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常见的酸和碱(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常见的酸和碱(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总结,正确的是()
A.电解水实验表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浓H2SO4、NaOH都具有吸水性,故它们都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C.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D.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所以金属腐蚀过程中一定有能量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浓H2SO4、NaOH都具有吸水性,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干燥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解析:D
【解析】
【分析】
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浓H2SO4、NaOH都具有吸水性,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干燥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详解】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A不正确;
B、浓H2SO4、NaOH都具有吸水性,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干燥二氧化碳,故B不正确;
C、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C不正确;
D、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金属腐蚀属于化学变化,一定有能量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2.下列关于常见酸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A.浓NaOH溶液具有强碱性
B.浓盐酸在敞口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溶液质量减小
C.浓硫酸需要密封保存是为了防止其与氧气反应
D.Ca(OH)2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碱的通性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强碱性,故A正确;
B、浓盐酸有挥发性,敞口放置HCl会逸出,溶液质量会减小,故B正确;
C、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最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碱的通性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强碱性,故A正确;
B、浓盐酸有挥发性,敞口放置HCl会逸出,溶液质量会减小,故B正确;
C、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最后变成稀硫酸,所以必须密闭保存,浓硫酸不会和氧气发生反应,故C错误;
D、Ca(OH)2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故正确。

故选C
3.醋酸(化学式为C2H4O2)是食醋的主要成分,其水溶液显酸性。

下列有关醋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醋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醋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C.向醋酸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D.一个醋酸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答案:D
【解析】
A、醋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2)=6:1:8,其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正确;
B、根据醋酸(C2H4O2) 的化学式可知,醋酸是由碳、氢、氧
解析:D
【解析】
A、醋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2)=6:1:8,其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正确;
B、根据醋酸(C2H4O2) 的化学式可知,醋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C、醋酸是一种酸,其水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正确;
D、一个醋酸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中不含其他分子,错误。

故选D。

点睛: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4.下列是分析已变质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实验,其中合理的是()
②确定成分取少量溶液,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③测定纯度取一定量溶液,加入盐酸,用氢氧化钠固体吸收生成的气体,称量
④除去杂质取溶液,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NaOH变质为,检验用稀盐酸;②确定成分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向滤液中加入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成分中一定有NaOH,若无红色出现,则成分中无NaOH;③Na
解析:D
【解析】
【详解】
①NaOH变质为,检验用稀盐酸;②确定成分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向滤液中加入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成分中一定有NaOH,若无红色出现,则成分中无NaOH;③NaOH固体不仅会吸收二氧化碳,还吸收水蒸气,称量后导致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偏大;则碳酸钠的质量偏大,即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小,纯度偏小;④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过滤即可得到氢氧化钠溶液;故合理的是
①④。

故选D。

5.下表是某酸碱指示剂在不同的pH范围内显示的颜色
颜色红橙绿蓝紫
pH范围1~34~56~78~1011~14
向滴有少量该指示剂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的颜色变化是( )
A.由红到蓝B.由绿到橙C.由蓝到绿D.由紫到红
答案:A
【解析】
因为稀盐酸的pH<7,显酸性,蓝色和紫色表示溶液显碱性,可以首先排除C、D 两个选项;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的pH会由小变大,而B选项的pH 是由大变小,也错误;A选项这两点都符合。

【解析】
因为稀盐酸的pH<7,显酸性,蓝色和紫色表示溶液显碱性,可以首先排除C、D两个选项;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的pH会由小变大,而B选项的pH是由大变小,也错误;A选项这两点都符合。

6.在总结化学知识时,以下归纳或判断正确的是( )
A.可作保护气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
D.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都可以作保护气,错误;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但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比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错误;
C、根据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都可以作保护气,错误;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但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比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正确;
D、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不一定是酸,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但是二氧化碳是氧化物,错误。

故选C。

7.食醋中含有醋酸,下列使用食醋肯定不能达到目的是()
A.除去水壶壁上的水垢
B.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C.除去菜刀上的铁锈
D.鉴别黄金饰品中是否含有铜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使用食醋能达到除去水垢的目的,选项正确;
B、食醋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选项正确;
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醋酸反应
解析:D
【详解】
A、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使用食醋能达到除去水垢的目的,选项正确;
B、食醋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选项正确;
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醋酸反应,使用食醋能达到除锈的目的,选项正确;
D、铜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不能与醋酸反应,使用食醋不能达到目的,选项错误,故选D。

8.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在滤渣中()
A.只有银B.只有银和铁
C.可能含有锌D.一定有银、铁、锌
答案:B
【解析】
【详解】
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硝酸银、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铁>氢>银,铁粉不能与混合溶液中的硝酸锌发生反应,所以在滤渣中不会有金属锌;则铁粉只与AgNO3溶
解析:B
【解析】
【详解】
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硝酸银、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铁>氢>银,铁粉不能与混合溶液中的硝酸锌发生反应,所以在滤渣中不会有金属锌;则铁粉只与AgNO3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而在反应后的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铁粉过量,故滤渣的成分为铁和银,B正确。

故选:B。

9.如图所示是A、B、C和Fe四种金属在盐酸中反应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C一定是铜
B.金属A不能制取氢气
C.铁能从B的盐溶液中置换出B
D.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B>Fe>C
答案:D
【详解】
A 、C 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说明了C 位于氢的后面,可能是铜,也可能是银、金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 、A 能和稀盐酸反应,可能是镁、锌等,实验室中就是利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该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C 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说明了C 位于氢的后面,可能是铜,也可能是银、金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 、A 能和稀盐酸反应,可能是镁、锌等,实验室中就是利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 、B 比铁活泼,因此铁不能从B 中盐溶液中置换出B ,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 、A 和稀盐酸反应最剧烈,B 次之,铁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慢于B ,C 不能和稀盐酸反应,因此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A >B >Fe >C ,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

10.在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盛有相同质量分数、等体积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把天平调到平衡,在左边烧杯中加入6.5g 锌粒,为使天平最终保持平衡,右边的烧杯中应放入铝粉的质量为( )
A .5.4g
B .5.68g
C .6.5g
D .7.09g 答案:D
【解析】
【详解】
设左边烧杯中加入6.5g 锌粒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
x ==0.2g ,6.5g 锌粒可制得氢气0.2g
由此可知,天平左边增重6.5g ﹣0.2g =6.3g ;要想使天平最终保
解析:D
【解析】
【详解】
设左边烧杯中加入6.5g 锌粒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
2442+=Zn H SO Zn +6526O .S H 5g
x
652=6.5g x
x =6.5265
⨯=0.2g ,6.5g 锌粒可制得氢气0.2g 由此可知,天平左边增重6.5g ﹣0.2g =6.3g ;要想使天平最终保持平衡,右边也要增加6.3克。

设需加入铝的质量为y ,
()2424232Al 3H SO Al S +=+m
5464O 3H 8y
6.3g
↑∆
54y =48 6.3g
解之得:y ≈7.09g 。

故选:D 。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是解题关键。

本题中要想保持天平平衡应使两边增加重量相等,增加的质量等于加入金属的质量减去生成氢气的质量。

11.向滴有酚酞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 与加入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
B .A 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HCl 、NaCl
C .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
D .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B 、A 点时溶液的pH 小于7,溶液的pH 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 和NaC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B 、A 点时溶液的pH 小于7,溶液的pH 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 和NaCl ,故选项说法正确。

C 、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溶液显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 、滴有酚酞溶液的盐酸溶液显无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溶
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2.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澄清石灰水属于纯净物B.纯碱属于碱
C.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D.干冰属于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澄清石灰水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C、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澄清石灰水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C、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3.如图所示装置(不可倒置)有多种用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
B.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B端进入
C.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
D.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气体从B端通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B端通入;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A端进入;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
【解析】
试题分析: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B端通入;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A端进入;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气体从A端通入。

故选C.
考点:气体的收集
1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稀释浓硫酸B.滴加液体
C.检验氧气D.称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烧瓶用玻璃棒引流),并不断搅拌,使稀释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使用胶头滴管时,应垂直悬空,不要伸入容器内,故B不正
解析:B
【解析】
【详解】
A、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烧瓶用玻璃棒引流),并不断搅拌,使稀释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使用胶头滴管时,应垂直悬空,不要伸入容器内,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
C、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保证带火星部分与气体完全接触),若木条复燃,则气体是氧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时,因氢氧化钠易潮解,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将NaOH放在烧杯内再称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推理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某物质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B.通过小磁针静止时S极的指向能够判断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
C.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D.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答案:C
【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酸碱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某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C
【解析】
【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酸碱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某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物是该物质与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故A不正确;
B.通过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能够判断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故B不正确;
C.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C 正确;
D.酸碱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酸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金属氧化物和酸,非金属氧化物和碱都能生成盐和水。

16.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A.溶液中滴入石蕊仍为紫色
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
C.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
D.溶液中滴入酚酞不显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
酸性和中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酸性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碱性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石蕊仍然是紫色。

故选B。

解析:B
【解析】
【详解】
酸性和中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酸性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碱性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石蕊仍然是紫色。

故选B。

17.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详解】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
解析:B
【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详解】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A不正确;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C不正确;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水汽化吸热,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灭火方法: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18.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待充分反应后过滤,以下说法:①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可能有锌或铁②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液可能呈蓝色③在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则滤液中一定存在4种溶质④在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白色沉淀,则滤液中至少存在3种溶质。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铁>锌>氢>铜>银,可知,铁不能与硝酸锌反应,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铁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铁>锌>氢>铜>银,可知,铁不能与硝酸锌反应,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铁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

【详解】
①铁不能与硝酸锌反应,滤渣中不可能有锌,说法错误;
②在滤渣中有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生成,说明铁反应完全,硝酸铜可能有剩余,滤液可能为蓝色,说法正确。

③在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有硝酸银,则硝酸银未被反应完,则此时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为:硝酸亚铁、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说法正确。

④在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白色沉淀,说明硝酸银反应完全,此时滤液中至少存在硝酸亚铁、硝酸锌,说法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可以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分析。

1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石墨做电极
B.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
C.用石墨粉做润滑剂
D.用铁做成铁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经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经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酸能和碱的中和反应,是由酸的化学性质决定的。

考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经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经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酸能和碱的中和反应,是由酸的化学性质决定的。

考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0.检验一瓶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下列不能用作检验试剂的是
()
A.澄清石灰水B.酚酞试液C.盐酸D.氯化钡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澄清的石灰水主要成分是Ca(OH)2,能发生反应:Na2CO3+Ca(OH)
2═CaCO3↓+2NaOH,可观察到白色沉淀,能说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选项正确;
B、溶液中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澄清的石灰水主要成分是Ca(OH)2,能发生反应:Na2CO3+Ca(OH)
2═CaCO3↓+2NaOH,可观察到白色沉淀,能说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选项正确;
B、溶液中的NaOH无论是否完全与CO2反应,氢氧化钠变质后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都是碱性的,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用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选项错误;
C、盐酸能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可观察到气泡生成,选项正确;
D、氯化钡溶液能发生反应Na2CO3+BaCl2═BaCO3↓+2NaCl,可观察到白色沉淀,选项正确,故选B。

21.下列有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B.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C.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 D.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省略了,所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解析: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省略了,所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不是16g,故A说法错误;
B、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要选择量程比所量取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所以可以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故B说法正确;
C、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pH值的整数值,无法精确到小数点,所以pH试纸不能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故C说法错误;
D、根据空气中的成分以体积含量计算,氧气约占21%,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22.托盘天平两边放两个等质量的烧杯、内装浓度和质量都相同的稀盐酸,若左杯中投入一块生石灰,向右边杯中投入一块石灰石,且两块固体质量相等,则反应后天平的指针将()
A.偏向左边
B.偏向右边
C.仍指零处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生石灰即氧化钙,虽与盐酸反应,但无气体生成;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两固体质量相等,由于石灰石一侧产生气体,故质量减小,天平指针偏向另一侧。

选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生石灰即氧化钙,虽与盐酸反应,但无气体生成;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两固体质量相等,由于石灰石一侧产生气体,故质量减小,天平指针偏向另一侧。

选A。

23.如图所示是X、Y、Z三种金属在容器中的反应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Z三种金属均发生了置换反应
B.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X>Z>Y
C.若Z能从金属Y的盐溶液里置换出Y,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X>Z>Y
D.若X为金属锌,则Y可能是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X和稀硫酸反应,Y、Z和稀硫酸不反应,则X比Y和Z活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