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山地的形成》
理科第 4 组 NO.14
高中地理刘畅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
2、认识褶皱的形成过程与基本形态特征
3、掌握正确判别背斜、向斜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褶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活动探究等案例,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山地的成因,让学生掌握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用实际
案例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褶皱的形成过程
2、理解背斜、向斜的倒置成因
难点:
1、掌握背、向斜的地形倒置成因
2、正确判别背斜、向斜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书本筷子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

华山、庐山等名山的景观图片新
【提问】

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动画演示】
褶皱的形成过程
【讲解】
通过动画讲解褶皱的概念
基【书本演示】
础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学两个基本形态——背斜、向斜

【讲解】
通过动画和书本演示,得出
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
成谷”
【画图】
在黑板上画出背斜、向斜的一般
示意图
学生活动
观察山脉图片
思考山脉成因
带着问题观看褶皱形成的动画
通过动画,得出基本概念
从演示中感性认识褶皱,掌握基础知识,发挥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理性思维,得出背斜、向斜的一般特征
【读图分析】
观察示意图,分析背斜、向斜的岩层新、老分布特点
重【画图】
在示意图上,画一条水平的直线
穿过褶皱的中心
观察示意图,分析岩层的新、
老分布特征,思考背斜、向斜
的判别方法

点详解【提问】
如何判别背斜、向斜?
是根据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一
般特征,还是应该采用岩层的新、
老特点进行判别?
【演示】
用一次性筷子演示背斜岩层顶部
的张力作用。

在一般示意图上进行修改,画出
倒置后的示意图
仔细观察筷子演示和修改后的
示意图,结合教师的讲解,从
内、外力作用,全面理解地形
发生导致的成因
【讲解】
分析地形倒置现象成因: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层疏松,
容易被侵蚀成山谷。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硬,从背斜、向斜的复杂演变过
不易被侵蚀,反而会形成山岭。

程中得出,根据新、老岩层
进行判别才是更加科学的方

【思考】
从复杂的地形倒置现象,得出正确的判别方法
重【活动探究】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74 页活动探究
自主完成前两题,有关于背
斜、向斜的判别与成因分析
难点
详解【讲解】
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
在背斜;而水的密度大,由高出
向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小组讨论第三题,有关于隧
道修建的选址
从受力来看,背斜的岩层走向类
似于石拱桥,其顶部不易下塌,
且能保证正常施工安全,背斜处
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便于施工,
所以隧道应选在背斜处
宏观分【读图】
通过仔细观察课本
图片
【讲解】
73 页版块构造
观察版块构造的图片,听讲
思考
从宏观的角度,结合板块构造学

说来解说海陆分布,山地形成的
成因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完【归纳】
成表格,归纳知识自主
指导学生完成知识表格填补,自
归纳
主归纳
任务
【预习任务】
课后完成预习任务布置
找出褶皱与断层的区别,以及断
层对应的名山
补充:自主归纳所用表格
地表形态
褶曲岩层的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
早期晚期背斜
向斜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
1、概念背斜:向上拱起,中间岩层较老
2、基本单位:褶曲
向斜:向下弯曲,中间岩层较新
二、演变过程
1、倒置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倒置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三、判别方法与应用
四、宏观分析:板块构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学习了褶皱的相关知识。

根据课标要求、学情分析,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重、难点,并据此
设计的教学方法能否在课堂中展现其作用,达到为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目的,充分发挥其空间想象能力与理性思维,尤为关键。

通过整节课程,以学生作
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层层递进,化抽象为具体,从理论过渡到实际生活中,希望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