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学业水平调研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学业水平调研试

2021.07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注意事项:
1.本调研卷共8页,共两部分。

27道小题,满分1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在调研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和姓名。

3.调研卷答案一律填除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调研卷上作答无效。

4.在养题纸上,选择题用2B价笔作答,其他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南道县玉糖岩遗址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作遭存,以及打制石器、动物遗骸等。

其中动物遗骸包括28种哺乳动物、27种鸟禽类、5种鱼类、33种螺蚌、龟鳖类及昆虫,出土了117种植物的种子。

这些证据说明当时居民生活状况是
A.稻谷是唯一的粮食作物
B.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
C.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
D.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
2.春秋时期,齐相公召集请侯在葵丘会置。

周襄王等人送来了条肉,同时让桓公“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

但齐桓公仍按照礼仪下拜。

会盟后,诸侯们订下“无有封而不告(分封徭报告盟主)”等盟约。

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A周代礼乐秩序得到维护 B. 周襄王重建绝对权威
C.桓公药业得到诸侯认同
D.宗法分封制得以巩固
3. 以下诸子及其思想。

对应准确的是
A.孔子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韩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墨子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庄子一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
4.右图为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陈列的木简,木简上的文字是“迁陵以邮
行洞庭”。

此木简插入公文或信函中,告知邮传人员要从“迁陵县”送
到洞庭郡”。

对该邮简认识正确的是
A.出土文献一印证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B. 出土文献一呈现了秦中央机构决策程序
C. 实物史料一记录了郡守和县令征收赋税的职责
D.实物史料一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方式
5.汉初“大城名都民人教亡,户口可得面数(才)什二三,是以大候不过万家,小者五大百户。

”到文帝和最帝时期.“流民既归……列候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信”。

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A.秦末战乱,田地荒芜
B.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C.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D.要黜百家,尊崇儒术
6.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东汉继承了这一制度。

东汉灵帝年间发黄巾起义,四方多事,朝廷选承重臣出任制史,称“州牧”,拿一州的军事、财歌、民政大权。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
B.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
C.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D.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
7.西晋时期,法律规定“竣礼教之陶,准五服以制罪”,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

这体现出
A.以法为教,以更为师
B.约法省禁,慎刑慎罚
C.引札入律,礼法合流
D.律为正文。

例为附注
8.在改汉姓的基础上,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规定了八大贵姓。

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贵姓。

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

这一措施
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②淡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
③加速了北魏统北方的进程④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唐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这一现象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表明金融汇兑业务的出现
③导致纸钞滥印通货膨胀④加大了商人携带现钱的危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杜佑的《通典》记载:“大唐令……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
并免其课役。

”据此材料可推断,唐朝时“坊正”
A.负责城乡间政令传递
B.维护城内的基层治安
C.掌管官吏的业绩专核
D.负责在坊内分配徭役
11.右图为隋唐时期户数统计图。

对各阶段户数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A.①一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B.②一唐玄宗统治时期经济持续发展
C.③—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发动叛乱
D.④一黄巢起又军横扫了大半个中国
12. 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着,文件才能生效。

至于通判的数目,“大郡置二员,余置一人,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都亦特置矣”。

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
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
B.制度化导致因循守旧
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
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
14.北宋初年,人们主要通过手抄方式传播书籍。

至北宋中叶,则“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苏软感慨说,学者获得书籍“多且易致如此”。

这一材料可以说明
A.“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B.雕版印刷术有助于文化传播
C.程朱理学受到了管方尊崇
D.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繁荣
14.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客户靠租种主户土地为生。

以下相关史实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史实结论
宋代九等户制下所有人均需承担摇役
A 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户令充役,下
五等户并与免
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
B 今后客户起移、更不敢主人凭由……如
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租佃关系发展,货币信贷出现
C 佃农要“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
莳,俟收成,依契约分
客户侵占主户田宅为已有
D 望吴依之野,茅屋饮烟、无穷之极,皆
佃产也
15.南宋福建泉州地区“有黍有禾,有麦有菽”,作物品种齐全,形成了“燥处宜麦,湿处宜禾。

田硬宜豆,山鑫宜粟。

随地所宜,无不栽种”的局面。

这则记载能用来说明
A.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B.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农民因地制宜从事农业生产
D.引进的美洲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16. 以下属于元朝加强边疆治理的史事是
A.设西城都护府、管理西域
B.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C.设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
D.设置九边军镇,扼守长城
17.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

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

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街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

这说明
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②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
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示相的监察权力④六科是都察院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16世纪明朝的赋税改革体现出“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手续简化”的特点。

对这一特点认识正确的是
A.“赋役合一”的具体办法是摊丁入亩
B.“按亩计税”的基础是政府推行均田制
C.“用银交纳”的方式适应了货币白银化
D.“手续简化”的具体表现是纳庸代役
19.明朝人聂豹(1486- -1563)认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于身心无所得者,往往有之”,若有志于圣学,应“精察此心之天理,以充满开良知本体之量”。

材料反映出聂豹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方法论 B.批判了儒家思起的神圣地位
C.认可了王阳明心学的理论
D.论述了清静无为的政治观点
20.1629年,马懋才上书崇祯皇帝,陕西自然灾害后,“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蓬尽矣则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面食”,地方官员“严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侥奉活下来的百姓“转相逃,则转相为盗”。

这一材料反映明末
A.天灾人祸交织
B.土地兼并严重
C.边防危机四起
D.君主不理政事
21.读明末相关著作及内容介绍
这些著作的出现,说明
A.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出现
B.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
C.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
D.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
22.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附、州、县举行“乡饮酒礼”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

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伙酒礼的目的是
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
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
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
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6分。

23. (14分)棉花的音译与棉花传入路线
材料一《后汉书)记载牢夷(位于缅甸云南交界处)种植棉花,“绩以为布、幅广五尺”,哀牢夷被汉征服后,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

超南语中的“Kopaih”指的就是棉花,转译成汉文就是“古贝”。

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棉花一词摆脱越南语的发音。

而采用中国音的译名“古贝”。

棉花另一个发音从梵语Pata演变而来,译成中文被称为叠㲲(die),白叠等。

《新唐言》记载:“西州交河郡(位于西域……土贡:丝、甄布。

唐初编摸的《梁书》载:“高昌国(位于天山南路) 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日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


——摘编自赵冈《中国棉纺织业史》等(1)阅读材料一,指出棉花传入我国的路线。

(2分)依据材料说明作者的研究方法。

(2分)
材料二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

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

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姬名黄道鉴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样、弹、妨、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难麻在渐东,江东、江西、潮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

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

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

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

无不宜棉之土”。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0分)
24.(12分)城市的变化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图中反映出的城市发展进行评析。

(12分)
25. (12分)历史人物及其时代
材料一洪武二年,倭寇“数侵掠苏州、崇明,杀掠居民,掠夺货财”。

明初政府加强海防,倭寇未酿成大患。

明朝中期以后,国势日益衰弱,到了嘉靖时,浙、闽沿海卫所“战船、哨船,十存一二”。

倭患日益严重。

嘉坊二十五年,戚继光在兵书上题下“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警言。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在昆山“分掠村镇,杀人万计”“烧房屋二万余间”“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四五”
嘉靖三十五年,威继光出任宁绍台参将,镇宁台州等地。

他请求在义乌山区招募新兵,获得朝廷恩准。

嘉靖三十八年,他来自到义乌招幕三千人,组编成军进行训练,又适应东南沿海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鸳鸯降”等新战法。

经过两个月训练,他招幕的这支军队开赶抗倭战场。

嘉靖四十年,倭寇大掠台州等地,威继光率军作战连战皆捷、就回被掳男妇数干名,平
定了浙东地区倭患。

浙东倭患平定后,威家军又赴福建、广东抗倭所到之处,“威家军号令金石,秋毫无犯,民乃以手加额日:‘今日始见仁者之师矣!”
——摘自白专彝主编(中国通史第9卷明时期》等材料二用兵能用浩然之气,即是义理之勇,否则血气而已臭……兵众而不知律,必为寇所来。

——威继光《止止堂集) 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须兵士立得脚根定,则拽柴可以败荆,况精器乎!
——戚继光《练兵实纪·原火器) 从“时代与个人关系”角度,解读威继光的历史功绩(12分)
26. (10分)文化遗产保护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我国已经建立起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1985年和2004年,中国分别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确保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19年7月,故宫博物院推出“故宫名画记”“全景故宫”“玩转故宫”等7款数字产品,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并围绕这些数字资源展开保护、研究和利用。

——摘编自宁古喆《辉煌70年》等(1)阅读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4分)
材料二近百年来的国际文化遗产宪章、宣言、决议等文件繁多,其中重要的遗产保护文件多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制定。

摘录于下表
(2)图读材料二井结合所学,谈该你对国际遗产保护的理解。

(6分)
27. (8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0世纪中期,基辅罗斯与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进行贸易,在政治和经济上,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到俄语中并被广泛使用,例如十字架、修道士、哲学、逻辑性等。

13世纪,一些来自蒙古突厥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成为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的与游牧生活有关,如长袍、托运队,有的与国家架构、贸易相关,如国库、商队、可汗。

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亲自前往西欧学习,随之而来的词汇包括司令部、港口、船舱、船舵等。

18、19世纪,俄罗斯宫廷崇尚法国文化,法语成为俄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大量法语词汇融进了俄语中。

其中有的属于生活领域,如长沙发、衣帽间;有的属于艺术领域,如演员、芭蕾;还有政治、法律及军事名词,如行政区、议会、仲裁、侵犯版权、军队。

——摘编自王晓华《俄语外来词的多维度研究》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俄语在吸收外来词上表现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