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CT对比剂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CT对比剂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
【摘要】目的寻找我院增强CT检查中对比剂外渗原因及提出有效措施。
方法在我院影像科2018年1月-12月进行CT增强的40303例检查者中,针对其中发生外渗的85例患者进行了
分析研究。
结果分析得出对比剂外渗相关影响因素有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检查因素等。
结论 CT增强检查中对比剂外渗的发生有多种因素引起,针对这些因素加强护理干预是减少
外渗现象和提高检查图像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增强CT;对比剂外渗;原因分析;护理
在我国现行检查方法中,CT增强扫描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其中碘对比剂
担任重要角色。
对比剂静脉外渗损伤是一种皮下组织非感染性炎性损伤,它的临床表现变异
较大,可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外渗程度,从轻微的皮肤反应到严重的皮肤坏死或溃疡、血管
和神经萎缩,甚至发生筋膜间隔综合征。
毛燕军[1]等报道中指出国外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率约
为0.25%~0.9%;而国内各报道外渗率不甚相同,甚至差异很大,郑晓燕等研究中对比剂外渗
率为0.44%,作者本次研究中外渗率为0.21%。
刘玉君等报道中总结国内外对比剂发生率为
0.11%~2.38%。
虽各报道率值不尽相同,却都不算大,然而此项检查者基数庞大,导致静脉外渗人数不容小觑。
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影像科2018年1月-12月进行CT增强检查的40303例患者,共发生的85例碘对比剂不良事件。
年龄最小者32岁,最大者78岁,平均55岁,男54人,女31人,普通强化
渗出28人次,CTA检查渗出57人次,由于CTA检查时所需的对比剂注射速度较快,3.5~
5.5ml/秒,普通强化CT2.5~3.0ml/秒,所以CTA检查总人数相对少但外渗人数较多。
2原因分析
2.1护理人员相关因素
护士未能及时识别外渗高危人群,穿刺、固定技术欠佳;由于工作量大,缺乏耐心,未能充
分准确评估血管情况,穿刺准确率降低,一次性成功率低;对病人检查健康宣教不到位及心
理护理不及时;护士未及时与当班放射技师根据患者检查项目及血管条件进行沟通,导致注
射流速与压力提警不及时。
2.2 患者相关因素
患者自身血管条件不好,如年龄大,肥胖,水肿,需长期放疗或化疗的血管损伤严重者,特
别是老年人,因皮肤松弛,早期外渗不易察觉发现;患者配合能力差,如躁动,儿童,意识
不清的患者,未有保护留置针能力或意识,检查过程中针头易不受控制而脱出;患者检查认
知意识较弱。
2.3检查相关因素
(1)碘对比剂浓度不同。
碘对比剂分为离子型与非离子型。
我院全部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由于等渗性的非离子含碘对比剂毒性最低,主要使用碘海醇,碘普罗胺,碘克沙醇三种,由于含碘量不同,其浓度、渗透压、粘滞度等物理特性不尽相同,浓度越高者,其粘滞度越高,注入静脉后摩擦力越大,对比剂外渗风险增加。
(2)高压注射速度不同。
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CTA 检查渗出较普通强化多,速度越快,
对血管壁冲击力量越大,外渗风险越高。
3护理措施
3.1加强科室护士业务学习和静脉留置针穿刺技能训练
(1)穿刺前全面评估血管,选择粗、直,且弹性好的血管。
(2)选择合适型号的静脉留置针,确保针头留置在血管内且避免紧贴血管。
(3)提高穿刺耐心及专注度,尽可能一次性
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
3.2 提高沟通意识
(1)检查前应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重点告知在检查过程中注
意保护静脉留置针。
(2)注射对比剂前应与技术员进行沟通,告知血管条件,以协助技术
员正确选择保证图像质量条件下最低的对比剂注射速度。
3.3预约时告知患者或家属检查当日穿宽松舒适衣服,便于静脉留置针穿刺与留置。
3.4 碘对比剂加温
注射前应将使用的碘对比剂放入保温箱中加热至37℃,加温后其黏度几乎降低一半[1],这
样使液体微粒大量进入血管时的压力降低,且减小了液体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小
了对血管的刺激,减少对比剂外渗的风险。
3.5预注射与注射时观察
静脉注射对比剂前,首先快速推注生理盐水20ml,确定患者无疼痛、无渗漏时,方可注射
对比剂;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无异常应待对比剂注射一半剂量以上
或全部注完,扫描前10s左右(确认患者无不良反应)才离开扫描室。
这是预防对比剂外渗
尤为重要的一个步骤。
3.6对于极少部分血管条件极差的患者,向其解释未能检查的原因,并告知寻求其他替代检查。
4外渗处理措施
4.1立即停止注射
询问患者肿胀部位有无疼痛,观察皮肤颜色变化情况,并且测量肿胀范围。
4.2根据不同外渗程度给予对应护理措施
(1)轻度外渗:无需处理。
应嘱患者多注意观察,如外渗加重,应及时就诊;(2)中度外渗: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我国对比剂使用指南[2]早期使用50%硫酸镁保湿冷敷,24h
后改硫酸镁湿热敷;或者用0.05%的地塞米松局部湿敷。
(3)重度外渗:重度外渗者,在
外用药物基础上口服地塞米松5mg/次,3-7次/d,连用3d[2];必要时,及时就诊皮肤科或烧
伤外科。
4.3心理护理
一旦发生外渗,心理护理尤为重要,耐心教会患者如何观察病情变化和护理,减轻患者因担
心外渗愈后情况而产生过度焦虑的情绪。
4.4外渗后随访
由于患者在影像诊断科停留时间短暂,观察时间有限,应做好患者离开后外渗护理的交接及
指导工作。
门诊中、重度外渗者,在门诊留观两小时,轻者告知患者24小时外渗护理热线,随时拨打电话;重者住院治疗。
影像科护士应每日随访患者一次,评估疼痛、红肿、硬度、
感觉的变化情况,有无起泡情况等。
5小结
对比剂外渗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图像质量且给病人增加痛苦,造成不良后果。
抓住对比剂外渗首要环节,把好预防关,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是降低对比剂外渗率,提高患者
满意度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冯冬梅,冯谢平,李耀波.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的预防护理进展[J].微创医学,2018,13(4):503-504
[2]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对比剂安全使用工作组.碘对比剂使用指南(第2版)[J].中华医学
杂志,2014,94(43):3363-3369。