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姆佩姆巴效应的实验和分析
姆佩巴效应实验作文范文
姆佩巴效应实验作文范文英文回答:The Mere Exposure Effect is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that states that people tend to develop a preference for things that they are familiar with or have been exposed to repeatedly. This effect was first studied by Robert Zajonc in the 1960s.In one of the classic experiments on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 participants were shown a series of nonsense words. Some words were repeated more often than others. Afterward,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rate the words based on how much they liked th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rated the words that were repeated more often as more likable than the words that were shown less frequently.This experiment suggests that familiarit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our preferences. When we are exposed to something repeatedly, it becomes more familiarto us, and we tend to develop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it. This effect can be observ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our lives, including our preferences for music, art, and even people.中文回答:姆佩巴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人们倾向于对他们熟悉或重复接触过的事物产生偏好。
姆佩姆巴效应
“姆佩姆巴效应”的启示1963年,坦桑尼亚一位学生姆佩姆巴在热牛奶中加了糖,准备做冰淇淋。
他把热牛奶放进冰箱,惊奇地发现:热牛奶比冷牛奶结冰快得多。
姆佩姆巴的这一重要发现当时被老师和同学们当成笑料,因为这和公认的冷却定律相抵触。
他不顾人们的耻笑,求教于大学的一位教授。
教授做了同样的试验,证实了姆佩姆巴的发现。
从此,世界上许多科学杂志都刊登了这位中学生发现的自然现象,并把它命名为“姆佩姆巴效应”。
姆佩姆巴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细心观察
通过细心观察,能在貌似偶然的事件里发现必然的规律。
(2)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的眼睛,并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看法。
(3)借助他人
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取得有力的支持。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有时自然规律和真理并不神秘。
如果具有了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你也可以有所作为。
水的姆潘巴效应
水的姆潘巴效应水的姆潘巴效应:揭示水在快速冷却过程中的奥秘自古以来,水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资源,始终困扰着人类。
在科学研究领域,水的特性和行为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一个被称为“姆潘巴效应”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姆潘巴效应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姆潘巴效应的发现姆潘巴效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热水比冷水冷却得更快的一种现象。
这一现象最早由坦桑尼亚学生埃拉斯托·姆潘巴在1963年发现。
当时,他在实验中发现,将热水与冷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却,热水竟然比冷水先结冰。
这一神奇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二、姆潘巴效应的实验现象为了验证姆潘巴效应,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实验。
在实验中,科学家们将相同质量的热水和冷水放入相同的容器中,然后将它们放入冰箱进行冷却。
结果显示,热水往往比冷水更早地结冰。
这一现象在不同的地区、使用不同的容器和冷却设备时均得到了验证。
三、姆潘巴效应的的科学解释尽管姆潘巴效应已经得到了广泛验证,但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的解释仍然存在争议。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1. 蒸发吸热理论蒸发吸热理论认为,热水蒸发速度较快,从而带走了更多的热量。
因此,热水在冷却过程中失去的热量比冷水更多,导致热水比冷水更快地结冰。
2. 氢键理论氢键理论认为,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在冷却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当水冷却至一定温度时,氢键会断裂,从而使水分子更容易形成冰晶。
热水中的氢键更容易断裂,因此热水比冷水更快地结冰。
3. 相变理论相变理论认为,水在冷却过程中会发生相变,即从液态转变为固态。
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需要重新排列形成冰晶。
相变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热水中的热量更容易被吸收,因此热水比冷水更快地结冰。
四、姆潘巴效应的意义与应用姆潘巴效应的发现对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挑战了我们对水冷却过程的常规认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水的特性和行为。
其次,姆潘巴效应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水的相变过程,为材料科学、生物学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
物理小组研究报告
用流体力学解释物理现象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391371班一、何谓姆潘巴现象姆潘巴现象(Mpemba effect),又名姆佩姆巴效应,指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
亚里士多德、培根和笛卡尔均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过该现象,但是均未能引起广泛的注意。
1963年,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姆潘巴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做冰淇淋吃。
在做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却后倒入冰格中,再放进冰箱冷冻。
有一天,当姆潘巴做冰淇淋时,冰箱冷冻室内放冰格的空位已经所剩无几。
为了抢占剩下的冰箱空位,姆潘巴只得急急忙忙把牛奶煮沸,放入糖,等不及冷却,就把滚烫的牛奶倒入冰格中,并送入冰箱。
一个半小时后,姆潘巴发现了一个让他十分困惑的现象:他放入的热牛奶已经结成冰,而其他同学放的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
照理说,水温越低,结冰的速度越快,而牛奶中含有大量的水,应该是冷牛奶比热牛奶结冰速度快才对,但事实怎么会颠倒过来了?姆潘巴把这个疑惑从初中带到了高中。
他先后请教了几个物理老师,都没有得到答案。
一位老师感觉他提出的问题怪异得近乎荒唐,就用嘲讽的口吻说:你说的这些就叫做姆潘巴现象吧!但执着的姆潘巴并没有认为自己的问题很荒唐,他抓住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波恩博士到他们学校访问的机会,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位博士并没有对他的问题嗤之以鼻。
回到实验室后,博士按照姆潘巴的陈述做了冷热牛奶实验和冷热水物理实验,结果都观察到了姆潘巴所描述的颠覆常识的怪现象。
于是,他邀请姆潘巴和他一起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1969年,他和丹尼斯·奥斯伯恩博士(Denis G. Osborne)共同撰写了关于此现象的一篇论文,因此该现象便以其名字命名。
“姆潘巴现象”真的能颠覆我们以往关于水结冰的常识吗?四十多年来,许多论文与实验试图证实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但由于缺乏科学实验数据以及定量分析,至今没有定论。
姆佩巴效应
姆佩巴现象之谜一、姆佩巴效应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时,冷水结冰快。
事实并非如此。
1963年的一天,在地处非洲热带的坦桑尼亚一所中学里,一群学生想做一点冰冻食品降温。
一个名叫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学生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后,准备放进冰箱里做冰淇淋。
他想,如果等热牛奶凉后放入冰箱,那么别的同学将会把冰箱占满,于是就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
过了不久,他打开冰箱一看,令人惊奇的是,自己的那杯冰淇淋已经变成了一杯可口的冰淇淋,而其他同学用冷水做的冰淇淋还没有结冰。
他的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相反在为他们的笑料。
姆佩巴把这特殊现象告诉了达累萨拉姆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奥斯博尔内博士。
奥斯博尔内听了姆佩巴的叙述后也感到有点惊奇,但他相信姆佩巴讲的一定是事实。
尊重科学的奥斯博尔内又进行了实验,其结果也姆佩巴的叙述完全相符。
这就确切地肯定了在低温环境中,热水比冷水结冰快。
此后,世界上许多科学杂志载文介绍了这种自然现象,还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姆佩巴效应"(MpembaEffect)。
二、姆佩巴效应的历史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的事实已被知道了很多个世纪。
最早提到并记载此一现象的数据,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的亚里斯多德,他写道:"先前被加热过的水,有助于它更快地结冰。
因此当人们想去冷却热水,他们会先放它在太阳下..."但在20世纪前,此现象只被视为民间传说。
直到1969年,才由Mpemba再次在科学界提出。
自此之后,很多实验证实了Mpemba效应的存在,但没有一个唯一的解释。
大约在1461年,物理学家GiovanniMarliani在一个关于物体怎样冷却的辩论上,说他已经证实了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
他说他用了四盎司沸水,和四盎司未加热过的水,分别放在两个小容器内,置于一个寒冷冬天的屋外,发现沸水首先结冰。
但他没能力解释此一现象。
到了十七世纪初,此现象似乎成为一种常识。
姆佩姆巴效应_人生哲理
姆佩姆巴效应
将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譬:“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非常遗憾,错了。
发现这一错误的是一个非洲中学生姆佩姆巴。
1963年的天,坦桑尼亚的马干马中学初三学生姆佩姆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
这令他大惑不解,并立刻跑去请教老师。
老师则认为,肯定是姆佩姆巴搞错了。
姆佩姆巴只好再做一次试验,结果与上次完全相同。
不久,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来到马干马中学。
姆佩姆巴向奥斯玻思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后来奥斯玻恩博士把姆佩姆巴的发现列为大学二年级物理课外研究课题。
随后,许多新闻媒体把这个非洲中学生发现的物理现象,称为“姆佩姆巴效应”。
很多人认为是正确的,并不一定就真正确。
很多常规、常识,至多是大部分人或事的总结下的经验。
我们在这里讲突破常规,更重要的是一种求知精神和思考的方式。
1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姆潘巴现象解释
姆潘巴现象在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被称之为“姆潘巴现象”,也称“姆佩巴效应”(音译),以坦桑尼亚学生埃拉斯托·姆潘巴的名字命名。
对于姆潘巴现象,物理学家曾提出几种可能的假设,其中包括水分更快蒸发导致热水体积变小,一层霜隔绝了温度更低的水以及溶质浓度存在差异。
但任何一种解释都很难让人信服,因为这种效应并不可靠,冷水冻结速度往往还是超过热水。
姆潘巴现象(Mpemba effect),又名姆佩姆巴效应,指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
姆潘巴现象的原意是:在同等容器、同等体积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高的水比温度低的水先结冰的现象。
根据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关液体方面的知识: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水的密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最大,在4摄氏以上不同温度的水之间决不可能存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的关系。
所谓“姆潘巴现象指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
”是对姆潘巴现象原意的错误理解,也违背了物理理论,更影响了人们对姆潘巴问题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培根和笛卡尔均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过该现象,但是均未能引起广泛的注意。
1963年,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姆潘巴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做冰淇淋吃。
在做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却后倒入冰格中,再放进冰箱冷冻。
有一天,当姆潘巴做冰淇淋时,冰箱冷冻室内放冰格的空位已经所剩无几。
为了抢占剩下的冰箱空位,姆潘巴只得急急忙忙把牛奶煮沸,放入糖,等不及冷却,就把滚烫的牛奶倒入冰格中,并送入冰箱。
一个半小时后,姆潘巴发现了一个让他十分困惑的现象:他放入的热牛奶已经结成冰,而其他同学放的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
照理说,水温越低,结冰的速度越快,而牛奶中含有大量的水,应该是冷牛奶比热牛奶结冰速度快才对,但事实怎么会颠倒过来了?姆潘巴把这个疑惑从初中带到了高中。
姆贝姆巴效应
姆贝姆巴效应我想跟你聊聊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叫姆贝姆巴效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把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同时放进冰箱里,你满心以为冷水会先结冰,可结果呢?却是热水先结成了冰。
这就像是一场冰与水的小竞赛,冷水选手原本被大家看好,毕竟按照常理,它离结冰的距离更近呀,可最后却是热水这个不被看好的家伙率先冲过了终点线。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就特别不信这个邪。
有一天,我们在他家玩,他就非要亲自做这个实验。
他拿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一杯接满热水,一杯接满冷水,还特别认真地用温度计测了温度,把这一切都弄得特别严谨,就像他在做什么超级科学大研究似的。
他把这两个杯子同时放进冰箱里,然后就坐在冰箱前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模样就像在等待奇迹发生。
我就笑话他说:“你这也太较真儿了吧,不就是个小实验嘛。
”小李却一本正经地回答我:“这可不仅仅是个小实验,这是对科学常理的挑战。
如果热水真的先结冰,那得多神奇啊,就好像在赛跑比赛里,一个跑得远的人反而先到终点一样。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就开始猜测到底哪个会先结冰。
我觉得冷水肯定先结冰,这就像乌龟和兔子赛跑,乌龟虽然跑得慢,但它离终点近啊,冷水已经有了先天上的优势。
小李却坚持热水会先结冰,他说:“你可别小瞧了热水的潜力,说不定它里面有着我们不知道的能量,就像那些黑马选手,平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到了关键时刻就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李兴奋地大叫起来:“快看,热水真的先结冰了!”我凑过去一看,果然,热水那杯已经结了一层薄冰,而冷水那杯还没有动静呢。
这可真是让我大跌眼镜啊。
那这个姆贝姆巴效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啊,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科学解释。
有人说这可能和热水中的对流现象有关。
就好比一群人在一个房间里,热水里的水分子就像那些特别活跃的人,它们跑来跑去,相互传递着消息。
在冷却的过程中,这种对流让热量散发得更快,就像那些活跃的人在帮忙快速传递散热的指令一样。
姆宾巴效应
姆宾巴效应姆宾巴效应(The Mere-Exposure Effect)是指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好感的心理现象。
这一效应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首次提出姆宾巴效应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姆宾巴(Robert Zajonc)。
他在上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人们对于多次暴露于某种刺激物后,会对其产生更积极的情感反应。
这种反应不受人们对刺激物的意识控制,即使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姆宾巴效应仍然存在。
姆宾巴效应的产生机制与人类的认知和学习方式有关。
当人们多次接触某种刺激物时,这一刺激物在大脑中会形成一个“认知图式”。
这个图式会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存储,并在后续的暴露中被激活。
而被激活的认知图式会引发人们的情感反应,从而影响他们对该刺激物的喜好程度。
姆宾巴效应在广告和营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广告商往往会将产品暴露给消费者多次,以利用姆宾巴效应来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度。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能在电视、杂志或网络上看到同一款产品的广告。
通过不断重复的暴露,广告商希望消费者能够建立起对产品的认知图式,从而增加他们对产品的购买意愿。
除了广告领域,姆宾巴效应在人际关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人们对于熟悉的人更容易产生好感。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更倾向于和熟人交往,而对陌生人则保持警惕。
这也是为什么社交网络上的“朋友圈”现象会越来越盛行。
人们通过频繁的互动和暴露,建立起对彼此的熟悉感,从而加深彼此的情感联系。
然而,姆宾巴效应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暴露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
过度的暴露可能引发审美疲劳,甚至产生反感。
其次,姆宾巴效应对于新颖的刺激物并不适用。
人们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往往会抵消姆宾巴效应的作用。
最后,姆宾巴效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因为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刺激物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总的来说,姆宾巴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揭示了人们对于熟悉事物的好感度更高的倾向。
人才使用中的“姆佩巴效应”及其启示
’
果把二者同时放入冰箱使其结冰! 将孰先孰后"
!"#$ 年 的 一 天 ! 在 地 处 赤 道 附
近的坦桑尼亚! 有一群中学生打算 做些冰淇淋来祛暑降温# 学生们为 了能快些吃到冷饮! 都纷纷使用了 冷 水 ! 只 有 一 个 名 叫 姆 佩 巴 %&’()!
*+, 的 学 生 用 了 热 水 ! 并 同 大 家 一 起
的尊重与重视" 也更难以适应受到 的 冷 遇 #轻 视 #不 公 或 欺 骗 $ (( 高 层 次 人 才 的 ! 资 本 ! 使 ( 然! 由于高层次人才具有较高的投 资 回 报 率 #较 小的 可 替 代 性 #较 强 的 影响力与竞争力" 以及广泛的个人 关系等" 使其通常拥有较一般人力 资源大得多的岗位自由度及重新选 择工作的机会)
’()*
!
+,-.
才个体在第三阶段的表现具有明显 的!分 叉!现 象 ! 第一个阶段为!观察!阶段 其 会借助相对较短时间的观察" 来判 断一下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是偶然# 暂 时 性的 还 是 必 然 #持 久 性 的 "并 借 助一些试探性行为所得到的反馈信 息 "来 决 定 下一 步 的 行 动 策 略 $ 第二个阶段是!尝试!阶段 如 果!负向!环 境 呈 持 续 状 态或 呈!恶 化!趋 势 "其 便 会 采 取 一 定 的 具 有 各 自 特 点 的 方 式 #办 法 进 行 !抗 争 !" 若 能取得!满 意!的 结 果"则 反 应中 止" 本阶 段 结 束 %不 过 通 常也 可 能 会 留 下 一 些 不 易 被 察 觉 的 ! 后 遗 症 ! &$ 若 未 能取 得!满 意!的 结 果 "则 将 进 入 下一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反应!阶段 人 才个体在该阶段有两种截然不同的 反应倾向! 一是采取!妥协!的态度 "去主 动!适 应!#接 受 既 有 的 环 境 $ 二是 采 取!对 抗 性!的 态 度 "去! 消 极 ! 地 面 对 或 回 避 既 有 的 环 境 "" 如对工作 失 去 往日 的 热 情 "变 得!沉 默 ! 或 ! 激 昂 ! "! 自 嘲 ! 或 ! 消 沉 ! "! 牢 骚 满 腹!或!移 情!%即 放 弃 曾 不 懈 追 求 的 目 标 而 将 兴 趣 转 向 其 他 事 物 &$ 但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 若延续时 间过长或恶化到一定程度后" 则只 要条件许可都将引发更为严重的! 逃 避 ! 行 为 ""! 跳 槽 ! ’ 本文 认 为 "人 才 使 用 中!姆 佩巴 效 应!的 存 在 与 发 生 "除 环 境 因 素 外 更是由于! ( (( 高 层 次 人 才 的 ! 层 次 ! 使 然! 高层次的人才对环境具有较高 的 感 知 能 力 "对 组 织 的 决 策 #态 度 等 是 否 友 善 #! 公 平 ! 的 体 验 # 理 解 也 更 为敏感而深刻$ ( (( 高 层 次 人 才 的 ! 心 理 ! 使 然 !高 层 次 人 才 对 组 织 #领 导 和 事 业 的期望通常较高" 更渴望得到应有
物理思维中的姆佩姆巴效应
龙源期刊网
物理思维中的姆佩姆巴效应
作者:朱本田
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4年第04期
1969年,坦桑尼亚某中学的学生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利用学校的冰箱制作自己最喜欢吃的
冷饮.一位名叫姆佩姆巴的学生最喜欢吃冰激凌,于是他在热牛奶里加上糖,也准备自己做.可是冰箱容量有限,别的同学放入的牛奶差不多就把冰箱占满了,姆佩姆巴来不及等牛奶凉下来就将它放入了冰箱……过了一会儿,等姆佩姆巴打开冰箱去取自己制作的冰激凌时,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自己放进去的热牛奶结冰结得那么快,他很快就吃到了自己亲手做的冰激凌.这个
有趣的发现激发了姆佩姆巴深入研究的欲望,他说给同学和老师们听,没料到却被老师和同学当成了笑料.可贵的是姆佩姆巴没有因为大家的不理解而轻易放过这一发现,他去达累斯萨拉
姆大学求教于奥斯博尔内教授.奥斯博尔内教授很高兴地接待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中学生,并
且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姆佩姆巴的发现.后来,人们就把中学生姆佩姆巴的这一发现
称为“姆佩姆巴效应”.
在物理思维训练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善于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疑点,以此来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在物理思维训练中,很多错误的思维是由于对问题的认识过于草率,没有及时发现疑点,然后进行深入思考.。
姆潘巴效应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姆潘巴效应的基本原理和现象;2. 通过实验验证姆潘巴效应的存在;3. 探究影响姆潘巴效应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姆潘巴效应,又称姆佩姆巴效应,是指在同一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
这一现象最早由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三年级学生姆潘巴在1963年发现。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热水、冷水、冰格、温度计、计时器;2. 实验仪器:冰箱、天平、量筒、搅拌棒。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热水和冷水分别加热至约70℃和20℃,并保持温度稳定;2. 用量筒量取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3. 将热水和冷水分别倒入冰格中;4. 将冰格放入冰箱中,确保冰箱内温度稳定;5. 使用温度计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热水和冷水的温度,直至热水和冷水同时结冰;6. 对比热水和冷水结冰的时间,分析影响姆潘巴效应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热水和冷水在相同条件下同时结冰;2. 通过实验验证,姆潘巴效应在实验条件下并不存在;3. 分析影响姆潘巴效应的因素:(1)冰箱温度:实验中,冰箱内温度保持稳定,但冰箱内部存在温差,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2)牛奶含糖量:实验中,热水和冷水中牛奶的含糖量相同,对实验结果无影响;(3)搅拌:实验中,热水和冷水均未搅拌,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六、实验结论1. 姆潘巴效应在实验条件下并不存在;2. 影响姆潘巴效应的因素主要包括冰箱温度、牛奶含糖量和搅拌等。
七、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误差,如确保冰箱内温度稳定、量取相同体积的水等;2. 在实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以便更准确地验证姆潘巴效应;3.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重观察和记录,以便分析实验结果。
八、实验建议1. 在后续实验中,可以尝试改变实验条件,如冰箱内部温差、牛奶含糖量等,以进一步探究姆潘巴效应的影响因素;2. 可以采用更先进的实验设备,如多点自动测温记录仪,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在实验过程中,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姆潘巴现象 姆佩姆巴效应
姆潘巴现象姆佩姆巴效应当一个人陷入窘境时,就会产生“姆潘巴现象”。
所谓“姆潘巴效应”是指:为了免遭某种灾难的袭击而将自己想像成那场灾难的受害者的一种幻觉。
其实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用坚强、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去面对。
同学们请听小品《天堂里没有地震》,看完之后大家笑着离开教室吧!笑声中请留意你周围发生过这些事吗?那么,下面由老师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动物界“姆潘巴效应”的故事——在非洲草原上,每年旱季都会出现一次特别严重的干旱,导致食物短缺,很多野兽被饿死或渴死。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饥荒最严重的时候,往往也正是猎豹捕捉羚羊等大型哺乳类动物的好机会。
因此,许多羚羊便不顾危险,拼命逃跑,结果反倒使得猎豹扑空,白忙活一阵子。
可见,只要能够保持冷静头脑,把握住适宜的时间与环境条件,即使再艰苦恶劣的环境,也照样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点。
从前,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养了两匹马,一匹叫做“快马”,另外一匹叫做“慢马”。
有一天,主人让他俩赛跑,并且说谁先到达终点,奖励谁100卢比。
结果,“快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终点,领走了100卢比;而“慢马”却步履蹒跚地走到了终点,拿回了50卢比。
第二天早晨,主人又让它们进行赛跑,但这次规定必须骑在马背上才算数。
结果,“慢马”还是轻松胜出,获得了100卢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凡事皆需辩证分析。
如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方压力接踵而至,人们常感到身心疲惫,精神紧张,甚至焦虑烦躁,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针对这种状况,美国著名心理专家詹姆斯·库伯博士提出了“姆佩姆巴效应”,认为人们处于忧愁痛苦之中时,总希望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越是担心不幸降临,它就越有可能降临。
因此,当我们遇到挫折时,首先要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而后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千万不要坐等厄运降临。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人陷入窘境时,他的思维通道会变窄,视线范围缩小,考虑问题偏执狭隘,判断失误率增加,工作效率低下,久而久之,便形成习惯性错误,影响整体健康水平。
姆潘巴阅读理解
姆潘巴阅读理解姆潘巴现象是指在一个热平衡的水溶液中,加入冷的纯溶剂,由于温度的下降,导致溶液的过饱和,从而使溶液中析出晶核并迅速成长的现象。
以下是关于姆潘巴现象的阅读理解,从发现、科学解释、争议与反驳以及启示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姆潘巴现象的发现姆潘巴现象的发现源于一次偶然的实验。
在1969年,一位名叫姆潘巴的学生在做冰淇淋的过程中,发现热冰淇淋混合物中竟然出现了冰晶。
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并促使他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
经过多次实验和观察,他得出结论:在热平衡的水溶液中,加入冷的纯溶剂,由于温度的突然下降,溶液会产生过饱和状态,从而导致晶核的形成和迅速成长。
这一发现被命名为“姆潘巴现象”。
二、姆潘巴现象的科学解释姆潘巴现象的科学解释涉及到热力学和结晶学的原理。
当一个热平衡的水溶液中加入冷的纯溶剂时,温度会突然下降,导致溶液中的水分子的热运动减缓,同时水分子的凝聚力增强。
这种温度的突然下降使溶液产生过饱和状态,导致水分子无法维持随机分布的状态,从而形成晶核并迅速成长。
晶核的形成是自发过程,是系统自由能降低的表现。
因此,姆潘巴现象是热力学原理的一种表现。
三、姆潘巴现象的争议与反驳尽管姆潘巴现象有一定的实验证据支持,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反驳。
一些科学家认为,姆潘巴现象只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并不能解释所有类似的现象。
此外,一些科学家认为姆潘巴现象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无法证明其科学性。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姆潘巴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尽管其产生的条件较为特殊。
四、姆潘巴现象的启示与应用尽管姆潘巴现象仍存在争议,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物质相变的启示。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姆潘巴现象来研究物质的相变过程和结晶机制,进一步揭示物质在非平衡态下的性质和行为。
此外,姆潘巴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例如在制冷技术、食品工业等领域。
通过对姆潘巴现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质相变的原理,为实际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益处。
姆潘巴现象作文高三
姆潘巴现象作文高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看似违背常理的现象,让人摸不着头脑,姆潘巴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还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正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准备上物理实验课。
那天的气温高得离谱,仿佛空气都被煮沸了,每个人都像是被放在蒸笼里的包子,热得直冒汗。
老师走进实验室,告诉我们今天要探究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姆潘巴现象。
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个名字毫无概念,心里充满了好奇。
老师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姆潘巴现象。
说是在同等条件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
这可把我们都给弄懵了,按照常理来说,不是应该温度低的先结冰吗?怎么会反过来呢?带着满肚子的疑惑,我们开始动手做实验。
实验材料很简单,就是几个透明的塑料杯,还有一些牛奶和水。
我和同桌分工合作,他负责测量水温,我负责记录数据。
我们先把等量的常温牛奶和水分别倒进两个杯子里,然后把装水的杯子放进冰箱的冷冻层。
这时候,同桌突发奇想,说:“要不咱把那杯热牛奶也放进去,看看是不是真像老师说的那样。
”我心里其实有点打鼓,觉得这不可能,但还是同意了。
等待的过程总是漫长的,尤其是在这么热的天,还守在一个没啥凉意的实验室里。
我不停地看着手表,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终于,过了大概二十分钟,我实在忍不住了,打开冰箱瞅了瞅。
那杯冷水的表面已经有了一层薄薄的冰碴子,而那杯热牛奶似乎没啥变化。
我心里暗自得意,想着:“看吧,还是冷水先结冰。
”又过了十分钟,我再次打开冰箱,这一次,让我大吃一惊!那杯冷水已经结了差不多一半的冰,可那杯热牛奶居然开始结冰了,而且结冰的速度好像比冷水还快!我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
“哎呀,这咋回事啊?”我忍不住叫了出来。
同桌也凑过来看,同样是一脸的惊讶。
我们继续观察着,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变化。
慢慢地,热牛奶完全结冰了,而那杯冷水还在努力地凝固着。
这个结果真的是太出乎我们的意料了!我们反复检查自己的操作,是不是哪里出错了,可一切都没问题啊。
姆潘巴效应的实验研究与理论探讨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姆潘巴效应的实验研究与理论探讨学院数理学院专业应用物理年级班别2010级2班学号2010409020202学生姓名马海光指导教师黄兴奎(副教授)2014年6月9日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前言 (1)2姆潘巴效应的实验研究 (1)2.1验证姆潘巴效应并寻找发生条件 (1)2.1.1实验设计 (1)2.1.2实验结果及分析 (2)2.2水量对姆潘巴效应的影响 (5)2.2.1实验设计 (5)2.2.2实验结果及分析 (5)2.3水结冰实验及分析 (8)2.3.1实验设计 (8)2.3.2实验现象及讨论 (8)2.4实验总结 (10)3姆潘巴效应的理论探讨 (10)3.1降温过程的影响因素 (10)3.1.1温度 (10)3.1.2热传导 (11)3.1.3蒸发 (12)3.1.4对流 (12)3.1.5热辐射 (12)3.1.6小结 (13)3.2姆潘巴效应的理论解释 (13)4总结与展望 (14)参考文献 (16)致谢 (17)姆潘巴效应的实验研究与理论探讨摘要:姆潘巴效应被称为世界物理难题,远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已经被发现,至今仍然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本文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姆潘巴效应及其发生条件、水量对姆潘巴效应的影响、水结冰过程及其特征;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找到一个受到“余弦”微扰的指数衰减函数,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姆潘巴效应进行了理论解释;分析了温度、热传导、蒸发、对流、热辐射等因素对姆潘巴效应的影响途径及程度;总结并分析了水结冰过程中的主要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水降温的总趋势是,能量越高的水降到冰点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但这种总趋势被另一种类似于周期运动的“微扰”调制,于是出现某些条件下高温水降到冰点所需时间比低温水更少的特殊情况,也就是出现了姆潘巴效应。
因此姆潘巴效应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高温水都会比低温水结冰更快。
姆潘巴效应原理
姆潘巴效应:基本原理解释引言姆潘巴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最早由心理学家盖伊·克罗斯马塞尔(Guy Crosseマール)在1972年提出。
这个效应描述了当人们相信事情会变得更好时,他们的表现和结果确实有所改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解释姆潘巴效应的基本原理。
我们将探讨这个效应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结果的。
基本原理姆潘巴效应的基本原理是人们的信念和期望对他们的行为和结果产生影响。
当人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并且相信他们所采取的行动会产生积极的结果时,他们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当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期望充满信心时,他们会更加专注、有动力并且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去实现目标。
姆潘巴效应存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应对特定情境并实现目标的信心程度。
当人们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行动有更大的信心,从而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姆潘巴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自我确认机制。
自我确认是指人们寻求证实自己的信念和期望的心理过程。
当人们相信事情会变得更好时,他们会更多地注意和寻找支持这一信念的证据。
他们也会过滤掉与自己的信念相矛盾的信息,并更容易接受与其信念一致的信息。
这种自我确认机制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信念和期望,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结果。
姆潘巴效应还与自我实现预言理论相关。
自我实现预言理论认为,当人们相信某种结果将发生时,他们的行为和注意力会导致这种结果的实现。
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会成功,他们可能会采取更多的积极行动和努力,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相反,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会失败,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不自信和不积极的行为,从而增加失败的可能性。
姆潘巴效应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解释:1. 信念和期望塑造行为人们的信念和期望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当人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并且相信他们所采取的行动会产生积极的结果时,他们会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实现目标。
相反,如果人们相信自己会失败或者他们的行动不会产生积极的结果,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不自信和不积极的行为。
水的姆佩巴效应的实验测量
龙源期刊网 水的姆佩巴效应的实验测量作者:姜漱琪来源:《教育界·上旬》2018年第11期【摘要】热水比冷水结冰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起的有趣自然现象,这个现象又叫水的姆佩巴效应。
文章利用热电偶温度计对热水和冷水的结冰过程开展了实验对比研究,发现热水比冷水的結冰时间可以缩短0~30%,很多环境因素对姆佩巴效应有影响,但通常不会消失,这种现象应该主要是由于加热之后水分子内部结构变化导致的。
【关键词】水;姆佩巴效应;分子结构一、前言热水比冷水结冰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起这个有趣的自然现象。
早在2300年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发现,在室外寒冷的环境中,热水比冷水先结冰,他写道:“先前被加热过的水,有助于它更快地结冰。
因此当人们想去冷冻水,他们会先放它在太阳下晒过。
”而后培根和笛卡儿等人也介绍过这个现象。
直至1969年,才由坦桑尼亚一间中学一个名叫姆佩巴(Mpemba)的学生引入现代科学。
这个学生把很热的牛奶直接放到冰箱中,结果他的牛奶比先冷却后再放到冰箱中的牛奶更快地结了冰。
这种怪异的现象困扰了几代科学家,人们的解释主要有热水蒸发导致水量减小,热水对流促进了向外散热,冷水里溶解了气体导致结冰慢等,还有不少人由于通过简单的实验没有观测到这种现象,于是否定它的存在。
2012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还悬赏1000英镑征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从科学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则要复杂得多,新的研究仍然没有能够充分解释姆佩巴现象。
最近,科学家们试图从微观分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姆佩巴效应,发现通过化学键可以解释姆佩巴现象,氢键的存在使得水分子之间的距离更近,这也会使得分子间的排斥力更大,从而使得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发生了延展并贮存能量。
当液体的温度升高时,由于氢键发生延展,水分子之间的距离也就增大了;当液体温度变低时,水分子之间的距离也会收缩,从而释放出能量,加快了液体的温度下降从而结冰。
不过这种解释还没有获得广泛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Mpemba effect的实验和分析韩旭贾志伟(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1.Introduction1.1 Mpemba effect的由来1963年的一天,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三年级学生姆潘巴和同学们像往常一样用牛奶做冷饮吃。
他们往常都是先把牛奶煮沸,加上糖放至室温,再放到冰箱内冷冻。
但那天姆潘巴发现冰箱没有什么空位了,于是他就把热牛奶放到了冰箱内。
之后他惊奇的发现,当他的牛奶已经结冰的时候,其他同学的牛奶还没有结冰。
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波,奥斯波在做了实验之后,发现得出了和姆潘巴一样的现象,于是他在英国《物理教师》杂志上发表了一片文章,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
这就是Mpemba effect的由来。
1.2现有文献分析文献一:水蒸气作怪可导致热水比冷水先结冰主要观点:当热水的温度接近于0℃时,热水表面的蒸发基本停止,此时热水被冷水水蒸气团覆盖。
由于热水温度接近于0℃,而其表面的水蒸气压强却不小.导致热水的冰点升高,于是热水在0。
C以上就开始结冰。
同时。
热水表面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冰晶,部分冰晶落到液面成为冰核,冰核又诱发热水结晶。
大量冰核的存在不仅会加速热水的结冰,而且还会提高热水的冰点。
当冷水冷却到温度很低时,冷水产生的水蒸气已不足以影响到热水,热水继续在0℃以上结冰,冷水却慢速降温。
当冷水的温度降到热水的冰点处时,由于冷水表面的水蒸气压强非常小.冷水不可能在热水的冰点处结冰。
而此时,热水冰格中已是冰水混合物,热水在冰点处遇冷继续结冰,同时释放热量.温度却保持不变。
在这~阶段,冰箱制冷功能微弱,冷水基本上处于保温状态。
因此,在热水结冰的过程中,热水的冰点一直都比冷水的冰点高。
在冷冻速度适中的前提下,冷水可能在热水全部结冰后才开始结冰。
在姆潘巴实验中,主要由于冷、热水产生的水蒸气相互影响和作用,导致热水经快速降温后的温度低于冷水,而且热水结冰时的冰点也高于冷水的冰点。
这就是姆潘巴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十分怪异的姆潘巴现象:等体积的浅层热水比浅层冷水先结冰。
可见,姆潘巴现象遵循水结冰的常识。
文献二:Axisymmetric natural convection-driven evaporation of hot water and the Mpemba effect主要观点:the Mpemba effect is popularly summarized by the statement that ‘‘hot water can freeze faster thancold’’, and has been observed experimentally since the time of Aristotle; however, there exist almostno theoretical models that predict the effect. This paper considers experimentally and theoretically thecooling of a circular pool of water.A model is derived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conduction, natural convec-tion, evaporation and thermal radiation.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nondimensionalized and asymptot-ically reduced to yield a one-dimensional moving boundary problem that is solved numerically. Whilstthe model may need some refinement in the future,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encouraging, indicatingthat it can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the Mpemba effect.文献3:为什么热水比冷水结冰快——非热力学“另类"解读主要观点:“遵守”热力学定律的热量‘反流”隐藏了几千年在已知世界中,人们认为:只有热量一种能量可以流动,热量流进物体,物体的温度升高,热量流出物体,物体的温度降低。
并且能量只能从高温的物体流向低温的物体,热量从来不反流。
人们不知道有其他的能量对物体的进、出能改变物体的温度。
其实,这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片面认识,热量并不是“从来不反流”。
只要有热量顺向流动,就一定有热量“反流”。
只有热量流动达到热平衡点时,热量顺向流动才不再进行,热量“反流”也才等于零。
除了热平衡点之外,热量顺流和热量“反流”是普遍存在的。
热量“反流”是热量顺流引起的一种逆向反应。
事实上,热量的流动都是热量的顺流与“反流”双向合成(相减)的结果。
由于合成的热量流动方向总是与热量顺流方向一致,所以从表面看来,好像只有热量顺流一种流动,这使热量“反流”隐藏了几千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在实践中发明了测量热量“反流”的装置和方法,从而发现了热量“反流”的事实。
不仅发现中途换向的热量流动中的热量“反流”,而且发现了趋向平衡态的整个热量流动中的热量“反流”。
并且把前者称做“显性热量反流”,把后者称做“隐性热量反流”。
实践证明:在热量流动中,热量“反流”是热量顺流引起的逆向反应,热量顺流是普遍存在的,热量“反流”也必然普遍存在的(我们认为此文献的观点是绝对不正确的。
首先,虽然作者反复说“反流”这个观点,但具体如何反流,如何在实验中证明反流,作者却只字未提。
其次,他认为可以不遵守“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绝对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在此之上的任何论证都是错误的)2.Experiment2.1实验目的通过上述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Mpemba effect的研究都是基于猜测,没有人去做实验,但很多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伽利略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质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于是我们要做实验。
2.2实验仪器2.2.1单片机温度测量仪(自制)原理图测温原理:电阻-温度特性: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可近似地用式1表示。
(式1) R=R o exp {B(I/T-I/T o)}R : 温度T(K)时的电阻值Ro : 温度T0(K)时的电阻值B : B 值*T(K)= t(ºC)+273.15但实际上,热敏电阻的B值并非是恒定的,其变化大小因材料构成而异,最大甚至可达5K/°C。
因此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应用式1时,将与实测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
此处,若将式1中的B值用式2所示的作为温度的函数计算时,则可降低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可认为近似相等。
(式2) B T=CT2+DT+E上式中,C、D、E为常数。
另外,因生产条件不同造成的B值的波动会引起常数E发生变化,但常数C、D 不变。
因此,在探讨B值的波动量时,只需考虑常数E即可。
常数C、D、E的计算常数C、D、E可由4点的(温度、电阻值)数据 (T0, R0). (T1, R1). (T2, R2) and (T3, R3),通过式3~6计算。
首先由式样3根据T0和T1,T2,T3的电阻值求出B1,B2,B3,然后代入以下各式样。
电阻-温度特性图如图1所示电阻温度系数所谓电阻温度系数(α),是指在任意温度下温度变化1°C(K)时的零负载电阻变化率。
电阻温度系数(α)与B值的关系,可将式1微分得到。
这里α前的负号(-),表示当温度上升时零负载电阻降低。
散热系数(δ)是指在热平衡状态下,热敏电阻元件通过自身发热使其温度上升1°C时所需的功率。
在热平衡状态下,热敏电阻的温度T1、环境温度T2及消耗功率P之间关系如下式所示。
在额定环境温度下,可连续负载运行的功率最大值。
最大运行功率=t×散热系数这是使用热敏电阻进行温度检测或温度补偿时,自身发热产生的温度上升容许值所对应功率。
(JIS中未定义。
)容许温度上升t°C 时,最大运行功率可由下式计算。
指在零负载状态下,当热敏电阻的环境温度发生急剧变化时,热敏电阻元件产生最初温度与最终温度两者温度差的63.2%的温度变化所需的时间。
热敏电阻的环境温度从T1变为T2时,经过时间t与热敏电阻的温度T之间存在以下关系T= (T1-T2)exp(-t/τ)+T2(T2-T1){1-exp(-t/τ)}+T1常数τ称热响应时间常数。
上式中,若令t=τ时,则(T-T1)/(T2-T1)=0.632。
换言之,如上面的定义所述,热敏电阻产生初始温度差63.2%的温度变化所需的时间即为热响应时间常数。
经过时间与热敏电阻温度变化率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姆佩姆巴汇编温度计程序晶振:12MTEMPER_L EQU 36HTEMPER_H EQU 35HTEMPER_NUM EQU 60HFLAG1 BIT 00HDQ BIT P3.3AAA:MOV SP,#70HLCALL GET_TEMPERLCALL TEMPER_COVLJMP AAANOPGET_TEMPER:SETB DQ ;BCD:LCALL INIT_1820JB FLAG1,S22LJMP BCD ;S22:LCALL DELAY1MOV A,#0CCH ;LCALL WRITE_1820MOV A,#44H ;LCALL WRITE_1820NOPLCALL DELAYLCALL DELAYCBA:LCALL INIT_1820JB FLAG1,ABCLJMP CBAABC:LCALL DELAY1MOV A,#0CCH ;LCALL WRITE_1820MOV A,#0BEH ; LCALL WRITE_1820 LCALL READ_18200 ;READ_1820 RETMOV R2,#8RE1:CLR CSETB DQNOPNOPCLR DQNOPNOPNOPSETB DQMOV R3,#7DJNZ R3,$MOV C,DQ MOV R3,#23DJNZ R3,$RRC ADJNZ R2,RE1RETWRITE_1820: MOV R2,#8CLR CWR1:CLR DQMOV R3,#6DJNZ R3,$RRC AMOV DQ,CMOV R3,#23DJNZ R3,$SETB DQNOPDJNZ R2,WR1 SETB DQRET; READ_18200: MOV R4,#2 ; MOV R1,#36H ; RE00:MOV R2,#8RE01:CLR CSETB DQNOPNOPCLR DQNOPNOPNOPSETB DQMOV R3,#7DJNZ R3,$MOV C,DQMOV R3,#23DJNZ R3,$RRC ADJNZ R2,RE01 MOV @R1,ADEC R1DJNZ R4,RE00RETTEMPER_COV:MOV A,#0F0HANL A,TEMPER_L ;SWAP AMOV TEMPER_NUM,AMOV A,TEMPER_LJNB ACC.3,TEMPER_COV1 ;TEMP_TAB:DB 00H,01H,02H,03H,04H,05H,06H,07H DB 08H,09H,10H,11H,12H,13H,14H,15H DB 16H,17H,18H,19H,20H,21H,22H,23H DB 24H,25H,26H,27H,28H,29H,30H,31H DB 32H,33H,34H,35H,36H,37H,38H,39H DB 40H,41H,42H,43H,44H,45H,46H,47H DB 48H,49H,50H,51H,52H,53H,54H,55H DB 56H,57H,58H,59H,60H,61H,62H,63H DB 64H,65H,66H,67H,68H,69H,70H,71H DB 72H,73H,74H,75H,76H,77H,78H,79H DB 80H,81H,82H,83H,84H,85H,86H,87H DB 88H,89H,90H,91H,92H,93H,94H,95H DB 96H,97H,98H,99H INIT_1820:SETB DQNOPCLR DQMOV R0,#80HTSR1:DJNZ R0,TSR1 ;SETB DQMOV R0,#25H ;96US-25H TSR2:DJNZ R0,TSR2JNB DQ,TSR3LJMP TSR4 ;TSR3:SETB FLAG1 ; LJMP TSR5 TSR4:CLR FLAG1 ; LJMP TSR7 TSR5:MOV R0,#06BH ;200US TSR6:DJNZ R0,TSR6 ;MOV A,#7FH ; LCALL WRITE_1820 RETDELAY:MOV R7,#00H MIN:DJNZ R7,YS500 RETYS500:LCALL YS500US LJMP MINYS500US:MOV R6,#00H DJNZ R6,$RETDELAY1:MOV R7,#20H DJNZ R7,$RETMOV A,#4EH ; LCALL WRITE_1820 MOV A,#00H ; TH MOV A,#00H ; LCALL WRITE_1820 RE_CONFIG:JB FLAG1,RE_CONFIG1 RETRE_CONFIG1:MOV A,#0CCH ;SETB DQRET注:该单片机测温系统基于作者2012年《五四杯》参赛项目:电子测温仪,源程序和原理电路承mcustar方案,为配合mpemba效应,失误和方案原理图略有出入,但基本原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