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政治选修2课件:5.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
①
1987 年 党的十三大
我国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 一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 业
1992 年 党的十四大
②
上表反映了我国以 ③ 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确立这一
导向是为了发挥
④
。
重难聚焦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我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历程:党的十二大以后,随着我国农村改革步伐的加快,商品经济在 我国发展起来。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 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 和计划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 的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全面改革的初步展开进一步促进了我国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经济 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运行模式,要求实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 表明我们党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 把市场调节置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党的十三大以后,随着我国改 革的深化,我们突破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 体制框架。据此可判断出①~④处应填内容。
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 经济运行模式,要求实现计 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
不再把市场调节置于从属和 次要的地位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
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 底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
的目标
计划体制框架
重难聚焦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2】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穆加贝(时任津巴布韦总 理)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 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 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重难聚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邓小平赞同和支持陈云的上述主张,他在1980年1月16日的一篇 讲话中阐发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时指出,应该把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陈云和邓小平的上述主张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总 结新中国成立32年以来历史经验教训时被写入《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认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 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重难聚焦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时间 十二大 十二届 三 中全会 十三大
十四大
理论(观点)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为辅”的原则
意义
打破了我国过去由计划一统 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作用 的发挥打开了缺口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 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
商品经济
一二三四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三、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党的十三大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化,我们突破了把市场经济与 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2.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 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 计划体制框架。
一二三四
2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1-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1.知识目标 (1)了解“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 提出过程。 (2)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历程及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 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明确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充分体 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简述邓小平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的创新及其意义。 审题: 审设问:本题考查邓小平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创新及 意义。 审材料:材料引用了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由此可 以引申出邓小平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定思路:根据教材表述,阐述邓小平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认 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二三四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以 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2.面对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发挥市场作用的事实,我们党提出“计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一二三四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二、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提醒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 全面改革的初步展开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 识水平的提高。 2.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运行模式,要求实 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不再把市场调节置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针对训练2】 (2012海南单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艰辛的探索过程,结合
经济学常识,在①~④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时间 会议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论断
1982 年 党的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 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 会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提出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以家 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面对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发挥市场作 用的事实,我们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提出过程。 这一主张最初是由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的。他在八大发言中 说:“至于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 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 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 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但这一 主张当时未被采纳。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3.评价。 面对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发挥市场作用的事实,我们党提出“计划 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一提法虽仍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总 体框架不变,但它打破了我国过去由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 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了缺口。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全文结束!谢谢 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1.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 都是经济手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2.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 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 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具体阐述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节为辅”的内涵:“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有计划的生 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 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也就是说,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 情况,由国家统一计划,划出一定的范围,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起调节 作用。这一部分是有计划生产和流通的补充,是从属的、次要的, 但又是必需的、有益的。”并强调指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针对训练1】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大包干,大包干,直 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之所以 说“大包干”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因为( )
①它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②它将农民的“产”和“酬”结合起来 ③它正确处理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④它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①是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农村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将农民的“产”和“酬”结合起来,正确地处理了国家、集 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 ②③符合题意。④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
【例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因为 ( )
A.它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B.做到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 C.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 D.坚持责、权、利相结合,多劳多得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答案:(1)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 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 都是经济手段。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 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