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涵及其培养策略[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涵及其培养策略
摘要: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人生。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包括“倾听”、“观察”、“交流”、“思考”、“做题”、“质疑”、“应用”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的习惯。
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习惯内涵策略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人生。
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么重要。
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职责是教。
教什么?教知识、教学习方法,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学习的习惯。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呢?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包括“倾听”、“观察”、“交流”、“思考”、“做题”、“质疑”、“应用”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课认真倾听,集中注意力,这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认真倾听教师讲课;二是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做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才能做到多动脑、多交流。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怎样确保学生认真倾听呢?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认真倾听的情趣。
数学新课程,引入了许多学生喜问乐见的卡通形象和童话故事以及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认
真倾听的习惯。
2、及时鼓励评价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意志。
如“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老师的话意说得更清楚,真是会倾听的孩子。
”“你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真了不起!”“你把刚才这位同学的意思说得更完整,太棒了!”……这些独特的鼓励性的语言,能让学生体验到认真倾听的成就感,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数学新课程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创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只有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从情境图上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才能提出所要探究的数学问题,才能确保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和进行。
观察时要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去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习惯
数学教学活动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思维的交流。
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
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思维的交流和共享。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诱导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大数时: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生活中收集的有关大数的数学信息,小组内筛选出很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这个交流环节中,学生共享了收集信息的方法和策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长久这样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学生一定会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
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
学生只有在有效的数学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获得思考方法,建立数学思想,从而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进行数学思考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
法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也可同桌商量,然后汇报算法。
通过汇报算法学生共享了别人的思维过程,同时与自己的算法进行对比,从而优化算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现在有很多小学生做作业不认真,马马虎虎做完就去玩了。
有的学生在家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
有的一有不懂的题目,就马上问同学问家长,自己不动脑筋。
有的甚至不完成作业…因此,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做作业"习惯,应该从几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认真理解题意的好习惯。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图文结合的题,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图意,然后用完整的语言说出题意和问题,找出最关键的字词如“一共、剩下、每……”等,最后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理解题意的好习惯。
2、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在学校由四人小组长、大组长或教师检查督促,在家请家长配合检查督促。
3、作业独立完成。
做作业时不能抄袭他人作业,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他事情,要求作业认真,独立完成后再做其他事情。
4、要学会自我检查和评价。
学生做完作业后,要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养成认真仔细,不粗心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习惯
质疑,即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大胆尝试并鼓励学生质疑。
课间我总是主动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交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发问的习惯,我特别注意主动地多与那些平日沉默少言,性格内向的学生交流,鼓励他们质疑,遇到学生的独到见解不正确时,我总是微笑着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
我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还提出了奖励方法: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加两分操行分。
久而久之,在这和谐的气氛中,学生不再胆怯,也逐步形成了勇于质疑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的习惯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不少专家指
出,要重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注重学用结合,教师应在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来创设就问题情景,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如我要求学生把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写成数学日记,每周全班交流一次。
让学生评价出好的加分奖励。
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善于应用的好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数学教学细微未节之中,往往容易为我们所忽视。
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
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