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莉诗社在《红楼梦》中的三重哲学意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侯莉诗社在《红楼梦》中的三重哲学意味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

有直接引用古人的,有巧妙化用的,有小说人物自己创作的;咏物的、写景的、抒情的、记事的。

正如蔡义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一书中所言,“这是真正的'文备众体’,是其他小说中所未曾见的。


这些诗词的作用,也不同于以往的小说,不是简单地引用或吟诵,不是单纯的烘托气氛,不是简单地增加文本的文学性艺术性。

《红楼梦》中诗词的作用有多个层次,在人物塑造层面,这些诗词歌赋为人物量身定制,他们所引用的、吟诵的诗词是符合他们身份地位、学识修养、时空和语境的;在结构框架层面,红楼中的诗词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暗示着人物的命运,预示着家族的命运;在作家层面,诗词的大量出现充分体现出曹雪芹所处时代的风气和时尚,以及文人的生活、个人的经历喜好等。

《全唐诗》就是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刊刻的,这种家学渊源对曹雪芹有着很大的影响。

红楼中诗词曲赋的这些作用,让它们成为了小说文本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不能想象,如果《红楼梦》中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一副什么样的苍白面孔。

林妹妹不会是那个风流别致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湘云,香菱也不会是那个学诗到走火入魔的可爱香菱。

而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遇到美好的事物,只会说一个形容词,“这么大”。

曹雪芹不仅仅拘囿于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是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从个人行为上升成为一个集体活动,由个人对生命的感悟上升到集体的有意识地思考,由一个人抒发独特的情感上升到由群体共同发声。

诗社的成立和创作活动,在个人写诗填词的基本作用之外,又增加了诸多的深意。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

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是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体现出了曹雪芹的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红楼诗社活动的主题以花卉植物为主,依次是海棠、菊花、梅花、桃花、柳絮。

以花卉植物为主题写诗填词,是非常符合女子诗社特点的。

喜欢花卉符合一般女性的天然喜好。

花卉颜色缤纷,香气各异,视觉上嗅觉上带给人愉悦之感。

女性的敏感细腻,让她们对花卉的欣赏由外而内,由花联想到人,感同身受。

花开花落,自有时序,正如同女子的美好短暂的青春。

如此联想,便将女子与花卉的命运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由此可知,她们对世间美好的一切都充满关怀和敏感,而且能抓住那一瞬间的情趣和感悟。

古代闺阁女子的活动范围和空间非常有限,只能从自己的绣楼到花园,而花园中的各种花卉植物就是她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常生活中,女子们会簪花、赏花、插花,用花制作糕点、茶酒、香囊、脂粉。

还会用花点缀容貌,例如大名鼎鼎的梅花妆。

因此,在古代女子们相关的日常活动中,刺绣绘画、写诗填词、斗草簪花,花卉都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红楼诗社的主要成员是女性,唯一的男性成员宝玉还是“爱红”的代表人物,自然而然,花卉就成为了诗社创作的不二主题。

花卉植物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如同宝玉所言“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

曹雪芹笔下的花卉植物如同人一般,有生命有情感有灵性,都值得爱护和尊重。

诗社吟咏的主题,是对花植物的喜爱,是对自然的喜爱,更是对一切生命存在的尊重和珍惜,形成了花中见人、以花喻人、花人一体的创作意图,形成了曹雪芹独特的物我合一的境界。

花之娇媚鲜艳,是女性的青春和生命的象征;花之性格各异,是红楼群芳的品行喜好之异的映射;花之诗意韵味,是情感的寄托;花之枯萎凋谢,是薄命的必然悲剧命运。

花开花落,周而复始;人生、青春,皆一去不返。

将红楼群芳的性格、命运与花卉植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渲染出“群芳髓(碎)”、“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剧结局。

海棠诗社是诗社的发端。

大家积极参与,连不擅长写诗的迎春、惜春都参与其中。

大家制定了诗社的章程、活动场所、时间等细节,热情高涨。

白海棠的主题偶然得来,之后的格律、押韵、韵脚等都是随意而定。

诗社成员们都在一炷香的时间内完成了诗作,可见,个个都是文采出众、才思敏捷之人,称得上是“才貌双全”的佳人。

因为湘云的加入,立刻举办了第二次咏菊花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将大家的诗才诗情全部展现了出来。

咏菊花诗是精心策划、认真准备之后的产物,规模比第一次大,活动内容包括了赏菊赏桂,饮酒吃蟹、写诗填词,整个活动参与人员涉及到了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等人。

将写诗此等雅事,用赏菊品蟹饮酒等活动来衬托来加持,显示出大观园的兴盛姿态。

犹不足兴,又引出了螃蟹咏。

无奈的是,本来远离世俗的诗社主题瞬间回到现实之中,群芳的生活也从诗社回到了大观园之中,回到了贾府之中。

雅与俗,表面只是一诗之隔,却是心境上的千山万水之遥。

如果说以花卉为主题的诗词,体现了红楼群芳对生活的喜爱,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珍惜。

那螃蟹咏,则是无情地撕开了社会温情虚伪的面纱,如同揭开螃蟹的外壳一般。

让读者看到了群芳对社会、现实、历史的密切关注,她们不是脱离社会、现实和历史而存在的,身处深闺的她们其实格外清醒。

让群芳直面社会的残酷,现实的黑暗,大观园之外的复杂,贾府之外的无情。

宝钗所写的将是群芳未来要面对的人和事,“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她们比那些家族中的男性成员更敏锐地觉察到社会历史的波动、家族的衰亡变迁。

到芦雪广联句,诗社达到了鼎盛。

参与者12人,宝玉、黛玉、宝钗、李纨、探春、湘云、邢岫烟、李纹、李绮、宝琴、香菱、王熙凤。

共联句70句,咏红梅诗4首。

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气氛最为热烈。

正值大雪纷飞,新人加入,就让诗社充满了冬日的意趣和暖意。

诗社联句的起句由不识几个大字的王熙凤开始,结句由不擅长写诗的李绮结束,人人参与其中,人人享受其乐,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欢乐的氛围。

最冷的季节里,举行了最热闹的诗社活动。

引出联句活动的是烧烤鹿肉,比吃螃蟹更加“生猛”!由“啖膻茹血极腌臜的事”引出了“锦心绣口”,由大俗到大雅,引出了热闹非凡的联句。

联句结束了,惩罚宝玉去栊翠庵折红梅,引出了赏红梅,继而引出宝琴、李纹、邢岫烟的三首红梅诗和宝玉的乞红梅诗。

将这次诗社的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踏雪赏梅,佳句佳人,美不胜收。

到桃花社,出现了衰败的迹象。

仅黛玉写诗一首,未开始就已结束。

填写柳絮词已黯然失色。

湘云偶然填词《如梦令》,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可以看出她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对诗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柳絮,轻盈洁白,随风飘扬,迷蒙唯美;但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由春风吹拂,无方向无停歇,直到埋入尘土之中。

经历大观园变迁的他们,在诗句中奠定了悲哀凄凉的基调,仿佛自己就是那随风飘荡、无依而逝的柳絮。

大观园中最后一个团圆夜,“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结果“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

李纨王熙凤生病卧床,宝钗宝琴在自己家过节,迎春惜春早早离席而去,探春因为家族事务繁忙无暇游玩,连最热心的宝玉也因晴雯生病无心旁事。

只剩下黛玉和湘云联句,妙玉结尾。

湘云的“寒塘渡鹤影”,黛玉的“冷月葬花魂”,将中秋夜的凄清悲凉写了出来。

最有诗情的两个人,写出了最悲凉的诗句。

妙玉一针见血指出,“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

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并续写,“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却有心无力,既无法渡人,也无法渡己。

桃花诗社前,探春、李纨、宝钗治理荣国府,明显感受到了贾府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危机,看似高大牢固的大厦已经出现了坍塌的迹象,红楼群芳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力挽狂澜,治理贾府,改革弊政。

于是,在诗社中写诗填词不自觉地就把真实的想法表达了出来,想用去抵挡风暴骤雨,想要去扭转那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命运。

这个时候,“翻转”成了诗词创作的关键词,然而诗社没有等到“翻转”的那一天。

探春的改革没有改变贾府的衰败走向,怡红院纷争再起,贾敬去世了,尤二姐吞金自杀了,尤三姐拔剑自刎了,柳湘莲遁入空门出家了;桃花诗社准备开始时,世事无常,又被诸多琐事干扰,无法实现。

那些赏
风吟月、观花品茶的雅事,已经随着贾府的颓败衰落成为难以企及之事。

咏柳絮词后,引出放风筝,一只只断线的风筝没能带走她们的“晦气”“病根儿”,而是她们的命运如同柳絮一般随风飘荡,一去不返。

第一次诗社活动,大家点评诗作的审美标准是以“含蓄浑厚”为第一,“风流别致”排在其后。

到第二次咏菊诗的点评中,“新巧”成了审美的第一标准,“沉着”退居第二。

再到咏柳絮词,主题变成了“翻转”。

诗风不再要求是沉稳或新奇,而是“声调壮”。

再次启动诗社,本身就是一种“翻转”行为。

最后一次中秋夜联句,凄凉衰败之气已经太盛,延续了咏絮词的“翻转”主题,更加明确直白。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白雪的晶莹无法掩盖冬季的严寒,怒放的红梅无法阻挡寒冷的侵袭。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盛筵难再,如此热闹非凡、才情飞扬的冬日雅集终究是过眼云烟,愈繁华愈难以长久。

繁华喧闹之后,看破三春,谁把秋挨过,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曹雪芹设计的主题,看似花团锦簇,却烙印着世事无常、盛极必衰的感叹。

诗社主题和评价标准的变化,是群芳审美倾向、思想变化的体现,她们敢于在诗社中放飞自我,展现出自我的生命姿态,是曹雪芹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人生如梦
大观园的六次诗社中有三次是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诗词创作的内容、韵脚,第一次咏白海棠、第五次咏柳絮词、第六次中秋联句。

看似无心随意,却透露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无力,只能随波逐流。

最后一次中秋联句时,湘云就感慨,“偏又是'十三元’了”。

一个“偏”字,一个“又”字提醒着读者,这个“元”韵再次出现了。

上一次写诗押“元”韵,是第一次咏白海棠。

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最后一次联句和第一次诗社写诗,竟然押着同一个“元”韵。

偶然随意之下,都是躲不过的轮回,逃不脱的悲惨命运,生命的轨迹不知不觉间画了一个圆。

红楼诗社,始于“元”韵,而终于“元”韵。

梦,有开始的时候,就有破灭的时候。

六次诗社中有两次用“梦甜香”计时,第一次咏白海棠和第五次咏柳絮词。

此香的名字,正如同群芳在大观园里自由地写诗,展现才情,抒发心意,如同美梦一般香甜。

填柳絮词时,紫鹃也为大家点燃了一支“梦甜香”。

香,相同;燃烧的时间,相同;但群芳的处境、心境已大不相同。

诗社在“梦甜香”中开启,也在“梦甜香”中谢幕,如烟如梦一般散去无痕,刚好展现了曹雪芹“人生如梦”的哲学主题。

所有的偶然背后,都是有意为之的必然。

红楼诗社,若隐若现地勾勒出了红楼的命运,一笔一画地书写了人物的生命历程,时断时续地画出了一个轮回的圈,起点也是终点。

“草蛇”蜿蜒曲折,“灰线”时隐时出,但却把开始与终点相连接。

群芳们在白海棠诗中隐隐透露出的悲凉之气,在咏柳絮词中依然萦绕不散,悲剧意味更加浓郁。

悲剧始终不可逃脱,兜兜转转,绕来绕去,最终都会走向开始早已设定好的结局。

白海棠的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秋雨,“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菊花的傲霜高洁,却挡不住季节的轮回,“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梅花的红艳倔强,却挡不住命运的无常,“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桃花的娇柔鲜妍,却经不起风雨的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柳絮的洁白轻盈,却经不住人世的生离死别,“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离开了红楼诗社,迎春是懦弱的,惜春是孤介的,探春是功利的,李纨是枯槁的,湘云是憨傻的,宝钗是无情的,黛玉是爱哭的。

但是在诗社里她们都绽放出了满身光华,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生命色彩,不只有悲剧的阴翳与无奈。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

所有的主题无一不透露着“美中不足,好事多磨”,“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宿命思想。

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是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曹雪芹无奈地发现,即使自己已经意识到家族在一步步走向衰亡,自己也清晰地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腐朽,也努力尝试了各种办法去改变去扭转,最后却发现只
剩下了一声叹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座曾经庇护自己的大厦轰然倒塌,连同自己一起埋葬。

群芳的诗词,便是他的代言。

结语
《红楼梦》中数量众多的诗词,已经让整个文本充满了诗意,展示出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文学性。

让读者记住了林黛玉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记住了宝玉的“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曹雪芹又加入了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悲剧性叠加到无以复加。

因为诗社,出现了诗号为“潇湘妃子”的黛玉,出现了探春“蕉下客”分不清梦与现实的人生,出现了宝钗对衰亡命运的翻转。

在大观园中,每一个女子的经历是个体的悲剧,一群女子的经历是集体的悲剧,一个诗社的兴衰是社会时代的悲剧。

如果说红楼里有四个叙事空间,太虚幻境、宁国府、荣国府和大观园,那诗社就是第五个叙事空间。

如果说红楼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时间顺序,那诗社就是五个季节。

因为诗社,让曹雪芹的灵魂有了安居之所,承载了他的思考,寄托他的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