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金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生存的苦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马金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生存的苦难
第一篇:解读马金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生存的苦难
解读马金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生存的苦难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西海固这篇贫瘠的土地上文学很难扎根,物质上的匮乏和文化上的落后使其默默的在夹缝中苟活着,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整,这片灰黄的土地上滋生了许多新的生命,文学的蓬勃发展便是一个显著地特点。

马金莲作为西海固地区一个80后女作家用她冷静的笔墨描述着一幅幅活生生的乡村生活,她的小说语言朴素,关注现实人生,关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苦难。

在这里她勾勒出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以其优美的笔调诉说着她们的酸甜苦辣的生活。

一女性形象
《四月进城》是以小女孩芒女的视角为主线,以乡村女孩在进城的路上和到和到城里的所见说闻,把人物的心理活动穿成了一条线,在不动神色的笔墨里道出了城市与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当芒女半站半蹲在爷爷怀里时,看到另一个与自己一般大小的女孩都有座时,她隐隐明白了人家为什么会有座位坐,人家穿的新嘛。

来到城里的芒女,看到柏油马路上跑满了车,简直成了车的世界,这时候她的双腿竟然软软的,僵直的,脚底有无数虫子在爬动一样痒的人难受。

把一个小女孩好奇而又惊讶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到舅爷家吃饭的时候看到了碟子里的核桃,她内心里是多么想要啊,但她还是害羞的没有去自己抓,爷爷给了她两个,她拿着两个核桃时想到了姐姐,哥哥,妹妹。

这种纯朴的爱是来自一个乡村的女孩内心深处,小说在塑造一个小女孩形象时把那种人性心底的美和纯朴的乡土意识拉了出来,在努力还原乡村物质匮乏的孩子幼小心灵在城市与乡村边缘生活里泛起的层层涟漪。

尽管爷孙两个最后空手而归,但是在芒女心里留下的回忆却是久久不能抹去的。

这就是文本的力量,通过小处着手,尽力刻画着活生生的画面,值得深思。

《碎媳妇》中马金莲写一个叫雪花的女子嫁了,成了碎媳妇子,接着就是生孩子。

雪花
也念过书,还到外头打过工,洗过盘子,遭过白眼。

由于想念山水清秀的山沟,还是回了家乡。

女子怎能留,母亲立即给雪花找了家光阴好、家底好的人家。

于是雪花便嫁到一个十几口子的人家,有了公婆、妯娌等等。

小说开篇,就细致的描写雪花如何在临盆前拾掇房里,拆洗被褥、床单枕套、窗帘门帘,苫电视的套子。

“把能洗的都拆洗一下,一个月不动手,肯定脏得不行。

收拾下来竟有好大一堆,看来得洗整整一天。

第二天扫炕,把炕上所有的铺盖席子都揭了,直到显出泥坯来。

用笤帚把炕细细扫一遍,尘土居然积了厚厚一层,浮起来呛得人直咳嗽。

”家里所有的活计都是碎媳妇的,家里十多口人的早晚三餐都揽在了雪花身上,总见雪花在调面,在烧火,在清洗锅灶。

雪花成了嫂子的丫环,整天拴在锅灶上,脱不开身。

“日子长了,雪花明白过来,其实在自己嫁来以前,嫂子的心机早就埋下了,自己却浑然不觉,像在娘家时一样待人接物。

雪花性子弱,说话绵软,从不会拿话套人。

嫂子不是这样的,她的话表面看合情合理,没有破绽,但留心的话,会发深含玄机。

”嫂子的形象实际上塑造的很鲜活,这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回族媳妇,精明、能干,但也工于算计,当然还是岁月使然。

碎媳妇的嫂子和碎媳妇就这样一天天在琐碎与劳碌中过活。

无论是做活计、生女儿、小心地伺候婆婆低眉顺眼的碎媳妇,还是精明的嫂子,都是一样的人生。

《掌灯猴》是马金莲短篇里相对短小的一篇。

但这个短小的篇章中却通过几个为别人做嫁衣裳的女性之间的故事将人性美好与丑陋的两面做了极致的书写。

为了补贴家用,程丰年的女人每天晚上要去做针线活。

程丰年的女人长得一点也不好看,但无论如何的相貌,远远地从窗外望去,灯光下窗纸上映出的人影都是纤细而优美的。

女人每天做完针线回来都会说绣得如何如何好,程丰年听着听着也会感觉骄傲起来。

可当有一天程丰年发现自己那丑陋的女人是一个被呼来喝去的掌灯者,她要举着灯盏,不能高不能低,要不偏不倚。

“掌灯猴,掌到这儿来!”女人们随意轻视打骂着程丰年的女人。

可女人回来时对着程丰年说“王家小姐要好些荷包,还指着名说要我绣的。

”程丰年的内心在流泪。

女人却默默忍受着别人对自己的轻慢侮辱,为的是挣点补贴家用的零用钱。

尽管作品中同伴们对待程丰年女人的态度是一笔带过,但那一笔却远远重过一切。

自己女人那默无声息于贫
穷艰辛中拯救破落的家庭的牺牲精神让程丰年失语。

“夜很深了,程丰年的叹息响起来。

一声很沉的长叹,从旧屋里发出,传过茅屋顶,传向漆黑的夜空,没有一丝回音。

夜空还是那么博大,那么辽阔。

”生存的重压、生命的重压以及那些丑陋的人性、甚至那些美好的人性在以不同的方式带给人无法承受的轻与重。

《春风》写了农村女性存女的沉重生活及被捉弄的命运。

存女是个傻子,读来很是沉重。

马金莲的小说写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开掘女性心理,展现女性内在情感活动。

揭示回族女性心灵中蕴涵的美德,也揭示女性情感生活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及其对女性造成的困惑,更细致刻画她们的理想追求。

通过对这些回族女子的描摹,包蕴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在情感与理性的碰撞之中对人性哲理的思索。

马金莲作为一个女性去观察、体验和思考生活及时代,走进自己的认识体验,揭示回族女性生存状态及自我认识。

马金莲的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体现出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开放、回族妇女的成长《五月散记》中的四奶最喜欢“浪”亲戚,每到一处,一浪就是几个月甚或半年。

四奶的“浪”不是话家常、闲逛、玩耍,她只是安静地躺着,长时间不动,像一截包在毯子里的干木头。

四奶拿一生的操劳换来七十岁后长时间睡死样的休憩。

她九岁就做了童养媳,年纪轻轻就没了男人。

她把六个儿子抓养大了,媳妇都领上了,儿子半路上却一个接一个无常了,扔下雀儿子一样的一堆孙子。

四奶又没年没月地把孙子拉扯大,让孙子也领上媳妇儿。

命运的苦难让四奶平静默然地像一潭不动的令人摸不到心思的深水。

面对苦难四奶却如此沉静:“她神色平静,声气迟缓,行动稳稳的,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我搀着四奶,慢慢走向碎房。

身后,阳光充满了院子。

”四奶的平静是一种生命的顽强,跟生活在这片苦难土地上的人们一样从不气馁:他们在暴烈的日头下锄着荒草淹没的瘦弱的庄稼苗;他们殷勤地等待雨水的降临;他们忍受没有粮食的煎熬;他们忍受物质的贫乏;他们忍受精神的困顿———但他们活着,坚强地活着。

马金莲唱着的也是一首对苦难生活充满韧性的歌。

对生活不气馁的韧性的书写是马金莲献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好的
礼赞金莲的不轻盈,归因于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生的沉痛忧伤。

二生存的苦难
马金莲的《蝴蝶瓦片》用奇异的想象与诗意的手法呈示出西海固对于一场雨的渴望。

“我”与刀子老汉的相遇是祖祖辈辈西海固人同一个愿望的相遇。

偶尔悬浮在西海固天空上的云团会被那无情的西北风卷走。

“大风漫卷,云朵消散,露出头顶上蓝蓝的天,红艳艳的阳光。

我们才醒悟过来,我们高兴得早了,白白高兴了一场,一场来势凶猛的好雨就这样草草收场。

”一场场等待,一场场失落。

在这块土地上,等待一场酣畅淋漓的雨不是用时日丈量,不是用季节丈量,而是用几十年去丈量,一个人生中也许赶不上几场好雨。

在这块土地上唯有那“古老的忧伤的西北风”永远盘桓着。

而更多的时候,人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并不是善意的滋养的雨水,更可能是一场打落所有渴盼的冰雹。

《糜子》中赛麦一家老少看着糜子地里几十年不遇的好长势喜在心里,辛苦却欣喜地耕耘等待糜子一天天成熟饱满。

可在将要收割的时候一场冰雹突如其来,将糜子打落在西山的田地里。

“被冰雹击落的糜子把全世界铺黄了。

”一家老小的许多年的盼望被无情的冰雹击落摧毁。

“奶奶的样子,像是猛然间老了十岁”。

环境束缚着人,西海固的贫困苦旱让这里的人始终处于一种被胁迫的状态中。

而贫困苦旱让这里的人们面对那些在原本十分平常易见的事物时会显现出巨大的惊奇。

例如《花开的日子》中写叙述者“我”的外祖母在“我”家院子里种下一些村里人没见过的美丽花朵,村里的孩子们被吸引驻足,他们“手脏、脸也很脏,衣服又烂又脏”,其中一个叫舍巴的孩子情不自禁的要去触摸一朵白色的七叶花时,被“我”呵斥制止,舍巴“哇”得哭了起来。

外祖母为平抚舍巴的委屈允许他摘一朵时,“舍巴舔了舔干裂的嘴皮,看一眼外祖母,收住哭声,点着头……小声说我只是想揣一下它们,我不折花”。

“后来,舍巴伸出两个指头,直直在花瓣上拨了一下,就放开了。

”在场的人们松了一口气。

“舍巴却突然跑了,疯了一样奔向大门,到门口时,忽然大放悲声,哭着跑开了。

”通过对舍巴在摘花最终却放弃这一过程中的动作神态等细小变化的把握,作家深刻地洞察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舍
巴那被一种美惊吓的样子跃然纸上。

在这一细小的人物心理变化中,作家以高超的艺术概括力,书写出在贫瘠落后的西海固大地上那些平凡卑微的生存者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面对美所呈示出的神圣情感。

生命苦难与生存紧密相连的是那片土地上的生命。

在默无声息地承受和忍受物质环境所带来的苦难的同时,西海固地域上的生存者们还要承受来自生命本体所带来的苦难。

马金莲的小说,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最后一种,是把书写进了土地里,虽然不失粗粝、琐碎,但更显泥土的芳香和质朴。

生命的特殊体验与独特的审美关照如果一个小说家总是叙写一种缺少生命体验的东西,或者凭空臆想而写一些虚伪的生活残片,是很难谈得上有什么独特的审美关照的。

所谓独特的审美关照,基本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命体验基础上,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思考。

马金莲的小说创作能够取得比较可喜的成绩,应该说是得益于她小说中一以贯之的生命体验有这些,都来自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

最终,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化为一种表述的动力,成就了小说内在的艺术特质,如果没有这些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就没有这些小说。

第二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学号:***65 年级:2013春期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教师:崔红庆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3(三)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9 结语..............................................................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

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

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

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

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

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
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封建家长制和金钱的双重压迫,使七巧丧失了人的常性,沦为金钱的奴隶,扭曲了她的人格。

她以近乎残酷的报复从中获得压抑的宣泄及感官的快慰,殊不知她为自己戴上了黄金枷锁,最后变成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变态的女人。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人。

”[1] 鲁迅这样评价她。

她开始疯狂报复。

在“灭人欲”的封建文化禁锢下,七巧心理扭曲,终于从被害者变为害人者。

她一手导致了儿子长白婚姻的悲剧,一手摧残了女儿长安的爱情白日梦。

母子的情意、人性的良知,对于曹七巧来说却早已灰飞烟灭。

如果说这时的曹七巧还没有完全丧失人性的话,那就是她对小叔子姜季泽的痴情与渴望,她憧憬从他身上得到温情与爱意,体验一下爱情的喜悦。

当她最终明白季泽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对金钱的欲望时,她暴怒了,彻底
抿灭了残留在她身上的最后一点人性,戴上了沉重的黄金枷锁,她终于成了一个幽灵,“ 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 曹七巧的婚姻悲剧发展成为人生悲剧,心理变态与人性泯灭是深层的原因。

她的疯狂来自金钱与情欲的双重压迫,黄金欲变成盲目的破坏力量,又是她爱情得不到满足的直接结果。

曹七巧由一个纯真少女变成一个疯狂报复者, 由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不正常人, 由一个知廉耻的人变成一个寡廉耻的人,这不是曹七巧一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有多少像她一样的女子由于封建的门第家族观念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被迫走进畸形的婚姻,最终成为社会的悲剧。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逼良为娼的——葛薇龙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成名作,而其中的葛薇龙一形象也塑造得很成功。

》写了一段自甘堕落的纯情少女凄艳的爱情故事,女主角葛薇龙处在等级森严、人情冷漠、人人逢场作戏的一个特殊的早期香港时代, 社会风气影响了她的人生选择, 贪慕虚荣使她走向最后的堕落,最终被逼良为娼。

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完整人格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致人格的丧失,不管她如何挣扎,终究是别人棋盘中的一枚棋子。

纯洁的青年就这祥自甘堕落,最终为污浊的环境所吞没,陷入那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中。

造成葛薇龙的悲剧原因有多方面的:姑母阴险、冷酷、狡诈,给她设圈套,逼良为娼。

遇人不淑:本想投靠姑母,不料姑母把薇龙当成满足自己私欲的一个工具;本想找一个可以寄托终生的男子,却碰上了乔琪这样的花花公子。

她曾一度想离开姑母的寓所,不巧又天降大雨,自已生了病,耽搁了行程。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 葛薇龙是个单纯的少女, 是为了爱才掉进陷阱走向堕落的[2]。

有的认为: 薇龙的堕落与那个浪荡子乔琪乔有很大的关系, 是他玩弄了薇龙的感情才迫使薇龙不得不走向淫靡的生活[3]。

这些都是造成葛薇龙悲剧的原因,然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她自身人性上的弱点,主要体现在她对物欲、情欲的痴迷上。

姑母逼良为娼的陷井从一开始就已明确摆在葛薇龙面前,是葛薇龙自己清醒地一步步身陷其中无法自拔,可以说物欲是走向人生深渊的动力;对一个热衷声色犬马的花花公子,葛薇龙从一开始就知道,但葛薇龙却愿意牺牲自己来供养他,爱到迷失了自我,她为自己选择了绝路。

张爱玲以非理性的情欲和物欲来解释了葛薇龙这个上海小女子的悲剧,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在物欲、情欲、性欲的碾压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变得令人不寒而栗的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

张爱玲笔下塑造了这许多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女子形象。

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遭遇,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与经历,为我们广大的读者、评论家展现出一个让人神往而有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她们的痛苦,与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产生情感共鸣,透过这些人物,我们能够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
的人物。

对她笔下女性形象的关注,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社会和人生,获得全新的认识。

(三)懦弱女类型
《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典型的柔弱女,她的懦弱心理让她的一生都发生了改变。

女主角顾曼桢,原籍安徽六安,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随着母亲、姐弟住在上海,也在许任职的工厂做打字员。

故事发生在春节的第四天,许与沈到一家小饭店吃饭,遇到顾曼桢也在小店,此后三个人就常一起到饭店吃饭,外出游玩。

顾在照相的地方失落一只红手套,沈不声不响,独自冒着雨,踏着泥路去找回来。

第二天中午悄悄的递给了顾。

顾因受伤风感冒没有来上班,许、沈正想要去看望她,顾遣弟弟到办公室送抽屉的钥匙,请许帮忙取出昨日打好的公文。

两个男人吃饭时,就谈到了顾叫弟弟送钥匙的事情,好像怕人家上她家,对她的家庭有一种神秘感。

顾病愈上班,三人又外出吃饭,许因另有应酬。

席间,顾坦白的告诉他:家里有祖母、母亲、一个姐姐、两个弟弟。

姐姐因负担家庭生活,先当舞女,后做交际花。

她家住的房子就是姐姐的“朋友”送的。

现在将要嫁给一个吃交易饭的祝鸿才,搬出去住。

沈也说出自己家庭的情形,母亲和年轻的寡嫂带着三岁的侄子,开一家皮货店。

父亲和一位从良的姨太太,带着娘家母亲及三个小孩住在南京。

沈的父亲病重,将事业交给沈接管,要他辞职回家,沈回南京后想念顾,请许陪顾同到南京来玩。

沈的父亲,见到顾很像他在上海认识的一个舞女,他认为她们俩是姐妹。

沈到上海看顾,就将父亲的话告诉顾,引起顾的愤怒和误会,她认为姐姐逼于生计,没有什么见不得人,既然沈家有所顾虑,趁早算了,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祝鸿才婚后发了不义之财,在外花天酒地。

曼璐由于自己堕胎二次,不会生育,想要拢络丈夫,知道丈夫有意染指小姨,不惜装病设计,让丈夫强奸得逞,将妹妹幽禁一年,生下一个男孩。

为恐沈来找曼桢,立刻将母亲全家迁往苏州,沈找到曼璐,她假说妹妹不愿见他,退还他私订之戒指。

曼桢住院生产,将不幸告诉同产房的产妇蔡金芳,金芳的丈夫帮助她逃出医院,找到教书的工作,不幸又被她母亲找到,劝她和鸿才结婚。

曼璐也抱来她的儿子来相求,仍
不为所动。

有一天路上遇见曼璐的女佣阿宝,说是曼璐病死,鸿才经商失败,就住在这附近。

于是她常常留意年龄相近的小孩。

一天看见鸿才老家带出来的女儿招弟,也看见自己的儿子。

另一天,她看到从鸿才家出来一口小棺材,原来是招弟得了猩红死了。

她进屋去看她的儿子也得了猩红热。

鸿才不在家,女佣告知鸿才虐待小孩,常常不回家。

她为了救小孩,在鸿才家中照顾小孩十多天,最后,决定嫁给她最恨的鸿才。

婚后鸿才发了国难财,又花天酒地,不理曼桢母子。

有一天曼桢在诊所发现鸿才带了情妇和孩子也在看病,决心离婚,独力工作扶养孩子。

这时沈父死分家,婚后也搬到上海,心中常常想起曼桢。

出国十年的许叔惠从美国回来,沈去许家找叔惠,不意遇见曼桢也在。

二人一起离开许家,在一家饭店谈谈别后,沈才说出曾去找她,她家搬了,她姐姐告诉他曼桢嫁给母亲的侄子张豫瑾医生。

他没有想到她姐姐竟做出这样的事来!他俩见面,对望半,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

她的头已枕在他肩膀上。

他抱着她。

又半,她方道:“世钧,你幸福吗?”世钧想道:
“怎么叫幸福?”他和嫂嫂的表妹石翠芝结婚,没有爱,相爱的人不能结婚。

论学历,她是大学毕业,不比其他女人差。

其他方面也是令人羡慕的。

但是她懦弱的性格,却注定她悲剧的一生。

有些东西,比如爱情。

一旦错过了,就不再。

她与沈世钧如此相爱,原本排除万难在一起的。

在她姐姐嫁人后,她承担起家庭重担,就觉得自己不应该拖累世钧。

此时,已心生退意。

再加上沈家对她的偏见,让世钧夹在中间,不知如何面对。

后来,被祝鸿才强奸,让她觉得配不上世钧。

种种误会,让他们越走越远。

一次误会的决定:嫁给祝鸿才,更是让她悔恨终生。

即使,最后她终于下定决心,选择离婚,自己带着儿子过。

但年华已逝,爱情早已在岁月中褪色。

多年后,与心爱的人相遇,心中有再多的相思,也是回不到过去了。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总观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在面临着生存与婚姻的困窘与危机。

对女性的生存状况,张爱玲是有着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