字的阅读、品味,再次感受奥斯维辛的地狱图景。
朗读七至十五段,结合文字分析文章是怎样再现奥斯维辛的地狱图景的。
大家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手法的运用;第二,感情色彩特别浓烈的词语;第三,叙述视角;第四,叙述顺序。
(生读书)
师:我们暂时读到这里。
首先探究下对比手
乔春朝
(河北衡水中学,河北衡水053000)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灾难;生命;人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2020)26-0026-05
. All Rights Reserved.
法的运用。
比如,参观者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它对应的是后文“不由得慢了下来”。
为什么说“很快”呢?他刚来时可能抱着一种游玩的心态,但当他看到了牢房、毒气室等,不由得心情沉重起来,自然步子就慢了下来,这是对比,那你还能否找到类似的写参观者反应的对比?
生:第九段,一开始参观者的反应是“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知道焚尸炉是用来干什么的。
而后来当他们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鞋子时,他们“不由得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师:只因为他们看清了这个地方,知道了它的恐怖。
除了参观者自身的反应有对比,能不能找找参观者的反应和解说员的反应之间的对比?
生:第十段,“一个参观者惊恐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参观者看到这些场景后非常惊恐,然而解说员因为经常在这里解说而心无波澜,所以快步走。
师:一个是习以为常地从这里快步走开,另外一个是参观者在这里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了。
说到解说员了,“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这句话也暗含着一个对比,大家说说看。
生:一个在解说员眼中没什么值得看的地方,带给参观者的却是惊恐万分的感受,那我们可以脑补下,如果到了解说员认为值得看的地方,那参观者又该如何反应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对比。
师:非常好,请坐。
我们接下来看第二个话题,蕴含情感倾向的词语。
文中“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中“盒子”能否换成“床”?
生:不可以。
因为“盒子”一般是用来置放物品的,这里却是让人睡觉的,这些受难者没有以人的身份存在,“盒子”一词体现对纳粹分子的强烈控诉。
师:还有没有类似的词语?
生:第九段。
“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成堆”这个词体现了纳粹党迫害犹太人数量之多。
生:第八段说的毒气室。
复原的毒气室是“小的”,还有“更大的”,每个毒气室,代表着一批批人的死去。
生:第八段最后一句,“雏菊花在怒放”中“怒放”一词,体现了雏菊花开的盛大,然而这里是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生命却在此延续,生命是坚强的,不会因受纳粹人的摧残而毁灭。
生:第十五段,“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中“恳求”一词,这些参观者只看到刑具的瞬间就感到窒息,然后恳求解说员带他们逃离这里,那当时纳粹党在对人实行绞刑时该是何等恐怖。
生:我找到是第十二段,“成排的人”,还有“数以千计”的照片,这些都是死者的相片。
这些词说明这个地方就是地狱,它断送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生:我找到了一些数字,比如写床时,是“6英尺”宽,“3英尺”高,还有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是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写出了他们生活空间的狭小。
生:第十三段,他们“表情木然地”面对死亡,我觉得他们表情应该是恐惧,但用的却是“木然”一词。
说明他们面对那些折磨已经完全麻木,甚至认为死亡是种解脱,体现纳粹的非人道的折磨。
生:第八段,“雏菊花在怒放”中这个“雏”
字,还有前文的“炸毁”和“废墟”两个词。
这几个词联系到一起,描写出了死亡、毁灭与生机、希望之间极大的反差。
“炸毁”象征着纳粹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雏”突出表现生命在苦难下的脆弱,而“怒放”是生命之光,生命不会向人间地狱屈服的。
师:典型的字词文本中还有很多,比如说人们睡觉的地方用了一个“塞”字,告诉我们,集中
27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0年第26期/B(09)
2020年第26期/B (09)营中的人在这里只是一种物品等。
下一话题:多重而统一的视角。
作者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个参观者,同时他也是游客反应的观察者。
除了游客的观察者,他还是谁的观察者?生:解说员。
师:对。
他不仅是建筑物的参观者,也是游客的参观者,更是解说员的参观者,但他只是一个参观者。
这就是视角的多重而统一性。
同时“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句话告诉我们,他在观察别人的同时,也是一个?生(众):被参观者。
师:作者为什么将自己设置为被参观者,为什么写成排的人注视着参观者,而不写有成排的死者的相片?生:“注视”是一个有生命的动词,它的主语却是照片里已经死去的人,可以表现出这些人在注视着镜头时,也有对生的渴望,虽然充满的是对死亡的恐惧,但也许他们更认为死亡是种解脱。
生:“注视”这个词是参观者的主观感受,觉得照片上的人在注视自己,因这个地方的历史而感到压抑,更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情,所以说他们会感受到墙上的人在注视着他们。
师:我们读这段话,这段话中有“参观者”“每一个参观者”“还有一些参观者”“一个参观者”“参观者们”,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都换成参观者?生:不能。
虽然他们都是参观者,但他们每个人注视的地方不同,感受也不同。
这样更能立体体现出这篇文章带给读者的不同感受。
师:很好。
这样确实更能体现参观的立体性,也能照顾到参观者的多元性。
文章的第三段有这么一句话,“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参观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目的不同,同样,这篇文章的读者也是世界各地的,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阅读目的也不同。
正因为他们的多重性,所以作者在文中构建了多重视角。
如果说“每一个参观者”是个体,特写;那么“一群参观者”就应该是群体,远景描写;而“每一个参观者”
应该是全景式描写,将全人类涵盖其中。
视角是富于变化而且立体的,这样让我们每一个参观者、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对号入座,更有代入感。
游客的参观顺序是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实验室、纪念墙、绞刑架。
如果说毒气室、焚尸炉代表的是对人生命权的剥夺,那死囚牢就
是对人生存权的剥夺、实验室是对人生育权的剥夺。
如果说毒气室、焚尸炉是大规模的种族屠杀,那实验室就是从根本上对这个族群的灭绝,这是一个情感蓄积的过程!绞刑架和焚尸
炉比起来,焚尸炉、毒气室比绞刑架要残酷的多,但为什么参观者在绞刑架面前跪了下来,而不是在焚尸炉前跪下来祈求?这还是一个情感的蓄积。
随着参观者一步一步游走,面对对人的生命、生存的剥夺,直到对一个种族的彻底灭
绝,在这样一个心理压力下,又看到成排的死者,参观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到一个临界点,接着又遇到了那么一个“温和、可爱、美丽的姑娘”。
面对此情此景,参观者心理已经到达承受
力的极限,突然,一个微不足道的绞刑架的出现,就成了压垮所有参观者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也是情感从蓄积到爆发的过程。
于是参观完绞刑架后,下面写到……
生:“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
师:在此情此景,他们已经承受不了对心灵
的拷问。
作者用高超的文字、曲尽奇妙的手法再现了地狱图景,诱发了每一个人的苦难记忆,让每一个参观者都产生了“无辜受罪”的意识,这就是这篇新闻的妙处。
罗森塔尔用文字再现了地狱图景,即使是从充满阳光的、有儿童嬉戏的人间来这的参观者,面对此情此景,他们也要寻
.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什么新闻
奥斯威辛没奥
斯威
辛没
有
可
以做祷告
的地
方
地域人
间
2020年第26期/B (09)通过特别的新闻作品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乔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设计视野开阔、角度新颖、目标明确,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思考、感悟、表达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启发了学生对人性的思考,进而对生命有了深层认知,充分体现了运用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提升的教育教学理念。
下面就这堂课几个亮点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精选教学内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作品,但这篇新闻无论从语言特点还是思想内容上,都不同于普通的新闻作品,它更像一篇有深度、有内涵的叙事性作品,而且这篇新闻获奖的颁奖词中,“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冷峻的视角”恰恰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选准这个角度,也就能领会课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写作手法,也就品味了文章语言的味道和真正的魅力,所以说这篇文章的文学性不能忽略。
但从本文最原始的文体特征来看,不论是作者的身份,还是发表的媒体,还是获奖的类别,都说明了这篇文章是新闻作品,而且作品本身也具有新闻的格式与规范,如果忽略这一点,单将其作为“普通文章”来阅读,忽略作品的“新闻价值”,那本课的教学价值也会降低。
乔老师课堂的设计恰恰做到了两者兼顾,有对文中文学化表述句子的赏析、探究,突出了语言的特殊性,同时兼顾了作为获奖新闻的“零度写作”原则在文章中运用的讲解和分析。
二、导入艺术
导入是小环节,但对整堂课却有极大作用,
就像剧集的开场时演员的亮相,所有的观众精、气、神都被简短的剪辑吸引,然后静待观赏。
本
课采用的导入元素是2017年国家公祭日时网
络上一张刷屏的图片,这个图片出现的时代背
景和本课的情感基调是非常契合的,强烈的对
比,迅速感染学生,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景。
三、阅读鉴赏
鉴赏新闻类作品语言,触摸作品背后的情感,是本课最关键,也是最有难度的地方。
乔老师对手法的分析、词语的鉴赏、叙述角度的探究,无不在引领学生去发现和领会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从而凸显本节课对学生思维提升的引领。
四、拓展升华本节课结尾匠心独运,引人深思。
对这种反思历史的作品,挖掘思想内涵和意义至关重要。
为引领学生就文本折射的历史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乔老师引入了《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周总理“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三句名言,告诉学生学习本篇课文不仅为了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更要放眼未来。
看到历史灾难背后其实是文化的冲突、是人类种族的冲突,希望每位同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对不同文化多一些包容、对不同种族人群多一些包容,才能构建大同社会。
最后的简单点播,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引向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
(点评: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康平)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