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斯洛自我实现与高峰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斯洛自我实现与高峰体验
作者:姜艳华刘伟伟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3期
摘要: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年4月1日出生于纽约州。
国籍:美国。
社会职业: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
关键词: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
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曾阐明了“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和他的“高峰体验”。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及高峰体验论。
需要层次论是基础,自我实现论是核心,高峰体验论则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关于需要的理论是深刻而细致的。
他提出人的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几种需要,用它们来解释人类活动的动机。
这五种需要具体阐释如下。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指与生存相关的需要,是我们同其它动物所共有的。
2.安全需要:当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安全需要就作为支配动机出现了,它包括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等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
如果这种需要不能满足,人将感到孤独和空虚。
4.自尊需要:除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和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和欲望。
二、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中最高层的需要,自我实现论是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经验总结,它在马斯洛的人格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有人甚至把马斯洛人格理论等同
于“自我实现理论”。
正是出自对人性高级层次孜孜探索的浓厚兴趣,才使马斯洛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大量结果。
马斯洛以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48位历史和现代人物作为研究自我实现者的对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人格和成就进行非正规的观察、整体论分析,发现了自我实现者的一些特征:(1)他们能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
(2)他们表现出对自己、对别人以及整个自然的最大认可。
(3)他们表现出自然、朴实和纯真的美德。
(4)他们常常关注各种社会疑难问题,而不是他们自己。
(5)他们具有喜欢独处和隐静的品质。
(6)他们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
(7)他们呈现出一种清新不逊的鉴赏力。
(8)他们较常感受到神秘和高峰体验。
(9)他们较易具有一种全人类的同一性。
(10)他们建立了仅与少数人深厚久远的人际关系。
(11)他们易于接受民主的价值观。
(12)他们具有很强的伦理观念。
(13)他们具有完善的、非敌意的幽默感。
(14)他们具有创造性。
(15)他们抵制文化适应。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虽然具备如此众多的优秀品质,但他们并不是完善无缺的,如有时表现出异常无情,也有罪恶感、焦虑、悲伤、自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等。
三、“高峰体验”
马斯洛对于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论述是激动人心的。
我个人认为这些论述是他的心理学理论中最令人感动,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这是一种纯粹精神上的体验,它具有高山仰止般的道德高度。
高峰体验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从主观感受上说,它是人生命中最快乐、最心醉神迷的时刻;(2)它同时也是一种“目的体验”、“终极体验”或“存在体验”;(3)从持续的时间来看,这一种体验往往是短暂存在的。
总之高峰体验是一种最接近于超越型自我实现的体验,它最接近于真正的自我,是一种人性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自我与自然、社会合一的“剧烈的认同感体验”。
任何人在高峰体验时,都暂时具有了我在自我实现个体中发现的许多特征。
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变成了自我实现的人。
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时的性格上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情绪与认知的表现状态。
在这时候,不仅是他最快乐和最激动的时刻,而且也是他最成熟、最个体化、最完美的时刻——一句话,是他最健康的时刻。
”
从对高峰体验的总体概括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体验与东方宗教颇为相似,特别是道教和禅宗。
与马斯洛的主张一样,道家也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不以主观的欲望、行动破坏自然平衡,不以矫揉造作来掩饰自己的天性,方能得“道”,进入人生的最高境界。
“道”是自然天成的,人只能冥思静观而不能触动更不能随意加以改造。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在中文艺理论里高峰体验被作为一个专门的原理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果。
高峰体验与佛教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有人认为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即是佛教禅宗所说的"见性成佛"。
东方佛教追求圆满人格、觉悟成佛,强调对事物无求、不干预、不打扰,直接进入事物内部,以达到认识事物、进入禅悟境界的目的。
我们可以很强烈地感觉到禅宗和高峰体验在人的心理感受方面的惊人的相似性。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在情绪、情感体验上,个人感受到了令他心醉神迷的快乐,体验到了人生最高的幸福;在认知上,个人获得了对宇宙万物的存在性认知,领悟到了事物的存在性价值;在人格特征上,个人表现出许多与自我实现者相吻合、相重叠的人格特征,获得了他最高程度的认同感。
因此高峰体验既是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又是他“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使他的理论从自称人本主义向超个人主义心理学过渡。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
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了一切……”而人因需求所引发的行动都趋于成为整体人格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安全感水平、他的自尊,他的精力、他的智力等各种情况。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具有很多优点:(1)马斯洛对人类需要进行的分类,是一种较为系统、合理的划分方法。
不仅注意到了人与动物需要的共性,更看到了二者的不同,符合人类需要的发展规律。
(2)需要发展模式值得肯定,注意到了优势需要与非优势需要发展变化的关系。
(3)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人格特征的研究,弥补了人格领域研究中偏重非健康个人的不足,为心理健康标准的全面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建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4)本书在整体论思想的指导下,能全面分析人类需要,分析行为的多种决定因素,这些是值得肯定的。
同时,它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马斯洛把“求知”、“理解”看作是满足基本需要的工具,相对忽略了现实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制约作用。
(2)马斯洛把个人的自我实现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有失偏颇,因为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个人的自我实现都是和社会目标相辅相成的。
(3)马斯洛有关自我实现者的结论的得出以较少的样本人数为依据,因此结论的可靠性值得进一步验证。
(4)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调查研究法虽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但完全排斥其他方法特别是科学实验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5)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人格的研究虽然成果卓著,但局限在基本特征的描述上,对这种人格形成的重要性采取了轻视的态度。
高峰体验对人的身心、态度、个性乃至人的自我实现确实有较大的积极作用,马斯洛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提高了我们对其价值的认识,但是个性完善、心理健康受许多因素制约,既有类似高峰体验的主观因素,又有与高峰体验有着密切联系的客观因素。
即使情感因素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于个性完善和心理健康在某种意义上不可缺少。
如果孤立而非系统地看待高峰体验,看不到其它因素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与高峰体验的相互关系,就不免夸大其价值。
马斯洛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
参考文献:
《动机与人格》马斯洛著许金声程朝翔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