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四校联考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四校联考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9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
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

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绘画不
需要像西方文化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

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

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
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

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
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
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

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
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

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

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
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

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
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

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

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
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

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

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
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
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中国画的这种简洁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

猪纹陶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

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的细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
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
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

这个茫然体
现出一个童稚的天真。

还有,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

从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

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这种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微言大义”的追求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国画之中。

关于“中国绘画”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中国绘画遵循自然之道,通过笔墨来真实再现天地山川、草木虫鱼自身的美及其运行的目的。

B.中国绘画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注重以少许胜多许,用笔简洁却使画面丰润而富有神韵。

C.画家通过感悟天地大美,对其作出诗性判断,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D.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当然也是中国绘画的源头
(2)下列关于“知其白而守其黑”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知其白而守其黑”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
则,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绘画中的一种很好体现。

B.“知其白而守其黑”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表现,也影
响着画家的国画创作,使国画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绘
画的美。

C.“知其白而守其黑”与中国禅宗所说的“妙悟者不在多
言”的道理相似,强调以最简练的笔墨或语言表现最丰
富的内容。

D.在中国绘画中,“黑”和“白”分别对应笔墨内容和画
面的空白,画的美就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反差表
现出来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八大山人寥寥几笔便将鸟的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就是国画中表现出符号化趋势的代表。

B.国画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绘画中,启发读者去感受、体会美,无须刻意追求美的自然真实性。

C.仰韶文化时期人面彩陶瓶上的先民神情若有疑惑和茫然,形象地将五千年前远古时期先民的无知与天真展
现出来。

D.王维在《山水诀》中把禅宗的“妙悟者不在多言”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首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
画准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

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

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父病
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

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
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
之幕府。

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
识机宜,足堪委任。

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
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

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

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
监修国史。

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论者称为良相焉。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

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

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

未几,起复本官。

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

”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

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

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

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

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
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

皇太
子亦就之与之诀。

寻薨,年七十。

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B.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

C.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D.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
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并列的三省之一。

B.丁……忧:丁忧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
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二十七个月。

C.《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D.薨:古时不同朝代不同级别的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唐书•百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

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死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早慧多才,很有孝心。

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博览经史,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
尽心服侍,就连睡觉都顾不上。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

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如遇到谋士、将才,他
就暗中结交他们,并让他们甘心为太宗出力。

C.房玄龄深受唐太宗信任、重用。

房玄龄一度因为被人中伤,被高祖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

贞观元年,进
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D.房玄龄与唐太宗情深意重。

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

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

太宗为方便派人探视,凿开宫墙开门,还亲自登门,握着他的手问候。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②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2.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下方山
[南朝•梁]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注】方山:六朝时渡口。

(1)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2)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3)屈原在《离骚》中用景物意象表现自己“修初服”的做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
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被诗打败的人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在我的少年时代,我是那种身披黑斗篷的学生诗人,同当时所有的诗人一样消瘦和缺
乏营养。

我刚刚出版了诗集《晚霞》,体重比一根黑羽毛还轻。

我同我的朋友们一起走进一家简陋的下等酒馆。

那是探戈舞风靡和流氓横行的时代。

跳舞突然停止,探戈
舞曲就像酒杯砸在墙上似的突然中断。

两个臭名昭著的流氓在舞池当中龇牙咧嘴地互相辱骂。

当一个上前打
对方时,对方就退却,桌子后边的一群音乐迷也随着向后躲闪。

那场面就像两个未开化的野人在原始森林的
空地上跳舞。

我没有多加考虑就走上前去,不顾自己又瘦又弱,责骂他们:“不要脸的坏蛋,狼心狗肺的家伙,下贱的渣滓,别吵大家了!大家是来跳舞的,可不是来看你们演闹剧的!”他们吃惊地对看一眼,好像不能相信他们
听到的话。

身材较矮的那个曾是拳击手,他朝我走来,想揍死我。

若不是极准的一拳猛地把这个猩猩般的汉
于打倒往地,他准能达到目的。

是他的对手终于决定给他一拳。

当这个战败的斗士被人像搬麻袋似的抬出去时,当坐在桌旁的人向我们递来酒瓶时,当舞女们向我们投来
热情的笑声时,那个打出致命一拳的大汉理所当然地想分享这次胜利的欢乐。

但是,我严词责骂道:“滚出去!你跟他是一路货!”
我的得意不久就结束了。

我们穿过狭窄的过道之后,看见一个虎背熊腰的家伙堵住出口–那个被我呵斥的
胜刺者,他堵住我们的去路,等着进行报复。

“老子正等着你哪。

”他对我说。

他轻轻一推,把我推往一扇门,这时我的朋友们都慌里慌张地跑了。

我急忙扫一眼,看看能不能抓到什么
东西进行自卫。

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有。

沉重的大理石桌面、铁椅子,我都举不起来。

没有花瓶,连一根别
人忘记带走的不值钱的手杖都没有。

“咱们谈谈。

”那人说。

我明白,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我还想到,他大概像面对一只小鹿的美洲豹,在吞下我之前要打量我一番。

我知道,我所能进行的全部自卫,只不过是不让他知道我的恐惧感。

我回手也推他一下,但是动不了他一丝
一毫。

他简直是一堵石墙。

他忽然向后扬起头,他那双凶恶的眼睛换了一种神色。

“您是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吗?”他问。

“是的。


他低下头,继续说道:“我太不幸了!我现在就在自己衷心钦佩的诗人面前,而当面骂我坏蛋的竟是他!”
他两手抱着头,悲痛地说:“我是个坏蛋,跟我打架的那个人是可卡因贩子。

我们是世上最卑贱的人。

可是,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样纯洁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未婚妻,我的未婚妻所给予的爱。

巴勃罗,您看看她,您看看
她的相片。

我一定要告诉她,您亲手拿过这张相片。

这事儿准会使她高兴。


他把那张笑吟吟的少女的相片递给我。

“她是由于您,是由于我背诵过您的诗才爱我的。


他没头没脑地朗诵起来:“一个像我一样悲伤的孩子,跪着从你眼睛深处看着我们……”这时候,门给撞开了。

那是我的朋友们带着武装的援军回来了。

我看见一张张惊讶的脸挤在门口。

我缓缓地走出门去。

那人独自留下,连姿态都没变,继续朗诵道:“为了将要在她血管里燃烧的生命,我这双手不得不杀人。


他被诗打败了。

【注】巴勃罗•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岁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晚霞》,岁发表了成名
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奠定了他在智利乃至世界诗坛的地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A.“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样纯洁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未婚妻”“她是由于您,是由于我背诵过您的诗才爱我的”,
说明了爱情的力量要远胜于诗歌。

B.本文在故事情节上一波三折,张弛有度,酒馆中的局面出现紧张–缓和–再次紧张–最后缓和的变化,引人人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C.“我急忙扫一眼,看看能不能抓到什么东西进行自卫”“我所能进行的全部自卫,只不过是不让他知道我的恐
惧感”,从中不难发现“我”的懦弱无助。

D.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如“那场面就像两个未开化的野人在原始森林的空地上跳舞”,生动地描绘出这两个蛮
汉的荒唐可笑。

E.本文是作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却以浓烈的感情和丰富的形象,表现了诗歌对野蛮的胜利,具有高度的思
想性和艺术魅力。

文章第自然段看似与故事情节无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说说“被诗打败的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为什么拳击手竟会“被诗打败了”?试从人物与主旨两方面探究。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
范福潮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历年月日)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

岁中秀才,
年入京补行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其“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颇受本科正考官翁同龢赏识。

甲午四月,
应散馆试,由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六月,中日战争爆发,与文廷式、徐世昌、张謇等奏请密联英德,抵御
日本。

甲午一役,洋务派官僚企图从军事、技术上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这给了欲从政治改革入手保国
强国的维新派一试身手的机会。

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

身处变法
运动中心的蔡元培,一直在冷静观察形势,他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在行动上却不屑与康、梁
为伍。

当时,康、梁是政治红人,投拜者接踵而至,而他在其“炙手可热之时,耻相依附,不往交纳”。

杨锐
等受宠权臣也曾极力拉拢,蔡公不为所动。

后来,罗家伦就此事询问情由,他从容言道:“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这时,蔡公的思想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不像某些翰林学士钻营投机,奔竞仕途,而是广泛阅读西方新书,
认真思考救国之道。

他与友人合作,开设一所东文学社,学读日文书,并练习翻译。

他不仅大量阅读《电学源流》《光学量子力学图说》等自然科学著作,还读了很多诸如《环游地球引录》《日本史略》《日本新政考》等介绍外国地理、历史、政治方面的书籍。

“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他写了这副对联,挂在书斋自勉。

年月,蔡公出京返籍,徐树兰聘他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中西学堂是徐氏用公款开办的一所新
式学校,既有旧学,又有外语和自然科学,外语课原来设有英、法文,蔡公到校后增设了日文。

民国时期的
北大校长蒋梦麟、北大地质学教授王烈当时都是第一斋学生。

年正月下旬,徐氏派人把《申报》刊登的上谕
送给蔡公,嘱他“自当以名教纲常为己任,以端学术而正人心”,但他不愿以名教纲常毒害学生,复书辞职。

此后,蔡公去临安县为绍兴侨农办小学校,又去杭州商议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不辞辛苦,奔走于教育救国
之道。

年七月,蔡公应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即校长)刘葆良之请代为总理,一月后,刘又介绍他去南洋公学任特
班总教习。

特班学生皆为通古文辞者,非请翰林授课,难以压堂,故聘蔡公为总教习。

蔡公对待学生,宽严
有度,学生中最为蔡公赏识者有邵力子、胡仁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后来皆为民国政学界名人。

年冬,南洋公学中院五班学生因反对当局专制而全体退学,蔡公将退学的学生组织起来,募款设校,沿女校
之名,曰爱国学社,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

不久,章士钊带南京陆师学堂十余名退学生亦来学社,蔡公
请章向学生教授兵操,他亦剪发,穿短衣,与学生同在操场训练。

“留日学生因东三省俄兵不退,发起成立
军国民教育会,于是爱国学社亦组织义勇队以应之,是时,爱国学社几为国内惟一之革命机关矣。


当时,革命已是学界对政治形势的重要认识,年邹容《革命军》中即有“杀尽胡人”之说,但蔡公在《释“排满”》一文中认为满人入关年,无论其血统、其风俗、其文化,早已被汉人同化,“由是而言,则又乌有所谓
‘满洲人’者哉!”是故,他不赞同。

时至清末,多数汉人已无种族之见,所谓排满,实为反专制反暴政也,只
因清廷是专制与暴政的代表;由是而知,“事之有利于满人者,虽善亦恶;而事之有害于满人者,虽凶亦吉”,他继而认为,“各省官吏勒索赔款,公行贿赂,以为彼政府敛怨于平民者,皆足以动摇满洲人之基本,而为
多数汉族之功臣!如张百熙之流,实心举行新政者,宜斥为助桀之民贼而诛之!”政府腐败有利于唤起民众,新政改革不利于鼓吹革命,蔡公此论实为日后《民报》诸君攻击梁启超君主立宪定了调子,同盟会纲领中,“驱逐鞑虏”实是幌子,“建立共和”才是真意。

“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定参加革命工作。

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

在爱国学社中竭力
助成军事训练,算是种下暴动的种子。

又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校,预备下暗杀的种子。

”(蔡
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苏报》案后,国内的革命运动已经公开化,蔡公亦开始加紧实行他的革命手段,此后一年间,蔡公以爱国学社为机关,以来自东京的军国民教育会成员何海樵、杨笃生、吴樾为骨干,组织
暗杀团,拟定的第一个暗杀对象竟是慈禧太后!
鉴于形势的发展,为配合孙、黄领导的国内外革命组织的活动,蔡公认为有必要在江浙成立一个革命组织,他与陶成章、徐锡麟及狱中的章太炎商议改组暗杀团,重订章程,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光复会”,他被推举
为会长。

此时的蔡公,已与孙、黄并列,成为当时三大革命团体的首领之一。

(内容有删节)【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作为清末翰林走向革命,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为据点,革命手段偏重于搞暗杀。

然而,暗杀活动连遭失败,蔡元培对此感到茫然:“在上海所图皆不成,意颇倦。


(摘自单滨新《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②“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

年蔡公
去世,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摘自百度百科)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A.甲午战败后,面对杨锐等维新派权臣的拉拢,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开始思考政治局势,最终决定不与康、梁为伍。

B.在广泛阅读了国外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之后,蔡元培的思想在悄然发生变化,产生了“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蔡元培组织南洋公学退学的学生成立“爱国学社”,他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聘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而且还注重学生的军事素质,他请章士钊向学生教授兵操。

D.在“排满”的问题上,蔡元培不赞同邹容“杀尽胡人”的观点,他指出汉族官员也有“勒索”“贿赂”之败类,因此
认为凡是“敛怨于平民”的人都是“民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