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团结梦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团结梦想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虽然经历了盛衰变迁,但始终延续不绝,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绵延奔流的,既是指导推动着中国文化前进发展的文化基本观点,又是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生活性格的基本文化要素与力量。

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服务的今天,去发掘、突出中国文化中光辉灿烂、催人奋进的精神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世代传承,成为鼓舞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祖国繁荣昌盛的强大精神力量。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块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人们渐渐认识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与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从而使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爱国之情。

二、刚健自强的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精神。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

自强不息精神包括艰苦奋斗,勤学苦读,励志图强等。

孔子积极倡导并实践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在《论语》中曾经指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万方数据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些精神在春秋战国以后得到了继续发展,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西伯拘盖里,演《周易》;孔子厄阵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史料恰巧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中华文化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不断进取和发展。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典范,他们演绎出了一幕幕波涛汹涌的爱国主义运动,终于迎来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厚德载物的道德主义情怀
重德是中国文化的又一特色。

《易经》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书》说:“德,国家之基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道德体系。

中国的重德传统往往从修身开始。

古人修身,往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以修身为本,达到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目的;二是思想道德上,通过修身达到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修身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成为君子、圣人、贤人或大丈夫等等。

孔子修身的最高标准是“君子”,君子的核心标准是做到“仁”;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至人”;墨子的理想人格是“立仪”;荀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

道德教育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

儒家道德教育的特征是强调“德治”和“礼治”。

所谓“德治”和“礼治”就是通过循循善诱的方法使人们掌握社会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重德的传统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

四、贵和持中的理念
孔子主张“和为贵”,“持中和谐”,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以“礼”和“仁”来协调人际关系,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孟之后,这一精神继续得到发展,贵和持中
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一,这种观念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要求。

随着贵和持中思想的发展,集权意识在整个中国发展史上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统一始终是中国发展的主流,而统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特别繁荣、文化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一个基本原因;其二,这种观念表现为个人、家庭、国家不可分割的情感,这对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三,这种观念表现为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

诸如儒、墨、法、道各家能和而不同地相互包容,不仅如此,中华文化对外来的文化同样能够兼容并蓄,如佛学东渐后,逐渐与中华文化融而为一。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基本精神曾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中
国社会的进步起过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就是历史铸就的民族魂。

这种民族精神所包含的合理性的内核,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今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