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外国语学校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理科政治学科试卷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本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共2页。
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4.保持答题卷清洁、完整,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5题)
1、关于哲学的产生、正确的观点有()
①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的产生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③哲学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思考;④哲学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
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②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
④要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主张物质和意识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D、夸大意识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4、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移动用户编辑短信到×××,联通用户编辑短信到×××,小灵通用户……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及今生命运”这种广告()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表现
B、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D、认为世界本质是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A、没有科学依据
B、历史观是唯心的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D、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6、哲学的基本问题为 (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问题
C.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7、“心外无物”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分别属于 (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①世界是否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②意识对物质是否具有反作用
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④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然而,哲学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
哲学智慧产生于( )
A.人类的思维活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
C.人类的生理活动
D.人类的科学活动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1、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
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
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12、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规律的客观性服从人的主观能动性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13、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
A.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B.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C.人的思维的变化和发展
D.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4、《刻舟求剑》的楚国人,错在( )
A.离开运动谈物质
B.离开物质谈运动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
D.肯定了物质是运动的
15、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B.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静止就是不运动
16、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本质角度看的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思是对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7、下列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A.客观性
B.无限性
C.有用性
D.反复性
1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客观上说是由于( )
①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有限的②人的立场、观点、知识水平影响人的认识
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④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22、下列说法中正确反映发展的实质是()
①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②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③发展具有普遍性④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卧佛寺”是英语office(办公室)的谐音。
有人认为想进办公室做白领就要到“卧佛寺”烧香拜佛。
对此,你认为这种说法违背了事物联系的( )
A.多样性
B.客观性
C.普遍性
D.统一性
24、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
①整体性②有序性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复杂性和多样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5、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A .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材料1: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现、印尼火山喷发引发大面积地震、海啸……
材料2:2014年初冬时节,黑龙江发生大范围暴雪天气,交通受阻,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受到极大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心,省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制定周密的计划,广大武警官兵和民众充分发扬吃苦耐劳的战天斗地精神,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1)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我们应怎样看待自然灾害,做好预警自救工作?(20分)
(2)说明材料2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15分)
27.建国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
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78年,为严格控制。
1958年和1959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限制。
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
1984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
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
2010年5月,国务院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2015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务院全面取消了暂住证,实施了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15分)
高二理科政治答案
一.选择题
1—10BADBB AABBC 11—20CADAD DBA BC 21—25 ADB AB
二、非选择题
26.(1)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也有其固有的规律。
因此,我们要理智、冷静对待。
②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和利用规律。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做好预警自救工作,把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2)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及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省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制定周密的计划体现了这一点。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武警官兵和民众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取得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即体现了这一点。
27. (1)认识具有反复性。
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1975年宪法又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2010年实行居住证制度,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我国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
我国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21.材料1: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面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2: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请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2.材料1: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现、印尼火山喷发引发大面积地震、海啸……
材料2:2010年初冬时节,黑龙江发生大范围暴雪天气,交通受阻,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受到极大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心,省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制定周密的计划,广大武警官兵和民众充分发扬吃苦耐劳的战天斗地精神,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1)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我们应怎样看待自然灾害,做好预警自救工作?(12分)
(2)说明材料2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10分)
23.建国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
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78年,为严格控制。
1958年和1959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限制。
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
1984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
2010年5月,国务院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
21.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培养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们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22. (1)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也有其固有的规律。
因此,我们要理智、冷静对待。
②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和利用规律。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做好预警自救工作,把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2)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及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省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制定周密的计划体现了这一点。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武警官兵和民众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取得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即体现了这一点。
23. (1)认识具有反复性。
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1975年宪法又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2010年实行居住证制度,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
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我国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
我国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二、文字题
23.北方某县地处城市边缘的山区,山多地少,长期以来只从事单一的粮食种植业,越种越穷。
近几年来,他们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实际,一方面修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教会农民科学种植,发展起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生产,对蔬菜进行真空保鲜包装,销售到周边大中城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又聘请科技人员,引进高新技术办起了蔬菜、药材加工厂。
为了使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出去,组织起上万人的专业销售队伍,该县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能够脱贫致富的原因。
24.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出现日益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继去年西南5省遭遇百年不见的大旱,2010年7月以来,南方多省又相继遭遇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形成大面积洪涝灾害,而刚进入初冬,东北地区便遭遇暴雪袭击,让人们防不胜防。
从大旱、大涝到大雪,全国上下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心协力抗灾救灾。
在此过程中,人们也在思考造成灾害的原因。
旱、涝、雪的直接原因在于降水的多少,而大的气候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各种极端的气候事件。
而灾害背后更有人祸因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利设施不足,各种应急不力等。
灾害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这些经验教训,对今后的工作意义重大。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论道理的?
二、文字题
23.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是该县农民能够脱贫致富的主要原因。
(2)从当地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本地的实际,修筑公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材,发展当地经济。
(3)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该县充分研究市场,深层加工,组织销售,培训科技人员等,都是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4. (1)全国上下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心协力抗旱排涝,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体现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
(2)在抗灾救灾的过程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反思原有发展理念,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以及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从灾害形成的原因到总结经验教训,继而形成新的科学发展认识,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