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则、对象及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则、对象及标准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则
1.保障最低生活需求。
2.普遍性。
3.法制化。
4.维护个人尊严。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象
目前世界各国的社会救助制度确定受助人的思路有:
1.用定量的方式,划定一条或几条标准,凡收入低于标准的人便有权向政府申请补助。
2.用定性的方式,根据社会上现实存在的各类贫困群体,分门别类的确定救助对象。
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界定适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用定量的方法,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划定一条最低生活标准线,凡低于标准的城市居民有权获得最低生活保障。
其次,对于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保证对象,根据不同群体的能力和需要用定性的方法,分门别类的具体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目前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对象大致可分为三类:
1.“三无”居民。
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保险期满未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下岗人员、离退休人员中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后,其家庭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根据国务院199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把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城镇居民作为救助对象,具体包括4类:
1.“三无”对象,即无固定收入、无劳动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家庭中虽有在职人员,但因赡养、抚养系数高或所在单位经济效益和收入
降低,生活困难的居民。
3.失业保险期满不能就业而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居民。
4.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其他居民。
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
(一)标准的确定原则
1.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与物价水平挂钩。
(二)标准的测算。
国际上度量贫困线的主要有4种方法:
1.市场菜篮法(标准预算法):
要求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的清单,包括维持社会认定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准的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多少现金,以此确定现金金额就是贫困线,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2.恩格尔系数法:
恩格尔系数法建立在恩格尔定律的基础上,它以食品消费支出除以已知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来求出所需的消费支出。
3.国际贫困标准:
国际贫困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
4.生活形态法(剥夺指标法):
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关贫困家庭生活形态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然后选择若干剥夺指标,再根据这些剥夺指标和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状况,计算出贫困门槛,从而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然后再来分析他们(被剥夺)的需求及消费和收入来求出贫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