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第五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第五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豫园灯会里看“一夜鱼龙舞”,商场里随处可见龙主题装饰,上海图书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纷纷推出寻“龙”活动……甲辰龙年将至,人们身边的“龙”含量达到了顶峰。

虽然每年生肖都是农历新年的重头戏,但在中国,民众对“龙”的热情远远超出其他生肖,这是为什么呢?
“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龙是神物,其他都是普通的生物。

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龙是民族的图腾,是我们的精神象征。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教授表示,中国人对龙的喜爱包含着崇拜之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绝大多数都是现实中存在的生物,只有龙是想象出来的神灵。

如果进一步细究,龙是多种动物的“融合体”。

在众多说法中,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龙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形成于图腾合并。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著名学者闻一多,他在1940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形,他认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龙这一神圣的形象蕴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等含义,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

后来,“龙”成了帝王的符瑞和标志,许多帝王的出生都与龙有关。

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龙文化不仅是各民族统治者的符号,各族人民也以龙为吉祥符号。

如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史诗与民俗故事中,龙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叙事与信仰对象。

也因此,龙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符号。

田兆元还提及,中国与龙相关的节日和民俗十分丰富。

“舞龙灯”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舞龙。

据说舞龙灯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一种祭祀和祈雨的仪式,后来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

如今,舞龙灯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遍及中国、
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地。

特别是在春节、元宵节,舞龙灯活动最为盛行。

春节过后不久,就有“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说的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象征“龙角”)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

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仍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有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与龙抬头相关的习俗众多,现在依然广泛流传的是在这一天“剃龙头”,人们相信在“二月二龙抬头”之际理发,自己一年的运势可以随着升起的龙一起腾飞。

这是典型的把自己当做了龙的传人。

五月初五“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赛龙舟相传为楚国人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竞渡。

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传说。

人们亦祭龙以求雨水、丰收等。

赛龙舟是中国人的狂欢节,感恩英雄和健康生活,在中国长期保留下来。

(摘编自杨宝宝《十二生肖里中国人为何偏爱龙?》)材料二:
龙年将至,“龙行鱻龘”成为了当下最火的祝福语,也与“欣欣家国”一起成为2024春晚的主题。

其中的“”字结构独特,非常罕见,不少地方还特意标上了它的读音—dá。

“龙行龘龘”,出自《玉篇·龙部》:“,龙行鱻龘也。

”“龙行龘龘”形容的是龙行飞舞的样子,“”是用于书面语的双音节形容词,其用法类似于“湖水泱泱”中的“泱泱”“太行巍巍”中的“巍巍”。

“泱泱”形容水面广阔,“巍巍”形容山体高大。

较生僻的汉字重新被人们关注并使用,这种现象近年在网络空间比较活跃,比如“囧”“槑”“又双聂”等。

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这些生僻字仍能在特定语境里表达其特定的含义;二是使用这些生僻字能在特殊语境里满足新的表达需求。

上海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王敏认为:“这些用法,很像是一种文字游戏。

从构字理据看,是汉字独特的象形、会意功能给了这种文字游戏施展的空间。

从交际效果看,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用字方法可视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临时的活用。


他表示,使用这些生僻字时,还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弄懂再用,不要想当然,不要误用。

比如“龙行”是希望龙年大吉大利,“龙”越多越好。

但我们一查辞书,会发现还有一个包含四条“龙”的字,那样叠字成词的话有八条龙不是更好吗?“但是,过犹不及,因为该字的读音为zhé,意思是啰唆、唠叨,另外是作为‘营’(恐惧、丧胆的意思)的异体字,与龙飞舞的样子无关。


第二,要注意使用场合和对象。

王敏认为,如果是公共媒体,最好加注说明读音、含义。

如果是私人传播,最好不要发给年龄大、上网少的朋友。

总之,就是不要因为使用生僻汉字,造成不必要的交际障碍。

(摘编自罗昕《祝福语“龙行”火了,你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吗?》)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说中炎帝等许多民族始祖的诞生都与“神龙”传说相关,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被称为是“龙的传人”。

B.舞龙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相传起源于汉朝,由后来的祭祀和祈雨的仪式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

C.当代“囧”的用法是一种文字游戏,从构字理据上看是汉字独特的象形、会意功能赋予了它生存空间。

D.十二生肖大多数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生物,只有龙是想象出来的神灵,是多种动物的“融合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龙的喜爱包含着仰慕,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龙起源干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完备于图腾合并。

B.由专家建议可知,对于生僻字祝福语,公共媒体最好加注说明读音、含义,个人之间最好谨慎转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交际障碍。

C.较生僻的汉字在大众视野下重新被人们关注并使用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这些生僻字能在特殊语境里满足特殊的表达需求。

D.在西南各族人民的史诗故事中,龙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叙事与信仰对象。

因此,龙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符号。

3.下列生活情境中,最不符含材料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小张在江淮地区田野考察时发现,当地流行“六月六,晒龙袍”的风俗,他根据当地传说推测该习俗可能由皇宫内晒龙袍传向民间。

B.春节期间小刚收到了初中同学微信上发送的“龙行”祝福,他随即以“前程朤朤”回应。

因为“朤字同“朗”,意为明朗。

C.据悉,2012年生育率显著提高,有专家表示,这说明当年生肖“龙”是吉祥美好的形象,老百姓人人都对这个生肖具有好感,想要一个“龙宝宝”。

D.马先生给自己的书房取名“翡骉斋”,寓意万马奔腾、势不可挡。

和外界介绍时,他专门查阅读音、含义,向他人耐心介绍“马”字文化。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人偏爱龙文化的具体表现。

5.生僻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
部分。

假如你的学校拟开展为外国友人介绍“汉字文化古今谈”的主题活动,请在下列汉字卡片中选择最符合材料观点的一例,结合材料撰写一份讲解词,不超过12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制琴记
阿占
话说那天下午,胡三背着琴,像侠客佩剑一样,行于当街,去琴行与韩五见面。

胡三亮出了琴——一把手作小提琴。

琴体的造型和构造比照了欧洲制琴巨匠鼎盛时期的风格,整体弧度圆润,雕工很有自信,琴腰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位置不偏不倚。

琴表油漆均匀,不太硬也不太软。

琴箱内部处理得同样细致,没有留下任何工具的痕迹……真是一把有样貌的手作琴,韩五心中暗暗叫绝。

“爷们儿,你代理的那些机械琴不利于天才琴童形成个人风格,机械琴看上去就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饰物,手工琴却是艺术品。

我有匠人手艺,你有音乐资本,不如我们一起做琴吧。


是年,胡三五十初叩天命,韩五三十恰逢而立。

胡三看上去像个糙人,肿眼泡,狮子鼻,头顶是谢的,常见油光,一张凡夫黑脸。

胡三木匠出身,十六岁学徒,三十岁上练成了一等一的高手。

四十九岁那年,首届国际小提琴节在家门口举办,胡三走了进去,结果被国际琴展上的名琴镇住了。

太美了!他魔怔了一路,回家就跟老婆说:“我要做琴!”那年春节,他用两瓶茅台换回来两摞小提琴图纸,大年初一就拉开架势,图纸铺了满床满地,逐步分解,归纳笔记。

二月初二,开凌梭鱼上市的时候,胡三取料、晒料、刨料,继而打眼、锯榫头、组装,把自己放在半成品、木屑和工具之间,一边琢磨一边敲打,不分昼夜。

终于,樱花盛开的时候,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小提琴。

当然,第一把琴的音色不均、不圆、不润,自然也就不美。

胡三很不服气,他决心一把一把地做下去,于是便有了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

到了第五把,胡三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个搭档了,于是想起了韩五,也就有了开头的那段当街背琴疾行。

与野生的胡三不同,韩五看上去像个文人,戴眼镜,不高,偏瘦,食草动物的眼神,一介书生的白面。

大学毕了业却没脱下满身的学生气,韩五跟父亲借钱,开起了琴行。

韩五
似乎知道每把琴的脾性,知道如何顺着琴的性子捋。

没几年,琴行就有了口碑。

乐器行当里,都知道城西有个韩五,性格孤僻,音乐学养却是极高的,侍弄乐器很有道道儿。

知音难逢,大多数时间里,韩五都是寂寞的。

直到胡三的闯入,让他预感到,一些期待已久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就这样,在太阳下面,在月光里面,在德式老房子中,在木头的淡淡暗香里,胡三、韩五这一老一少,一动一静,一黑一白,一武一文,运用数学、物理学、造桥工艺、美学、声学甚至化学,开始做琴。

做一把琴至少需要三十五天,而每做完一把琴,胡三都会给自己一个彻底的放松——通常是休息整整二十天,望天、听海、穿风,各种出神。

只有一次,胡三做完琴之后没有休息。

韩五去上海参观国际名琴展了,琴作坊里一下子没有了敲打木头的声音,胡三感到很寂寞,便把北墙上的老琴取了下来。

这是一把被虫蛀了的老琴,千疮百孔,声音已经喑哑,一直被韩五当镇店之宝供着。

刚修了两天,韩五回来了。

“胡三,你疯了!你在干什么!给我住手!……你不应该自作主张去修它,你应该先问问我。

因为你不了解这把琴对一个家族意味着什么,它是我祖父用命换来的。

1914年秋天,日军占领青岛,祖父护送一个叫希姆森的德国建筑师一家乘船返回德国。

希姆森将小提琴托祖父保管好,说是家传之物,日后来取。

20世纪中期以后,祖父的苦难日子就没有间断过。

祖母自缢,父亲和两个伯父因为家庭成分不能上大学也不能参军。

祖父把能烧的书都烧了,琴总是藏得很好。

最后一次,他从抄家人手中夺过这把琴,跳下二楼的阳台,摔成了残疾。


“为了一把琴,去跳楼?”
“人人都说祖父傻,为了一把琴赔了后半生。


胡三发誓一定要修好这把琴。

前前后后修了一年,果然,重生后的琴音绮丽饱满,也沧桑沉郁。

韩五感激胡三,胡三倒不好意思起来。

琴作坊开业的第七年,十一岁的小满来了。

买不起手作琴的小满经常偷偷跑到琴作坊,只为看一眼漂亮的琴。

一天,小满又来了,但他的左臂上戴着孝,黑色布纱像一个死寂的静止符。

忽然,胡三说:“小满,你想试琴吗?有好几把琴等着你试呢。

”小满很难把泪水一下子咽回去,可他的眼睛被点亮了。

他拉起了布鲁赫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即便是难度最高的第三乐章,小满仍能从容地使用双音技巧,他似乎已经懂得捕捉瞬间之美而不事铺张。

“小满,你进步太快了!”
“爸爸走了以后,我一直拉这个曲子。

妈妈外表坚强,其实一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瘦得很厉害。

教琴的老师说这首曲子经常被心理学家用来给病人解除痛苦,我就不停地拉,希望对妈妈有用……”
“是的,是的,音乐可以救人。

小满,你要拉得更好一些。


琴作坊开到第八年,订单越来越多了,胡三、韩五爱挑剔的毛病却越来越厉害——挑剔订单的数量和时间,挑剔琴主的品性。

琴作坊开到第九年,人们说胡三、韩五越来越矫情了,琴做完了当年不卖,放一放,为了声音更好听。

秋天,月亮升了起来。

城里的儒商林先生亲自来琴作坊,说:“十把手作琴的订单,加拿大的朋友拜托我把这件事办好。

请两位老师配合一下。

价格翻番儿,时间紧。


胡三接了一句:“做不了,情绪上不来。


这两个怪人,一个抬头看着月亮,痴痴地,傻傻地,呆呆地不动。

另一个笑了,伸出手指,弹了一下月光,那铮铮鸣响,不觉间,把人世的一切都水银般流散了。

他们似乎同时想起了那个孩子——小满,还有北墙上的老琴。

“小满应该可以参加维尼亚大斯基世界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了吧?”
“他需要一把好琴。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胡三的手作琴制艺精良,他主动找上韩五合作,看重了可以通过韩五的琴行卖琴。

B.胡三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制作出“有样貌的手作琴”,可见天赋决定人生成败。

C.“为了一把琴,去跳楼?”胡三的疑问表明不理解韩五祖父的行为,这成为两人间的隔阂。

D.胡三、韩五面对“价格翻番”也不为所动,这种“挑剔”“矫情”,体现了他们的至情至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琴”为线,内涵丰富,既体现出胡三、韩五二人的知音之情,又体现出胡三、韩五、韩五祖父、小满的人性之美。

B.小说人物描写生动细致,如第四段将胡三的外貌与连续动作形成反差,突出他外表粗糙、内心细腻、手艺高超的特点。

C.小说情节安排巧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都善于运用人物对话和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有序向前发展。

D.小说叙述中融入关于音乐的精妙表达,如“那铮铮鸣响,不觉间,把人世的一切都水
银般流散了”,构成了小说散文化的审美维度。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满”这一人物的作用。

9.本文是如何传达出“古典审美追求”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

虞舜享国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

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来尚①矣。

老子有曰:“佳兵者,不祥之器。

”盖言慎也。

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而后乃及于中国变幻百出而日盛月新。

中国至今日,则即戎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能至此极也?
(摘编自宋应星《天工开物》)材料二: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②.。

正不获意则权。

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

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③.,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

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

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

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司之德,而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

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

巡狩省方,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徧告于诸侯,彰明有罪。

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祇,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见其老幼,奉归勿伤。

”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摘编自《司马穰苴兵法·仁本》)【注释】①尚:久。

②正:政治。

③春蒐秋狝:蒐、狝,打猎。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火药A机械之窍B其先凿C自西番与南裔D而后乃及E于中国F变幻G百出而日盛月新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文中指威慑,震慑,与《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的“威”意思不同。

B.治,文中指治理,管理,与《屈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中的“治”意思相同。

C.中人,文中指“中和仁爱”,与《过秦论》“才能不及中人”中的“中人”词义不同。

D.凶,文中指灾荒,收成不好,与《齐桓晋文之事》“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帝作为有道明君,在位五十年,有苗部落还是不愿意接受他的统治,仍旧需要使用武力来征服。

B.宋应星认为把发展兵器当作第一要义是不正确的,但他认为兵器研制还是要进行,不能停止发展。

C.古代明君贤王,既制定礼乐法度教化百姓,也设置刑法惩罚罪人,还举兵讨伐道德败坏的诸侯。

D.两则材料都对战争有所论述,认为战争是有必要的,但老子认为,兵器乃不祥之物,不能发动战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

(2)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

14.出于爱民的考虑,哪些情况下不能发动战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晋昌亭闻惊禽【1】
李商隐
羁绪鳏鳏【2】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3】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4】,远隔天涯共此心。

注释。

【1】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丧妻,且在长安谋职不遂,不得已远赴四川幕府就职,行前作此诗。

【2】鳏鳏:因忧愁而张目不眠的样子。

【3】曲渚、南塘:均为晋昌亭
附近地名。

【4】失群桂木:失群指胡马,挂木指楚猿。

何限:多少,几何。

15.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绪”二句叙写诗人因为被惊禽所扰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烦闷心情。

B.“飞来”二句承接“见惊禽”三字,写出惊禽飞来飞去、栖处难寻的状态。

C.“榆塞笛”想象北方边塞征夫吹笛的苍凉场景,含蓄地表达了深沉的悲哀。

D.“橘村砧”描写捣衣之声,与“捣衣砧上拂还来”在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

16.从全诗看,“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两句有何作用?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云”譬喻女子浓密柔软的头发,在古诗文中数见不鲜。

如《阿房宫赋》中的“ ”和温庭筠《菩萨蛮》中的“ ”,均借以描绘了女子晨起梳妆的景象。

(2)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一句,以残存的衰败之景寄寓了对六朝相继灭亡的惆怅之情;面对历史,面对英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一句则将无限感慨之情尽付江月。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无声之境”十分受高雅人士青睐,它是一种超脱耳根直诉灵魂的感觉体验,比如有古诗词云:“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斯奈德有一首题为《桶上痕》的小诗,全诗仅三行,直白且通透,充满了自然生趣,干干净净又清清爽爽,语言也毫无费解之处。

从形式上看,诗人耍了些小花招儿:他故意没有使用传统的左对齐的文字排列方式,而是以一种参差错落的形态呈现诗歌,同时又模仿了啄木鸟在桶上啄出的凹痕。

这一形式所制造的不对称和不平衡感给诗歌增加了动感和活力。

它上下摇摇晃晃,但又稳稳当当,整个结构产生了一种微小的能量——也许它的形状就像一只正在“笃笃”啄木头的啄木鸟。

不难看出
....,诗中也有一个微小的线性时间结构,表面上看
....,这三行诗写的依次是“声”“鸟”“景”。

先是未见其鸟先闻其声,诗人远远听到了“笃笃”之响,然后意识到
是啄木鸟在啄桶,最后将目光转移到了森林,诗人听到林中传来的阵阵回声。

这个次序有点儿像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中的倒装,这个写景颇有几分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妙趣。

往深处想,诗人必定十分熟悉此处的环境,亦不是第一次听到啄木鸟将桶啄出凹痕的声音,不然“桶”“啄木鸟”“啄桶声”都是未知数,猜测的难度增大了——他看不到桶,又如何知道啄的是桶?还啄出了一个凹痕呢?也许之前他曾看到过桶上的凹痕,所以才猜出是啄木鸟干的“好事”;也有可能,诗人曾恰巧瞥见了啄木鸟从“犯罪现场”飞离的踪影。

18.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下列选项中符合《桶上痕》的内容和形式的一项是()A.B.
C.D.
19.独立语是句子的特殊成分,与句内的其他成分不发生结构关系,在表意上有特定的作用。

请分析第二段中两个加点的独立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文犹如用兵。

兵贵精而不贵多,精兵一名能顶百名坏兵。

坏兵愈多愈不易调动,愈不易获得好的战果。

文章中的一字一句,就等于队伍中的一兵一卒,我们必须随时检阅淘汰,拣选精锐。

用兵又讲究布阵,步、马、炮、工,须有照顾联络,全军人马,须(),各守岗位,本队侧翼,前锋,后卫,必须摆布周密,纪律严明。

在一篇文章之中,全文就是一个阵势,A 。

为了使各段之间紧密联络,相互照顾,组成一篇完美的作品,写作时另一件需要注意的工作就是布局或安排。

很多作品内容零乱芜杂,头重脚轻,前后不相调和,就是由于作者B 。

一位小说家曾说过,文学是剪裁的艺术。

所谓剪裁,当然就是我们所说的“选择”,选择必须学习抓重点。

我们再以用兵为喻,用兵之道,在于击破主力,争取要塞,如此始能()。

做文章亦与此类似。

我们应当集中精力,不浪费精力于无用的意思上。

做文章必须先确定一个主旨,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