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27张PPT).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农业发展
提供原料、商品(提供原料) 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脱离(提供劳动力) 温饱满足,追求生活质量(提供市场)
工商业繁荣
变革之象·经济之变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各诸侯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 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 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 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 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小组探究:我为百家代言
学派 人物 孟子
儒家 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阴阳家 邹衍
时代
主要思想
战国
“仁政”;性善论
战国
隆礼重法;性恶论
战国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逍遥自由
战国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权思想
战国
相生相胜
应变之策·百家争鸣
三、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 思想解放运动。
今日天子不可得而为也,虽为桓公吾 弗为云者,岂不为过谋而不知尊哉!
——刘向《战国策·韩策三》
变革之象·政局之变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
战国 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 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 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刘向《<战国策>书录》
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 秩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 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 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确立土地私有制,调动积极 性,顺应小农经济发展,增 加税赋收入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思想控制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打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 战斗力
应变之策·变法运动
商鞅何以功成?
——《史记·商君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经济上 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 (1)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步 没落。 (2)社会关系的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阶层 (3)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的潮流。 3.军事上:诸侯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4.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5.民族关系上:在频繁往来和密切练习中,华夏族与周边族群以政治认 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而日趋融合。
课堂总结
变
变革之象
政局之变 夷夏之变 经济之变 阶级之变
决定 反作用
社会存在
应对之策
百家争鸣(思想家) 变法运动(政治家)
社会意识
犬戎攻破镐京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
春秋时期
东周
战国时期
战国开始
公元前475年
秦朝建立 战国结束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0年
东周建立 春秋开始
公元前476年 春秋结束
4.思想
法家学说成为推行变法的思想武器
应变之策·变法运动
二、变法的结果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诸侯国
统治者
变法
齐国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国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国
韩昭侯申不害变法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魏国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国
秦孝公
商鞅变法
应变之策·变法运动
三、商鞅变法
政治 经济
内容
作用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 主任免;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 纠察告发;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应变之策·百家争鸣
孔子
学派
儒家
理想社会 主张恢复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
政治主张
“仁”、为政以德
其他贡献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教育举措:创办私学 整理《诗》、《书》、 《礼》、《易经》、《春秋》
老子
道家
小国寡民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为万物本源; 辩证法
朴素的唯物史观
应变之策·百家争鸣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奠定了思想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 水,影响十分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 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个 时代留下的思想智慧,不仅像 乳汁一样滋养了华夏民族,而 且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磊《一个黄金时 代的形成与终结》
变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交流、冲突 融入华夏
战国形势图
民族交融
变革之象·夷夏之变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材料一: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左传·闵公元年》
材料二: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资治通鉴》
北狄
西中东 戎原夷
华夏族
南蛮
变革之象·经济之变
铁器
牛尊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 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 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变
诸侯纷争
政 局
变革之象
变法运动
政 治 家
应对之策
壹
——《史记·苏秦列传》
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 出一 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 心城市。
变革之象·阶级之变
国家收入减少
铁犁牛耕
农业生产 效率提高
公田抛荒 私田开辟
井田瓦解 私有确立
私田实际私有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井田瓦解 私有确立
奴隶和平民垦荒种地,得 到土地所有权(自耕农)
奴隶主贵族分化、军功地主等大 片土地所有者(新兴地主阶级)
变革之象
变革之象·政局之变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西周
宗法制
分封制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鼎或一鼎
礼乐制
变革之象·政局之变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
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周襄王之 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 之尊桓公也,犹其尊襄王也。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 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兵革大积强极,:诸使侯秦畏国惧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刑法严酷、赋税沉重、加—重—人《民战剥国削策与·压秦迫策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 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注意:一般认为东周包含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
公元前256年 东周灭亡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课程结束 感谢观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 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 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贰
应变之策
变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经济之变: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
百家争鸣(思想家)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之变: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应变之策·变法运动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 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思想家)
经济之变: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变法运动(变革家)
阶级之变: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应变之策·变法运动
一、变法的背景
1.经济
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
2.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3.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受租于新兴地主阶级耕种土地的 逃亡奴隶或破产农民(佃农)
奴隶主贵族阶 级没落;新兴 地主阶级崛起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变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经济之变: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之变: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变革之象·政局之变
①诸侯国的数量 之变化,说明了 什么?
②地图中新图例 之变化,说明了 什么?
春秋列国形势图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②新图例:长城
战国形势图
局部统一扩大
集中力量
局部发展
变革之象·夷夏之变
②地图中新图例 之变化,说明了 什么?
③北部民族数量 之变化,说明了 什么?
春秋列国形势图
②新图例:长城 ③北方部族数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