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接触刚度减小,精度降低,缩短使用寿命; 4、振动一旦产生,就要减小切削用量,使得机床、
刀具的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生产效率; 5、产生噪声污染,危害操作者健康。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加工过程中振动的类型
强迫振动(30%)
三种基本类型
自激振动(65%)
自由振动
自由振动
工艺系统受到初始干扰力的激励而引起的振动, 靠弹性恢复力来维持。由于系统中存在阻尼,自由振动 将逐渐衰弱,对加工影响不大。
引起振动。 ➢ 刀尖圆角半径↑→切削力↑,应使刀尖圆角半
径↓;但太小时刀具耐用度降低,表面粗糙度 值增大。
机械制造工艺学
◆ 减小切削或磨削时的重叠系数
bd (切削)
b
振动方向XD
B fa (磨削)
B
B
f
ap
κr
κ
,
r
a)切削
切削或磨削的重叠系数
❖ 增加主偏角 ❖ 增大进给量
fa b)磨削
Fp主要由摩擦引起,故将切削速度增高导致摩擦力下降 的特性称为负摩擦特性。
机械制造工艺学
4、切削力滞后自激振动原理
由切削力的滞后引起,故 称为滞后型自激振动。
由于存在惯性和阻尼,作 用在刀具上的切削力滞后主振 动系统运动。
振入过程实际切削厚度小 于名义值 → Fp小→切入半周 期切削力所作负功小于切出半 周切削力所作正功,系统有能 量输入,振动得以维持。
工艺系统中维持自激振动的能量来自机床电动机,电动 机除了供给切除切屑的能量外,还通过切削过程把能量输 给振动系统,使工艺系统产生振动运动。
机械制造工艺学
自激振动的特点
1、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是在没有周期性外力(相
对于切削过程而言)干扰下所产生的振动运动;
2、自激振动是一种不衰减的振动;
3、自激振动的频率等于或接近于系统的固有频率;
◆ 提高工件安装刚度
★ 细长轴切削中,可使用中心架或跟刀架。 ★ 工件上加阻尼材料
阻尼材料
铸铁环
铸铁套筒
工件上加阻尼材料
机械制造工艺学
4、合理调整振型的刚性比及其组合
★ 采用削扁镗杆 ◆ 0°<α<60°镗孔时,系统最不稳定,产生激烈振动; ◆ 115°<α<150°镗孔时,系统最稳定,不易出现振动。
v
Fp
k
c
动力学模型
Fp
振出
振入
x
Fp与 x 关系
机械制造工艺学
(三)控制自激振动的途径 1、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 采用低速或高速切削。 ❖ 增大进给量、减小切削深度(吃刀量)。
机械制造工艺学
2、合理选择刀具的几何参数
➢ 前角↑→振幅↓;切削速度高时,前角对振动 影响减弱。
➢ 主偏角↑→切削力↓振幅↓,90°时振幅最小。 ➢ 后角↓→振幅↓,一般取2°~3°;太小时反而会
3、隔振; 主动隔振—阻止机床振动通过地基外传 被动隔振—阻止机外干扰力通过地基传给机床
常用隔振材料有橡皮、金属弹簧、空气弹簧、泡 沫乳胶、软木、矿渣棉、木屑等。
4、采用减振器和阻尼器。
机械制造工艺学
二、自激振动及其控制
(一)自激振动的概念
在没有周期性外力(相对于切削过程而言)作用下 ,由振动系统本身产生的交变力激发和维持的振动。
机械制造工艺学
a、有阻尼的自由振 动
b、强迫振动
c、有阻尼的自由振动 和强迫振动的合成
机械制造工艺学
一、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
由工艺系统内部或外部周期交变激振力(干扰力) 持续作用下被迫产生的振动。
(一) 产生原因
内部振源
机床高速回转零部件的不平 衡
( ) 机回床转传零动件系的质统量制偏造心误产差生离和心缺力陷
BY FAITH I MEAN A VISION OF GOOD ONE CHERISHES AND THE ENTHUSIASM THAT PUSHES ONE TO SEEK ITS FULFILLMENT REGARDLESS OF OBSTACLES. BY FAITH I BY FAITH
变速切削减振原理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制造工艺学
小结
控制自激振动 的途径
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合理选择刀具参数
提高工艺系统抗振性 合理调整振型刚度
比及其组合 采用减振装置
采用变速切削
•V=20~60m/min→自振最大 •f↑→自振↓;保证Ra时→f↑
•前角、主偏角↑→自振↓ •后角↓→自振↓;但太小时 →自振↑
(齿轮啮合的周期性冲击、皮带接缝、 轴承滚动体尺寸及形状误差、液压传 动油液脉动等)
切削过程本身的不平衡
(往复部件、断续切削时的冲击等)
外部振源
其他机床、锻锤、火车、卡车等 通过机床地基传给机床的振动。
机械制造工艺学
下图是安装在简支梁上的电动机,以w的角速度旋转,假 如电机转子不平衡而产生离心力Po ,则Po沿X 方向的分力Px (Px=Pocoswt),就是简支梁的外界周期性干扰力。在这 一激振力作用下,简支梁将作不衰减的振动。
b)前后两转的振纹相位 差为(φ=π)
c)后一转振纹相位超前 图a)b)c)系统均
无能量获得;
y0 y 切入 切出 f
a) φ
y0
y 切入 切出 f
c)
φ
切入 切出 b)
φ
切入 切出 d)
y0 y f
y0 y f
d)后一转振纹相位滞后
再生效应自激振动原理
的平图均d)切y削滞厚后度于大y,0,切即出-时π<切φ<削0 力,所此作时正切功出(半获周得比能切量入)半大周于中 切入时所作负功,系统有能量获得,产生自激振动。
• 提高机床抗振性 • 提高刀具抗振性 (采用消振刀具) • 提高工件安装刚性
根据振型耦合原理,工艺系统 的振动还受到各振型的刚度比 及其组合的影响。合理调整它 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有效提高 系统的抗振性,抑制自激振动。
抑制再生效应自激振动,用 于工艺系统刚性较好的场合。
本章结束
谢谢观看/欢迎下载
★ 冲击式吸振器的应用
机械制造工艺学
★ 冲击式吸振器及动力学模型
T 2
xm ax
A
A
式中 : T — 振动体 M 的振动周期 A — 振动体 M 的振幅
机械制造工艺学
5、采用变速切削
抑制再生效应自激振动, 用于工艺系统刚性较好的 场合。
切削过程在不稳定区与条 件稳定区交替进行。
加工系统振动频率随主轴 转速变动而变动,其振动 响应是变频激励的瞬时响 应,与恒频相比要小。
机械制造工艺学
一、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 本节内容
二、自激振动及其控制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加工过程中振动的危
1害、振动频率较高时会产生微观不平度,振动频率较
低时会产生波度,降低工件的加工精度,影响加 工表面粗糙度; 2、振动使加工系统持续承受动态交变载荷作用,加
速刀具、磨具的磨损,易引起崩刃; 3、振动使机床、夹具零部件的联接松动,间隙加
电动机 (能源)
机床振动系统 (弹性环节)
振动位移 X(t)
交变切削力F(t)
调节系统 (切削过程)
自激振动闭环系统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床加工系统是一个由振动系统和调节系统组成的闭环 系统,激励加工系统产生振动运动的交变切削力是由切削 运动本身产生的。振动系统通过该力的变化,从不具备交 变特性的能源中周期性地获得补充能量,从而维持这个振 动。切削运动一停止,则这种外力的周期性变化和能量的 补充过程都立即停止,自激振动也随之消失。
机械制造工艺学
★ 阻尼器的应用
机械制造工艺学
2) 吸振器的原理及应用
① 动力式吸振器 ② 冲击式吸振器
通过弹性元件把一个附加质量连接到振动系统上,利用 附加质量在振动系统激励下发生振动的动力作用来抵消系 统的激振力。
及动力学模型 ★ 动力式吸振器
机械制造工艺学
★ 动力式吸振器及动力学模型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制造工艺学
3、提高工艺系统的抗振性 ◆ 提高机床的抗振性
主要是提高机床零件间的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
★ 提高机床尾顶尖的动刚度
机械制造工艺学
★ 调整振动系统小刚度主轴的位置
x1 αβ y
F
x2
x2 β y
F α
x1
x2
x1
x1
x2
a
b
两种尾座结构
考虑振型耦合影响,合理布置主切削力和小刚度主轴 的位置。两种尾座结构:(a)振动系统的小刚度主轴 x1 位于切削力F与y轴之间时,容易产生自振。(b)抗振。
机械制造工艺学
➢振型耦合自激振动原理
A
B
E
D C
机械制造工艺学
3、负摩擦自激振动原理
切削塑性材料时,吃刀抗力Fp自某一速度开始随切削 速度增加而下降。在此区域,极易引起自激振动。
切削速度对吃刀抗力Fp的影响
Fp /N
机械制造工艺学
负摩擦自激振动原理
Fp主要取决于切屑与刀具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摩擦力。切 削过程若有振动,切入半周期切削速度高 → Fp小 →切入半 周切削力所作负功小于切出半周期切削力所作正功,系统有 能量输入,振动得以维持。
机械制造工艺学
◆ 重叠系数对再生效应自激振动的影响 重迭系数:
前一次切削工件表面形成的波纹面宽度在相继的后一 次切削的有效宽度中所占的比例,用μ表示:
μ =(B-f ) / B , B—切削宽度, f —进给量
重叠系数越大,越容易产生自激振动。
机械制造工艺学
◆ 产生再生效应自激振动的条件
a)前后两转的振纹没有 相位差(φ=0)
图4-53 削扁镗杆镗孔
机械制造工艺学
★ 调整刀具安装位置,提高稳定性
车床上车刀装在水平面上稳定性最差; 车刀装在60度的方位上,稳定性最好。
机械制造工艺学
5、采用减振装置(阻尼器、吸振器)
① 固体摩擦阻尼器
2) 阻尼器的原理及应用
② 液体摩擦阻尼器
③ 电磁阻尼器
通过阻尼作用,将振动 能量转换为热能消耗掉, 实现减振的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学
2、振型耦合自激振动原理
如图用刃宽小于螺距的宽刀纵车方牙螺纹的外圆表 面,刀具并未发生重叠切削,从原理上排除产生再生效 应自激振动的可能性。但在实际加工中,当切削深度达 到一定值时,仍会发生自激振动,这种振动称为“振型 耦合自激振动”。
机械制造工艺学
振动系统实际上都是多自由度的,下图将机床刀架简 化为具有两个自由度的振动系统,用相互垂直的刚度分别 为k1、k2 两组弹簧支撑,弹簧轴线x1、x2 称为刚度主轴。 假定工件为绝对刚体,主振系统是刀具部件。
3、振幅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干扰 力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的比 值,当比值等于或接近1 时, 振幅最大,称为“共振”;
4、振幅大小与系统刚度、阻尼系 数、干扰力有关。
机械制造工艺学
(三)减小强迫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1、减小振源的激振力,调整振源频率;
一般要求:
fn f 0.25 f
式中 f 和 fn 分别为振源频率和系统固有频率 2、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及增加阻尼,避开共振区;
4、自激振动能否产生及振幅 的大小取决于振动系统在
能量
E- Q E+
每一个周期内获得和消耗
的能量对比情况。当获得
的能量小于消耗的能量, 则自激振动停止。
0
A B C 振幅
自激振动系统能量关系
机械制造工艺学
(二)产生自激振动的几种学说
1、再生效应自激振动原理
切削中因偶然干扰,使加工系统产生振动并在加工表面留 下振纹。再次走刀时,因重叠部分的振纹使切削深度发生变 化,导致切削力周期性改变,产生自激振动。这种因切削深 度变化(简称再生效应)而引起的自激振动称为再生效应自 激振动。车削、铣削、刨削、钻削、磨削等均不例外。
机械制造工艺学
◆ 提高刀具的抗振性 刀具应有较高的弯曲棱车刀)
减小刀具后角,可增 大摩擦阻尼,切削稳定 性提高,但不能太小, 以2~3度为好。也可在 后刀面上磨出消振棱。
0.1~0.3
-5°~ -20°
2°~ 3° 车刀消振棱
机械制造工艺学
强迫振动力学模 型
机械制造工艺学
★ 内圆磨削振动系统及力学模型
★ 强迫振动的运动方程 x Asin(t )
机械制造工艺学
(二)强迫振动的主要特点
1、由外界周期性干扰力引起,不 会被阻尼衰减掉,振动本身也 不能使激振力变化;
2、不管系统本身固有频率如何, 强迫振动的频率总是与外界干 扰力的频率相同,或是干扰力 频率的整数倍;
刀具的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生产效率; 5、产生噪声污染,危害操作者健康。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加工过程中振动的类型
强迫振动(30%)
三种基本类型
自激振动(65%)
自由振动
自由振动
工艺系统受到初始干扰力的激励而引起的振动, 靠弹性恢复力来维持。由于系统中存在阻尼,自由振动 将逐渐衰弱,对加工影响不大。
引起振动。 ➢ 刀尖圆角半径↑→切削力↑,应使刀尖圆角半
径↓;但太小时刀具耐用度降低,表面粗糙度 值增大。
机械制造工艺学
◆ 减小切削或磨削时的重叠系数
bd (切削)
b
振动方向XD
B fa (磨削)
B
B
f
ap
κr
κ
,
r
a)切削
切削或磨削的重叠系数
❖ 增加主偏角 ❖ 增大进给量
fa b)磨削
Fp主要由摩擦引起,故将切削速度增高导致摩擦力下降 的特性称为负摩擦特性。
机械制造工艺学
4、切削力滞后自激振动原理
由切削力的滞后引起,故 称为滞后型自激振动。
由于存在惯性和阻尼,作 用在刀具上的切削力滞后主振 动系统运动。
振入过程实际切削厚度小 于名义值 → Fp小→切入半周 期切削力所作负功小于切出半 周切削力所作正功,系统有能 量输入,振动得以维持。
工艺系统中维持自激振动的能量来自机床电动机,电动 机除了供给切除切屑的能量外,还通过切削过程把能量输 给振动系统,使工艺系统产生振动运动。
机械制造工艺学
自激振动的特点
1、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是在没有周期性外力(相
对于切削过程而言)干扰下所产生的振动运动;
2、自激振动是一种不衰减的振动;
3、自激振动的频率等于或接近于系统的固有频率;
◆ 提高工件安装刚度
★ 细长轴切削中,可使用中心架或跟刀架。 ★ 工件上加阻尼材料
阻尼材料
铸铁环
铸铁套筒
工件上加阻尼材料
机械制造工艺学
4、合理调整振型的刚性比及其组合
★ 采用削扁镗杆 ◆ 0°<α<60°镗孔时,系统最不稳定,产生激烈振动; ◆ 115°<α<150°镗孔时,系统最稳定,不易出现振动。
v
Fp
k
c
动力学模型
Fp
振出
振入
x
Fp与 x 关系
机械制造工艺学
(三)控制自激振动的途径 1、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 采用低速或高速切削。 ❖ 增大进给量、减小切削深度(吃刀量)。
机械制造工艺学
2、合理选择刀具的几何参数
➢ 前角↑→振幅↓;切削速度高时,前角对振动 影响减弱。
➢ 主偏角↑→切削力↓振幅↓,90°时振幅最小。 ➢ 后角↓→振幅↓,一般取2°~3°;太小时反而会
3、隔振; 主动隔振—阻止机床振动通过地基外传 被动隔振—阻止机外干扰力通过地基传给机床
常用隔振材料有橡皮、金属弹簧、空气弹簧、泡 沫乳胶、软木、矿渣棉、木屑等。
4、采用减振器和阻尼器。
机械制造工艺学
二、自激振动及其控制
(一)自激振动的概念
在没有周期性外力(相对于切削过程而言)作用下 ,由振动系统本身产生的交变力激发和维持的振动。
机械制造工艺学
a、有阻尼的自由振 动
b、强迫振动
c、有阻尼的自由振动 和强迫振动的合成
机械制造工艺学
一、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
由工艺系统内部或外部周期交变激振力(干扰力) 持续作用下被迫产生的振动。
(一) 产生原因
内部振源
机床高速回转零部件的不平 衡
( ) 机回床转传零动件系的质统量制偏造心误产差生离和心缺力陷
BY FAITH I MEAN A VISION OF GOOD ONE CHERISHES AND THE ENTHUSIASM THAT PUSHES ONE TO SEEK ITS FULFILLMENT REGARDLESS OF OBSTACLES. BY FAITH I BY FAITH
变速切削减振原理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制造工艺学
小结
控制自激振动 的途径
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合理选择刀具参数
提高工艺系统抗振性 合理调整振型刚度
比及其组合 采用减振装置
采用变速切削
•V=20~60m/min→自振最大 •f↑→自振↓;保证Ra时→f↑
•前角、主偏角↑→自振↓ •后角↓→自振↓;但太小时 →自振↑
(齿轮啮合的周期性冲击、皮带接缝、 轴承滚动体尺寸及形状误差、液压传 动油液脉动等)
切削过程本身的不平衡
(往复部件、断续切削时的冲击等)
外部振源
其他机床、锻锤、火车、卡车等 通过机床地基传给机床的振动。
机械制造工艺学
下图是安装在简支梁上的电动机,以w的角速度旋转,假 如电机转子不平衡而产生离心力Po ,则Po沿X 方向的分力Px (Px=Pocoswt),就是简支梁的外界周期性干扰力。在这 一激振力作用下,简支梁将作不衰减的振动。
b)前后两转的振纹相位 差为(φ=π)
c)后一转振纹相位超前 图a)b)c)系统均
无能量获得;
y0 y 切入 切出 f
a) φ
y0
y 切入 切出 f
c)
φ
切入 切出 b)
φ
切入 切出 d)
y0 y f
y0 y f
d)后一转振纹相位滞后
再生效应自激振动原理
的平图均d)切y削滞厚后度于大y,0,切即出-时π<切φ<削0 力,所此作时正切功出(半获周得比能切量入)半大周于中 切入时所作负功,系统有能量获得,产生自激振动。
• 提高机床抗振性 • 提高刀具抗振性 (采用消振刀具) • 提高工件安装刚性
根据振型耦合原理,工艺系统 的振动还受到各振型的刚度比 及其组合的影响。合理调整它 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有效提高 系统的抗振性,抑制自激振动。
抑制再生效应自激振动,用 于工艺系统刚性较好的场合。
本章结束
谢谢观看/欢迎下载
★ 冲击式吸振器的应用
机械制造工艺学
★ 冲击式吸振器及动力学模型
T 2
xm ax
A
A
式中 : T — 振动体 M 的振动周期 A — 振动体 M 的振幅
机械制造工艺学
5、采用变速切削
抑制再生效应自激振动, 用于工艺系统刚性较好的 场合。
切削过程在不稳定区与条 件稳定区交替进行。
加工系统振动频率随主轴 转速变动而变动,其振动 响应是变频激励的瞬时响 应,与恒频相比要小。
机械制造工艺学
一、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 本节内容
二、自激振动及其控制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加工过程中振动的危
1害、振动频率较高时会产生微观不平度,振动频率较
低时会产生波度,降低工件的加工精度,影响加 工表面粗糙度; 2、振动使加工系统持续承受动态交变载荷作用,加
速刀具、磨具的磨损,易引起崩刃; 3、振动使机床、夹具零部件的联接松动,间隙加
电动机 (能源)
机床振动系统 (弹性环节)
振动位移 X(t)
交变切削力F(t)
调节系统 (切削过程)
自激振动闭环系统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床加工系统是一个由振动系统和调节系统组成的闭环 系统,激励加工系统产生振动运动的交变切削力是由切削 运动本身产生的。振动系统通过该力的变化,从不具备交 变特性的能源中周期性地获得补充能量,从而维持这个振 动。切削运动一停止,则这种外力的周期性变化和能量的 补充过程都立即停止,自激振动也随之消失。
机械制造工艺学
★ 阻尼器的应用
机械制造工艺学
2) 吸振器的原理及应用
① 动力式吸振器 ② 冲击式吸振器
通过弹性元件把一个附加质量连接到振动系统上,利用 附加质量在振动系统激励下发生振动的动力作用来抵消系 统的激振力。
及动力学模型 ★ 动力式吸振器
机械制造工艺学
★ 动力式吸振器及动力学模型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制造工艺学
3、提高工艺系统的抗振性 ◆ 提高机床的抗振性
主要是提高机床零件间的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
★ 提高机床尾顶尖的动刚度
机械制造工艺学
★ 调整振动系统小刚度主轴的位置
x1 αβ y
F
x2
x2 β y
F α
x1
x2
x1
x1
x2
a
b
两种尾座结构
考虑振型耦合影响,合理布置主切削力和小刚度主轴 的位置。两种尾座结构:(a)振动系统的小刚度主轴 x1 位于切削力F与y轴之间时,容易产生自振。(b)抗振。
机械制造工艺学
➢振型耦合自激振动原理
A
B
E
D C
机械制造工艺学
3、负摩擦自激振动原理
切削塑性材料时,吃刀抗力Fp自某一速度开始随切削 速度增加而下降。在此区域,极易引起自激振动。
切削速度对吃刀抗力Fp的影响
Fp /N
机械制造工艺学
负摩擦自激振动原理
Fp主要取决于切屑与刀具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摩擦力。切 削过程若有振动,切入半周期切削速度高 → Fp小 →切入半 周切削力所作负功小于切出半周期切削力所作正功,系统有 能量输入,振动得以维持。
机械制造工艺学
◆ 重叠系数对再生效应自激振动的影响 重迭系数:
前一次切削工件表面形成的波纹面宽度在相继的后一 次切削的有效宽度中所占的比例,用μ表示:
μ =(B-f ) / B , B—切削宽度, f —进给量
重叠系数越大,越容易产生自激振动。
机械制造工艺学
◆ 产生再生效应自激振动的条件
a)前后两转的振纹没有 相位差(φ=0)
图4-53 削扁镗杆镗孔
机械制造工艺学
★ 调整刀具安装位置,提高稳定性
车床上车刀装在水平面上稳定性最差; 车刀装在60度的方位上,稳定性最好。
机械制造工艺学
5、采用减振装置(阻尼器、吸振器)
① 固体摩擦阻尼器
2) 阻尼器的原理及应用
② 液体摩擦阻尼器
③ 电磁阻尼器
通过阻尼作用,将振动 能量转换为热能消耗掉, 实现减振的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学
2、振型耦合自激振动原理
如图用刃宽小于螺距的宽刀纵车方牙螺纹的外圆表 面,刀具并未发生重叠切削,从原理上排除产生再生效 应自激振动的可能性。但在实际加工中,当切削深度达 到一定值时,仍会发生自激振动,这种振动称为“振型 耦合自激振动”。
机械制造工艺学
振动系统实际上都是多自由度的,下图将机床刀架简 化为具有两个自由度的振动系统,用相互垂直的刚度分别 为k1、k2 两组弹簧支撑,弹簧轴线x1、x2 称为刚度主轴。 假定工件为绝对刚体,主振系统是刀具部件。
3、振幅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干扰 力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的比 值,当比值等于或接近1 时, 振幅最大,称为“共振”;
4、振幅大小与系统刚度、阻尼系 数、干扰力有关。
机械制造工艺学
(三)减小强迫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1、减小振源的激振力,调整振源频率;
一般要求:
fn f 0.25 f
式中 f 和 fn 分别为振源频率和系统固有频率 2、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及增加阻尼,避开共振区;
4、自激振动能否产生及振幅 的大小取决于振动系统在
能量
E- Q E+
每一个周期内获得和消耗
的能量对比情况。当获得
的能量小于消耗的能量, 则自激振动停止。
0
A B C 振幅
自激振动系统能量关系
机械制造工艺学
(二)产生自激振动的几种学说
1、再生效应自激振动原理
切削中因偶然干扰,使加工系统产生振动并在加工表面留 下振纹。再次走刀时,因重叠部分的振纹使切削深度发生变 化,导致切削力周期性改变,产生自激振动。这种因切削深 度变化(简称再生效应)而引起的自激振动称为再生效应自 激振动。车削、铣削、刨削、钻削、磨削等均不例外。
机械制造工艺学
◆ 提高刀具的抗振性 刀具应有较高的弯曲棱车刀)
减小刀具后角,可增 大摩擦阻尼,切削稳定 性提高,但不能太小, 以2~3度为好。也可在 后刀面上磨出消振棱。
0.1~0.3
-5°~ -20°
2°~ 3° 车刀消振棱
机械制造工艺学
强迫振动力学模 型
机械制造工艺学
★ 内圆磨削振动系统及力学模型
★ 强迫振动的运动方程 x Asin(t )
机械制造工艺学
(二)强迫振动的主要特点
1、由外界周期性干扰力引起,不 会被阻尼衰减掉,振动本身也 不能使激振力变化;
2、不管系统本身固有频率如何, 强迫振动的频率总是与外界干 扰力的频率相同,或是干扰力 频率的整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