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题和题目含义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语文教案-孤独之旅。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
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二、结构内容
这篇小说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写杜小康放鸭的原因。
)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写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
荡放鸭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至结尾)写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
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
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
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节,第11~12小节,第20小节,
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节,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二部分第9小节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
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20小节,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
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孤独之旅》。
四、细腻的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一部分第10小节,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
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0小节,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
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节,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
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第11、16~19小节,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
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
第20
小节,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教学目标]
一、初步体会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的重点)
二、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
[基本理念]
紧扣本单元和小说的主题,立足大语文,彰显语文味,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
[教学思路]
[教学流程]
(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张雨生的歌曲《大海》。
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
一、玩味歌词,导入新课:
“生活处处皆语文”(幻灯片文字),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时不在。
前几天听同学们唱歌,我发现有两句歌词耐人寻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看幻灯,点名学生唱这两句)……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
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
(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即是:人,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
这是哲学上存在论的探险(徐妍语)。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由时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长大》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设疑激趣,整体感知:
1、小说写了谁的孤独之旅?(板书:杜小康)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段孤独之旅呢?(研读第一段,品味词语“竟”“忽然”“只好”。
)
2、假如让你不上学,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谋生,你愿意吗?(换位思考,调动
学生生活体验)
杜小康愿意跟着父亲去放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找出关键句子)
过渡:课文第48段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这个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才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让我们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设计说明]: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疑,由小说的情节要素入手,整体把握文本。
设疑时采用连续性的发问,注重思维的连贯性;设置悬念,深入文本,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
三、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1、请看大屏幕(点击幻灯片),这是一副来自课本里的插图,谁来用自己的
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茫然、恐慌、孤独等等)
[设计说明]:采用直观式教学,以课文的插图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深入学习文本做好铺垫。
2、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进行文本细读:
追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让学生划出相应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的品味推敲揣摩语言)
A、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更换人称朗读,采用第一人称朗读,让学学生谈“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
B、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提问: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
(“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
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
(以景衬情,衬托杜内心的恐慌)
C、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修辞、文体等因素进行仔
细的解读。
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
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
心灵世界。
笔者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变换人称的朗诵体验、推敲文中字词句、填补语言的空白等手段,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3、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无助、孤独无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样
安慰他?请几名同学说说。
点拨:最好能够用一首诗歌来劝慰一下他,想一想咱们学过的诗歌――普希金
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过渡:(教师幽默风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听到我们声情并茂的“劝慰”,感动得都哭了。
他有没有哭?
4、从文中看,杜小康在什么情况下哭的?(经历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找回
鸭子之后)
过渡: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暴风雨?在暴风雨中他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文本细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36自然段和46段。
提问:⑴、课文是从那几个角度描写暴风雨的?(视觉、听觉)试找出相关句子。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和拟人)有何妙处?(分析“歇斯底里”一词)
⑶、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衬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⑷、暴风雨过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你能说明白吗?(委屈;激动;战胜了暴风雨的考验,觉得自己长大了,坚
强了。
)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
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5、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杜小康忍受了孤独,经
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才学会了坚强,完成了这段“孤独之旅”。
我们相信杜小康会在
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稳重,因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无助、环境中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茫然等诸多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的雕刻着他的灵魂。
板书设计:孤独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
↓
成长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独:
1、其实,有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经经受过孤独?想一想,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多少经受孤独的人物形象呢?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教学设计立足大语文
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课堂教学彰显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
笔者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
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
为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
但是由于笔者朗读水平的缺陷,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
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他战胜了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
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
刚出发时到达芦荡安顿之后住段时间雨后天晴
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失学。
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
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
四、探究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
衬托。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成长
衬托杜小康的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
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
(3)有关风雨的描写。
可怕---搏斗- --成长。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拓展:
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
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附板书:
孤独之旅
曹文轩
心理变化过程:杜小康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不成熟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成
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长
住段时间后:不再恐慌之
雨后天晴时:坚强旅
成熟
1.把握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咱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
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
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
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流。
要求:
1、按照情节的顺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
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
(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
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明确:环境描写及语言描写。
眼前的环境营造了一种迷茫而陌生的氛围,“我”
离熟悉的油麻地越来越远,内心充满抗拒和孤独,甚至请求父亲让“我”回家。
(2)父亲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我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
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明确:神态描写及动作描写。
父亲内心十分沉重,虽然不忍心,但是依然坚决地前行,面对父亲的漠视,“我”感到十分孤独。
(3)当我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我害怕了――这
是我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我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明确:环境描写。
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我”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
独的感觉。
【教学提示】
在品读“孤独”的过程中,注意向学生点明环境及人物描写等,注重分析细节的
作用,将朗读与评析方法相结合。
突出此时杜小康的无奈、茫然、恐惧、害怕、胆怯的心理。
【学法指导】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
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
④推动故事情节。
⑤暗示社会环境。
⑥深化主题。
目标导学四:面对孤独,收获成长
1、当知道“孤独”不可避免的时候,“我”是如何面对孤独的?请结合具体的语
段谈谈。
(分享解读的过程如目标导学三)
(1)后来,我和父亲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这样反而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明确:“我”和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
(2)我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我居然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
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我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我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明确:经历过生活的艰辛,感到辛酸,但是并不悲哀,表明此时的自己已经接受现实变得坚强。
(3)我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
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我没有哭。
我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明确:“我”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练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
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练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他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明确: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保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放鸭的成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下蛋了”的惊喜中。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1、转换人物角度,利用朗诵,让学生更加感同身受。
2、将人物心理、环境描写等分析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涵。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限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很到位。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
方法。
4、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5、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
预习课
一、导入
曹文轩――
"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
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
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
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
二、预习目标
1、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字词。
(1)注音
轩()嬉闹()凹地()雍()掺杂()
胆怯()撅()给予()觅食()撩逗()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
3、归纳小说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3、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思考:
(1)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题是"孤独之旅",文中杜小康感受到那些方面的"孤独"("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4、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在书上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
(2)有关芦荡的描写。
(3)有关风雨的描写。
3、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阅读感受。
6、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
展示反馈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抢答前面两个问题。
2、深探:分组讨论展示3,4,5,6个问题。
3、拓展:每个小组补充1――3个问题,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形式灵活)
4、以"我在______中成长"为话题,说一段话。
4、展示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6、拓展阅读,谈阅读感受。
(一)喜欢孤独
我是个"孤独的女孩儿"。
我的确孤独,我也喜欢孤独。
因为孤独有种浅浅淡淡的伤感,有份超凡脱俗的安恬。
有了孤独,也就有了许许多多属于孤独的感觉。
那情怀,很少有人能懂。
记得曾听一位男歌星唱过"没有人知道我的心",当时我也曾被那种强悍下所暴露出来的
凄楚和无助所震撼,不由得簌簌泪下。
现在想起,却颇不以为然。
"没有人知道我
的心",不是悲哀,也不是不幸,青春的感悟,丰富而复杂,太多莫名的心悸与颤动,太多缘于年龄的感触和情绪,自己都无法明白,又怎能奢求别人理解呢?
孤独的时候,可以看行云流水,看花红柳绿,可以听鸟儿啁鸣,听徐风轻唱;孤独的时候,可以吟首诗自己欣赏,可以哼支歌自己陶醉,也可以想想亲朋好友温馨的笑脸,编一个个哀婉缠绵的故事,怎么还会寂寞呢?!
(二)孤独
家,一个让听上去就备感温暖的字眼,有人说家是避风港,家里有爸爸妈妈无边的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曾经奢侈的享受着这属于家的一切,
但最终我知道我是应该属于那风雨中的男人,我必须去社会的波涛中翻滚,所以在我向家预支了所有的依赖之后我踏上了远去的列车,那年,我16岁。
我离开了家乡(我最大的梦想是流浪)、我放弃学业,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空虚,太多的话不知该和谁去说,每个无聊的夜晚不知该和谁一起度过,在迷乱中四处奔走,最终一头扎进了网吧,疯狂的向人们发泄着,索取着,网络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无知的向虚幻又真实的网络注入了在现实中无处宣泄的感情,即使是欺骗、即使是伤痕累累。
(三)关于孤独的片断思考
《水浒传》中,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时写到:那天晚上大雪纷飞,"
风渐渐地紧了"。
林教头一杆冰冷的铁枪,一袭单衣,急风怒雪之中,艰难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