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新时代共抓长江大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负新时代共抓长江大保护
作者:仲志余
来源:《湖北政协》 2019年第3期
长江,犹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连接起锦绣壮美的华夏大地。

2016年1月、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长江考察,为新航程上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

作为长江水利科技工作者,我们感到无比幸运与自豪。

当前,共抓长江大保护面临着一系列水利、交通、环境、生态、社会等科技难题,亟须广大科技工作者同心协力、共同创新,共抓长江大保护,不辜负伟大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江保护与治理开发过程中,潜心钻研、锐意创新,不断开展理论创新和科技攻关,发表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论文,攻克了一座座世界级技术堡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历史上桀骜不驯的长江,正成为洪行其道、惠泽民众的安澜巨川,成为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重要的清洁能源战略试验地、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依托。

以国之重器——三峡工程为例,几代科技工作者锲而不舍开展创新性研究,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如大江截流与深水围堰、大坝的泄洪与消能、大坝混凝土施工、双线五级船闸、升船机技术等,三峡工程已全面发挥巨大的防洪、发电、供水、航运、生态、应急等效用。

大批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不仅为三峡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更多同类型的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鉴。

再如,另一国之重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如跨流域的水资源配置、丹江口大坝加高、沿线膨胀土处理、输水渠道穿越黄河等。

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建设中开展科技攻关,很多研究成果走在世界同类研究的最前沿。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超过200亿立方米,京津冀豫4省市5300万人受益。

2016年1月,站在时空交汇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长江,提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正确把握“五个关系”,共抓长江大保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目前,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大保护的科技难题,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同心协力、合力攻坚,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密切结合,着重围绕一系列涉及水利、交通、环境、生态等领域的核心问题、焦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撰写出高质量的优秀论文,最终形成团队攻关的合力、科技支撑的动力、战略引领的内力,为长江共抓大保护贡献力量。

一是加强协同创新,形成科学研究合力。

共抓大保护,关键在于“共”。

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污染治理,推进涉及防洪减灾、供水、灌溉、航运、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保护、渔业等多个政府部门,联合科研院所、高校、重点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长江治理与保护创新联盟,共担科技项目、共建研发平台、共促成果转化、共用科技人才、共享科技资源,努力形成协同攻关、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

二是强化问题导向,破解科学技术难题。

针对长江保护治理存在的重大需求,梳理凝练科学问题,并将其列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的重大专项,在国家层面破解长江大保护涉及的科学技术难题。

三是坚持战略引领,建设国家重点平台。

在科技创新联盟的基础上,整合长江大保护的创新资源,以重大科技问题为指引,依托具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创新资源,联合建设长江保护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


(本文是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书面发言,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副主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