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考研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汽车的动力性: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2。
最高车速:在水平良好路面上汽车能达到的最高行驶车速。
3.原地起步加速时间:汽车由Ⅰ档或Ⅱ档起步,并以最大的加速强度逐步换至最高档后到某一预定的距离或车速所需的时间。
4。
超车加速时间:用最高档或次高档由某一较低车速全力加速至某一高速所需的时间。
5。
自由半径:车轮处于无载时的半径。
6.静力半径:汽车静止时,车轮中心至轮胎与道路接触面间的距离。
7。
滚动阻力系数:车轮在一定条件下滚动时所需之推力与车轮负荷之比。
8。
空气阻力:汽车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空气作用力在行驶方向上的分力.(空气阻力:压力阻力、摩擦阻力;压力阻力:形状阻力、干扰阻力、内循环阻力、诱导阻力.)
9。
旋转质量换算系数:一般把旋转质量的惯性力偶矩转化为平衡质量的惯性力,常以δ份计入旋转质
量惯性力偶矩后的汽车旋转质量系数.
10。
动力因数:驱动力和空气阻力之差与汽车重力的比值。
11.附着力:地面对轮胎切向反作用力的极限值。
12.附着系数:地面对轮胎切向作用力的极限值与驱动轮法向反作用力之比.
13.附着率:作用在驱动轮上的转矩所引起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与驱动轮法向反作用力的比
值。
(汽车的附着力决定于附着系数以及地面作用于驱动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14。
后备功率:汽车发动机功率与阻力功率的差值.
15.燃油经济性:在保证动力性的条件下,汽车以尽量少的燃油消耗量经济行驶的能力。
16.碳平衡法:燃油经过发动机燃烧后,排气中碳质量的总和与燃烧前的燃油中碳质量总和应该相等。
17。
比功率:单位汽车总质量所具有的发动机功率。
的乘积。
18.传动系最大传动比:变速器Ⅰ挡传动比与主减速器传动比i
19。
C曲线: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
20。
制动性:汽车行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
21。
制动效能:指在良好路面上,汽车以一定初速制动到停车的制动距离或制动时汽车的减速度. 22。
抗热衰退性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汽车高速行驶或下长坡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保持的程度。
23。
滑动率:,其中为车轮中心速度,为没有地面制动力时的车轮半径,
为车轮角速度.
24。
制动力系数:地面制动力与垂直载荷之比. 滑动附着系数:S=100%的制动力系数.
25.侧向力系数:侧向力与垂直载荷之比。
26.制动跑偏:制动时汽车自动向左或向右偏驶。
27.侧滑:指指制动时汽车的某一轴或两轴发生横向移动。
28.I曲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时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的关系-—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
分配曲线。
29.制动力分配系数β:前制动器制动力与汽车总制动器制动力之比。
30.β线:实际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线.
31.同步附着系数:β线与I线的交点。
所对应的制动减速度称为临界减速度。
32.线组:后轮没有抱死,在各种值路面上前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
线组:前轮没有抱死而后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
33.利用附着系数:定义式,其中对应于制动强度为z、汽车第i轴产生的地面制动力;
为制动强度为z时,地面对轴的发向反力;为第i轴对应于制动强度为z的利用附着系数.
34.制动效率:车轮不锁死的最大制动强度与车轮和地面间摩擦因数的比值。
35.操纵稳定性:指在驾驶者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的条件下,汽车能遵循驾驶者通过转向系及转向
车轮给定的方向行驶,且当遭遇外界干扰时,汽车能抵抗干扰二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
36.高宽比:轮胎断面高H与轮胎断面宽B之比H/B×100%.
37.附着椭圆:
38.回正力矩:使转向车轮恢复到直线行驶位置的恢复力矩。
39.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转向灵敏度):稳态的横摆角速度与前轮转角之比,即。
40.中性转向点:使汽车前、后轮产生同一侧偏角的侧向力作用点。
41.静态储备系数S.M.:中性转向点至前轴距离a′和汽车质心至前轴距离a之差(a′—a)与轴距L
之比.
42.幅频特性:输出、输入的幅值比是频率的函数,记为。
相频特性:相位差也是的函数,记为。
43.侧倾轴线:车厢相对地面转动时的瞬时轴线。
该轴线通过车厢前、后轴处横断面上的瞬时转动
中心,称之为侧倾中心.
44.悬架的线刚度:指车轮保持在地面上而车厢作垂直运动时,单位车厢位移下,悬架系统给车厢的
总弹性恢复力。
45.车厢侧倾角:车厢在侧向力作用下绕侧倾轴线的转角。
46.侧倾外倾系数:车厢侧倾引起的外倾角变化率。
47.侧倾转向:在侧向力作用下车厢发生侧倾,由车厢侧倾所引起的前转向轮绕主销的转动、后轮绕
垂直于地面轴线的转动,即车轮转向角的变动。
48.侧倾干涉转向: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杆系在运动学上不协调而发生干涉,产生的车轮转向角的变
动。
49.轴转向:发生侧倾转向时,非独立悬架的车轴亦发生绕垂直轴线的转动,所以侧倾转向也称为轴
转向。
50.变形转向:悬架导向杆系各元件在各种力、力矩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引起车轮绕主销或垂直于地
面轴线的转动,称为变形转向。
其转角称为变形转向角.
51.侧向力变形转向系数:每侧向力产生的变形转向角称为侧向力变形转向系数.
52.侧向力变形外倾系数:侧向力引起的变形外倾角变化率。
53.转向盘力特性:转向盘力随汽车运动状况而变化的规律.
54.侧翻阈值:汽车开始侧翻时所受的侧向加速度.
55.平顺性:保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冲击环境对乘员舒适性的影响在一定界限之内。
56.悬挂质量分配系数:即车身绕横轴y轴的旋转半径的平方与质心到前后轴距离的乘积
之比。
57.通过性:指汽车能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和无路地带及各种障碍的能力。
(支承和几
何通过性。
)
58.牵引系数TC:单位车重的挂钩牵引力(静牵引力)。
59.挂钩牵引力:车辆的土壤推力与土壤阻力之差.
60.牵引效率(驱动效率)TE:驱动轮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
61.燃油利用指数:单位燃油消耗所输出的功。
62.间隙失效:由于汽车与地面之间的间隙不足而被地面托住,无法通过的情况。
63.顶起失效:车辆中间底部的零件碰到地面而被顶住,无法通过。
64。
触头失效:车辆前端触及地面而不能通过。
65.托尾失效:车辆尾部触及地面而不能通过。
66.最小离地间隙:汽车满载、静止时,支承平面与汽车上的中间区域最低点之间的距离。
67。
纵向通过角β:汽车满载、静止时,分别通过前、后车轮外缘作垂直于汽车纵向对称平面的切平面,当两切平面交于车体下部较低部位时所夹的最小锐角。
68.接近角:汽车满载、静止时,前端突出点向前轮所引切线与地面间的夹角.
69。
离去角:汽车满载、静止时,后端突出点向后轮所引切线与地面间的夹角。
70.最小转弯直径:当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汽车以最低稳定车速转向行驶时,外侧转向轮的中
心平面在支承平面上滚过的轨迹圆直径。
71.转弯通道圆:当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汽车以最低稳定车速转向行驶时,车体上所有点在支承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圆周以外的最大内圆.
72.滑转:车辆驱动轮或履带的接地面相对于地面有向后的滑动。
73.偏频:在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中只有单独一个质量振动时的部分频率。
74.航向角:制动时汽车纵向轴线与原定行驶方向的夹角.
75.滑水现象:在一定车速下,汽车经过有积水层的路面时,轮胎将完全漂浮在水膜上面而与路面毫
不接触,侧偏力完全丧失,方向盘和刹车会完全不起作用。
76.制动距离:指汽车在一定车速下,从驾驶员开始踩下制动踏板到汽车完全停住为止所驶过的距离。
77.驻波现象:车速达到某一临界车速左右时,滚动阻力迅速增长,此时轮胎发生驻波现象,轮胎周
缘不再是圆形而呈明显的波浪状。
78.迟滞损失:轮胎在滚动过程中,轮胎各个组成部分间的摩擦以及橡胶元、帘线等分子之间的摩
擦,会产生摩擦热而耗散,这种损失称为弹性元件的迟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