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新课标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 2.1.2 考向二 分析综合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 隐含 信息
四、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
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
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这相邻的上下句常常隐含着解题的信 息。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后果,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 下利用科学技术,达到与自然共济(适应、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抓住 标志 词句
理清 思想 脉络
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 总是围绕中心展开的,各语句之间都有一定的语脉 ,语脉在内容组合上就体现为文章思路,而文章结 构只是思路的外在形式而已。
关注 内容 疏密
分析结构时,要认真研究各句段的内容,揣摩其与 前后相邻句子或语段的语意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 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句段一般属于同一个 层次。
小、同与异、轻与重的关系,将偶然说成必然,将已然说成将然,
将或然说成必然……
4.漏——遗漏重要信息点,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另一面,断章取义。
5.凑——胡编乱凑,望文生义,无中生有,东拉西扯,真
假夹杂,随意组合信息编选项。 6.离——选项所述的内容脱离题干要求,答非所问,乱说
一通。
二、文章结构的把握 文章结构的把握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突破: 把握 文章 结构 论述类文章常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 题)、结论(解决问题)组织文章结构,本论部分 的结构层次大致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 式等四种形式。 文中有一些特殊的标志性词句,如领起句、总结句 、过渡句、呼应句、顺序句、关联词、指代词、范 围词、类别词等,它们往往能体现文章结构,为我 们分析文章结构提供重要参考。
第二步:紧扣题目,ຫໍສະໝຸດ 心查找信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查找信息: 1.投石探波法。将题干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 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上,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层 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 一句、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 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根据该句
的前后文,我们可以判断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针对的 依然是“科学技术”,并且是相对于“技术性思维”的另一端, 即前文所谓的“与自然共济”。再结合“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 备的变革”“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等信息,组织答
案就比较容易了。对于文中关键语句的具体内涵的理解类的题
与自然的关系,争
与自然的共济。②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 取人与自然的共济。
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 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
③用都江堰成功治 水的事例,进一步
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天人合一的
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
阐释人对自然不能
一味改造。并从哲
审清题干是关键,题干一般会问“原因”“结果”“表现”等,
要防止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解题指南】 第一步:细心审读题干,明确筛选范围。题目要求是对 “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的分析,相关信息出 现在文本第二段。 第二步:深刻理解句子内涵,在文中查找相关信息所在段 落,整体感知,第二段先是阐明“行动的自由”的超前会带来 灾难性后果,然后揭示了制约“对真理开放”的因素。第三段 开头揭示科技发展并不完备,尚不足以“对真理开放”。
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与自然和谐共处。
【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1.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
褊狭。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
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 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理解 核心 词句
遵循 主要 线索
把握 文章 层次
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 和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 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 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关键语句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又 有其深层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 才算真正理解阅读材料,吃透作品意旨,从而准确 归纳和概括文章中心。隐含信息有时还体现在注释 中。
人的引水目的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 学角度阐释现代技 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 术的本质,注意 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 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③
“这”所指代的内 容。
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 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 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 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⑤
第三步:找到每一个选项在文中对应的信息,联系语境,
细心思考,判定选项。题中B项揭示了自然的法则,并非题干要 求的“原因”。
答案:B
【分析概括主旨】2.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3分)( ) B.真理是整体的。 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
A.人类应顺从自然。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全文信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答题时可采用 追根溯源的方法,到文中辨别、筛选相关信息,“对真理开放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出现在第二段。A项内容与D项的部分内 容紧承此句,均为正确选项;根据第三段首句“其实,在这个 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 做好准备的变革”,以及结尾句的信息,可以确定C项是原因之 一;而B项出现在第一段,是自然灾害给人类的启示。此类题目
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 是改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
②剖析“改造自然” 的本质及弊端,提 出自己的观点:人
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
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 地盘全部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 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
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 类适应与协调自己
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
同。对于有增加、减少或转移表达的部分,要仔细辨认。看选 项是否设置了陷阱,形成了干扰。设置了陷阱的项,就是与原 文表达不同的项,依据题干要求就可以准确选择。主观题则要 参考赋分,整合信息,分条作答。
【想一想】如果清楚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手法,也能提高我们 做题的准确率。结合前面所学,你能总结一下干扰项的设置类 型吗?
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
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 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⑥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中正
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
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 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
⑦以遗传工程为 例,揭示科技发 展并不完备,尚 不足以“对真理 开放”。 ⑧在剖析“技术 性思维”缺陷的 基础上,提出了
站,因为他们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
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 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
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
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 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① “改造自然”是
科技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
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
三、中心意思的概括 中心意思的概括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突破: 文章中能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或句子 ,往往是理解文章、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关键。这 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 标题中。 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精研脉理,把握 思路,概括文章具体内容,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寻找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和标志性的语 句。
【拓展延伸】
1.删——删除原文的关键性的限制性成分(状语、定语、补 语),造成原意改变,使表意范围、程度轻重等被扩大或缩小。 2.调——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如主客颠倒、种 属概念关系倒挂)或时空顺序错乱。 3.改——变换说法。包括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赅全, 故意曲解,自相矛盾,歪曲现象与本质,颠倒因果,强拉因果, 混淆部分与整体,改变肯定与否定,混淆先与后、有与无、大与
一、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第一步:读文审题,明确标准要求。 整体阅读全文是答题的基础,阅读时必须掌握以下两方面
内容:一是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时要充
分利用文章的标题和注释,善于通过文章的关键句子进行突破。 审读题干,明确筛选和整合的标准和要求。再次阅读全文, 阅读时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
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⑦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 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 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 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
“另一种完全不
同的思维”,即 遵循自然规律,
么。⑧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
目,我们一定要回到相应语段,防止放弃原文,另起炉灶。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解题指南】 第一步:结合语句的位置初步断定理解品读句子的范围。 一般来说,句子的位置不同,其所统领的范围也就不一样, 因此,理解其内涵的品读区域也就不同。本题所要理解的句子 在最后一段,要理解其内容就需要结合其总体的范围分析。 第二步: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整合答案。 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那些需要理解的语句,要特别注意
息,有关“真理”的论说只是从哲学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 系,而从第一段对都江堰的论述结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
质”,以及文章最后一句话“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
影响?”等都可以概括出本文主旨是“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而“人类应顺从自然”则偏离了主旨。对于主旨类题目,我们 要防止以偏赅全的错误。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解题指南】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本,从整体或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 的句子,形成整体印象。文章首先针对日本核电事故,提出话 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然后剖析“改造自然”思想的弊端, 提出自己的看法“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最后从各个层面加
考向二
分析综合
三年2考 高考指数:★★★
(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9分)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的人对科技文明的
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 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
批注:阅读密码 ①通过日本的核 电事故,反思科 技文明的脆弱, 揭示文本话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
④揭示人类行 动的自由应该
后发于它的。④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 是在“对真理
开放”之后。
⑤从反面阐述 “行动的自由” 的超前会带来 灾难性后果。 ⑥从正反两面 阐释制约“对 真理开放”的 因素。
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往往不能
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 成的视野的褊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
以论证。
第二步:审读题干要求,把握命题意图,四个选项均与文 章话题有关,但作为主旨可以统摄全文的只有一项。
第三步:在把握文本,明确作者在文中所持观点的基础上,
判定选项。A项“顺从自然”说法片面,B、D两项不是文章要阐 释的重点。
答案:C
3.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 的具体内涵。(3分)
2.借助“标志语”。
角度性 标志语
标
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 如首先、其次、不过、那么等
志
语
结构性 标志语
【特别提醒】查找信息时谨记三点:①信息筛选的标准要明确; ②信息存在的区间要明示;③信息整合的要点要清晰。
第三步:排除确认,筛选作答。 选择题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