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石钟山记》复习课课件(共19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这种文人的理趣丰富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
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王国维
石钟山记游因—Βιβλιοθήκη 质疑 郦说 ——人常疑之 议论为主
结
李说 —— 余尤疑之 提出问题
构
1.访问时间、同伴和机缘
梳
游历——察疑
2.访问寺僧 3.亲访之见闻
大石侧立 叙议结合 栖鹘惊飞 解决问题
【kōng】硿焉( 硿硿)地。响
5.有大石当中流(挡在水流)中,可央坐百人,空中(
中)间而是多空窍(的 ),与风水
相吞窟吐窿
6.余是以( 因此)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简,略而笑李渤之陋( )知也识。浅薄
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南声函胡(
通“)含糊”
二、古今异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空中而多窍 此世所以不传也 自以为得其实
【答案】C。两个“绝”不同,陡峭的 /横渡。
素材运用一
为得石钟山名的由来,苏轼不畏艰难险阻,身临其境,下了真 功夫,终于探得命名真谛。“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是 作者的感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发问如黄 钟大吕,振聋发聩。文章篇幅虽短,但意义深远。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当今社会,我们也要下真功夫,做到真知、真识、真心、真 行。 【运用方向】“实践”“质疑”“观察与思考”等。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A.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答案】A 例句,焉,语气助词,不译。A 焉,语气助词,不译。B 焉,代词,这 里。C 焉,疑问代词,怎么。D 焉,助词,的样子。
南敲声打函胡(
),北音清重越浊(模糊 ),桴【fú】( 清脆)止悠响扬腾( ),余韵
( 鼓槌)徐歇( )传。播
声音
慢慢消失
3.余自( 从)齐安舟( 名作状)行乘适船( )临到汝,…而去( )长子迈表将并赴列( )饶之
德兴尉就,职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4.寺僧使( 派)小童持斧,于( )在乱石间择其( )其一中二的扣( )之击,硿打
理
4.访之所得
鹳鹤怪叫 水声轰鸣
游感——结论:事有不无目,见可耳 乎闻 ?,而臆断其
集中议论 抒发情感
重点字词解释
1.郦元以为( 认为)下临( )靠深近潭,微风鼓( )掀浪动,水石相搏( ),撞声击如洪( )
钟。 大
2.至唐李渤始( 才)访( 寻)访其遗踪( )旧,址得( )双找石到于潭上,扣( )而聆之,
【答案】C。 ①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④写绝壁下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⑥写绝壁 下“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这与石钟山命名无关。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尤疑之”中的“余”是第一人称代词,类似的还有“吾”“我 ”“予”等;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若”“乃”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与“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 南飞》)中的“适”字含意不同。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劝学》)中的“绝”字含意相同。 D.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 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素材运用二
大胆质疑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尤为可贵,提出一个观 点远远要比证明一个观点更难,所以,质疑是一种很可贵的科 学精神,我们在学习中同样要培养这种质疑精神,用胡适先生 的话说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且运用辩证的方法 去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判断。
3、根据苏轼的考察,下列与石钟山命名无关的一组是:( )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②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③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④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⑤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名词作状语,亲耳、亲眼) (名词作动词,掀动、激荡) (名词作动词,命名)
(动词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形作名,真相
四、特殊句式 1、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判断句) 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判断句) 4、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5、得双石于潭上( 状语后置)
⑧《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的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 鸣,这句话就是“__古___之__人__不__余___欺__也!”
⑨《石钟山记》中,苏轼亲自探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由此引发他的感慨, 不禁发问:“_____事__不__目__见__耳,闻_____而__臆__断__其__有,无_____可_?乎” ⑩《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意图是“盖__叹__郦__元__之__简___, _而__笑__李__渤__之__陋__也__”。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译: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 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2、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事情没有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没有, 可以吗?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慨叹郦元的简单,和笑李渤的简陋。 5、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译: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却(听到)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声音,声音 洪亮像(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
六、理解性默写
①《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深究得名 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__南__声___函__胡,___北__音___清__越。” ②《石钟山记》中,表现山石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是“_桴__止__响__腾____, _余___韵__徐__歇__”。 ③《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 子是“_石__之___铿__然__有__声__者_,___所___在__皆__是__也”。 ④《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石钟山,到了绝壁下,他看到的景象是 “大__石__侧___立__千__尺__,__如__猛__兽__奇___鬼,___森__然__欲___搏_”人。
⑤《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写得有声有色,夜色中的声音更能引 人注意,其中写宿巢的隼的句子是“_____而__山__上__栖,鹘________闻__人___声,亦__惊_ 起 ”; 描磔摹磔鹳云鹤霄的间声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又___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⑥《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在两山之间发现了一块大石,交代石 头位置的一句是“__有__大__石__当___中__流”。 ⑦ 《 石 钟 山 记 》 中 , 石 钟 山 窾 坎 镗 鞳 之 声 形 成 的 原 因 是 “空___中__而__多__窍___ , __与__风__水__相___吞__吐_”。
2、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出现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 建筑等。 B.《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水经注》是为《水经》一 书撰写的注文,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C.元丰:宋神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帝王常用年号纪年,如“庆历”“始 皇”等。 D.无射: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周景王铸成的大钟声音符合该音律 。【答案】C。 “我国古代帝王常用年号纪年,如……‘始皇’等”错误。 “始皇”不是年号。统一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 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 “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古:...的原因。今:表结果的连词。 古:其,那,;实,事情真相。 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三、词类活用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事不目见耳闻 微风鼓浪 而此独以钟名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自以为得其实
(名词作状语,乘船)
《石钟山记》内容回顾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
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
“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
研究的求实精神。
因说法不同引起的思考和质疑,这叫做读书人的理趣。这种理
趣无关国家大事也无关个人衣食住行,更称不上举足轻重。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